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零年代/东方编译所译丛》 (美)赖特(Wright,R.),李淑珺, 上海人民出版社

《非零年代/东方编译所译丛》 (美)赖特(Wright,R.),李淑珺, 上海人民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赖特Wright,R.,李淑珺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美国文学
  • 20世纪
  • 历史
  • 翻译文学
  • 西方文化
  • 社会思潮
  • 文化批评
  • 上海人民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知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042643
商品编码:2774691376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3-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非零年代/东方编译所译丛

定价:25.00元

作者:(美)赖特(Wright,R.),李淑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1-01

ISBN:97872080426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我看来,全球化的前景一直存在,不是从电报或蒸汽船发明开始才出现,甚至不是从文字或轮子发明开始,而是从生命初始就存在。自始至终,毫不妥协的非零和逻辑就一直指向今天这个国际关系越来越趋向非零和的时代。
罗伯特·赖特 《非零年代:人类命运的逻辑》
博弈理论早就有了,也已经用电脑模拟来验证过互惠利的理论。但是,将它视为天择的“游戏规则”,却是本书之创意。赖特从生物学、人类学、历史、文化发展史……等等领域,广征博引,论述博大精深,文笔却清晰易懂。
徐嘉宏 台湾大学心理学教授

内容提要


是不是非赢不可?继《性·演化·达尔文——人是道德的动物?》之后,罗伯特·赖特的又一创新力作。
人类,是不是非要争个你死我活,还是要深植在互相依存的非零和网络中?毁灭或互利,你的选择!
博弈理论早就有了,也已经用电脑模拟来验证过互惠利他理论,但将它视为天择的“游戏规则”却是本书之创意。作者从生物学、人类学、历史、文化发展史等领域,广征博引,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空中思考全球化影响。本书生动有趣、论述博大精深、文笔却清晰易懂。

目录


导读 演化赌局的赢家:文明
前言 宁静前的风雨
部分 人类简史
章 文化演化的阶梯
第二章 我们的过去
第三章 加一点技术,烘焙五千年
第四章 看不见的大脑
第五章 战争:有什么好处?
第六章 无可避免的农业
第七章 酋长政体的年代
第八章 第二次资讯革命
第九章 关于文明
第十章 野蛮人——我们的好朋友
第十一章 黑暗时代
第十二章 谜样的东方
第十三章 现代
第十四章 我们来到这里
第十五章 新世界秩序
第十六章 自由的程度
第二部分 生物简史
第十七章 生命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十八章 生物非零和的兴起
第十九章 生命为何如此复杂?
第二十章 后的适应
第三部分 从现在到永远
第二十一章 不疯狂的问题
第二十二章 这叫上帝吗?
附录一 非零
附录二 什么是社会复杂性?

作者介绍


罗伯特·赖特 美国《新共和》杂志编辑,也为《大西洋》月刊、《纽约客》杂志和《时代》周刊撰稿。此前曾为《科学》杂志撰写科学、科技和哲学文章,并获得国家杂志奖。他的本著作《三个科学家及他们的神:找寻资讯时代的意义》,获得国家书评奖的提名。《性·演

