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襲園.和美術館一起過生活:把工作、飲食、季節、職人與藝術,都裝進清水模建築裡(精裝) 李靜敏 原點
作者:李靜敏
出版:原點
语种:繁體中文
页数:192 页
装帧:精装
ISBN:9789865657680
出版日期:2016-03-29
襲園,是用時間養出來的建築,也是可以過日子的美術館是藝術之家、是茶屋、是食堂,也是一群人的工作場域
《找到家的好感覺》設計師李靜敏,
以自然建築的態度,及跨越世代的角度,
用清水模為基底,讓時間慢慢刻畫襲園這棟如山的建築,延續傳承著生命的一切
◆*詳盡的全清水模建築書!從內外空間建構,綠植景觀、本質素材、到老件與木質運用……體驗李靜敏的職人美學觀。
◆*有家宅之味的私人美術館!不只是靜態展示,也將藝術、工藝、建築與生活融合展演。
◆費時四年影像記錄!看時間如何改變一棟房子,也看季節遞嬗裡的建築樣貌。
◆詳盡透視圖!一次看懂建築內部各樓層、動線與空間配置重點。
◆李靜敏的家大公開!從京都的家,到新竹自宅,窺見設計師的日常生活如何影響一棟建築的建造與涵養。
◆清水模的工法、細部設計、材質、照明、家具……建築的秘密一次分享!
【是工作者的家屋,也是一座美術館】
襲園,既是工作者的家屋,也是一棟美術館。這棟建築展現了極度私人的世界觀,不僅是為了探索建築可能,更希望拜訪的人們能因此跳脫對「家」的既定印象,為生活空間找到新的應証。
這棟由李靜敏設計的建築,將地下一層做為自家空間設計的工作室,一樓以上的空間,則成為職人與藝術展出的互動空間,特別的是,從側門進入,即可與料理食堂相遇,這裡,是藝術展出開展時的交流茶會聚集地;同時也是工作夥伴們共食共享的開放式廚房餐廳。從清晨就開始準備的午餐,到五點開動的晚餐,夥伴們可以取用著來自小農的美味,就像家一樣的自在。
【走進建築,像攀登一座山】
在建築裡,經驗一座山。
襲園裡,從一樓拔地而起直達三樓的的書牆,如同山谷懸崖的意象,串連了所有樓層,那是一座立體的圖書館,同時也是環扣動線的關鍵;厚實的牆體,像是一道道山壁穿插在空間中,由2支樓梯所形成的迴游動線,以及錯層的樓地板,皆創造出宛如登山般的空間體驗,而庭院的大樹,從扎地的根部、挺立的枝幹、直到高聳的樹冠,都得踏上不同樓層,才有辦法拼出樹的全貌;獨特的空間,結合了各階段受邀展出的藝術作品,穿插在建築各角落,與空間裡所有的人一起作息,也歡迎不同的人們前來共享。
【時常前來的人,在襲園看見了什麼?】
空間裡的每一個高度都有不同的景色。年幼的孩子來到襲園,可以自在地隨坐隨臥,他們可以盡情探索,隨遇而安;歡迎成年人來到一個自己不習慣的感官世界,重新感受環境也感受著自我,重整心中的意念與自我價值;更樂於款待年邁的老朋友,在這裡他們能夠稍稍放下為他人而活的重量,走進藝術的美好,體會土地與蟲鳥的友善,重新回到孩童時代,莫要放棄作夢的熱情。
建築是全新的,骨子裡卻都是充滿歲月的老東西,以及呈現本來樣貌的素材;襲園像是一段生命的舞台,每一個轉折、每一處停頓,都在當下被發現著。時間,在這裡慢慢刻畫,那是一種悠緩的力道,不動聲色地改變一切,也延續傳承著一切。
在這裡,我們不僅僅看到建築的各個轉景與細膩之處,也凝視著生活、藝術,感受這些真實的日子是如何改變一棟建築的氣韻。
本書*後,還將透過清水模的專業介紹,從建構設計甚至工法概念切入,提供清水模設計時需思考到的細節;同時,也介紹全建築所使用的建材、燈光照明的表現,以及家具選用的想法與美學。
前言
Ch1.如山的建築,1/2的層層疊疊?
