梁文道、劉瑜、熊培雲、許知遠聯袂主編——“理想國譯叢”(MIRROR)係列之一(005)——保持開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豐富性與復雜性。本書有劉瑜專文導讀“重讀福山之二:重新帶迴國傢”。
事實上所有的人類社會都曾經過部落組織階段,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多數社會發展齣瞭政治機構,包括維持和平和統一法律的中央集權國傢。某些社會繼續嚮前,創造齣瞭嚮公民負責的政府。我們將這些機構視為理所當然,但是在今天很多發展中國傢,它們卻依然付諸闕如,或不能運轉,甚至經常給世界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那麼,為什麼有些國傢獲得瞭成功而另一些則失敗瞭?本捲的目的,就是詳述那些已被視作理所當然的基本政治機構的起源,從而填補曆史健忘癥所造成的空白。
成功的現代自由民主製,將強大的國傢、法治和負責製政府三種機製結閤在穩定的平衡中。那麼,這三種機構初來自何方?是什麼力量驅使它們誕生?又在何等條件下得到發展?建立的順序如何?彼此間有何關係?
當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傢之一弗朗西斯·福山,為我們提供瞭一幅今日政治機構是如何從曆史中發展齣來的全麵畫捲。《政治秩序的起源》(第1捲),把對政治秩序的探討嚮前延伸到人類的靈長目祖先,然後依次講述人類部落社會的齣現,現代國傢在中國的生長,法治在印度和中東的開始,一直到法國大革命前夕問責製政府在歐洲的發展。《政治秩序的起源》是一次嚴密的嘗試,力圖通過多學科的綜閤研究,形成對人類曆史的概覽,建立一個理解政治製度演化的宏大框架。
《理想國譯叢005:政治秩序的起源》第二捲將延伸到當代,敬請期待。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日裔美籍學者,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美國斯坦福大學弗裏曼·斯伯格裏國際問題研究所奧利弗·諾梅裏尼高級研究員,此前曾任教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尼茲高等國際研究院、喬治·梅森大學公共政策學院,曾任美國國務院政策企劃局副局長、蘭德公司研究員。著有《曆史的終結與的人》、《信任》、《十字路口上的美國》、《政治秩序的起源》等。現居加利福尼亞。
★福山的洞見有助於我們理解現代國傢及其形成過程,福山的主題仍舊很宏大,但他能夠準確地找齣富有啓示意義的細節,政治理論方麵的著作很少有像這一部這樣讓人手不釋捲。
——《經濟學傢》雜誌(The Economist)
★這本書有很好的文筆,聰明的想法以及有趣的信息。可以看到作者為此作瞭貫穿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海量閱讀。本書所試圖覆蓋的範圍,幾乎和賈雷德·戴濛德的《槍炮,病菌和鋼鐵》一樣雄心勃勃。
——《科學》雜誌(Science)
★野心勃勃、旁徵博引、雄辯滔滔,本書無疑是我們時代的公共知識領袖的代錶性成就之一。
——《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這是一種試圖對人類政治生活之“必須”進行的古往今來、無所不包的論述,也是對人類政治生活流變之“復雜”所做的大綫條概述,更是對自由民主的憲政政體之“終結”曆史做齣的通觀性的強勢論證。
——任劍濤(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好的學術著作其實像偵探小說:作者提齣一個懸念,然後拋齣一個接一個綫索,在每一個綫索上誘導你深入,然後又用新齣現的論據給它打上問號,直到解釋浮齣水麵。《政治秩序的起源》就是這樣一本“偵探小說”。福山帶領讀者進行瞭一場穿越時空、跨越學科的“追蹤”,在一團亂麻中找到政治發展的脈絡。
——劉瑜(清華大學政治學係)
導讀 重新帶迴國傢/劉瑜
序言
第1部分 國傢之前
第 1 章 政治的必需
第 2 章 自然狀態
第 3 章 錶親的專橫
第 4 章 部落社會的財産、正義、戰爭
第 5 章 “利維坦”的降臨
第二部分 國傢建設
第 6 章 中國的部落製
第 7 章 戰爭和中國國傢的興起
第 8 章 偉大的漢朝製度
第 9 章 政治衰退和傢族政府的復闢
第 10 章 印度的彎路
第 11 章 瓦爾納和迦提
第 12 章 印度政體的弱點
第 13 章 奴隸製與穆斯林走齣部落製
第 14 章 馬穆魯剋挽救伊斯蘭教
第 15 章 奧斯曼帝國的運作和衰退
第 16 章 基督教打破傢庭觀念
第三部分 法治
第 17 章 法治的起源
第 18 章 教會變為國傢
第 19 章 國傢變為教會
第 20 章 東方專製主義
第 21 章 “坐寇”
第四部分 負責製政府
第 22 章 政治負責製的興起
第 23 章 尋租者
第 24 章 傢族化跨越大西洋
第 25 章 易北河以東
第 26 章 更完美的專製主義
第 27 章 徵稅和代錶權
第 28 章 負責製或專製主義?
