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時編著的《百年來甲骨文天文曆法研究》既是對甲骨文所見商代天文曆法問題的全麵研究,同時也完成瞭對已有成果的係統總結。全書厘分八章,就甲骨文所涉及的商代天文觀、天象觀測和曆法編算等問題,分門彆類加以闡釋。由於甲骨學與古代天文曆算皆屬專學,學者因對材料掌握的不同,理解的差異,緻歧說迭齣,仁智互見,而從者或臆以取捨,或裁製失據,信疑自持,常使真知反隱沒,而謬種廣流傳,其是非良莠,殊難研判。因此作為一部專門研究著作,為求學術觀點的客觀平實,本書重在建立學術史的研究背景,通過對基本史料的深入鑒彆與綜閤分析,於各種不同的學術觀點,充分研析相關研究所利用的原始史料和研究方法,周加考辨比較,澄清利弊得失,藉助對史料的辨析勘核,揭櫫蔔辭本義,進而尋繹齣不同研究應有的學術價值,*終實現去僞學而申真知的學術目的,係統建立作者對相關問題研究的學術體係。可以相信,這種做法不僅有益於研究思路的梳理,便於呈現學術發展的清晰脈絡,而且對於建立客觀的學術標準也會有所幫助。
馮時編著的《百年來甲骨文天文曆法研究》為迄今**部根據甲骨文資 料全麵研究商代天文曆法問題的學術專著,就甲骨文所涉及的商代天文觀、 天學體係、天象觀測和曆法編算等問題,分門彆類加以闡釋,係統建立瞭殷 人的宇宙觀、天文觀測與曆法體係,對殷商史、商周考古學、天文年代學及 殷商天文學研究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和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百年來甲骨 文天文曆法研究》對百餘年來有關甲骨文天文曆法研究做瞭係統總結,通過 對基本史料的深入鑒彆與綜閤分析,考察學術研究的背景,對百年來各種不 同的學術觀點,充分研析相關研究所利用的原始史料和研究方法,周加考辨 比較,澄清利弊得失,*終實現去僞學而申真知的學術目的,因此本書也是 一部有關甲骨文天文曆法研究的學術史。
馮時,1958年10月生於北京市。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專業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特殊學科“古文字學”學科帶頭人,《考古學報》副主編。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傢委員會委塤,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常務理事等職。主要研究方嚮為古文字學和天文考古學,旁涉商周考古學、商周史、前秦思想史、科孤及曆史文獻學。齣版學術著作8部,發錶論文百餘篇,主編《金文文獻集成》。
自序
第一章 商代的天文觀
第一節 天與帝
第二節 殷人的宇宙觀
第三節 日月的祭祀
第二章 星象觀測
第一節 崇祭北鬥
第二節 二十八宿
一 東宮蒼龍星宿
(一)東宮蒼龍
(二)角宿和天田
(三)亢宿和南門
(四)房宿
(五)心宿
(六)尾宿和箕宿
二 北宮玄武星宿
(一)南鬥
(二)牛宿和女宿
(三)虛宿
三 西宮白虎星宿
(一)西宮白虎
(二)奎宿
(三)胃宿
(四)昴宿
(五)畢宿
(六)觜宿和參宿
四 南宮硃雀星宿
(一)井宿
(二)柳宿、星宿、張宿和翼宿
(三)軫宿
第三節 新星及超新星
第四節 行星
第五節 彗星
第三章 交食
第一節 月食
一 乙酉月食
二 甲午月食
三 壬申月食
四 庚申月食
五 癸未月食
六 月食年代的考定
第二節 日食
第四章 立錶測影與漏刻計時
第五章 商代曆法
第一節 時辰
一相對時限稱謂
(一)朝與暮
(二)夙與杻
二 具體時辰稱謂
(一)晨與寤人
(二)昧爽與睹
(三)旦與明
(四)大采與小采
(五)大食與小食
(六)中日與中錄
(七)昃
(八)郭兮
(九)退昃
(十)昏
(十一)閤
(十二)冗
(十三)夕夕
(十四)隱人
(十五)宵
(十六)鼓
(十七)馀論
1.小亦
2.市日
3.售
4.列
三 時辰次序與十二時
四 日首
五 有關十二辰紀時的討論
第二節 紀時法
一 過去紀時法
二 現在紀時法
三 將來紀時法
第三節 句法
第四節 月法
一 大月與小月
二 頻大月與頻小月
三 月名
第五節 朔策與歲實
一 朔策
二 歲實
第六節 閏法
一 年終閏與年中閏
二 一年再閏
三 閏旬與閏日
四 無節 置閏與無中置閏
第七節 月首
第八節 歲首
第九節 季節
第十節 商代的年歲稱謂
一 年、歲與載
二 祀
第十一節 節氣與至日
第十二節 四方風問題
第六章 商代曆法的重建工作
第一節 各種錶譜的編製
第二節 晚殷徵人方日程的討論
第三節 周祭與周祭祀譜
第七章 商代天文曆法的相關問題
第一節 商代的曆法改革
第二節 商代的天文官
第八章 總結
第一節 商代天文學的知識背景
第二節 商代天文學的總檢討
引用書目簡稱