OUTSIDE∕走進清水模的骨架與肌理
東側 寧靜破曉的水平天際
北側 走進溪谷看見心中的山門
南西側 觀照內在的寧靜圍塑
INSIDE∕上樓下樓,移動中盡是風景
B1 Design center.設計中心
1F 藝廊與夥伴食堂
2F Spark.會議空間
3F 宿與棲.多元空間
建築透視∕東西向.南北向???????????????????????????????????? ?
Ch2.和美術館一起,過生活
食堂 和身邊的人好好吃一頓飯
生活茶 一杯茶一個角落,一瞬觀照
花道.植栽 自然的一角,建築的微型
書牆 懸崖山徑上的閱讀
藝術.工藝 人與藝在空間裡迴音共鳴
Ch3.空間的滋養力量—設計師家生活
京都的家 一間町屋,一座京都的濃縮
新竹窩村自宅 靜享生活藝術的來水
Ch4.**清水模工法+素材、家具與燈光
素材.家具.燈光 空間的感知與觸覺
工法∕龍骨梯、懸臂梯 建構迴游的兩種方法
工法∕清水模 回應工藝本質的建築
???? ?
附錄.襲園基地資訊
这本关于建筑和生活哲学的书,实在是让人读得心痒痒的,那种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和对空间美学的追求,简直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盛宴。我特别喜欢作者描述那些匠人精神的部分,每一个敲打、每一次打磨,都透露出对“慢生活”的执着。书里不光是冰冷的清水模结构展示,更像是在探讨人与空间、人与材料之间最纯粹的关系。它没有直接告诉你“清水模怎么做”,但那种氛围感,那种对材料本色的尊重,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我仿佛能闻到混凝土凝固时特有的那种带着泥土气息的清新感,也能感受到光线在那些光滑表面上跳跃时产生的韵律。这种体验是极其私密的,需要你放下外界的喧嚣,静下心来,才能真正品味到那种“大道至简”的美学精髓。它启发了我重新审视自己居住的环境,思考如何让生活空间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容器,而是一个能滋养灵魂的场所。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体现,这可能也是出版方对“清水模”精神的一种呼应吧。那种留白、那种克制,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主题。我尤其欣赏其中穿插的一些手绘草图和现场拍摄的照片,它们之间的对话充满了张力。照片捕捉了光影的瞬间,而文字则赋予了这些瞬间以深度和温度。读到那些关于“职人”如何与设计师沟通,如何将抽象的艺术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建筑语言时,我深感敬佩。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交流,更是两种不同思维模式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它让我意识到,好的建筑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的结果,而是无数专业人士心血的结晶,是对细节的极致苛求汇聚成的力量。这种团队协作的精神,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说服力。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建筑技术手册,但事实证明我的判断完全错了。它更像是一本生活美学散文集,只是载体选择了清水模建筑作为主要的探讨对象。作者擅长于将宏大的建筑叙事,拉回到日常的衣食住行之中。她会描绘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未经修饰的墙面上,那种光影变化如何影响早起者的心情,或者雨水沿着混凝土的纹理缓缓流淌时,听起来是何种美妙的声音。这种对日常场景的放大和赞美,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生活情趣。我开始学着放慢脚步,去观察和欣赏身边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思考如何将这种“少即是多”的哲学应用到我自己的生活规划中去。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立刻产生了一种想要立刻去探访那些建筑的冲动,想亲手去触摸那些书里描述的质感。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了得,她没有使用太多艰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复杂的建筑工艺和艺术理念娓娓道来。比如她对“时间痕迹”的描绘,那些模板接缝、那些细微的气泡孔,在别人眼中可能是瑕疵,但在她笔下却成了时间雕刻出的独一无二的印记。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追求的“完美”是否恰恰磨灭了事物的生命力。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哲学上的反思,关于接受不完美、拥抱自然的态度。它让我对“永恒”有了新的理解——也许真正的永恒,就藏在那些看似粗粝却又经过千锤百炼的材料之中。
评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清水模给人的那种“冷漠”或“工业感”的刻板印象。通过对“生活”二字的强调,作者成功地将这种极简主义的材料注入了人文的温度。那些建筑里居住的人们的故事,那些艺术品如何与结构完美融合的案例,都让冰冷的混凝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它展现了一种平衡的艺术——既要保留材料的本真面貌,又要创造出舒适宜居、充满精神内涵的空间。我感觉自己好像上了一堂关于“如何做一个有品位的居住者”的课程。它不是教你如何盖房子,而是教你如何去“住”,如何去“感知”你身处的环境,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