文摘


序言



历史的岔路口:二十世纪世界格局的重塑与未来展望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聚焦于塑造现代世界格局的关键性事件、思潮与人物。它并非一部简单的年代编年史,而是一部旨在揭示“为何如此”而非仅仅“发生了什么”的宏大叙事。通过对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深刻考察,本书试图描绘出一个充满剧变、冲突与转型的世纪图景。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意识形态的兴起(1900-1939) 二十世纪的黎明,笼罩在“漫长的和平”表象之下,实则暗流涌动。本书首先回顾了帝国主义的黄昏,欧洲列强在全球范围内的权力博弈如何催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对工业化和科技进步的盲目乐观,掩盖了社会内部日益加剧的阶级对立和民族主义的狂热。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层根源与灾难性后果: 我们详细探讨了萨拉热窝事件背后的复杂外交失误,以及军事同盟体系如何将局部冲突升级为席卷全球的浩劫。本书特别关注了战壕中的日常体验、科技如何被大规模应用于屠杀,以及战争如何永久性地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结构。战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被视为是埋下未来更大冲突种子的“不彻底的和平”。 2. 革命的浪潮与新政权的建立: 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对全球政治版图的冲击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我们不仅仅梳理了布尔什维克的崛起过程,更侧重于分析社会主义思潮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激励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运动,以及其在意识形态上对自由资本主义构成的挑战。 3. 经济的狂飙与崩溃: 二十年代的“咆哮的二十年代”,是信贷扩张、技术革新与社会享乐主义交织的时代。本书细致描绘了美国股市的泡沫形成过程,并对其如何通过全球金融网络迅速传导,最终导致“大萧条”的机制进行了严谨的分析。这次经济危机不仅摧毁了数百万人的生计,更直接动摇了人们对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信心。 4. 极权主义的阴影: 在经济困顿和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应运而生。本书对比研究了墨索里尼、希特勒等极权领袖的崛起路径,分析了宣传机器的运作原理,以及国家暴力如何被制度化,用以镇压异见、推行种族灭绝政策。对魏玛共和国的瓦解过程的考察,为理解民主制度的脆弱性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第二部分:冲突与重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球影响(1939-1945) 本书将二战视为一次全球性的文明危机,它不仅是军事的对抗,更是人类价值观的殊死搏斗。 1. 战争的全球化战场: 我们超越了传统的欧洲战场的叙事,重点考察了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役乃至东南亚抵抗运动的复杂性。对珍珠港事件的战略误判、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性、以及盟军诺曼底登陆的后勤准备,均进行了详尽的还原。 2. 科技与伦理的困境: 原子能的开发是人类技术史上最重大的转折点。本书深入探讨了“曼哈顿计划”的内部争论,以及广岛和长崎投弹所带来的伦理反思,这一行为不仅结束了战争,也开启了一个人类可能自我毁灭的新时代。 3. 种族灭绝的历史真相: 对大屠杀(Holocaust)的叙述,采取了审慎而严肃的态度,旨在还原其工业化、官僚化的运作方式,并强调对历史记忆的维护,以防止“从未发生”的论调再次出现。 第三部分:两极对峙与非殖民化浪潮(1945-1989) 二战后的世界被清晰地划分为两大阵营,冷战成为贯穿后半世纪的主旋律。 1. 铁幕的降临与地缘政治的角力: 本书详细分析了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以及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如何构建了西方的经济和军事壁垒。对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热点”事件的分析,揭示了双方如何在“相互确保摧毁”的阴影下进行代理人战争和意识形态渗透。 2. 科技竞赛与太空探索: 军备竞赛与太空竞赛是冷战的两面。从斯普特尼克号的升空到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完成,这些探索不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极大地推动了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发展。 3. 殖民体系的瓦解: 印度独立、非洲大陆的“非殖民化浪潮”,是二战后世界秩序的另一重大变量。本书探讨了这些新兴国家在建国初期所面临的内部矛盾、民族认同的构建,以及他们如何在美苏两极压力下试图走上“不结盟运动”的第三条道路。 4. 内部的松动与反抗文化: 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尤其针对越南战争),标志着社会内部对既有权威和价值观的集体质疑。本书考察了这些社会运动如何利用大众媒体和新的传播方式,挑战既有的政治正确性。 第四部分:全球化加速与冷战的终结(1989至今的展望) 本书以苏联解体为分界点,探讨了历史的“终结论”及其修正。 1. 结构性变化与信息革命: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长期经济停滞和内部改革失败的结果。本书探讨了信息技术革命如何削弱了中央集权对信息的垄断能力,从而加速了苏维埃体系的瓦解。 2. 全球化的双刃剑: 冷战结束后,资本、商品和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国界。本书审视了这种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繁荣、跨国公司的崛起,同时也警示了其对本土文化、环境资源的挤压以及贫富差距的加剧。 3. 历史的持续性与新的挑战: 本书最后一部分指出,虽然意识形态冲突的形态改变了,但人类面对的根本性挑战——资源分配、环境可持续性、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共存——依然存在,并以新的形式显现。二十世纪的历史经验,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复杂性提供了必要的参照系和深刻的警示。 本书集合了详尽的史料分析、多维度的视角切入,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立体且充满批判精神的二十世纪历史框架。它强调历史的连续性,提醒我们每一个“决定性时刻”的选择,都深植于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剂强效的清醒剂,直击现代社会中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某些“常识”。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得令人称奇,每一步推理都建立在坚实的数据和深刻的洞察之上,毫不含糊。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表面的批判,而是深入到结构性问题的肌理之中,层层剥开事物的本质。我时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个段落,因为它挑战了我过去根深蒂固的某些认知框架。那种被颠覆的震撼感,伴随着对“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构成了这次阅读最令人兴奋的部分。坦白说,它对读者的智力要求不低,需要集中精力去跟随作者构建的复杂体系,但一旦跟上,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其他轻松读物无法比拟的。它更像是一场思维的角力,作者是高明的棋手,步步为营,引导你走向一个他预设的,却又充满真理的终局。

