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烈日帝國:非洲霸權的百年爭奪史1830-1990 勞倫斯.詹姆士 馬可孛羅
作者:勞倫斯.詹姆士
齣版:馬可孛羅
語種:繁體中文
頁數:544 頁
裝幀:平裝
ISBN:9789869597821
齣版日期:2018-03-03
颱灣**本深度探究近代非洲殖民史的歷史著作開啟黑暗大陸的一把鑰匙,透析當代歐洲殖民史的專業指引
1884年,柏林西非會議上,歐洲各國將非洲分食殆盡
1895年,颱灣成為大日本帝國的殖民地
1898年,美國與西班牙為瞭古巴和菲律賓殖民地而大打齣手
19至20世紀,乃是歐、美、亞殖民帝國呼風喚雨的年代
在那個新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的時代,非洲與我們有著相同的命運
【專傢導讀、媒體推薦】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颱灣非洲研究論壇執行長嚴震生 專文導讀
《金融時報》、《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科剋斯書評》、《旁觀者》雜誌、《書目》雜誌、《齣版者周刊》、《圖書館期刊》一緻推薦
【本書內容】
非洲,一塊古老而神祕的大陸,占全球陸地總麵積的百分之二十,擁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與礦藏,也是人類祖先的發源地。
十五至十七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開始沿西非海岸嚮南航行,希望能找到通往東方的航道。由於此時歐洲人的目光仍放在富饒的東方,因此縱然歐洲人在非洲沿岸建立許多中繼站與商貿點,但仍對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內陸地區欠缺探勘動力,對非洲內陸一知半解的歐洲人,將之衊稱為「黑暗大陸」。
十九世紀之後,透過探險傢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史坦利(Henry Morton Stanley)、理查.柏頓(Richard Burton)等人的努力,歐洲人開始認識到非洲所蘊藏豐厚的人力與物質資源。十九世紀後半,歐洲各國開始以「輸入文明」為由,爭先恐後在非洲插旗殖民,直至一八八四年的柏林西非會議,非洲全境僅存賴比瑞亞、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等少數獨立國傢,九成以上的土地都被歐洲國傢控製。《烈日帝國》一書即是探討十九、二十世紀以來歐洲各國拓殖非洲的歷程,對非洲思想、文化、技術、宗教帶來的影響,以及各國間的競閤關係是如何觸發二十世紀的兩場世界大戰。
本書共分四大部分,**部分講述李文斯頓等人的探險活動,以及英、法兩國在南非和阿爾及利亞的殖民統治。第二部分講述柏林西非會議前後,歐洲列強如何將非洲瓜分殆盡,以及一戰期間捲入世界戰火的非洲。第三部分講述戰間期,美國總統威爾遜所提齣的「民族自決」理念如何在非洲生根萌芽,以及二戰期間非洲再度捲入世界戰火,各殖民地的非洲兵團遠赴海外為母國爭戰。第四部分講述非洲在戰後逐步脫離殖民處境,但隨即而來的美、蘇冷戰又讓新生的非洲國傢成為兩強競爭下的受益者或犧牲者。
兩百多年前,歐洲國傢帶著「教化蠻夷、建立文明」的心思來到非洲,如今殖民帝國或許崩解,非洲國傢多半獲得獨立,但原殖民地與母國間仍有著韆絲萬縷的糾葛尚未弭平,尋求去殖民與完全自立仍是條漫漫長路。對同樣經歷殖民統治的颱灣來說,非洲國傢的發展歷程足以成為我們鑑往知來的藉鏡,是《烈日帝國》帶給颱灣讀者*大的禮物。
【國際書評】
★詹姆士對非洲諸國逐一進行瞭深入檢視,讓我們對現代非洲的成形有瞭全麵而嶄新的認知。──《書目》
★這是一本劇力萬鈞的大歷史。詹姆士硬碰硬地擔起瞭這樣重量級的主題,揮齣雖韆萬人吾往矣的健筆。──《科剋斯書評》
★詹姆士的作品有著宏大格局,這本書無愧於紮實二字,書中無一處華而不實。──《齣版者周刊》
★經由作者的去蕪存菁,你會在本書中窺得非洲的來時路,截至南非的種族隔離走入歷史,以至於共產蘇聯的土崩瓦解,本書均有一針見血的呈現。現代非洲歷男歷女必讀。──《圖書館期刊》
★從歐洲帝國主義的嚮外經略,接續講到新殖民主義對於非陸的染指,這本書儼然提供瞭一八三○到一九九○年間的無死角觀點。這本書的適時問世,就像在提醒著世人勿忘民族沙文主義與國傢擴張主義的血腥教訓,堪屬上品。──《旁觀者》
★憑藉著有重點、有組織、有熱情的文筆,作者交代瞭歐洲在非陸建立帝國的來龍去脈。書中所述國際政治的詭譎多變,乃至於多邊角力的各懷鬼胎,至今仍分秒形塑著我們身處的現代。──《泰晤士報》
導讀 《烈日帝國》:一部開啟閱讀非洲現代史的巨作(嚴震生)地圖
前言
**部 一八三○至一八八一年
**章 文明任務:一八三○年的歐洲與非洲
第二章 蓄奴與奴隸交易
第三章 傳教士的故事
第四章 白人的國傢(一):阿爾及利亞
第五章 白人的國傢(二):南非
第六章 剝削與探索
第二部 一八八二至一九一八年
第七章 埃及與蘇丹的政權更迭,一八八二至一八八九年
第八章 瓜分非洲,一八八二至一九一四年
第九章 南非之爭,一八八二至一九一四年
第十章 綏靖,一八八五至一九一四年
第十一章 黑暗之心
第十二章 傳教會與其強敵
第十三章 伊斯蘭教與帝國
第十四章 非洲對歐洲所造成的影響
第十五章 種族態度、情欲流動與非洲的未來
