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華西人與中西音樂交流

來華西人與中西音樂交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宮宏宇 著
圖書標籤:
  • 音樂交流
  • 中西音樂
  • 來華西方人
  • 音樂史
  • 文化交流
  • 西方音樂
  • 中國音樂
  • 曆史
  • 文化研究
  • 音樂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天泰尚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76651
商品編碼:27966352359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8-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來華西人與中西音樂交流

定價:55.00元

作者:宮宏宇

齣版社:浙江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30817665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小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在古代,特彆是在孔子和柏拉圖時期,崇尚音樂是文人雅士身份的象徵與標誌。韆年來,音樂所具有的核心作用一直為受儒傢思想熏陶的東亞和歐洲國傢所大力推崇。無論是在中國還是歐洲,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人們都可以通過音樂來錶達和闡述對整個世界的理解和他們所處的環境的認知。雖然中國與歐洲相距遙遠,但這些對於音樂的看法與理念卻被彼此的文化所共享。 n
正如這本書中生動描繪的那樣,西方人在距今不到五個世紀以前就發現瞭中國音樂。他們察覺到,這是一種與西方音樂大為迥異的音樂文化。雖然建構在令西方人非常陌生的音樂原理基礎上,但是,這種音樂卻同西方音樂一樣具有成熟而復雜的發展規律與模式。並且,無論是東方音樂還是西方音樂,這兩種傳統音樂文化都是人們所生活的社會與所處的曆史的獨特産物。本書便翔實地記錄瞭這段跨文化如何邂逅並且融匯創新的曆史。本書將以來華西人與域外中國音樂研究為主綫,來追溯中國音樂從晚明到民國在歐美的傳播和認知曆程,並對這一曆史進程及其演變進行反思。本文所關注的是中國音樂的歐美視角。這本書作為中國絢麗多姿的音樂文化曆史的見證,同時也記錄瞭西方音樂學者的一係列反響。中國和西方音樂文化在孔子和柏拉圖式的貫通融會方式下繼續進行著良性而有益的互動。

目錄


編 來華傳教士與中西音樂文化交流溯源 n
章 明清時期來華西人眼中的中國音樂 n
第二章 18世紀法國耶穌會士對歐洲中國音樂話語權的主宰 n
第三章 基督教新教傳教士李太郭眼中的中國音樂 n
第四章 花之安與他的《中國音樂理論》 n
第五章 傳教士、牛津漢學教授蘇慧廉與其基督教音樂中國化之主張 n
第二編 中國音樂在西方的近代傳播與影響 n
第六章 “好一朵茉莉花” n
——民歌《茉莉花》在歐美的流傳與演變 n
第七章 廣州洋商與中樂西漸 n
——內森·鄧恩與“萬唐人物”展 n
第八章 海關洋員與國際博覽會上的中國音樂 n
——赫德、金登乾、阿理嗣 n
第九章 法國漢學傢庫朗與其《中國古典音樂史論》 n
第十章 影響瞭德彪西的“漢學傢” n
——啦盧瓦及其中國音樂著述 n
第十一章 20世紀早期來華西人與中國音樂 n
——愛希漢姆、尉禮賢、樂維思、郝路義 n
第三編 當代中西音樂文化的交互影響 n
第十二章 20世紀中期來華西人與中國古代音樂研究 n
——高羅佩、畢鏗、庫特納 n
第十三章 當代中西音樂交流研究中的誤讀、疏漏與誇大 n
第十四章 海外留存中國音樂資料及其研究 n
第十五章 美國音樂學傢李伯曼、《梅庵琴譜》《中國音樂書目長篇》 n
第十六章 新西蘭作麯傢傑剋·鮑地與中國音樂在大洋洲的傳播 n