這部著作的裝幀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種樸素而又不失厚重感的封麵,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內容的學術分量。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字體排版清晰易讀,即便是麵對那些晦澀難懂的古文字拓片和復雜的曆法圖錶,閱讀起來也不會感到吃力。作者在資料的搜集和整理上花費瞭巨大的心力,這一點從書中引用的各種一手文獻的豐富程度便可見一斑。光是那些跨越數個年代、橫跨不同地域的齣土甲骨文的摹本和釋讀成果匯編,就已經展現齣令人驚嘆的廣度和深度。特彆是對於那些爭議已久的關鍵符號和曆法結構,作者似乎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對比分析,而非簡單地采納主流觀點。整體而言,這本書在物理形態和信息承載力上,都達到瞭令人尊敬的專業水準,讓人有理由相信,其內容必然是紮實且經得起推敲的。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文明懷有深厚興趣的愛好者,僅僅是捧讀這樣一本精心製作的書籍,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傳遞齣一種對知識的敬畏感和對傳統文化的珍視。
評分這本書在文字錶達上,展現齣一種罕見的、介於古典學術嚴謹與現代科普流暢性之間的平衡美。雖然主題極其專業,充斥著大量年代測定、天文術語和古文字的專業詞匯,但作者的敘事節奏控製得非常得體。他深知如何設置“懸念點”和“知識點”的節奏,總能在適當的時候插入一段簡明扼要的背景介紹,或者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解釋一個抽象的曆法概念。這使得即便是像我這樣,專業背景並不算特彆深厚的讀者,也能夠保持高度的專注力,並能跟上作者的思路。這種敘述上的匠心獨運,使得這部嚴肅的學術專著具備瞭超越小眾圈層的吸引力。它不僅僅是給同行看的,它更像是作者誠摯地邀請所有對中華文明起源抱有好奇心的人,一起走進那個神秘而智慧的時代,共同探索古人對時間與宇宙秩序的終極思考。這種引導性與可讀性的完美結閤,是許多學術著作所難以企及的高度。
評分初次翻閱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其中那種嚴謹的邏輯推理和層層遞進的論證結構所吸引。作者顯然不是在進行簡單的文獻羅列或釋讀復述,而是構建瞭一個宏大而精密的分析框架,試圖從甲骨文的觀測記錄中,還原齣商周時期對天象的理解脈絡及其背後的宇宙觀。令人稱奇的是,作者對於天文觀測數據的數學模型建構能力,完全不輸於專業的現代天文學傢。他巧妙地將古代的祭祀周期、季節更替與現代天文周期進行交叉驗證,在多組數據中尋找那些不易察覺的共振點和偏差規律。這種跨學科的對話方式,使得原本僵硬的刻辭鮮活瞭起來,仿佛能聽見三韆多年前的祭司們是如何仰望星空、記錄吉凶的。書中對於“重見”現象的解釋尤其精彩,邏輯推演環環相扣,讓人在跟隨作者思路的過程中,不斷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感。這種深入骨髓的求真精神和令人信服的論證力度,是判定一部學術著作是否卓越的關鍵要素。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振奮的地方,在於其對研究方法的革新性探索。在傳統甲骨文研究中,學者們往往受限於釋讀的局限性,使得曆法研究常陷入循環論證的泥潭。然而,本書似乎開闢瞭一條新的路徑,側重於從“係統功能”的角度來反推“結構形態”。作者沒有執著於為每一個模糊的符號下一個絕對的定論,而是更關注於一套曆法係統在指導農業生産和國傢祭祀中的實際效能。例如,書中對於商代“旬法”與“月相”關係的探討,並非停留在錶麵描述,而是深入分析瞭不同曆法體係在應對閏月調整時的復雜性與可行性。這種務實的態度,讓研究成果不再是空中樓閣般的理論推演,而是根植於古代社會實踐的堅實基礎之上。我感受到作者在力求嚴謹的同時,也極大地拓寬瞭我們理解古代科學思維的邊界,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研究範式,值得所有相關領域的後學者深入學習和藉鑒。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部分章節後,我體會到一種強烈的學術對話感。作者並非孤立地進行闡述,而是巧妙地將曆代重要的、甚至是對立的觀點納入討論範圍,形成瞭一種動態的、多聲部的學術爭鳴場麵。他對待持反對意見的學者們,展現齣極大的尊重和細緻的剖析,不使用任何偏頗的措辭來削弱他人的立場,而是將其視為自己論證鏈條中必須攻剋的“堡壘”。這種坦誠和包容的學術態度,讓讀者在閱讀時感到非常舒暢,完全沒有陷入某種教條主義的束縛。特彆是當涉及到那些涉及多學科交叉的復雜推論時,作者總能清晰地標明哪些是確鑿的證據鏈,哪些是基於現有認知做齣的閤理推測,這種透明度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和說服力。這本著作不僅是研究成果的展示,更是一堂關於如何進行高質量、負責任的學術研究的生動示範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