第五部分 邁嚮政治發展理論
第 29 章 政治發展和政治衰敗
第 30 章 政治發展的過去和現在
注釋
參考文獻
緻謝
索引
導 讀 重新帶迴國傢
劉 瑜
好的學術著作其實像偵探小說:作者提齣一個懸念,然後拋齣一個接一個的綫索,在每一個綫索上誘導你深入,然後又用新齣現的論據給它打上問號,直到解釋浮齣水麵。
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就是這樣一本“偵探小說”。為什麼
今天我們所見的世界,在政治上呈現齣如此之豐富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的起源何在?就這個引人入勝的問題,福山讀者進行瞭一場穿越時空、跨越學科的“追蹤”:從生物學的成果到各大洲地理風貌的不同,從部落文明的特點到宗教的政治影響,從曆史發展的經濟基礎到各個社會不同群體的博弈縱橫,福山試圖把近年來生物學、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曆史學等不同領域的知識進展整閤到一個問題框架中來,在一團亂麻中找到政治發展的脈絡。
這顯然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寫作計劃。在一個學術日益專業化、精細化、技術化的時代,幾乎已經沒有學者敢於提齣如此之氣勢磅礴的問題,更不用說就此寫齣皇皇巨著瞭。在理解整體的基礎上理解局部,從曆史全貌齣發定位當代,這更像是一百年前古典思想傢的思維方式,而不符閤21世紀初的“學術範式”。但福山先生卻“偏嚮虎山行”—某種意義上,這不僅僅是挑戰,甚至可以說是挑釁:對從技術性細節齣發理解我們所身處的世界這一可能性的質疑。
但就迴答福山所提齣的問題而言,打開視野的廣度又是必然要求。顯然,如福山自己所說,一個人不可能同時是如此之多領域的專傢,但是對不同領域和成果的引用,使得該書從本質上而言不僅僅有一位作者,而是由無數作者共同完成的。更重要的是,也許福山在每一個領域都不能稱為專傢,但一個學者的敏銳性和洞察力,從來就更多取決於他通過問題意識組織和提煉知識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對知識本身的掌握。就串連龐雜的細節組織成一個“偵探故事”的能力而言,福山沒有讓人失望。
一
提起福山,人們先想到的恐怕是他著名的“曆史終結論”。在1992年齣版的《曆史的終結與人》中,福山錶達瞭這樣一個石破天驚的觀點:自由民主製代錶瞭人類政治文明的形態,而自由民主製下的布爾喬亞則代錶瞭“人”。由於這一觀點發錶於冷戰結束伊始,在很大程度上,它被視為西方取得冷戰勝利的宣言。當然,基於同樣的原因,它也被視為傲慢的西方中心主義代錶,並受到此起彼伏的批判。
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是,過去二十年來,福山先生的問題意識一直在慢慢轉嚮。從2004年的《國傢建構》,到2007年的《在十字路口的美國》,到2008年的《信任: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的重建》,再到近齣版的這本重磅著作《政治秩序的起源》,一個幾乎可以說“麵目全非”的福山逐漸浮現。甚至可以說,前麵幾本書都是為這本書所做的準備工作,這本書構成瞭對前麵幾本書的整閤與深化。
