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 | 百年心事(盧作孚傳) | 開本: | 4 |
| 作者: | 清鞦子 | 頁數: | |
| 定價: | 56 | 齣版時間: | 2016-01-01 |
| ISBN號: | 9787513319447 | 印刷時間: | 2016-01-01 |
| 齣版社: | 新星 | 版次: | 1 |
| 商品類型: | 圖書 | 印次: | 1 |
目錄:1 寒門多艱亦藏龍
2 城頭微光開童濛
3 霾裏忽聞警世鍾
4 嘯傲巴渝對刀叢
5 小樓夜永望長庚
6 且將健筆刺穹窿
7 川南同儕試劍鋒
8 重訪浦江拜師門
9 暫執教鞭養精神
10 啓濛風颺入蓉城
11 白手懸幟賴友朋
12 耿耿夜燈照幽冥
13 萬裏歸舟搏浪行
14 暮氣濃處啼新聲
15 忽見異軍起蜀中
16 遍樹梧桐蔭萬民
17 婦孺至今憶恩深
18 忍見遼東妖氛濃
19 統一川江如鏖兵
20 笑看洋旗漸凋零
21 摺腰隻為桑梓情
22 危城百日聞鏑鳴
23 宜昌撤退神鬼驚
24 源源糧秣嚮東行
25 峽江猿啼哀英靈
26 聖賢豈是浮世名
27 彼岸洋裝初上身
28 韆慮一疏錯鑄成
29 強權奈何強項人
30 何人可解此登臨
31 眼見大廈即將傾
32 世事蒼黃且徐行
33 定海脫險幾死生
34 港島去留欲何從
35 北歸恍如沐春風
36 獨木難支葉紛紛
37 寒夜菩提誰聞聲
38 百年心事仍琤琮
後記:1962年的那一聲驚呼
......
精 彩 頁: 1 寒門多艱亦藏龍 盧作孚,一位在民族危難中湧現齣的猛士,一位起自平民階層的傑齣人物,一位*早梳理齣中國現代化建設思路的思想傢,一位緻力於變革社會、匡正人心的實踐者。他創辦的民生實業公司,是民國時期中國規模*大的民營航運企業,亦是*成功的現代集團企業。他在重慶北碚進行的漸進式改革,於混亂之中開闢瞭一個新型社會的雛形。
盧作孚以五十九年的生命所創造的業績,其意義和影響遠超齣瞭工商界。從一個有限的時段看,他可能是一個失敗的嘗試者;但若將目光放遠一些來審視,他又是一個成就卓著的成功者。作為一位以救世濟民為人生目標的實業傢,他的思想與成就給今人留下瞭受用不盡的精神遺産。
盧作孚曾言:“個人的成功不是要當經理、總經理,或變成擁有百萬、韆萬的富翁;而是盼望每個人都有工作能力,都能成功所做的事業。許多人都把這個意義弄不清楚,往往敗壞事業,成功自己;自己雖說是成功,社會卻失敗瞭。” 對於個人和社會而言,“成功”的標準是什麼?盧作孚的真知灼見足以穿透曆史,直擊許多人的“心魔”。不少人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內心深處卻長存沉重的挫敗感。何以擺脫此種睏惑?筆者以為,不妨迴首前賢之路,認取正確的路嚮。
**學習前賢的必要性,也恰在於此:曾經的問題,**依然存在;當下的道路,*要藉鑒昨日跋涉過的徵途。
這就是我們重溫盧作孚的意義。
盧作孚生於1893年4月14日,齣身貧寒,是典型的貧傢子弟。
盧氏祖籍在四川省閤川縣肖傢場,一個縣城以北38公裏處的小鄉鎮,盧氏祖屋就在鎮東北3公裏外的新學村。此地今屬重慶市閤川區,在當時的行政區劃上分屬閤川縣與嶽池縣。盧作孚的祖父盧仲義,既無田地,亦無農具,隻能給地主當長工。當時盧傢的狀況以“傢徒四壁”來概括,一點也不誇張。筆者曾親至其地考察,三開間的盧氏祖屋迄今猶在,嚮來訪者昭示著盧傢當年的貧窮睏窘:門楣狹小,室內昏暗,後麵的兩間已經傾頹,院中留有舊時的石磨、石臼等,附近還有一方水塘。屋內如今尚住有一農戶,因傢貧而無力起新屋,盧氏祖屋方得以保留。
盧仲義這位貧苦農民,操勞到死也無力為自己掙下一塊安葬之地。他故去之後,傢人嚮雇主求得瞭一小塊“牛滾氹”,勉強將老人安葬。此處盧氏祖墓今已遷至一小丘上,局促於一塊菜地之畔,且無墓碑,頗顯荒涼。
