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日本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廢墟中迅速實現瞭經濟復興?是什麼力量推動日本經濟走上瞭高速發展之路?曾經喧囂一時的“泡沫經濟”到底是如何産生,又終究歸於破滅?將近30年的沉寂之後,日本的未來,路在何方?
在日本舉國上下都沉浸在輝煌盛世的狂熱氣氛中時,野口悠紀雄率先對“房地産泡沫”提齣瞭公開警告。如今,當日本逐漸被世界經濟的大潮拋在身後,而“安倍經濟學”卻收效甚微之際,野口悠紀雄又通過本書,將多年思索和追問的答案公之於眾。
野口悠紀雄在書中追憶,其人生的*初影像始於1945年東京大空襲中的恐怖經曆,他這一代人親曆和參與瞭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整個過程。他們曾為高速發展的無限風光而豪情滿懷,也曾因經濟失速後的衰落蕭條而五味雜陳。他們中有很多人因時代的變幻而飽受命運的捉弄,或者被無情地湮沒在時代的洪流之中。
本書論述經濟發展曆程及其深層機製的同時,還穿插介紹瞭野口悠紀雄本人及其好友、同事的大量真實經曆,為讀者還原齣一幅幅生動、立體的戰後日本社會經濟圖景。相信無論是野口悠紀雄對經濟問題冷峻犀利的剖析,還是他對往昔經曆滿含深情的迴望,都會為讀者帶來不同凡響的閱讀體驗。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野口悠紀雄,1940年齣生於東京。東京大學工學部畢業後,進入大藏省工作。1972年在美國耶魯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曾先後在一橋大學、東京大學、斯坦福大學及早稻田大學等任教授,於2017年9月起任早稻田大學商業及金融研究中心顧問。專業為金融理論、日本經濟論。著有《信息經濟理論》《財政危機的結構》《土地經濟學》《泡沫經濟學》《經濟危機的途徑》《金融政策之死》《製造業毀滅日本》等。
譯者簡介
張玲,貴州大學畢業,後赴日本留學,現就職於日本愛知大學。有《對中國中央政府教育政策動嚮的考察》《從央視春晚看中國的文化政策戰略》等多篇論文發錶。
目錄
前 言
序 章
第1 章 戰時體製延續到戰後 1945 年—1959 年
第2 章 高速增長是如何實現的? 1960 年—1970 年
第3 章 企業大傢庭戰勝瞭石油危機 1971 年—1979 年
第4 章 金光閃閃的80 年代 1980 年—1989 年
第5 章 泡沫與1940 年體製同時消亡 1990 年—1999 年
第6 章 前進中的世界把日本拋在瞭身後 1980 年—
終章 我們應該何去何從
後記 擺脫“頭腦中的1940 年體製”
附錄:戰後七十年迴顧年錶
齣版後記
精彩書摘
序 章
3 月10 日,僥幸活瞭下來
我的記憶始於1945 年3 月10 日深夜。
空襲引發的大火映紅瞭天空,空中的美軍B-29 轟炸機編隊正朝著我們飛過來。強大的敵人殺過來瞭!我們對此卻束手無策。那種極度恐懼的感覺,我至今記得清清楚楚。
奶奶、媽媽、姐姐和我戴著防空頭巾,用嬰兒車推著年幼的妹妹,一傢五口跌跌撞撞地路過瞭地藏菩薩,衝嚮附近小學的地下防空洞。我現在還記著那時連滾帶爬的狼狽景象。然後,我們幸運而偶然地活瞭下來。
和我們一同躲在防空洞裏的人大部分都窒息而死。人太多,空間太小,長時間缺乏氧氣,從*裏麵的位置開始,很多人依次因窒息死亡。我們一傢隻是偶然待在入口附近,還能呼吸到從門縫進來的稀薄空氣,纔幸免於難。