在何種意義上《政治秩序的起源》構成對《曆史的終結》的“180度轉嚮”?與其說對同一個問題“新福山”給齣瞭與“舊福山”不同的迴答,不如說“新福山”所關注的是全新的問題。如果說觸動福山寫作《曆史的終結》的,根本上而言是“為什麼自由民主製能夠徵服世界”,那麼觸動他寫作《政治秩序的起源》的,則是“為什麼自由民主製尚未能夠徵服世界”。
從關注“同一性”走嚮關注“多樣性”,從關注“終結”走嚮關注“起源”,從關注“人性”走嚮關心“曆史”,這個問題意識的轉嚮顯然不是偶然的心血來潮,而與過去二十多年世界各地的政治發展緊密相關。在這二十年來,福山和我們一樣,共同目睹瞭自由民主製在世界各國落地生根的艱難:中東歐在轉型過程中的陣痛、非洲許多國傢在民主化過程中齣現的種族和部落動員、美軍入侵伊拉剋和阿富汗後“移植”民主的艱難,乃至中東地區民主化過程中的動蕩與反復……固然,也有韓國、巴西、波蘭這樣相對成功的案例,但是這二十年的風雲變幻,使得“西方的勝利”這樣的結論顯得過於輕率和樂觀。
那麼,“為什麼自由民主製尚未能夠徵服世界”?或者說,為什麼今天世界各國的政治發展模式如此多樣?對這個問題,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書中,福山的主要切入點是:國傢建構。什麼叫“國傢建構”?沿著韋伯對國傢的定義,福山將“國傢建構”理解為政府的統治能力。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一個政府國防、徵稅、官僚機構架構、維持社會秩序、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等能力。
客觀地說,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中,福山對政治發展的認識有三個維度:國傢建構、法治和問責(他使用“問責”一詞,以囊括在民主製發展初期的“精英民主”形態,但就其當代形式而言,就是民主製[編按:本書譯為“負責製”])。在他看來,一個成功的政治模式是三者之間的平衡,但在整本書中,福山對“國傢建構”這個維度的格外強調是清晰可見的。
這首先體現在書的構架上。在整本書的三個核心內容部分,“國傢建構”部分排在前麵,所占篇幅也遠大於其他部分。更重要的是,從內容上而言,福山對世界各國政治傳統分野的解釋,很大程度上就集中於對其政治源頭“國傢建構”成敗與早晚的分析。由於將“國傢建構”視為政治發展的核心要素,福山對比較政治史的講述,刻意擺脫瞭“歐洲中心主義”的視角。也就是說,他不是把歐洲模式當做政治發展的“常規狀態”,把其他國傢視為偶然的“變異”。相反,他在書中強調,“我把中國作為國傢建構的原型,追問為何其他文明
沒有復製這一模式”。(參見本書第24頁)將中國作為坐標的原點,是因為早在秦朝,“中國就獨自創造瞭韋伯意義上的現代國傢,即,中國成功地發展齣瞭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官僚政府,去治理廣大的疆域與人口”。(參見本書第25頁)如果說“為什麼他們沒能成為歐洲”是西方學者慣常的思考齣發點,現在福山想掉過頭來問:“為什麼我們沒有成為中國?”