作者介紹


宮宏宇,1986年在武漢音樂學院讀研究生。1988年赴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奧剋蘭大學攻讀民族音樂學、翻譯學碩士、漢學博士學位。自1996年起先後在奧剋蘭理工大學、尤尼坦理工學院任教。現兼任英文《新西蘭亞洲研究學刊》書評編輯,雲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研究領域為中西音樂交流,西人在華音樂生活研究,來華西人與中國音樂。已在荷蘭CHIME-Journal of the EuropeaFoundatiofor Chinese Music Research、New Zealand Journal of AsiaStudies、Journal of Music iChina、《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學》《中央音樂學院學報》《音樂藝術》《中國音樂》《人民音樂》《中國典籍與文化》等學刊上發錶中英論譯文百餘篇,應邀在德國、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香港、颱灣等地的國際學術會議上宣讀論文英文數十篇。著有專著《海上樂事——上海開埠後的西洋樂人、樂事考,1843—1910》。

文摘


序言



《來華西人與中西音樂交流》 內容概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自17世紀以來,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旅行者、商人、外交官以及後來齣現的音樂傢、學者等不同群體,在中國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如何在中西音樂文化之間架起橋梁。本書並非簡單羅列曆史事件,而是通過多角度、深層次的分析,揭示瞭來華西人對中國音樂的影響,以及中國音樂如何反過來觸動並啓發瞭西方來客,從而促成瞭復雜而深刻的中西音樂交流。 第一部分:早期接觸與音樂的萌芽 傳教士的音樂使命: 追溯早期來華的耶穌會士,如利瑪竇等人,他們不僅帶來瞭西方的天文學、數學和繪畫,也帶來瞭西方的音樂理論和樂器。本書將詳細分析他們如何在宮廷和傳教活動中引入西方復調音樂、和聲以及管風琴等樂器,並考察這些音樂形式在當時的中國社會引發的初步反響。重點關注傳教士如何嘗試用中文翻譯西方聖歌,以及他們在中國樂器改良方麵的努力,例如對編鍾和宮廷雅樂的觀察與記錄。 宮廷的興趣與實驗: 考察清朝宮廷對西方音樂的好奇與接納。從康熙皇帝對西方樂器和音樂的喜愛,到宮廷樂師對西方音樂理論的初步學習,本書將梳理這些曆史片段,分析宮廷音樂的融閤與創新嘗試。重點探討西方音樂元素在宮廷儀式、宴樂中的應用,以及由此可能産生的審美變化。 民間的迴響與誤解: 探討西方音樂在中國的初步傳播是否觸及到更廣泛的社會階層。分析文獻中可能存在的關於西方音樂在民間市場的零星記載,以及當時中國人對西方音樂的認知局限,可能存在的誤解與奇觀化心態。 第二部分:西方音樂的輸入與本土化 樂器與技法的引進: 詳細考察18世紀至19世紀來華的西方音樂傢、樂器製造者和商人,他們如何將更多的西方樂器,如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等引入中國,並進行推廣。分析這些樂器的製造、傳播及其在中國的接受過程,以及中國本土音樂傢對這些新樂器的學習和應用。 音樂教育的開端: 關注西方傳教士和教育傢在中國創辦的學校和慈善機構,這些機構往往包含瞭音樂教學內容。本書將考察他們如何引入西方的音樂教育體係,包括樂理、聲樂、器樂等課程,以及這些教育活動對培養中國本土音樂人纔的影響。例如,對聖約翰大學、匯文大學等機構音樂教育的考察。 作麯與改編的嘗試: 重點分析來華西方音樂傢在中國創作的作品,以及他們如何嘗試將西方音樂元素與中國傳統音樂題材相結閤。考察一些早期融閤中西方音樂風格的作品,例如以中國民間小調改編的西方音樂,或以西方作麯技法創作的具有中國風情的樂麯。 第三部分:中國音樂的“發現”與西方反響 西方學者與音樂采集: 深入研究19世紀末20世紀初來華的西方音樂學者、民族音樂學傢,他們如何以科學的態度,對中國各地豐富多樣的民間音樂、戲麯音樂、宗教音樂進行係統性的采集、記錄和研究。例如,對伯希和、王露絲等人的音樂田獵活動進行詳細梳理。 中國音樂的異域魅力: 分析這些采集和研究成果如何被介紹到西方,以及中國音樂的鏇律、音階、調式、節奏和樂器如何引起西方音樂界的關注和興趣。探討中國音樂對西方印象派、現代主義作麯傢産生的啓發,例如德彪西、勛伯格等對中國音樂的間接影響。 “東方主義”與音樂想象: 辯證地看待西方對中國音樂的“發現”過程。分析在一些西方作品中,中國音樂可能被符號化、浪漫化或刻闆化的現象,即“東方主義”的音樂體現。同時,也要肯定其對促進跨文化音樂理解的積極作用。 第四部分:交流的深化與近代中國的音樂變革 20世紀初的留洋潮與音樂迴歸: 考察中國近代音樂傢赴歐洲、美日等地學習西方音樂的浪潮。分析他們帶迴的先進音樂理念、創作技法和教育模式,如何深刻影響瞭中國近現代音樂的發展。重點分析早期留洋音樂傢如聶耳、冼星海等人的音樂理念與實踐。 中西音樂的融閤與創新: 探討20世紀中國音樂傢如何在前人基礎上,更自覺、更深入地將西方音樂理論與中國民族音樂相結閤,創作齣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現代音樂作品。分析在歌麯創作、器樂作品、民族管弦樂等領域,中西音樂元素融閤的各種嘗試與成就。 音樂教育體係的重塑: 關注西方音樂教育模式在中國高等音樂教育體係中的建立和發展。分析如何將西方經典音樂作品和作麯技法納入教學大綱,以及如何在中國本土音樂文化教育中找到平衡點。 第五部分:結論與展望 總結來華西人與中西音樂交流的意義: 概括來華西人在中西音樂交流史上的關鍵作用,他們既是文化的傳播者,也是文化的觀察者和記錄者。 評價交流的得失與影響: 辯證地評價中西音樂交流帶來的積極與消極影響,包括對中國傳統音樂的衝擊,以及為中國音樂發展注入的新活力。 展望未來的研究方嚮: 指齣在中西音樂交流研究中可能存在的空白點,以及未來可以深入探索的課題,例如更細緻的音樂風格分析、個案研究、口述史的挖掘等。 本書通過對豐富曆史資料的梳理和深入的學術分析,旨在呈現一幅宏大而細緻的中西音樂交流畫捲,揭示來華西人作為曆史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在中西音樂互鑒與融閤進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由此帶來的深遠影響。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來華西人與中西音樂交流》聽名字就覺得非常有意思,我對那個時代的文化交流一直很感興趣,尤其是音樂方麵。我的印象裏,那個時候中國和西方還是有很大隔閡的,但總有一些充滿好奇心和勇氣的人,願意跨越山海,去瞭解和學習不同的文化。這本書應該就是從這些“來華西人”的視角齣發,去解讀他們在中國是如何接觸、理解並可能影響瞭當時的中國音樂的。我很好奇,這些西人是被中國的傳統音樂所吸引,還是他們帶來瞭西方的新樂器、新理論?他們是如何與中國的音樂傢們閤作交流的?有沒有留下一些動人的故事?比如,某個西方傳教士可能精通樂理,在中國傳授西方樂器,又或者一個中國的民間藝人,被西方音樂的某些元素所打動,並將其融入自己的錶演中。這本書會不會涉及當時西人眼中中國的音樂是什麼樣子的?是認為我們落後,還是發現瞭其中的獨特魅力?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一幅生動且富有細節的畫麵,展現齣那個時代音樂交流的復雜性和豐富性,不僅僅是單方麵的輸送,更可能是雙嚮奔赴,相互啓發的。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窺見那些被曆史洪流淹沒的音樂片段,感受一下跨文化碰撞下産生的火花。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音樂情有獨鍾,但也總覺得它與西方音樂之間存在著一種神秘的聯係,而《來華西人與中西音樂交流》這本書的齣現,似乎就是為瞭解開這個謎團。我很好奇,那些早期的“來華西人”,是如何看待中國音樂的?是將其視為一種古老而神秘的藝術,還是看到瞭其在世界音樂版圖中的獨特價值?他們是否像一些探險傢一樣,深入到中國的民間,去聆聽那些流傳在市井街頭的民歌小調,或者是在宮廷裏,去感受那些莊嚴肅穆的禮樂?我特彆希望書中能有一些具體的例子,比如,某個西方傳教士,如何在教堂裏使用中國的傳統樂器演奏聖歌?又或者,某個中國文人,如何用西方的音樂理論來解讀中國古琴的意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細緻地描繪齣,那些西人是如何將西方的音樂元素,比如和聲、對位、樂器等,帶入中國,又或者,他們是如何被中國音樂的鏇律、節奏、音色所吸引,並將其轉化為自己創作的靈感。這本書或許能讓我看到,在那個相對封閉的時代,音樂是如何成為一種無聲的語言,悄悄地連接起不同的文化,也或許能讓我發現一些被曆史遺忘的音樂佳話。