第二天早晨,被警防團的人們拖齣防空洞時,全傢人都已經失去瞭意識。醒來之後,我們看到燒焦的屍體在操場上堆成瞭小山。那一刻,東京的天空晴得沒有一絲雲彩。
這就是“東京大空襲”。那一夜的經曆如此強烈地震撼瞭剛過4 歲的我,甚至抹去瞭之前所有的記憶。
從空襲開始的深夜到大火被撲滅的短短8 個小時裏,約有10 萬人失去瞭生命。如此之短的時間之內,如此之多的人們在同一地區死亡,這在人類的曆史上也屬罕見(關東大地震的遇難者在兩天之內達到10 萬。廣島原子彈爆炸導緻到1945 年12 月為止纍計約14 萬人遇難)。
造成死亡人數如此巨大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日軍根本無法抵禦美軍的轟炸。日軍沒有戰鬥機在空中應戰,高射炮部隊僅僅打齣大約500 發炮彈便被轟炸得潰不成軍。所以334架(也有人說279 架)B-29 轟炸機,在1 500 ~3 000 米的低空,大搖大擺地飛進東京上空。東京市民就這樣在毫無防備的狀態下,赤裸裸地被暴露在美軍麵前。
百姓當時並不瞭解這一事實,而美軍卻是知道的。他們的轟炸機為瞭防止相互碰撞,都亮著尾燈。很多人誤以為這些毫不掩飾地低空飛行的是友軍飛機。
我清楚地記得當時看見瞭B-29 轟炸機,可是既然B-29是在1 萬米高空飛行,肉眼怎麼可能看得到呢?一直以來,我都懷疑那是自己的幻覺。而現在我的記憶終於得到證實,因為肉眼的確可以看見在1 500 米的高度飛行的飛機。
造成死亡人數眾多的第二個原因是,美軍周到、科學且高效的空襲計劃。美軍首先劃定瞭東西5公裏、南北6公裏的長方形區域,在邊界投下燃燒彈形成火牆。這樣後邊的飛隊就可以根據這個標誌準確地進行轟炸。而在地麵上,百姓卻被火牆堵住瞭逃路。我傢的位置靠近這個長方形的西北角,如果朝著西北方嚮跑,或許可以逃脫。然而當時在地麵上根本不可能知道這個情況。很多人以為跑到水邊就可以活命,都朝隅田川跑去。對岸的人也齣於同樣的理由跑過來,人們在橋上擠成一團,動彈不得。這時美軍拋下燃燒彈,造成瞭一場人間慘劇。我很長時間都不敢接近這座言問橋,直到現在,大橋兩端的橋柱上還殘留著黑黢黢的印跡,那是當時火中喪生的人們留下的無法磨滅的痕跡。
據說逃到防空洞時,母親曾經絕望地說:“我們逃不到隅田川瞭,就死在這兒吧。”姐姐聽瞭非常難過,不甘心就那麼死掉。而從結果看來,母親誤打誤撞地做齣瞭正確的決定。
指揮這次空襲的美軍司令是柯蒂斯·李梅少將,他在幾個月前剛剛將德國的曆史名城德纍斯頓夷為平地。而日本政府後來竟然為他頒發瞭勛章。
從此不再信任“國傢”
防空洞裏那麼多因窒息而死去的人們,他們一定以為越靠裏麵越安全。我們一傢之所以停留在入口附近,也不過是因為來得晚,已經擠不進去瞭。當時老百姓對於防空洞可能導緻窒息的危險實在是一無所知。
後來我纔知道,在德國,政府早就教育民眾在防空洞避難時,要警惕窒息危險。進入防空洞後,應該在相當於地闆、人的腰部和頭部的這三個高度分彆點燃燈火,如果*高處的燈火熄滅,就要立即開啓換氣裝置。或者如果地闆上的燈火熄滅,要立即站起來;如果位於腰部高度的燈火熄滅,要將孩子抱起來;如果位於頭部高度的燈火熄滅,則即便外麵的炮火再猛烈也要立即逃離防空洞。
可是在日本,政府不但沒有告訴民眾防空洞可能發生窒息的危險,還要求民眾“遇到燃燒彈起火要立即撲滅”。美軍在東京大空襲中使用的燃燒彈具有與在越南戰爭中用來燒毀森林的凝固汽油彈同等的威力。它的燃燒性能比汽油還要強,果凍狀燃料的燃燒溫度可以高至1 000 度左右,根本不可能用水撲滅。這樣高威力的燃燒彈,當天有20 萬顆以上(也有人說是32 萬顆)被美軍從高空投下,平均每平方米就有3 顆。也有許多百姓因為忙於撲滅大火而喪失瞭逃生的機會。
3 月10 日的這次經曆,是我不再信任所謂“國傢”的原點。因為當極端的危機降臨在老百姓頭上時,國傢並沒有救助我們,而且甚至連危機的到來都沒有告訴我們。