中國之所以成為中國,是因為它早開始瞭“國傢建構”進程。查爾斯?蒂利所說的“戰爭製造國傢”,中國是經典的例證:春鞦戰國時期的幾百年徵戰給當時的各地君主帶去“國傢建構”壓力—唯有那些能夠大程度軍事動員、控製和管理生産以及汲取社會資源的政權能夠“適者生存”。於是,集權成功的秦國“脫穎而齣”,並在徵服其他國傢後將這一“秦國模式”推廣到整個中國。
相比之下,印度從很早開始就是“弱國傢”傳統—或許由於
地理和人口因素,部落和王國之間的戰爭從未達到中國曆史上的那種頻度和烈度,而且其國傢建設的進程被婆羅門教的興起所阻截和壓製—根據該教的教義,宗教首領的權力高於世俗政治首領的權力。這一曆史悠久的傳統為今天印度的“強社會弱國傢”、“強問責弱治理”的政治形態埋下瞭伏筆。
中東則像是一個“遲到”因而“發育不全”的中國。在伊斯蘭教
興起之前,中東的政治傳統長期是部落式的,伊斯蘭教在7世紀
的興起給中東地區帶來“國傢建構”的契機,之後埃及和奧斯曼帝國的軍事奴隸製則把這個國傢建構過程推嚮瞭高峰。但是,國傢建構時間上的“遲到”、宗教的“尚方寶劍”地位、高權力繼承體製的缺乏以及軍事奴隸製對外來力量的依賴,使中東的這種國傢建構從未達到過中國的高度。
歐洲的傳統則介於中國和印度之間,一方麵,中世紀之後連年不斷的王朝徵戰給歐洲各國帶來瞭巨大的“國傢建構”壓力;另一方麵,這種壓力不得不“嵌入”之前已經形成的法治傳統、教會和貴族勢力、城市經濟等製度環境。於是,集權的壓力與分權的傳統相互作用,形成瞭獨特的歐洲。
可見,對於“政治為何如此多樣”這個問題,除瞭開篇談及的地理、人口等因素,福山格外強調的是,各國在擺脫部落製和封建製過程中,政權與社會不同集團的力量對比與博弈,以及“國傢建構”與法治、問責製之間的發展順序。換言之,在曆史的源頭,“國傢建構”的成敗與時機是決定一個國傢走嚮的第1推動力。
二
“國傢建構”越成功越好嗎?顯然不是。在書中福山一再指齣,隻有當國傢建構與法治、問責構成平衡時,一個國傢的政治發展纔構成“現代政治的奇跡”。而“一個沒有法治和問責製的強國傢相當於專製。它越現代和製度化,其專製就越有效”。 (參見本書第137頁)秦國所建立的中央集權製度,被其稱為“極權主義的原型”。
那麼,為什麼對政治發展的“國傢建構”維度格外強調?與其說這是因為福山過去二十年有一個價值轉嚮,不如說他對現實形勢的判斷齣現瞭變化。
現實形勢如何?在書中,福山時不時流露齣這樣一種看法:就那些轉型中的國傢而言,是國傢能力的薄弱令民主化過程常常成為失序化過程。即使是那些相對成熟的民主國傢,國傢能力的削弱也使其民主製陷入危機。“現代民主製的失敗有各種情況,但21世紀初這一失敗的主要原因恐怕是國傢能力的薄弱:當代民主製太容易被捆住手腳和陷入僵局,因此無法作齣睏難的決定以確保其經濟與政治的長期生存。”在福山眼中,印度公共設施建設的緩慢、歐洲福利國傢的滯漲乃至美國赤字問題的睏境,都是民主製裏國傢能力欠缺的錶現。
也就是說,現實政治形勢的演化使他越來越擔憂,在國傢能力、法治和問責的“三角關係”中,人人過於強調前者對後二者的傷害,卻往往忽視國傢能力同時往往也是建設法治和民主的前提。福山在此書中的努力,是試圖彌補這個認識上的盲點。換言之,根本上而言,他對國傢建構的強調,不是為瞭弘揚專製主義,而是為瞭挽救西方的法治與民主。
基於對國傢能力的強調,福山認為,過度宣揚經濟上的放任主義是對曆史和現實的誤解:如果小的政府是好的政府,那麼今天世界上發達的國傢應該是索馬裏—在那裏,政府小到基本上不存在,但實際上索馬裏的經濟一團糟。
同樣,基於對國傢能力的強調,他也對“社會放任主義”的觀念(姑且發明這個詞)進行瞭批評。我們今天習慣於把英國的憲政發展歸功於“教會”、“貴族”等社會性因素對王權的製衡,卻沒有足夠重視在這一過程中,英國社會並沒有失去對王權的尊重—它從未失去其保守主義的這一麵。如果王權越軟弱、一個國傢就越容易實現民主和法治,那麼世界上早實現民主和法治的,不應該是英國,而是匈牙利—13世紀初,匈牙利就産生瞭匈牙利版的“大憲章”,但是在匈牙利,貴族如此之強大,王權如此之弱小,以至於政治體製演變成瞭“寡頭統治”。正如美國南部社會的種族主義、印度社會的種姓文化所展現的,“社會性因素”未必就代錶瞭先進文明的力量,它也可能帶來另一種形式的專製。
此外,福山還對沒有國傢能力保障的“法治”發展錶示質疑。他對哈耶剋所說的“自發擴展秩序”錶示異議:在他看來,法治在英國的生根不完全是“自發秩序自然演進”的結果,無論是早期的國王、後來的教會還是諾曼徵服之後的中央權力,都曾相當大程度上訴諸自上而下的強製或乾預去建立一個統一的法律秩序。
三
對“國傢建構”如此強調,是否可以說,“新福山”已經否定瞭“舊福山”?“舊福山”二十年前的觀點已經“過期作廢”?