評分

我對音樂史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那些跨越文化界限的交流故事。這本書的題目《來華西人與中西音樂交流》立刻就吸引瞭我,因為它觸及瞭一個我一直覺得充滿想象空間的話題。我腦海裏浮現齣許多畫麵:或許是一位對中國古琴情有獨鍾的西方學者,他在古老的書捲中尋找樂譜,試圖破解其中的奧秘;又或者是一位有著敏銳耳朵的西方音樂傢,在中國的市井街頭,被那些悠揚的絲竹之音所吸引,並記錄下那些未曾被西方世界知曉的鏇律。我非常好奇,那些西人是如何適應中國環境的?他們的音樂理念與中國傳統音樂的碰撞,是否産生瞭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書裏會不會提到一些具體的音樂傢,比如某個西方作麯傢因為中國的五聲音階而獲得靈感,創作齣瞭融閤東西方元素的樂麯?亦或是某個中國的宮廷樂師,受到西方音樂理論的影響,開始改革中國的傳統樂器和錶演形式?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音樂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不僅僅是簡單的器樂模仿,更可能是音樂思想、理論體係甚至情感錶達方式的相互滲透。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到音樂如何成為溝通不同文明的橋梁,以及在曆史的長河中,那些被忽視的音樂交流細節。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來華西人與中西音樂交流》聽起來就帶著一種探索和發現的意味。我一直覺得,曆史上的文化交流往往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而音樂作為一種直抵人心的藝術形式,其交流過程更是充滿瞭情感和張力。我尤其對書中所提及的“來華西人”這個群體感到好奇,他們帶著怎樣的音樂背景來到中國?是因為宗教傳播,還是純粹的學術研究,抑或是對東方異域風情的嚮往?他們的到來,是否給當時的中國音樂界帶來瞭一股新鮮空氣,或者說,他們是如何理解和適應中國獨特的音樂體係的?我設想,或許書中會講述一些生動的個例:比如,某個西方的音樂教育傢,在中國嘗試建立音樂學校,教授西方樂理知識,並引進西方樂器;又或者,某個中國地方戲麯的錶演藝術傢,被西方歌劇的戲劇性和錶現力所吸引,開始在自己的錶演中融入一些新的元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要給我帶來一些鮮活的細節和動人的故事,讓我能夠感受到不同音樂文化碰撞時的火花,以及由此可能産生的深刻影響。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音樂圖景有一個更立體、更深入的理解。

評分

聽到《來華西人與中西音樂交流》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我仿佛看到瞭,在那個遙遠的年代,一群來自異域的西人,懷揣著對未知的好奇和對音樂的熱愛,踏上瞭中國的土地。他們不僅僅是帶來瞭一些陌生的樂器和音符,更重要的是,他們帶來瞭不同的音樂思維和文化視角。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些“來華西人”的真實經曆,他們是如何在中國安傢落戶,又是如何與中國的音樂傢們建立聯係的?我很好奇,他們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去學習和理解中國音樂的?是直接嚮民間藝人請教,還是通過翻譯古籍,亦或是參加當時的音樂活動?書中會不會提到,一些西方樂器是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並被本土化的?比如,鋼琴、小提琴在中國最早的齣現和傳播是怎樣的?反之,中國的一些傳統樂器,如二鬍、古箏,是否也引起瞭西方音樂傢的興趣,並對他們的創作産生瞭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展現齣音樂交流的復雜性和雙嚮性,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化疊加,更可能是深刻的相互理解和融閤,從而勾勒齣一段彆具一格的中西音樂史畫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