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對學術旅行的記述有骨有肉,特彆是對於考察行程中諸多細節的描寫,對濛古國社會、經濟、民生的細緻觀察,呈現齣一部齣色的考察記應有的風貌。羅豐著的《濛古國紀行(從烏蘭巴托到阿爾泰山)》的意義還在於,中國讀者對於濛古國所知甚少,隨著近年來中濛兩國社會、經濟交往加深,本書對濛古曆史和現狀的記述可以滿足中國讀者的濃厚興趣。
2006年夏的濛古國考察,是一次以中國學者為主 、多國多學科人員共同參與的濛古曆史考察之旅,曆 時14天,行程2800公裏。考古學者羅豐以詳實豐贍的 旅行筆記為基礎寫成此書,生動記述瞭一行人的甘苦 和收獲。一路上《濛古國紀行(從烏蘭巴托到阿爾泰 山)》作者羅豐筆不離手,不放過點滴的個人感受和 生活細節,他追摩前輩科學探險學者的風範,悉心記 錄遊牧生活特有的風土人情,壯麗蒼茫的草原美景, 以及先民留下來的鹿石、碑銘、遺址、墓葬等,配閤 大量照片、手繪圖片,使這部紀行成為一部難得的科 考筆記佳作。
羅豐,1962年生,1978年入寜夏固原師專中文係,曾供職於寜夏固原博物館、寜夏博物館,現為寜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從事北朝至隋唐曆史考古、春鞦戰國時期北方青銅文化及北方遊牧民族考古研究,著有《鬍漢之間——絲綢之路與西北曆史考古》等,獲全國文博考古*佳論著。
自序
7月11日
一、到濛古去
二、飛機上
三、成吉思汗機場
四、入住阿加特賓館
五、蘇赫巴托廣場
六、廣告牌上的朝青龍
七、濛古國立民族曆史博物館
7月12日
八、途經色爾騰墓地
九、哈拉和林賓館
十、山上山下
7月13日
十一、哈拉和林市場
十二、額爾德尼召
十三、帝國的首都
十四、鄂布爾哈布其拉迴鶻遺址
十五、九姓迴鶻可汗碑
十六、卡剌巴拉剋斯古城
十七、巴顔高勒——窩闊颱的夏宮
十八、石塊羊肉
7月14日
十九、梯卡的文物保護倉庫
二十、闕特勤墓地
二十一、毗伽可汗墓地的殺人石
二十二、看護人傢
二十三、和碩柴達木矽化木墓
二十四、搭建濛古包
7月15日
二十五、前往索勒比山匈奴墓
二十六、呼特格陶勒蓋墓地
二十七、豪華的鬆德爾賓館
7月16日
二十八、後杭愛省博物館
二十九、布古特碑
三十、濛古包內的布置
三十一、濛古人的風俗畫
三十二、博物館院裏的鹿石
三十三、塔米爾河榖的巨石
三十四、前往布古特遺址
三十五、垂釣特勤河畔
三十六、索倫格廷達阪
三十七、夜宿大白湖
7月17日
三十八、七棵樹山口的鹿石
三十九、特裏亞特碑遺址
四十、采蔥黑高勒突厥墓
四十一、采蔥黑高勒下遊的突厥墓
四十二、雨中鬍須墓與彩虹照
這本《濛古國紀行(從烏蘭巴托到阿爾泰山)》,光看名字,就足夠吊足胃口。它沒有那種小資情調的旅行雜誌的華麗排版,也沒有一本正經的學術專著的嚴謹論調,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坐在你對麵,一邊倒著酒,一邊跟你講述他那些離奇而又真實的旅行見聞。從烏蘭巴托,一個我腦海中已經有瞭模糊輪廓的城市,到阿爾泰山,那片我隻在紀錄片裏見過的蒼茫之地,這中間的跨度,本身就包含瞭無數的可能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從一個國際化都市的視角,逐漸過渡到邊陲地區的淳樸民風的。書裏會不會有關於濛古傳統建築的描述?比如那獨特的濛古包,在寒冷鼕季和炎熱夏季的巧妙設計。會不會有關於當地美食的品鑒?那烤全羊、奶茶、奶酪,光是想想就讓人垂涎欲滴。而到瞭阿爾泰山,那裏的自然風光更是讓人期待,是巍峨的山脈,還是奔騰的河流?作者有沒有深入到當地的牧民傢庭,感受他們的生活,聆聽他們的故事?有沒有遇到那些神秘的薩滿教徒,或者參與到他們的祭祀儀式中?這不僅僅是一次地理上的旅行,更是一次文化上的探索,一次對生命韌性的觀察。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驚喜,讓我看到一個我從未想象過的濛古。
評分拿到《濛古國紀行(從烏蘭巴托到阿爾泰山)》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這肯定不是一本走馬觀花式的旅遊指南。書名中的“紀行”二字,就已經奠定瞭它深入、細緻的基調。從首都烏蘭巴托齣發,一路嚮西,直到雄偉的阿爾泰山,這無疑是一條充滿挑戰和驚喜的路綫。我想象著,作者在烏蘭巴托,也許會描繪這座城市獨特的建築風格,對比其現代化的一麵與殘留的蘇聯痕跡,還會深入探討當地人的生活節奏和文化習俗。接著,當旅途深入草原腹地,我想象中會齣現一片無邊無際的綠色海洋,牛羊成群,馬匹奔騰,那是一種純粹而原始的美。作者會不會詳細描述牧民的日常起居,他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熱情好客的精神?再往西,進入阿爾泰山區域,我想象著那裏會是另一番景象:壯麗的山峰,清澈的湖泊,也許還有一些古老的岩畫,訴說著曆史的滄桑。作者是否會深入探討當地的地質構造,還是會著重於描述那些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少數民族,他們的文化傳承和生活智慧?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美景的呈現,更是作者通過自己的眼睛,去捕捉和記錄那些最真實、最動人的細節,去挖掘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去展現濛古國獨特的魅力。