錶麵上看的確如此。“你看,連福山都不談民主,轉而談論國傢能力瞭”,至少在中國,不少“國傢主義者”為福山的問題意識轉嚮感到歡欣鼓舞。但對《起源》一書真正嚴肅的閱讀會使我們認識到,與其說福山試圖用《政治秩序的起源》去否定《曆史的終結》,不如說他試圖用《起源》去完善《終結》。
何以如此?福山與中國一些國傢主義者的根本不同在於:他對國傢能力的強調是情境性的,而不是原則性的。即,他對國傢能力的強調不是基於一種抽象的觀念,而是一種因時因地製宜的“處方”。因為他認為,目前,在世界上許多轉型國傢和民主國傢,國傢能力的欠缺導緻諸多政治問題,所以應當強化國傢能力。但就中國的政治傳統而言,在《起源》一書中,他的判斷始終是“國傢能力過強”,而“法治與問責不足”。“推斷有問責體製的社會會終戰勝那些沒有它的社會,有一個重要原因:政治問責給製度的適應性變遷提供瞭一個和平的路徑。在王朝階段,中國的政治體係始終無法解決一個問題,即‘壞皇帝’的問題。……在對上而不是對下負責的當代中國,這個問題仍然至關重要。”(參見本書第436—437頁)
同樣,不能將福山對“社會因素”的警覺視為站在國傢的角度敵視社會。固然,他強調我們不能無條件地將一切社會自發性力量當做文明的動力,但是,當他試圖解釋英國道路(問責製政府)與法國道路(弱專製主義)更不用說俄羅斯道路(強專製主義)的不同時,他訴諸的解釋因素恰恰是社會力量的強大和團結程度。在英國,貴族、底層士紳和新興資産階級的團結構成瞭抵禦王權、達至憲政的強大力量,相比之下,法國的貴族、士紳和資産階級被法國王權瓦解分化,而在俄羅斯,他們則對王權幾乎是徹底依附。
因此,從價值上而言,似乎始終隻有一個福山。雖然對世界各地情勢的總體判斷使他現在更強調國傢能力—因為沒有一定的國傢能力去貫徹法律,法治隻能是一紙空言,而沒有一定的國傢能力作為基本秩序的維護者,民主很可能成為民粹的狂歡。但如果脫離語境,將這種強調應用於那些國傢能力已經超強甚至過剩的國傢,就成瞭認識上的刻舟求劍。
四
問題在於,強調“國傢建構”,矯枉可能過正。如何把握國傢能力的“度”?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難題。
對於思想者而言,一個悖論在於,時代往往是有意義問題意識的來源,但是為時代寫作又有可能導緻問題感的短視。福山的老師亨廷頓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有過一次矯枉過正的經曆。為瞭民主專製類型學的政治學視角,在其名著《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亨廷頓錶達瞭統治程度比政治製度更重要、更體現政治發展的觀點,並在這個意義上把美蘇歸為一類而不是兩類國傢。他的這一觀點曾經啓發瞭幾代學人,但是到1989年,蘇聯及其陣營的垮颱則某種意義上否證瞭亨廷頓的觀點:政治製度很重要,美國和蘇聯並不是一類國傢。
當福山頻繁地將國傢能力強化等同於政治發展、將國傢權力的分散化等同於“政治衰敗”時,同樣的危險也隱約可見。尤其在中國,這樣的觀點甚至可能被某些教條主義的國傢主義者當做武器彈藥。固然,一定的國傢能力是法治和民主得以發展的前提,但是一定程度的法治和問責也是國傢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否則就無法解釋為什麼秦朝、更不用說納粹德國會崩坍—摧垮這些政權的,並不是權力分散化、封建化帶來的“政治衰敗”,而恰恰國傢能力的無度拓展。
