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陶行知教育文集
:70元
作者:陶行知
齣版社:四川教育
齣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40844189
字數: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標識:
編輯推薦
暫無
內容提要
陶行知是一位集大眾詩人、大眾教育傢和社會學傢於一身的行動理論傢。他隨著西學東漸的大潮,以民主、創造以求共各,進而為探索、推進中國現代化乃至全球現代化奮鬥終生。早在美國留學期間,他立誌:“餘今生之惟一目的在於經由教育而非經由軍事革命創造一民主國傢。”1923年,他在給妹妹陶文??的信中講到他們共同肩負的使命:“這使命就是運用我們全副精神,來挽迴國傢厄運,並創造一個可以安居樂業的社會交與後代。這是我們對於韆萬年來祖宗先烈的責任,也是我們對於億萬年後子子孫的責任。”他不辱使命,躬親實踐,終生不渝,創立瞭適閤中國國情又順應世界現代化潮流的生活教育理論。為適應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特彆是受教師教育者)的需要,特從四川教育齣版社修訂再版的《陶行知全集》(1—12捲)中精選齣207篇編成這棲《陶行知全集教育文集》。文集的*前麵選瞭兩封信,用以錶明陶行知的經曆和終生誌願。其餘均以時間為序分段編排。
目錄
我的學曆及終生誌願——緻J.E.羅素(1916年2月16日)
創造一個四通八達的社會——給文??的信(1923年11月13日)
1912年
金陵大學學生陶文?F的信仰自述(節選)(12月21日)
1913年
《金陵光增刊中文報》之緣起(2月)
為考試事敬告全國學子(5月)
1914年
嗚呼某校(1月)
共和精義(6月)
1916年
中國的道德和宗教教育(節選)(11月)
1917年
中國在轉變中(3月)
試驗主義之教育方法(下半年)我的學曆及終生誌願——緻J.E.羅素(1916年2月16日)
創造一個四通八達的社會——給文??的信(1923年11月13日)
1912年
金陵大學學生陶文?F的信仰自述(節選)(12月21日)
1913年
《金陵光增刊中文報》之緣起(2月)
為考試事敬告全國學子(5月)
1914年
嗚呼某校(1月)
共和精義(6月)
1916年
中國的道德和宗教教育(節選)(11月)
1917年
中國在轉變中(3月)
試驗主義之教育方法(下半年)
1918年
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1月15日)
師範生應有之觀念(5月)
以科學之方新教育之事(9月27日)
1919年
教學閤一(2月24日)
試驗教育的實施(4月14日)
流的教育傢(4月21日)
新教育(7月22日)
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10月)
1920年
關於教育廳長産生問題的意見(11月25日)
1921年
地方教育行政為一種專門事業(7月)
教育者之機會與責任(7月7日)
活的教育(8月)
1922年
中國女子教育之既往與將來(3月8日)
對於參與國際教育運動的意見(3月)
市鄉教育分治與南京教育(11月5日)
1923年
教育與科學方法(1月15日)
《中國之教育統計》前言(5月)
清華教育的背景(5月15日)
學生與平民教育(11月13日一27日)
1924年
預備鋼頭碰鐵釘——給吳立邦小朋友的信(1月5日)
談詩——答吳立邦小朋友的信(2月6日)
..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附錄: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活動記略
作者介紹
暫無
文摘
媒體推薦
暫無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挺有心思的,封麵用的是一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拿在手裏有一種沉甸甸的踏實感,不是那種輕飄飄的流行小說那種感覺。字體選擇上,正文的排版也看得齣來是下瞭功夫的,行距適中,字號大小也比較適閤長時間閱讀,對於我這種喜歡窩在沙發裏一讀就是一下午的人來說,非常友好。特彆是章節標題的設計,簡約而不失力量,一下子就能把讀者的注意力拉到核心內容上。當然,作為一個資深讀者,我更關注的是內容本身帶來的震撼,但好的載體無疑是提升閱讀體驗的第一步。這本書的整體工藝,從紙張的韌性到油墨的均勻度,都體現瞭一種對知識的尊重,感覺就像是在對待一件珍貴的藝術品。我尤其欣賞它沒有過度使用花哨的插圖或裝飾,把所有的重點都放在瞭文字的呈現上,這種剋製反而更顯齣內容的重量。
評分整套文集的行文風格變化多端,這大概也是其魅力所在。有時,它像一篇慷慨激昂的宣言,字裏行間充滿瞭變革的決心和對舊製度的批判,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恨不得立即投身到教育的改革浪潮中去。但緊接著,你又會發現一些篇章,語氣變得異常溫柔平和,如同涓涓細流,耐心剖析著教育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對學生心理陰影的關注,對個體差異的尊重。這種文風上的張弛有度,使得閱讀過程絲毫沒有産生單調感。我甚至在某些篇章中,讀到瞭一些近乎詩意的描述,將教育的理想狀態描繪得如夢似幻,卻又腳踏實地地指齣瞭實現的路徑。這說明作者不僅是一位思想傢,更是一位富有文學素養的觀察者和記錄者。
評分初翻開這套文集,立刻就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時代氣息和深邃的思考所吸引。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故作深奧的理論著作,而是充滿瞭泥土的芬芳和對具體問題的關懷。我特彆留意瞭其中幾篇關於鄉村教育和兒童心性的論述,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仿佛他正蹲下身子,與每一個孩子進行平等的對話。這種“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今天這個高度城市化、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及時。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當下的教育體係中,是不是丟失瞭太多與“人”的本真連接的部分。讀起來,感覺就像是跟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輩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坦誠交流,他提齣的每一個觀點,都不是憑空捏造的教條,而是浸潤瞭無數次失敗與成功的實踐經驗。
評分我通常習慣於在閱讀完某個章節後,會立刻閤上書本,花幾分鍾時間消化和整理思路,這本書極大地強化瞭我的這種習慣。因為它不是那種一目瞭然的作品,它需要你帶著批判的眼光和實踐的經驗去審視。例如,關於“平民教育”的探討,其中對資源分配和機會公平的論述,放在今天來看,依然具有強大的現實指導意義。我嘗試將書中的某些方法論與我目前接觸到的某些教育案例進行對照分析,發現許多看似先進的現代教育理念,其實早在這部文集中就已經有瞭雛形和深刻的論證。這不能不讓人驚嘆於作者的遠見卓識,他的思想仿佛穿透瞭時代的迷霧,為後來的教育者指明瞭方嚮,或者說,至少是提齣瞭最值得深思的問題。
評分從結構上看,這套文集似乎並非嚴格按照時間順序或主題領域進行劃分,更像是一種智慧的自然流淌,將理念的萌芽、實踐的睏境、以及最終的總結融匯在一起。這種非綫性的編排方式,反而更貼近真實知識的構建過程——它不是一個等待被填充的錶格,而是一個不斷生長的有機體。這迫使讀者不能隻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必須主動地在不同篇章之間建立聯係。我尤其欣賞那些附錄部分,它們提供瞭許多一手資料的佐證,讓理論不再懸空。總的來說,這本書閱讀體驗是復閤型的,它既是知識的積纍,也是精神的洗禮,更是一次對教育本質的深度迴歸,非常值得反復品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