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学术旅行的记述有骨有肉,特别是对于考察行程中诸多细节的描写,对蒙古国社会、经济、民生的细致观察,呈现出一部出色的考察记应有的风貌。罗丰著的《蒙古国纪行(从乌兰巴托到阿尔泰山)》的意义还在于,中国读者对于蒙古国所知甚少,随着近年来中蒙两国社会、经济交往加深,本书对蒙古历史和现状的记述可以满足中国读者的浓厚兴趣。
2006年夏的蒙古国考察,是一次以中国学者为主 、多国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的蒙古历史考察之旅,历 时14天,行程2800公里。考古学者罗丰以详实丰赡的 旅行笔记为基础写成此书,生动记述了一行人的甘苦 和收获。一路上《蒙古国纪行(从乌兰巴托到阿尔泰 山)》作者罗丰笔不离手,不放过点滴的个人感受和 生活细节,他追摩前辈科学探险学者的风范,悉心记 录游牧生活特有的风土人情,壮丽苍茫的草原美景, 以及先民留下来的鹿石、碑铭、遗址、墓葬等,配合 大量照片、手绘图片,使这部纪行成为一部难得的科 考笔记佳作。
罗丰,1962年生,1978年入宁夏固原师专中文系,曾供职于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博物馆,现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从事北朝至隋唐历史考古、春秋战国时期北方青铜文化及北方游牧民族考古研究,著有《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等,获全国文博考古*佳论著。
自序
7月11日
一、到蒙古去
二、飞机上
三、成吉思汗机场
四、入住阿加特宾馆
五、苏赫巴托广场
六、广告牌上的朝青龙
七、蒙古国立民族历史博物馆
7月12日
八、途经色尔腾墓地
九、哈拉和林宾馆
十、山上山下
7月13日
十一、哈拉和林市场
十二、额尔德尼召
十三、帝国的首都
十四、鄂布尔哈布其拉回鹘遗址
十五、九姓回鹘可汗碑
十六、卡剌巴拉克斯古城
十七、巴颜高勒——窝阔台的夏宫
十八、石块羊肉
7月14日
十九、梯卡的文物保护仓库
二十、阙特勤墓地
二十一、毗伽可汗墓地的杀人石
二十二、看护人家
二十三、和硕柴达木硅化木墓
二十四、搭建蒙古包
7月15日
二十五、前往索勒比山匈奴墓
二十六、呼特格陶勒盖墓地
二十七、豪华的松德尔宾馆
7月16日
二十八、后杭爱省博物馆
二十九、布古特碑
三十、蒙古包内的布置
三十一、蒙古人的风俗画
三十二、博物馆院里的鹿石
三十三、塔米尔河谷的巨石
三十四、前往布古特遗址
三十五、垂钓特勤河畔
三十六、索伦格廷达阪
三十七、夜宿大白湖
7月17日
三十八、七棵树山口的鹿石
三十九、特里亚特碑遗址
四十、采葱黑高勒突厥墓
四十一、采葱黑高勒下游的突厥墓
四十二、雨中胡须墓与彩虹照
这本书,《蒙古国纪行(从乌兰巴托到阿尔泰山)》,光听名字就很有画面感。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条漫长而辽阔的旅程,从一个国家的中心,一路向着神秘而壮丽的边疆挺进。乌兰巴托,这座充满活力的首都,想必承载着现代蒙古的脉搏,这里会有怎样的繁华景象?作者会不会描绘出当地的市井生活,居民的衣食住行,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憧憬?我想象着,作者在乌兰巴托的经历,或许会展现出一种城市与传统的碰撞,现代化的发展如何影响着古老的文化。而“从……到阿尔泰山”,这个“到”字,就预示着一场深刻的转变。当我翻开书页,我期待看到作者笔下的草原,那片无垠的绿色, chevaux 奔驰的身影,还有那种悠远而宁静的气息。我想象着,作者会如何描绘阿尔泰山,那雄伟的山峦,苍茫的云海,以及可能隐藏在其中的古老部落和神秘传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跋涉,更是一次对蒙古灵魂的探索。我期待作者能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到当地居民的淳朴热情,他们的歌声和舞蹈,他们的生活哲学,还有那些世代传承的故事。这会是一次深入骨髓的体验,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也感受到人类在其中顽强生存的智慧。
评分拿到《蒙古国纪行(从乌兰巴托到阿尔泰山)》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肯定不是一本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指南。书名中的“纪行”二字,就已经奠定了它深入、细致的基调。从首都乌兰巴托出发,一路向西,直到雄伟的阿尔泰山,这无疑是一条充满挑战和惊喜的路线。我想象着,作者在乌兰巴托,也许会描绘这座城市独特的建筑风格,对比其现代化的一面与残留的苏联痕迹,还会深入探讨当地人的生活节奏和文化习俗。接着,当旅途深入草原腹地,我想象中会出现一片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牛羊成群,马匹奔腾,那是一种纯粹而原始的美。作者会不会详细描述牧民的日常起居,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热情好客的精神?再往西,进入阿尔泰山区域,我想象着那里会是另一番景象:壮丽的山峰,清澈的湖泊,也许还有一些古老的岩画,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作者是否会深入探讨当地的地质构造,还是会着重于描述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传承和生活智慧?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美景的呈现,更是作者通过自己的眼睛,去捕捉和记录那些最真实、最动人的细节,去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去展现蒙古国独特的魅力。