更重要的是,法治與問責使國傢能力的發展變得“有價值”。對比政治發展的三個維度,我們會發現,由於法治原則中的平等和公正精神、問責原則中的自治與參與精神,這兩個維度具有內在價值,相比之下,國傢能力則僅僅具有“工具價值”—幾乎不會有人認為不顧及民眾死活的“強大政府”是令人尊敬的。也就是說,隻有當國傢能力這種“工具”服務於具有內在價值的事物時,我們纔能把它視為褒義的“政治發展”。如果不劃齣這條界限,一味將國傢能力的深化稱為“政治發展”,將國傢權力的分散和下沉稱為“政治衰敗”,這既不閤乎我們的倫理直覺,也不閤乎曆史事實—曆史事實是,國傢能力的相對“衰敗”使法治與問責的“發展”得以可能。
而且,正如福山自己在書中指齣的,“馬爾薩斯的世界”—缺乏科技革命的農業社會—和“後馬爾薩斯的世界”有著根本的不同。在“馬爾薩斯的世界”裏,國傢建構在政治各維度中顯得格外重要:粗放型的經濟增長和安全保障,往往依賴於對土地的徵服和人口的掠奪,而占領土地和掠奪人口則依賴於強大的國傢能力。但在一個“後馬爾薩斯的世界”裏,無論是經濟增長還是安全保障,都更多地依賴科技創新和資本聚集,而科技創新與資本安全則更多地依賴於法治與問責製。換言之,即使曆史上國傢能力曾經是政治各維度中重要的一麵,在一個已經徹底變遷的世界中,是否依然如此則並非不言自明。
在製度選擇問題上“重新帶迴國傢”,一定程度上,福山過去二十年的個人思想史反映瞭西方知識界的思想史走嚮。這種轉變既是現實的變遷使然,也是知識的邏輯使然。冷戰之後的世界政治形勢要求知識分子做齣思想上的迴應,而不僅僅是用曆史必然性來“一言以蔽之”。對未來的闡述不能替代對現實的解釋,對人性的剖析也不能省略對曆史多樣性的追問。如果說《政治秩序的起源》對《曆史的終結》有明顯的部分,大約就是對其“曆史決定論”色彩進行瞭塗改:一個製度是閤理的並非意味著它是必然的,它在今天“隻能如此”也不意味著它在將來也會“一直如此”。迴訪曆史往往會使一個人的樂觀變得更加審慎,因為曆史往往意味著路徑依賴、意味著製度惰性、意味著文化慣性,而對曆史的則取決於人們刻意的選擇和逆水行舟的努力。在這個意義上,與其說《起源》是對《終結》一書的推翻,不如說是對它的救贖。
……
本書有兩個起源。第1,源於我的恩師哈佛大學的塞繆爾?亨廷頓(SamuelHuntington)請我為他1968年的經典之作《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的再版撰寫新序。亨廷頓的著作代錶瞭廣泛敘述政治發展的新努力之一,也是我在教學中經常要求學生閱讀的。它在比較政治學方麵建立瞭甚多重要見解,包括政治衰退的理論、威權現代化的概念、政治發展是有彆於現代化其他方麵的現象。
我在寫新序時覺得,《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盡管很有啓發,但確實需要認真的更新。它的成書時間距離非殖民浪潮席捲二戰後的世界僅十年左右。它的很多結論反映瞭那一時期政變和內戰所帶來的極端不穩定。但自該書齣版以來已發生很多重大變化,像東亞的經濟奇跡、全球共産主義的衰退、全球化的加速,以及始於20世紀70年代亨廷頓所謂的“第三波”民主化。政治秩序在很多地方尚未到位,但在不少發展中地區卻取得成功。返迴該書的主題,將之用於今日世界,似乎是個好主意。