评分

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同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却蕴含着深邃的哲思。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框架,更像是作者在某个宁静的午后,对生活进行的一次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记录。初读时,可能会觉得节奏稍缓,但随着情节的深入,你会发现每一个场景的描绘,每一个人物的对话,都如同精心打磨的宝石,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光芒。特别是作者对于细腻情感的捕捉,那种若有似无的忧郁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让人在不经意间就沉浸其中,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身处故事中的角色,亲身经历了那些喜怒哀乐。那种微妙的心理变化,不是直白的宣泄,而是通过环境的渲染和不经意的动作来体现,高明之处在于,它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去填补空白,形成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冲突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张力,没有歇斯底里的争吵,而是将矛盾内化于心,外化于景,使得整部作品散发着一种古典而沉静的美感。

评分

这部作品在叙事手法上展现了一种近乎于实验性的创新,尤其是在时间线的处理上,它打破了传统的线性结构,而是采用了碎片化、多视角的交织方式。初看之下,叙事脉络显得有些跳跃和迷离,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之中,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从不同时间点截取下来的片段,需要读者自行去拼凑和还原事件的全貌。这种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悬念感和阅读的参与度,迫使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成为侦探,去探寻隐藏在时间缝隙后的真相。这种叙事上的“不友好”,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拒绝喂养,要求读者自己去‘消化’和‘构建’世界观。书中人物的刻画也十分立体,他们并非脸谱化的符号,而是充满了矛盾与挣扎的复杂个体,他们的选择和命运,常常在预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引人深思。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力量,在于其不可思议的画面感和音律感。作者的笔触如同电影镜头般精准而富有张力,无论是描绘广袤无垠的自然景观,还是刻画局促空间内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张力,都能在脑海中立刻形成清晰且充满氛围感的影像。更难得的是,句子内部的节奏处理得极佳,长短句的交错运用,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听觉享受,时而急促如鼓点,时而舒缓如长歌。这种对语言本体的精雕细琢,让内容本身得以升华。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或阐述一个道理,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语言美学的盛宴。特别是那些对环境细节的描摹,那种对光影、气味、质感的捕捉,细致到让人几乎能触摸到书页上的每一个意象,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修养和对生活的敏感度。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内容密度之高,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绝非那种可以边喝咖啡边随意翻阅的轻松读物,每一次翻开,都像是进行一次深潜,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精神上的准备。它毫不避讳地探讨了那些宏大且沉重的主题,诸如存在的意义、文明的脆弱性以及技术伦理的困境,这些议题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作者似乎在试图用有限的篇幅,去囊括人类知识和哲学思考的诸多交叉点。这种“包罗万象”的野心,虽然在某些地方可能会显得略微仓促,但其所展现出的思考的广度,依然令人敬佩。读完之后,你会感觉自己的知识边界被强行拓宽了一圈,需要花很长时间去消化吸收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思想冲击。它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边读边做笔记的工具书,而非一次性的消遣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