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一书围绕“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在早期提出的核心概念——“安全基地”展开。鲍尔比认为,安全基地是个体发挥最佳功能和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称职的父母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基地,让孩子安心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他知道,那里永远对他敞开 。当感到痛苦时,他可以在那里得到平静;当受到惊吓时,他可以在那里得到安抚。当父母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因为受困于自己的童年经历而无法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很容易形成焦虑型的依恋模式,人格发展偏离常态,乃至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就是要教会父母如何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此外,鲍尔比还对发生在家庭中的暴力进行了心理学层面的解读。
◎编辑推荐:
“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临终遗作,首次正版引进中国市场!
“中德班”项目负责人施琪嘉、北京大学知名学者易春丽联合作序推荐!
《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一书是“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对依恋理论最后的贡献。从“起承转合”的角度来看,如果说“依恋三部曲”是依恋理论的“起”,《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是依恋理论的“承”,那么考虑到依恋理论的相对一致性,剔除一个“转”字,《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则无疑占了最后一个“合”字。这个“合”将依恋理论的精髓概括进8个各有侧重的章节里,并且更新了依恋理论在“依恋三部曲”出版30年后的最新发展,值得对依恋理论、对养育孩子、对完善人格感兴趣的你细细品读。
##完全在鞭尸我的童年生活。从童年时期的焦虑到青春期之后的回避,可以说成年之后这几年我都在焦虑自救,永远在想办法跟自己的童年和解。有的时候记性太好不是好事,这只能让我在字里行间反复应激。
评分##整本书鲍尔比都在强调依恋理论比精神分析高明的地方,但是又一次次借用弗洛伊德的语言来要显得自己的理论与精神分析相比不是那么另类。依恋理论的实证性确实值得关注,但是依恋理论的很多观点在精神分析里都可以找到踪迹,只是依恋理论更系统更有实证的基础。鲍尔比这样做的行为学意义其实远高于心理学意义
评分##与特定个体建立亲密情感纽带的倾向是人类的天性,贯穿一生。母婴交流主要通过情感交流实现,不是言语。回避型依恋关系(不相信)和人保持距离,矛盾型(不确定)更容易抱怨。心灵如同骨骼可以自我疗愈,改变随时发生,咨询师的抱持(Holding)帮助个体建立安全基地、不做过去的奴隶、为当下重做选择。
评分##人终其一生都在赌上自己的幸福,去修复孩童时期的创伤。所以提高人类幸福生活质量的关键,就是良好的亲子教育。 为人父母,先学习,先上课。
评分##本科时心理咨询老师推荐的书,多年后我终于读完了。通过书中的理论思考了一下自己和周围人的行为模式,受益匪浅。四星半。
评分##与特定个体建立亲密情感纽带的倾向是人类的天性,贯穿一生。母婴交流主要通过情感交流实现,不是言语。回避型依恋关系(不相信)和人保持距离,矛盾型(不确定)更容易抱怨。心灵如同骨骼可以自我疗愈,改变随时发生,咨询师的抱持(Holding)帮助个体建立安全基地、不做过去的奴隶、为当下重做选择。
评分##人终其一生都在赌上自己的幸福,去修复孩童时期的创伤。所以提高人类幸福生活质量的关键,就是良好的亲子教育。 为人父母,先学习,先上课。
评分##第一次真正直面自己的回避型依恋人格,要不断的自愈,不断的接纳自己不快乐的过去,努力做一个并非“不幸而苛刻的人”
评分##本科时心理咨询老师推荐的书,多年后我终于读完了。通过书中的理论思考了一下自己和周围人的行为模式,受益匪浅。四星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