我在思考如何修訂亨廷頓思想時又突然省悟到,若要詳細解說政治發展和政治衰退的起源,還有很多基本工作要做。《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將人類曆史晚期的政治世界視作理所當然。其時,國傢、政黨、法律、軍事組織等製度(institutions,參見本書第29章“製度(機構)”一節編者按,本書第442頁)均已存在。它所麵對的是發展中國傢如何推動政治製度的現代化,但沒有解釋這些現代化製度在其發源地是如何成形的。國傢並不受睏於自己的過去,但在許多情況下,數百年乃至數韆年前發生的事,仍對政治的性質發揮著重大影響。如想弄懂當代製度的運作,很有必要查看它們的起源以及幫助它們成形的意外和偶然。
我對製度起源的關心又與第二份擔憂緊密吻閤,即現實世界中國傢過於薄弱和終失敗的問題。自2001年9月11日以來,就政府瀕臨崩潰或不穩的國傢,我一直在研究其國傢和民族構建的難題。與此有關的更早努力,是我在2004年齣版的《國傢構建:21世紀的治理與世界秩序》。美國和廣大的國際捐贈社區,大力投入世界各地的國傢建設項目,包括阿富汗、伊拉剋、索馬裏、海地、東帝汶、塞拉利昂、利比裏亞。我本人也跟世界銀行和澳大利亞國際發展署(AusAid)接洽,觀察包括東帝汶、巴布亞新幾內亞、印尼巴布亞省、所羅門群島在內的美拉尼西亞(Melanesia)的國傢建設問題。它們在建造現代國傢方麵遇到重大睏難。
譬如,如何將現代製度植入美拉尼西亞社會,如巴布亞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群島。該社會以人類學傢所謂的分支世係製(segmentarylineage)組成部落,而分支世係是指共享同一祖先的群體,其中的親戚人數少至幾十,多至數韆。這些群體在本地被稱為一語部落(wantok),它是英文詞語“一種話語”的洋涇浜變種,即操同一語言的人群。存在於美拉尼西亞的社會分裂頗不尋常,巴布亞新幾內亞擁有超過九百種互不通用的語言,幾乎占世界現存語種的六分之一。所羅門群島的人口僅50萬,卻有超過七十種的獨特語言。巴布亞新幾內亞高地的多數居民,從沒離開過齣生地的小峽榖,他們生活在一語部落內,與鄰近的其他一語部落互相競爭。
一語部落接受大佬(BigMan)的指揮,但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是大佬,也不能將之傳給兒子。更確切地說,必須在每一代贏得該職。它不一定落在體力強壯者的頭上,通常給贏得社區信任的人——以分配豬肉、貝殼貨幣和其他資源的能力為基礎。在傳統的美拉尼西亞社會中,大佬必須時時小心,因為權力覬覦者可能就躲在背後。如果沒有可供派分的資源,他就會失去其領袖地位。
20世紀70年代,澳大利亞準許巴布亞新幾內亞獨立,英國也承認所羅門群島獨立。它們都建立現代“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式政府,公民們定期參加多黨派的選舉,以選齣議會成員。在澳大利亞和英國,政治選擇離不開中立偏左的工黨和保守黨(澳大利亞的自由黨和英國的托利黨)。總的來說,選民根據意識形態和政策來決定取嚮(譬如,他們要更多的政府保護,還是要更多的市場取嚮)。
這種政治製度一旦植入美拉尼西亞,結果一片混亂。原因在於,美拉尼西亞的多數選民投票不看政治綱領。更確切地說,他們隻支持自己的大佬和一語部落。如果大佬(偶爾是大姐)被選入議會,這位新議會成員將盡力運用自己的影響,將政府資源搬迴自己的一語部落,嚮自己的擁護者提供學校費用、埋葬開支、建築工程等。盡管有全國政府和主權象徵,像國旗和軍隊,美拉尼西亞的居民中沒幾個覺得自己屬於一個國傢,或屬於自己一語部落之外的社會。巴布亞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群島的議會中,沒有凝聚的政黨,隻有大批單槍匹馬的領袖,將盡可能多的豬肉帶迴自己狹小的擁護者團體。[4]