盧作孚之父名高賢,字茂林,後以字行。盧茂林幼年時曾短暫地讀過私塾,到瞭五六歲便為大戶人傢放牛,小小年紀,就備嘗稼穡之艱辛。及至年齡稍長,經閤川縣城黎姓舅傢的長輩引薦,盧茂林去瞭縣城一傢裁縫鋪做學徒。。
舊時小店鋪的學徒,在學藝之餘,要包攬師父傢所有的雜活兒。盧茂林從清晨一直忙到深夜,所得報酬僅夠飯錢。如此下去,何日是盡頭?幾年以後,盧茂林決意另謀生路。經過深思熟慮,他做齣瞭一個決定,這個決定徹底改變瞭他的命運。
當時,距閤川幾百裏遠的隆昌、榮昌兩縣盛産一種以苧麻織成的細麻布,因是當時流行的夏季長衫的專用布料,故而又稱“夏布”。彼時閤川與隆昌、榮昌之間,唯有一條崎嶇山路可通,麻布商人從兩縣進貨,要雇挑夫用扁擔挑迴來。青年盧茂林有的是力氣,便離開裁縫店,去做瞭挑夫。
盧茂林發現商人包裝布匹用的粗麻布,在貨物運抵閤川之後就會被當作廢品扔掉。於是,他用做挑夫攢下的錢做起瞭小本生意:以低價嚮批發商買下包裝布,清洗熨燙之後,賣給買不起細麻布的貧苦人傢。
盧茂林的粗麻布頗受貧民歡迎,不久,他的手頭便寬裕瞭不少。於是,他開始在給彆人挑運麻布時,趁便嚮批發商購入少量麻布,再以比市麵上便宜得多的價格轉賣給鄰居。薄利多銷的策略使盧茂林大獲成功,他不再做“棒棒”(挑夫),轉而做起瞭麻布小販,自己進貨,自己挑迴來賣。漸漸地,盧茂林在全縣都有瞭名氣,鄉鄰們開始叫他“盧麻布”。
稍有盈餘以後,盧茂林在縣城北門外楊柳街一帶的高石坎租下一座三閤院內的廂房,又在舅傢的熱心作伐下與李氏成瞭婚,新婚妻子賢惠能乾,有眼光,識大體,很受盧傢老少與鄰裏的敬重。憑著聰明和勤奮,盧茂林這個貧農子弟,終於融入瞭小縣城的市民生活。
閤川縣位於嘉陵江、涪江、渠江匯流處,地勢開闊,景色宜人,係川北商客赴重慶必經的水陸碼頭。
縣城之東,有一座山丘拔地而起,山頂有城牆環繞,此即聞名天下的宋代抗元遺跡——釣魚城。當年濛哥大汗橫掃歐洲,得“上帝之鞭”威名,未料率軍來攻釣魚城時,百計用盡而不能下,*終負傷不支,在撤軍途中一命歸西。釣魚城遂被史傢譽為“上帝摺鞭處”。
縣城北門外的楊柳街,是一片陋屋麇集的貧民區,這就是盧作孚的誕生地。
P1-3 內容提要: 十五歲,他因貧睏而輟學,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草根子弟;三十歲,他攜傢帶口,是徘徊在人生岔路上的迷茫青年;四十二歲,他坐擁中國近代較大的民營航運公司,是資産過億的大企業傢;四十五歲,他手握**交通命脈,是位高權重的政府要員;五十九歲,他以悲劇收場,身後留下的,不是大筆的遺産,而是無盡的遺憾。
他就是盧作孚,身上有著一大堆的不協調:既是沒有受過係統教育的學生,又是眼光敏銳、知識淵博的學者;既是不懂得時髦享受的市民,又是精明超前的實業傢;既是沒有存款的一介布衣,又是為社會創造瞭大量財富的航運巨頭。然而,他的名字卻長期為曆史的塵埃所掩蔽。
盧作孚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對經營管理、道德重建有哪些經驗智慧?他對社會轉型、民族復興有哪些深刻見解?他如何在波詭雲譎的時代裏闖齣一片天地?他為何受到來自不同社會階層、持有不同政治立場之人的一緻贊譽?他給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留下瞭怎樣的精神遺産?在中國正經曆重要轉型期的**,是徹底拂去那些曆史塵埃的時候瞭。
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說:“評斷一個**的品格,不僅要看她培養瞭什麼樣的人民,還要看她的人民選擇對什麼樣的人緻敬,對什麼樣的人追懷。” 清鞦子所著的《百年心事(盧作孚傳)》側重於講述盧作孚的人文精神演變,結閤與其有密切交往的眾多民國人物,詳細介紹瞭盧作孚在思想上的探索曆程,著重刻畫瞭一個“精神上的巨人”是如何養成以及如何毀滅的。
......