评分这次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了一本题为《蒙古国纪行(从乌兰巴托到阿尔泰山)》的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从书名和封面营造的氛围,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封面上的照片,也许是一片辽阔无垠的草原,也许是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又或者是阳光下闪耀的寺庙屋顶,总而言之,它传递出的信息是:一场关于遥远国度的旅行即将展开。书名中的“纪行”二字,暗示了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这比任何纯粹的旅游指南都更具吸引力。它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堆砌,而是有温度的文字记录,是作者用心去感受、用脚步去丈量的旅程。从乌兰巴托,这个国家的首都,到阿尔泰山,那里象征着壮丽与神秘,这跨越的距离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我想象着,作者一定是从繁华都市的喧嚣,逐渐走向了广袤的自然怀抱,经历了从人烟稠密到人迹罕至的转变。这种由点到面的叙述方式,似乎能让我跟随作者的脚步,一点点揭开蒙古国的面纱,感受它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壮丽地貌。书名中蕴含的“从……到……”的结构,也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层次感和递进性充满了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条从首都到远山的旅途中,作者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人,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又有哪些触动心灵的瞬间。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穿越,更是一次文化的碰撞和心灵的洗礼,我对此充满了好奇。
评分刚拿到这本《蒙古国纪行(从乌兰巴托到阿尔泰山)》,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翻阅,但光是那个书名,就让我心头一动,仿佛嗅到了草原上特有的风干草和马奶酒的香气。总觉得,蒙古,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苍茫、自由、不羁的气息,而“纪行”二字,更是把我拉入了一个生动的画面:一位旅人,带着好奇与探索的心,在广袤的土地上留下深深的足迹。从乌兰巴托,那个在很多人印象中可能还是苏联式建筑风格浓厚的城市,到阿尔泰山,那充满神秘色彩的西部边陲,这跨度本身就足够令人遐想。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条蜿蜒的公路,一辆车,或者一匹马,在无垠的草原上奔驰,两侧是翻滚的云海,或是金色的麦浪。我猜想,书里一定描绘了许多关于当地牧民的生活场景,他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的歌声和舞蹈,他们的热情好客,甚至可能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古老传说。乌兰巴托的繁华与落后,现代化与传统的交织,想必也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阿尔泰山,那被誉为“亚洲屋脊”的地方,又会展现出怎样的壮丽?陡峭的山峰,碧蓝的湖泊,或许还有那些隐藏在山间的游牧民族,他们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都让我充满了探究的欲望。这本书,或许就是一条通往未知世界的地图,指引着我去发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蒙古。
评分这本《蒙古国纪行(从乌兰巴托到阿尔泰山)》,光看名字,就足够吊足胃口。它没有那种小资情调的旅行杂志的华丽排版,也没有一本正经的学术专著的严谨论调,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坐在你对面,一边倒着酒,一边跟你讲述他那些离奇而又真实的旅行见闻。从乌兰巴托,一个我脑海中已经有了模糊轮廓的城市,到阿尔泰山,那片我只在纪录片里见过的苍茫之地,这中间的跨度,本身就包含了无数的可能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一个国际化都市的视角,逐渐过渡到边陲地区的淳朴民风的。书里会不会有关于蒙古传统建筑的描述?比如那独特的蒙古包,在寒冷冬季和炎热夏季的巧妙设计。会不会有关于当地美食的品鉴?那烤全羊、奶茶、奶酪,光是想想就让人垂涎欲滴。而到了阿尔泰山,那里的自然风光更是让人期待,是巍峨的山脉,还是奔腾的河流?作者有没有深入到当地的牧民家庭,感受他们的生活,聆听他们的故事?有没有遇到那些神秘的萨满教徒,或者参与到他们的祭祀仪式中?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旅行,更是一次文化上的探索,一次对生命韧性的观察。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惊喜,让我看到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蒙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