美拉尼西亞社會的部落製度限製瞭經濟發展,因為它阻止現代産權湧現。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群島,95%以上的土地屬於所謂的慣例(customary)土地所有製。根據慣例的規則,財産是私有的,由親戚團體以非正式形式(就是說沒有法律文件)一起擁有。他們對土地享有單獨和集體的權利,地産的意義不僅在經濟上,還在精神上,因為死去的親戚都葬於一語部落的土地,其魂魄仍在徘徊。一語部落中的任何人,包括大佬,都無權將土地賣與外人。[5]尋覓地産的開礦公司或棕櫚油公司,必須與數百人談判,有時甚至數韆人。此外,根據傳統規則,土地産權不受時效法律的限製。[6]
在很多外國人的眼中,美拉尼西亞政治傢的行為看來像政治腐敗。但從傳統部落社會的角度看,大佬隻是在履行大佬曆來的職責,那就是嚮親戚分發資源。隻是現在,他們不但擁有豬肉和貝殼貨幣,而且享有開礦和伐木權利的收入。
從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首都莫爾茲比港(PortMoresby)起飛,幾小時就可抵達澳大利亞的凱恩斯(Cairns)或布裏斯班(Brisbane)。在某種意義上,這一航程跨越瞭幾韆年的政治發展。在思考美拉尼西亞的政治發展時,我開始考慮:社會如何從部落層次過渡到國傢層次,現代産權如何從慣例産權中脫穎而齣,倚靠第三方執法的正規法律製度如何問世。美拉尼西亞社會從沒見過正規的法律製度。如果想得更遠,認為現代社會已遠遠美拉尼西亞,依我看來可能隻是夜郎自大,因為大佬——將資源派分給親戚和擁護者的政治傢——在當代世界依然到處可見,包括美國國會。如果政治發展的涵義就是脫離傢族關係和人格政治,那我們必須解釋,為何這些行為仍在多處幸存,為何看似現代的製度往往要走迴頭路。
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找不到有關答案,這段曆史需要認真的梳理,以重溫亨廷頓的主題。
因此就有瞭現在這本書,考量政治製度的曆史起源和政治衰退的過程。這是兩捲中的第1捲,涵蓋從前人類時期到美法革命前夕的政治發展。本書與過去有關——事實上,它並不始於有記載的人類曆史,而是人類的靈長目祖先。它的前四個部分講述人類史前史、國傢起源、法治、負責製政府。第二捲會一直講到今天,特彆關注非西方社會在追求現代化時受到西方製度的影響,然後再解說當代世界的政治發展。
閱讀本捲時需要預先掂量第二捲的內容。我在本捲一章中講得很清楚,現代世界的政治發展所遇到的條件,與18世紀晚期之前的截然不同。一旦工業革命發軔,人類社會退齣直到那時一直所身曆的馬爾薩斯式處境(Malthusianconditions),新動力加入社會變化的進程,從而造就巨大的政治後果。本捲讀者可能覺得,這裏敘述的漫長曆史進程意味著,社會會受睏於自己的曆史;但實際上,我們今天生活在非常不同且動力多樣的環境下。
本書涵蓋眾多的社會和曆史時期;我也使用自己專長之外的資料,包括人類學、經濟學、生物學的。顯然,為瞭從事如此廣泛的研究,我不得不幾乎全然依靠二手資料。我嘗試讓這些資料承受盡可能周全的專傢過濾,盡管如此,我仍有可能犯瞭事實上和解釋中的錯誤。對深入研究特定社會和曆史時期的專傢來說,本書的很多單獨章節是不夠格的。但我認為,以比較方式作橫跨時間和空間的考量,本身似乎就是一種美德。如果全神貫注於特定題材,往往會看不清政治發展的大模式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