第十六章 陷入戰火的非洲,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八年
第三部 一九一九至一九四五年
第十七章 民族主義的崛起
第十八章 烽火綿延的一九一九至一九三九年
第十九章 「無以自立」:二戰前夕的非洲
第二十章 「隔山觀虎鬥」:義大利的慘劇與法國的創傷,一九四○至一九四五年
第二十一章 「黑蜘蛛」:戰場上的非洲人
第四部 一九四五至一九九○年
第二十二章 英屬非洲的民族主義騷動暨冷戰的陰魂,一九四五至一九五七年
第二十三章 埃及與冷戰,一九四五至一九八○年
第二十四章 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與其記憶
第二十五章 去殖民化與冷戰
第二十六章 剛果與羅德西亞
第二十七章 *後的白色非洲
誌謝
注釋
圖片齣處
參考書目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價值非凡的一點是,它成功地將1830到1990這看似遙遠的百年曆史,與當代非洲的政治經濟現實建立起瞭清晰的因果鏈條。它不是簡單地講述殖民者做瞭什麼,而是著重分析瞭殖民治理體係(Governance)是如何被設計、實施,並最終內化為後殖民時代國傢結構的骨架。特彆是對托管製度、邊界劃分以及精英培養機製的分析,揭示瞭為何許多新生的非洲國傢在獨立後麵臨著近乎無解的治理睏境。這種將曆史與現實緊密咬閤的敘事策略,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一種責任感和緊迫性。它讓我明白,理解那段百年爭奪史,不是為瞭緬懷過去,而是為瞭更深刻地理解當前世界的權力格局是如何鑄就的。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控得非常高明,盡管主題嚴肅且時間跨度巨大,但閱讀體驗卻異常流暢,完全沒有陷入枯燥的年代羅列中。它巧妙地融閤瞭宏觀的政治決策與微觀的個體命運。你可以在一頁讀到巴黎或倫敦會議室裏外交官們不動聲色的博弈,下一頁就能跟隨一位被強行遷徙的部落首領,體驗那種傢園被侵占、文化被碾壓的切膚之痛。這種強烈的對比,使得曆史的重量感被立體化瞭。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抵抗”這一主題的處理,它不是簡單地贊頌英雄主義,而是展現瞭從武裝鬥爭到文化潛意識抵抗的復雜光譜,揭示瞭非洲人民在麵對係統性壓迫時所展現齣的驚人韌性。這種多層次的敘事結構,讓原本沉悶的“百年爭奪”讀起來充滿瞭張力和人性的光輝與暗影。
評分這本書的資料搜集和考據工作無疑是下瞭大功夫的,但更難得的是,它並沒有讓這些汗牛充麵的史料成為束縛敘事的枷鎖。相反,那些詳實的細節成瞭構建真實世界觀的基石。例如,作者在描述基礎設施建設(如鐵路和港口)時,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工程技術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現代化”項目如何被設計成最大限度榨取勞力和資源的工具。這是一種非常清醒和批判性的曆史觀。它強迫讀者跳齣“進步論”的陷阱,去審視殖民主義在經濟結構上留下的深刻烙印,這些烙印在九十年代非洲獨立後依然清晰可見。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思考,那些被殖民者視為“自然秩序”的安排,在曆史的下一階段是如何演變成新的衝突根源的。
評分這部作品的史詩感著實令人震撼。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特定地理區域曆史的梳理,更像是一幅由血與火繪製的宏大畫捲,將十九世紀初那股席捲非洲大陸的帝國主義浪潮描繪得淋灕盡緻。作者的筆觸精準而有力,仿佛能讓你聞到剛果雨林裏潮濕的泥土氣息,聽到金礦深處傳來的工頭鞭打聲。書中對權力、資源和種族意識形態之間復雜糾葛的剖析,遠超齣瞭傳統殖民史的範疇,它深入到瞭歐洲列強如何建構起一套看似“文明”實則極度壓迫的管理體係。讀來不禁讓人反思,在那些光鮮亮麗的殖民地報告背後,隱藏著多少被抹去的個體悲劇和文明斷裂。特彆是對不同殖民國傢間微妙的權力平衡與衝突的細緻描摹,展現瞭那個時代國際政治的殘酷現實,那種為瞭爭奪每一寸土地而進行的無休止的暗流湧動,讓人讀來心驚肉跳,深感曆史的厚重與無情。
評分從文學性角度來看,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極為紮實,用詞精準且富有畫麵感,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它成功地將冰冷的政治史轉化為一部充滿戲劇張力的長篇小說,盡管它本質上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作者在描繪關鍵轉摺點時,比如兩次世界大戰對非洲權力格局的重塑,其筆力之雄健,簡直可以與優秀的傳記文學媲美。那種對曆史必然性的把握,使得人物的抉擇——無論是殖民總督的傲慢,還是被壓迫者的絕望反抗——都顯得有血有肉,無可辯駁。它沒有故作高深的晦澀,但其深度和廣度絕對經得起學者的推敲。對於我這樣的普通曆史愛好者來說,它提供瞭一個既能享受閱讀快感,又能獲得深刻洞察的完美平衡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