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刑法總論(第3版)(當代世界學術名著) | 作者 | 【日】山口厚 |
| 定價 | 99.00元 | 齣版社 |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0253756 | 齣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數 | 413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是東京大學教授山口厚先生於2016年齣版的《刑法總論》(第3版)教科書的中譯本。本書不僅介紹瞭日本的判例以及學說,還就此展開瞭詳細研討,並闡明瞭作者對日本刑法之解釋的基本立場:在將自由主義原則置為基礎的同時將法益保護作為刑法的任務,即所謂的結果無價值論。從這樣的立場齣發,作者對於錯綜復雜的犯罪論體係予以閤理的重新構成,並且,提齣瞭若乾新的解釋論上的建議。 |
| 作者簡介 | |
| 山口厚(Atsushi Yamaguchi),1953年齣生,1976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部,同年留校任助手。1979年擔任東京大學法學部副教授,於1982年以客座研究員身份赴美國哈佛大學考察,1991年擔任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法學政治學研究科副教授,1992年起擔任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法學政治學研究科教授。2002年起擔任日本司法考試委員,從2009年到2015年擔任日本刑法學會理事長,2012年起擔任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法學政治學研究科長、法學部長、司法考試委員會委員長。2014年從東京大學退職後被評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並同年於早稻田大學法務研究科任教。自2017年2月起擔任日本高裁判所大法官(判事)。 譯者簡介 付立慶,1976年生於河北,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首批傑齣青年學者(A崗)。中國刑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犯罪學學會理事,《法學傢》責任編輯,曾任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掛職)。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核心期刊上單獨數十篇,曾獲第二屆首都十大傑齣青年法學傢(提名奬)、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二等奬以及錢端升法學成果奬、董必武青年法學成果奬等榮譽、奬勵。獨著有《主觀違法要素理論——以目的犯為中心的展開》、《犯罪構成理論:比較研究與路徑選擇》,《法治的臉譜》等。 2004年10月-2006年9月在東京大學法學政治學研究科從事訪問研究,師從山口厚教授,並有譯著《刑法總論》(山口厚著,第2版)、《從新判例看刑法》(山口厚著,與劉雋閤譯)問世。 |
| 目錄 | |
| 目 錄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不失現代感的風格,讓人在拿起它的時候就能感受到它所蘊含的厚重學術氣息。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閱讀起來非常舒適,長時間翻閱也不會覺得眼睛乾澀疲勞。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內頁的排版布局極為精妙,無論是字體大小、行間距的設置,還是章節標題的區分,都體現瞭齣版方在細節上的極緻追求。這種對閱讀體驗的重視,在當今很多學術著作中已經不多見瞭,足見其齣版團隊的專業與用心。翻閱過程中,偶爾會注意到一些細微的裝幀工藝,比如封麵燙金的質感,側邊切口的平整度,都透露齣一種對“精品”的堅持,讓人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這種從外到內的精緻感,極大地提升瞭學習和研究的愉悅度,使得每一次接觸都成為一種享受,而不是簡單的任務。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我必須單獨提齣來誇贊一番。它成功地在“學術的嚴謹性”和“錶達的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很多學術著作,為瞭追求精確性,往往會將句子寫得晦澀難懂,讀者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領會其意。然而,這位作者的文字卻異常流暢和精煉,如同數學公式般簡潔,卻又蘊含著文學般的美感。即便是麵對極其復雜的概念嵌套和理論交織,作者也能用清晰的主謂賓結構和精準的術語選擇,將復雜的邏輯綫條梳理得井井有條。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法律研讀過程,變成瞭一種智力上的享受,極大地降低瞭學習的門檻,同時也保障瞭其作為經典應有的學術深度,讓初學者不會望而卻步,讓資深研究者也能從中獲得閱讀的愉悅。
評分這本書對於實務工作者來說,簡直是一劑強效的“清醒劑”。我個人在處理一些疑難案件時,往往會被繁雜的司法解釋和僵硬的條文所睏擾,但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上層視角”。作者在分析具體罪名或製度時,總是能夠迅速跳脫齣具體的案情,迴溯到刑法分則背後的公法精神和法益保護的根本目的。這種宏觀的視野,幫助我快速定位瞭問題的核心矛盾所在,並能更有效地組織辯護思路或審查意見。它教會我的不是“怎麼判”或“怎麼辯”,而是“為什麼是這樣判”和“為什麼要這樣辯”。書中對一些前沿的、學界爭議較大的理論熱點討論,觀點鮮明且論證嚴密,為我們在麵對新興犯罪形態和復雜社會現象時,提供瞭堅實的理論武器和批判性思維的工具箱。
評分初讀此書的感受,是一種知識結構被係統性重塑的震撼。作者的邏輯推演能力簡直令人嘆為觀止,他並沒有停留在對既有理論的羅列和復述,而是以一種極具穿透力的視角,將復雜的刑法概念層層剝開,直達其內在的哲學基礎和價值取嚮。特彆是對於那些常被混淆的核心概念,作者總能找到一個絕佳的切入點,用極其簡潔而深刻的語言進行闡釋,讓人有一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之感。書中對曆史沿革的梳理也做得非常紮實,但絕非堆砌史料,而是將曆史發展脈絡視為理解當代理論的鑰匙,這種動態的、演進式的論證方法,使得抽象的法律條文充滿瞭生命力和現實關懷。每一次深入閱讀,都能從中挖掘齣新的層次和理解,這種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遠超我以往接觸的任何同類著作。
評分作為一本被冠以“當代世界學術名著”之稱的作品,其國際視野的構建是全書的一大亮點。它巧妙地將本土的法治實踐與國際刑法學界的前沿思潮進行瞭深度對話。書中引用的案例和學說,明顯帶有跨國比較研究的痕跡,這對於我們身處全球化背景下理解本土法律體係的優勢與局限性至關重要。這種比較的維度,讓原本可能顯得封閉和教條的國內法理論,一下子變得開放和富有活力。閱讀時,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構建本土理論體係時,是如何吸收、批判並最終內化瞭來自不同法係的精髓。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引介”西方法學,而是在更高層麵上實現瞭一種有針對性的“融匯創新”,對於提升我國刑法學的國際話語權,無疑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