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全两册)

曾国藩(全两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浩明著 著
图书标签:
  • 曾国藩
  • 晚清
  • 历史
  • 人物传记
  • 政治
  • 军事
  • 自修
  • 清朝
  • 名臣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耕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58094
商品编码:2737821872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曾国藩(全两册) 作者 唐浩明著
定价 76.00元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 9787535458094 出版日期 2012-06-01
字数 页码
版次 5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1.303Kg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上卷
章 奔丧遇险
一 湘乡曾府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二 波涛汹涌的洞庭湖中,杨载福只身救排
三 摆棋摊子的康福
四 康家围棋子的不凡来历
五 喜得一人才
六 把这个清妖头号押到长沙去了
七 哭倒在母亲的灵柩旁
八 蟒蛇精投胎的传说
九 刺客原来是康福的胞弟
第二章 长沙激战
一 城隍菩萨守南门
二 康禄先登上城墙
三 今日周亚夫
四 欧阳兆熊东山评左诗
五 计赚左宗棠
六 巡抚衙门里的鸿门宴
七 药王庙里出了前明的传国玉玺
八 左宗棠荐贤
第三章 墨绖出山
一 谢绝了张亮基的邀请
二 世无艰难,何来人杰
三 接到严惩岳州失守的圣旨,张亮基晕死在签押房里
四 陈敷游说荷叶塘,给大丧中的曾府带来融融喜气
五 郭嵩焘剖析利害,密谋对策,促使曾国藩墨绖出山
第四章 天王定都
……
第五章 初办团练
第六章 衡州练勇
第七章 靖满惨败
第八章 攻取武昌
第九章 田镇大捷
第十章 江西受困
中卷
章 进军皖中
第二章 部督两江
第三章 强围安定
第四章 大变之中
第五章 幕府才盛
第六章 天京大火
第七章 审讯忠王
第八章 殊荣奇忧
下卷
章 裁撤湘军
第二章 整饬两江
第三章 三辞江督
第四章 名毁津门
第五章 马案疑云
第六章 东下巡视
第七章 黑雨滂沱


   编辑推荐
精彩链接:《曾国藩家书·名家注评本》:长江文艺出版社倾力打造的“无障碍阅读”国学经典。遴选曾国藩家书精华,唐浩明评析。 《大明皇朝:逐鹿天下》展现大明朝300年兴替玄机,解析君臣权谋,作者10年呕心沥血之作,历史小说作家二月河、唐浩明读后都说好《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实践篇 理论篇,老秘书的公文写作秘笈,上市以来行销30万套)《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语言篇》全新上市。谢亦森再推力作,打造公文写作语言篇,打造领导讲话稿,公务员必读!!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近代中国思想史:从晚清到民国》的图书简介,该书与您提到的《曾国藩(全两册)》并无关联: --- 近代中国思想史:从晚清到民国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位虚构的或真实的历史学家,例如:张怀德] 页数: 约 850 页 (分为上、下两册)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家历史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东方学苑出版社]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学术专著,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界经历的剧烈转型与复杂演变。这段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前所未有冲击,同时孕育出新思想、新理论的关键历史阶段。本书超越了简单的思想流派介绍,致力于揭示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回应挑战、重塑自我认知,并最终塑造了现代中国的精神图景。 全书结构严谨,以时间为轴线,以核心议题为切入点,详细考察了“救亡图存”的主旋律如何催生了从器物引进到制度变革,再到文化重构的层层递进的思想探索。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西学的初探(约 1840s – 1890s) 本部分聚焦于晚清前期的思想动荡。鸦片战争的失败如同一记警钟,促使少数先觉者开始正视“天朝上国”梦的破灭。 核心议题: 1. “天朝观”的动摇与重塑: 重点分析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眼看世界”的初步尝试。探讨他们如何调和传统儒学框架与西方“船坚炮利”的现实需求,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路径,以及这种路径的内在局限性。 2. 经世致用思想的复苏与转向: 考察太平天国运动在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层面上的巨大颠覆性尝试,以及湘淮军兴起背后所体现的“以实学经世”的实践理性在官方权力结构中的回流与变异。 3. 早期维新思潮的萌芽: 详细考察王韬、郑观应等早期商人与知识分子如何超越单纯的器物层面,开始关注商业伦理、民智启蒙与政治体制的初步设想,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埋下了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变局中的激进与保守(约 1890s – 1911) 随着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思想界进入了“全盘西化”与“中学为体”激烈冲突的阶段。 核心议题: 1. 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深入剖析康有为、梁启超如何运用改造后的儒家经典(如“公羊学”)来论证君主立宪的合理性。尤其关注梁启超在《时务报》等刊物上对“新民”概念的塑造,以及其思想如何从保守的改革转向激进的革命主张。 2. 革命思潮的兴起: 分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如何构建其“三民主义”的理论体系。对比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权力来源”与“社会目标”上的根本分歧,并探讨西方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在知识分子中的传播路径。 3. 晚清的“文化保守主义”回应: 关注在激进变革声浪中,一批传统士大夫(如张之洞等)如何试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进行最后的制度性挽救,并分析他们对传统道德的坚守与对政治现实的妥协。 第三部分:共和体制下的思想重构与阵痛(约 1912 – 1920s)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建立的共和政体并未带来预期的思想统一。本部分着重探讨民初思想界的混乱、迷惘与新探索。 核心议题: 1. 民主与科学的困境: 详细考察“德先生”与“赛先生”如何在袁世凯复辟等事件中遭遇挫折。分析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理论的理解深度,以及这种理解在缺乏相应社会基础时的水土不服。 2. 新文化运动的爆发: 深入分析“五四”前后的思想转向。重点探讨胡适对白话文的提倡、对传统伦理的批判(如“打倒孔家店”),以及鲁迅早期杂文对国民性批判的深刻性。这是本书中对“文化自主性”探讨最集中的部分。 3. 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输入与影响: 考察在西方思潮受挫之后,一些知识分子转向社会主义思潮的过程。分析早期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的最初吸引力所在。 第四部分:主义的竞争与新的整合(约 1920s – 1940s)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国民革命前后,中国思想界如何从多元讨论走向两大主流意识形态的竞争性构建。 核心议题: 1. 三民主义的发展与内部张力: 考察孙中山晚年对三民主义的重新解释,特别是其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的采纳,以及国民党内部不同派系对国家建构模式的争论。 2. 左翼思潮的崛起与知识分子的站队: 详细分析中国共产党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农民问题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革命理论。重点分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在理论上的“重新教育”和“意识形态选择”过程。 3. 现代化的“第三条道路”的探索: 关注在国共两党主导之外,如梁漱溟、费孝通等学者试图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出发,寻求一条既非激进革命也非保守复辟的现代化路径的努力,及其理论的实践难度。 结语:现代思想遗产的奠定 本书最后总结了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几个重要特征:连续性与断裂性并存、救亡压力下的理论实用主义、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主体性”的持续追问。作者认为,直至抗战胜利乃至建国,近代中国的思想基础才算初步稳定,而这些百年的思索与争论,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精神结构的关键钥匙。 本书特点: 文本细致入微: 引用大量原始文献、私人信件和早期报刊论述,力求还原思想产生的真实语境。 视野宏观平衡: 既关注精英阶层的理论构建,也考察了社会思潮对普通民众认知的影响。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政治史、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工具,对思想流变的内在逻辑进行多维度阐释。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关注历史人物很多年,很多传记读起来总觉得像是在看一份流水账,缺乏对人物精神内核的挖掘。但这一套《曾国藩》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它成功地将曾国藩置于晚清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探讨一个知识分子在面对时代巨变时的责任、困惑与抉择。作者的视角非常新颖,他没有回避曾国藩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的铁血手腕,而是将其置于“挽救危局”的复杂道德框架内进行审视。这种不回避矛盾的写作态度,反而让人物更加立体可信。书中对于曾国藩晚年那种“心力交瘁”的状态描摹得尤其到位,那种功成名就后的落寞与对身后名誉的担忧,让人在敬佩之余,也生出无限的同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一个历史人物,更像是在一个更宏大的框架下,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命运走向。

