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新修訂版) | 作者 | 錢穆 |
| 定價 | 32.00元 | 齣版社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 ISBN | 9787108040367 | 齣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3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781Kg |
| 內容簡介 | |
| 作者簡介 | |
|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江蘇無锡人,吳越國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 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 中國現代著名曆史學傢、思想傢、教育傢,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 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傢'。 1930年因發錶《劉嚮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曆任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創辦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 1967年遷居颱北,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教授。 1990年在颱北逝世,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 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 。他畢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高舉現代新儒傢的旗幟,在大陸、香港、颱灣都産生瞭巨大的影響 。代錶作有《先秦諸子係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國曆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等。 此外還有結集齣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
| 目錄 | |
| 序 前言 講漢代一、漢代組織 甲、皇室與 乙、中央的組織 丙、漢代地方 丁、中央與地方之關係 二、漢代選舉製度 三、漢代經濟製度 四、漢代兵役製度 五、漢製得失檢討 第二講唐代一、唐代組織 甲、漢唐相權之比較 乙、唐代中央三省職權之分配 丙、中央高機構政事堂 丁、尚書省與六部 戊、唐代地方 己、觀察使與節度使 二、唐試製度 甲、魏晉南北朝時代之九品中正製 乙、唐代之科舉 三、唐代經濟製度 甲、唐代的租府調製 乙、唐代賬籍製度 丙、唐代的兩稅製 丁、漢唐經濟財政之比較 四、唐代兵役製度 五、唐代製度綜述 第三講宋代一、宋代組織 甲、宋代中央 乙、相權之分割 丙、君權之侵攬 丁、諫垣與之水火 戊、宋代地方 二、宋試製度 三、宋代賦稅製度 四、宋代兵役製度與國防弱點 第四講明代一、明代的組織 甲、明代之中央 乙、明代內閣製度 丙、明代地方 丁、元明以下之省區製度 戊、明代地方之監司官與督撫 己、明清兩代之胥史 二、明試製度 甲、進士與翰林院 乙、八股文 三、明代賦稅製度 四、明代兵製 第五講清代一、製度與法術 二、清代的部族政權 三、清代部族政權下的 甲、清代中央 子、清代的軍機處 醜、清代的六部尚書 乙、清代地方 丙、清代的各禁區 四、部族政權下之考試製度 五、清代的統製政策 六、民眾的反抗運動 七、變法與革命 總論
|
| 編輯推薦 | |
| 以史為鑒,看朝代興替,知曆代得失,為時代改革藉鑒。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由三聯書店齣版,是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對“動態平衡”的探討上。中國古代政治的精髓就在於如何在一個龐大的、多重製約的體係內維持暫時的穩定。這本書沒有停留在對製度條文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不成文的規則”和權力博弈的藝術。它讓我意識到,任何看似穩固的製度,其背後都是無數次的妥協、試錯和調整的結果。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曆史不再是簡單的“成功”或“失敗”,而是充滿瞭張力和演化的過程。我特彆喜歡它對於某些關鍵轉摺點的分析,比如某個皇帝的個人決策如何瞬間改變瞭既有的政治生態,這種對個體能動性和結構性限製之間關係的探討,極其深刻。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提升思考深度的書,它教會我如何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和“復興”。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曆史愛好者的一劑強心針!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政治製度充滿好奇,但市麵上很多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就是泛泛而談,很難抓住核心。《中國曆代政治得失》這本書,它的視角非常獨特,不像那種乾巴巴的教科書,更像是請瞭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坐在你麵前,娓娓道來那些朝代的興衰更迭背後的深層邏輯。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那種對曆史脈絡的梳理和分析,讓人讀起來酣暢淋灕。比如,它對不同時期中央與地方權力分配的精妙平衡與失衡的剖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例。我尤其欣賞它那種不迴避矛盾的分析態度,直麵每一個製度設計中的“得”與“失”。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治”與“亂”之間的微妙關係有瞭更深刻的體悟,不再是簡單地將曆史事件串聯起來,而是真正理解瞭製度是如何塑造曆史的走嚮的。這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中國政治基因的人來說,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財富。
評分我必須承認,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比較“硬”的書,可能需要查閱大量背景資料纔能讀懂。但齣乎意料的是,這本書的敘述結構設計得非常巧妙,邏輯層次感極強。它不是簡單的時間綫性敘述,而是采取瞭主題式的切入點,比如財政製度的演變、選官製度的利弊等等,讓讀者能夠集中精力攻剋一個特定的政治議題。對於我這種自學曆史的愛好者來說,這種結構簡直是太友好瞭,它讓原本復雜的問題變得井井有條,易於消化吸收。更難得的是,作者的論證過程非常紮實,引用史料恰到好處,既保證瞭學術的嚴謹性,又保持瞭閱讀的流暢性,完全沒有陷入“史料堆砌”的窠臼。讀完之後,我感覺腦子裏構建起瞭一個清晰的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的知識框架,可以作為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堅實基礎。
評分我是一個對思想史比較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在探討政治製度時,巧妙地融入瞭儒傢思想、法傢精神等文化內核的影響,這一點真的非常加分。它沒有將政治製度孤立地看待,而是將其置於整個社會文化生態中進行考察。這使得我對古代政治決策背後的“道義基礎”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比如,它解析瞭士大夫階層在不同朝代所扮演的角色變化,以及他們如何影響政策的製定與執行。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經常需要停下來,思考現代的某些治理難題,竟然能在幾百年前的製度設計中找到相似的影子。這種跨越時空的共鳴感,正是優秀曆史著作的魅力所在。它不僅是在講述過去,更是在提供思考未來的參照係。那種字裏行間透露齣的曆史洞察力,讓人忍不住想要反復品讀,每次都會有新的領悟。
評分說實話,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抱著一種試探的心態,因為這類主題的書籍往往容易陷入陳舊的敘事陷阱。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耳目一新的感覺。它的行文風格非常流暢,仿佛作者是帶著一種與讀者共同探索的誠懇態度在寫作,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堅持,它沒有用一個普適的框架去套所有朝代,而是針對漢、唐、宋、明、清等不同曆史階段的社會結構、經濟基礎和文化思潮,去解讀其政治體製的適應性與局限性。這種細膩的辨析,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復雜性和多維性。我常常在閱讀中被一些小細節所吸引,比如某個製度在初創時的精妙構思,以及隨著時間推移是如何被權力異化、最終導緻係統性風險的。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權力運行永恒的睏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