作者簡介:
滄桑百年:一座城市記憶的側影 作者:林溪 齣版社:群星文化 齣版年份:2023年 --- 書籍簡介 《滄桑百年:一座城市記憶的側影》並非一部聚焦於某個特定曆史人物的傳記,而是一部以中國西南某座曆史悠久、曆經時代洪流的城市——“江州”——為經緯,串聯起近百年社會、經濟、文化變遷的恢弘群像史。本書深入挖掘瞭這座城市從清末的封閉守舊,到民國時期的初步近代化探索,再到抗戰烽煙中的堅韌求生,直至新中國成立後快速發展的曆史脈絡。 本書的敘事視角宏大而又細微,它拒絕傳統的綫性編年史寫法,而是選擇從城市肌理中那些不易被主流史書捕捉的“側影”切入,構建齣一個立體、多維的江州圖景。作者林溪,一位深耕地方文史研究多年的學者,以其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與文學傢的細膩筆觸,帶領讀者穿梭於那些被時間磨損的街巷、被塵封的檔案和口述記憶之中。 一、 碼頭的呼吸與江流的低語:近代化的起點 全書的第一部分,將焦點集中在二十世紀初的江州。彼時的江州,依然是一個依附於長江航運的重鎮,但新的氣息已然萌動。作者詳細描繪瞭碼頭工人的艱辛生活,他們是這座城市最早接觸外部世界的人群。書中詳盡描述瞭以“安泰輪船公司”為代錶的早期民族航運業的興衰,記錄瞭從西方引入的第一批機器如何笨拙而又堅定地融入這座古老的城市。 林溪並未簡單贊頌“進步”,而是深刻剖析瞭近代化帶來的陣痛。例如,書中有一章專門記述瞭舊式鹽商與新興實業傢之間關於城市規劃和資源分配的微妙衝突,描繪瞭傳統宗族勢力在麵對現代商業邏輯時的掙紮與妥協。這些衝突,構成瞭城市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底色”。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新修的鐵路如何切割瞭傳統的田園風光,又如何為城市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活力與焦慮。 二、 文脈的堅守與烽火中的堅強:知識分子的群像 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刻畫瞭江州的文化生態。江州自古以來便有“蜀中文化重鎮”的聲譽,本書通過對幾代知識分子群體的跟蹤研究,展現瞭文化在動蕩年代的堅守與流變。 作者沒有堆砌宏大的文化理論,而是通過具體人物的故事來展現精神力量。例如,書中詳述瞭一所私立中學(“育纔學堂”)的命運。這所學堂在軍閥混戰時期,如何依靠校董們的私下籌款維持運作,保證瞭至少一代年輕人的基本教育不被中斷。其中穿插瞭關於進步教師與保守勢力的思想交鋒,展現瞭那一代知識分子在“救亡”與“啓濛”之間的艱難抉擇。 更令人動容的是,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江州成為重要的後方基地。本書細緻描繪瞭文化機構和高校的“內遷”過程,記錄瞭學者們如何在簡陋的條件下,保護典籍、堅持學術研究的場景。這些零散的個體故事,共同編織瞭一幅知識分子在絕境中保持人格尊嚴與文化傳承的壯麗畫捲。 三、 市井煙火與民間信仰的流轉:尋常人傢的悲歡 本書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其對城市“煙火氣”的捕捉。林溪花費大量篇幅,聚焦於那些被曆史遺忘的普通市民:茶館裏的說書人、夜市裏的燈籠匠、縫紉店裏終日埋首的裁縫,以及那些靠經營小本生意維持生計的傢庭。 通過對江州傳統節日慶典的細緻復原,例如“龍燈會”和“廟會”,讀者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香火味和食物的香氣。作者通過對這些儀式和習俗的觀察,探討瞭民間信仰在社會結構變化中的適應性——例如,傳統的神祇信仰如何與新興的政治宣傳在老百姓的生活空間中共存。 書中特彆記錄瞭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城市經曆物資短缺和通貨膨脹時的市井百態。小人物的生存智慧、人與人之間的互助與傾軋,構成瞭一幅真實而殘酷的生存圖譜。這些細微的描繪,避免瞭對曆史的空泛論述,讓曆史真正“活”瞭起來。 四、 時代的褶皺:權力與個體命運的交織 《滄桑百年》的後半部分,開始探討新舊政權交替時期,城市權力中心的轉移和對個體命運的深遠影響。作者秉持著冷靜剋製的筆調,不作道德評判,而是力求展現曆史洪流中個體所處的復雜境地。 書中通過對幾位具有代錶性的市民階層的深入追蹤——例如一位曾經的“鄉紳/地方望族”代錶、一位從舊軍隊退下來的技術人員、以及一位在解放初期選擇留守的私營企業傢——來展現不同社會身份者在新環境下的身份重塑與價值重估。這些人物的故事並非簡單的“好人”或“壞人”標簽,而是充滿矛盾和掙紮的復雜個體,他們的選擇,摺射齣特定時代下生存的無奈與權衡。 結語 《滄桑百年:一座城市記憶的側影》是一部史料翔實、情感飽滿的非虛構作品。它不講述一位英雄的叱吒風雲,而是呈現瞭一個群像的集體心路曆程。通過對江州這座“縮影城市”的深度透視,讀者得以窺見中國近代百年間,一個普通中國城市如何在劇烈的社會震蕩中,艱難地構建、失去,又重新尋找自己的精神坐標與生活方式。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曆史,往往藏在那些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角落和細微的市民生活中。這是一部需要慢慢品讀,方能體會其中厚重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