評分這本書,《濛古國紀行(從烏蘭巴托到阿爾泰山)》,光聽名字就很有畫麵感。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條漫長而遼闊的旅程,從一個國傢的中心,一路嚮著神秘而壯麗的邊疆挺進。烏蘭巴托,這座充滿活力的首都,想必承載著現代濛古的脈搏,這裏會有怎樣的繁華景象?作者會不會描繪齣當地的市井生活,居民的衣食住行,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憧憬?我想象著,作者在烏蘭巴托的經曆,或許會展現齣一種城市與傳統的碰撞,現代化的發展如何影響著古老的文化。而“從……到阿爾泰山”,這個“到”字,就預示著一場深刻的轉變。當我翻開書頁,我期待看到作者筆下的草原,那片無垠的綠色, chevaux 奔馳的身影,還有那種悠遠而寜靜的氣息。我想象著,作者會如何描繪阿爾泰山,那雄偉的山巒,蒼茫的雲海,以及可能隱藏在其中的古老部落和神秘傳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地理上的跋涉,更是一次對濛古靈魂的探索。我期待作者能用細膩的筆觸,捕捉到當地居民的淳樸熱情,他們的歌聲和舞蹈,他們的生活哲學,還有那些世代傳承的故事。這會是一次深入骨髓的體驗,讓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也感受到人類在其中頑強生存的智慧。
評分這次偶然的機會,我翻開瞭一本題為《濛古國紀行(從烏蘭巴托到阿爾泰山)》的書,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僅從書名和封麵營造的氛圍,就足以勾起我無限的遐想。封麵上的照片,也許是一片遼闊無垠的草原,也許是遠處連綿起伏的山巒,又或者是陽光下閃耀的寺廟屋頂,總而言之,它傳遞齣的信息是:一場關於遙遠國度的旅行即將展開。書名中的“紀行”二字,暗示瞭作者的親身經曆和所見所聞,這比任何純粹的旅遊指南都更具吸引力。它不是冷冰冰的數據堆砌,而是有溫度的文字記錄,是作者用心去感受、用腳步去丈量的旅程。從烏蘭巴托,這個國傢的首都,到阿爾泰山,那裏象徵著壯麗與神秘,這跨越的距離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我想象著,作者一定是從繁華都市的喧囂,逐漸走嚮瞭廣袤的自然懷抱,經曆瞭從人煙稠密到人跡罕至的轉變。這種由點到麵的敘述方式,似乎能讓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點點揭開濛古國的麵紗,感受它獨特的風土人情和壯麗地貌。書名中蘊含的“從……到……”的結構,也讓我對書中內容的層次感和遞進性充滿瞭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條從首都到遠山的旅途中,作者究竟遇到瞭什麼樣的人,看到瞭什麼樣的風景,又有哪些觸動心靈的瞬間。這不僅僅是一次地理上的穿越,更是一次文化的碰撞和心靈的洗禮,我對此充滿瞭好奇。
評分剛拿到這本《濛古國紀行(從烏蘭巴托到阿爾泰山)》,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翻閱,但光是那個書名,就讓我心頭一動,仿佛嗅到瞭草原上特有的風乾草和馬奶酒的香氣。總覺得,濛古,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蒼茫、自由、不羈的氣息,而“紀行”二字,更是把我拉入瞭一個生動的畫麵:一位旅人,帶著好奇與探索的心,在廣袤的土地上留下深深的足跡。從烏蘭巴托,那個在很多人印象中可能還是蘇聯式建築風格濃厚的城市,到阿爾泰山,那充滿神秘色彩的西部邊陲,這跨度本身就足夠令人遐想。我腦海中不禁浮現齣一條蜿蜒的公路,一輛車,或者一匹馬,在無垠的草原上奔馳,兩側是翻滾的雲海,或是金色的麥浪。我猜想,書裏一定描繪瞭許多關於當地牧民的生活場景,他們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他們的歌聲和舞蹈,他們的熱情好客,甚至可能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古老傳說。烏蘭巴托的繁華與落後,現代化與傳統的交織,想必也會是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阿爾泰山,那被譽為“亞洲屋脊”的地方,又會展現齣怎樣的壯麗?陡峭的山峰,碧藍的湖泊,或許還有那些隱藏在山間的遊牧民族,他們與世隔絕的生活方式,都讓我充滿瞭探究的欲望。這本書,或許就是一條通往未知世界的地圖,指引著我去發現一個更加真實、更加立體的濛古。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