评分

坦率地说,我最初对这类鸿篇巨制是有些抵触的,害怕读到一半就因为情节过于冗长而搁置。但这一版关于曾国藩的叙述,结构安排得极其精妙。它不是简单地时间线性推进,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对核心思想的深入剖析,使得故事的张力始终保持着。比如,对“修身”的探讨,从早期的僵硬刻板,到中期的圆融自洽,再到后期的回归本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螺旋上升过程。作者对细节的把握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一些关键战役的部署,幕僚团队的构建,乃至日常的饮食起居,都有详尽的描述,这让整个叙事充满了画面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曾国藩“识人用人”方面的独到见解,那套标准,拿到今天来看,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它不仅是关于曾国藩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强大的精神韧性的指南。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套书是抱着学习管理心得的目的去的,毕竟曾国藩在“带团队”方面是公认的行家。读完后发现,这本书的收获远超我的预期。它提供的不是僵硬的管理口号,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底层逻辑。比如他如何对待犯错的下属,如何平衡湘军内部的派系矛盾,以及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激发士气。这些内容都糅合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最让我受益的是他对“做人”这件事的阐释。曾国藩深知“结硬”与“柔韧”的辩证关系,他既有非议难缠的刚毅,也有洞察人性的宽厚。书里对他在处理与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复杂关系时的描写,简直是一场关于权力与情谊的精彩博弈。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值得称赞,它用现代的语感去解读旧时人物,既保持了历史的庄重,又具备了极强的可读性,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这套书,说实话,初看书名《曾国藩》,还真有点打怵,总觉得这名字太严肃,像是教科书一样。但真正翻开后,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作者的笔力非常扎实,把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从他早年的科举之路,到后来的湘军崛起,再到晚年的复杂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最吸引我的是,作者并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圣人,而是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复杂个体。你会看到他在治军时的果决与隐忍,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圆滑与坚持,甚至是他对自己内心挣扎的坦诚记录。比如书中对他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如何平衡朝廷、地方势力以及自身部属关系的描写,简直是一部教科书级别的政治智慧展示。他那种“结硬寨,打台湾”的务实精神,以及在困境中如何通过自我反省来保持心性的定力,让人读了之后,会忍不住反思自己当下的困境和应对之道。这本书的史料考据也非常到位,细节之处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功力,绝非泛泛之谈。

评分

我向来对人物传记抱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里面充斥着过多的稗官野史或者是不加批判的赞美。然而,这套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展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它没有过度渲染曾国藩的功绩,反而花了大量篇幅去剖析他内心的“不适感”。那种身处乱世,必须承担起重建秩序的重压,却又时刻担忧自己是否“德不配位”的惶恐,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一些书信和日记的引用,让读者仿佛能穿越时空,直接听到他内心的声音。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曾国藩“勤”与“慎”的解读。他不是那种天赋异禀、一帆风顺的英雄,更多的是靠着超乎常人的自律和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才一步步走到历史前台。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张弛有度,即便对于不熟悉清史的读者来说,也能轻松跟上脉络,同时又提供了足够多的深度供人咀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