對國傢的疑問還不隻這些。後來我瞭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當蘇聯攻入德國時,為瞭保護被波蘭從本土隔離的東普魯士地區居民免遭蘇軍淩虐,德國海軍元帥卡爾·鄧尼茨派齣全部海軍艦隊將當地居民盡數救齣。而日本是怎樣做的呢?半藤一利在其著作中曾有這樣的記述:
對於已經做好戰敗準備的國傢來說,其軍隊*緊要的任務就是保護進攻地區和被占領地區的平民百姓的安全。翻開歐洲戰爭史,我們不難看到他們是如何拼死做到這一點的。而日本,無論國傢還是軍隊對於這種戰敗國的國際常識都不瞭解……對於在決戰階段迎擊登陸美軍之際,應該如何處置前來避難的無辜百姓這個實際問題,據說日本陸軍中央參謀給齣的迴答竟是:“沒辦法,軋死他們繼續前進。”
此外,戰後以來我一直感到疑惑的是,在1945 年5 月8日德國投降以後,日本為何還要繼續戰爭?即使是6 月纔停戰,也將會改寫無數日本人的悲慘命運。*近我終於找到瞭答案。原因就是戰爭的指揮者們誰也不願意承擔責任,所以投降的決定纔被一拖再拖。
6 月以後仍然持續的戰爭,使多少日本人毫無意義地丟掉瞭寶貴生命! 5 月以後,為瞭勝利無望的戰爭而被迫賣命的士兵們又是帶著怎樣的心情,堅守在絕望的戰場!
我幸運地沒有在3 月10 日那天變成燒焦的屍體,也沒有成為在戰爭中失去雙親的孤兒(即使能夠幸存,如果隻剩下自己一個人,我一定也會像其他戰爭孤兒一樣,不得不一直在上野的過街通道裏徘徊度日)。後來我也沒有被徵兵,活著迎來瞭“戰後70 年”。這些偶然的幸運一次次重閤,使我有幸在命運之門開開閤閤的瞬間,艱難地穿過那些縫隙。迴首過去,唯*的解釋就是,這是個奇跡。
1940 年前後,改革派官僚改變瞭日本
就在我們險些死於防空洞那年的5 年前,一群被稱作“改革派官僚”的人正在試圖改變日本。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著實令人佩服,它在保持學術深度的同時,成功地避免瞭學術著作常見的晦澀難懂。閱讀體驗是一種享受,作者的筆觸如同老練的指揮傢,時而激昂,時而低沉,精準地控製著節奏感。特彆是在探討泡沫經濟破裂後的“失落的十年”乃至更長期的停滯階段時,那種筆鋒的收斂和語氣的審慎,與前期的那種噴薄欲齣的力量感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不僅僅是經濟史的梳理,更像是一部探討國民心態變遷的社會心理史。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微妙的文化現象時所展現的洞察力,比如那種從“全盤西化”到重新審視本土價值的搖擺。這種將經濟決策與文化基因聯係起來的分析框架,使得整本書的立意拔高瞭好幾個層次,不再是單純的經濟學論述,而更接近於一種關於現代性如何在一個特定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最終遭遇瓶頸的深刻反思。
評分作為一名對亞洲區域發展模式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提供的分析框架極具啓發性。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日本的成功或失敗,而是提供瞭一套理解後發國傢工業化路徑的思維工具。作者在描述特定階段的産業政策選擇時,那種對“時間窗口”敏感度的強調,給我留下瞭深刻印象。好像在看一場與國際競爭的賽跑,每一步的猶豫或果斷,都決定瞭最終的排名。書中對“結構性改革”的討論,也遠超齣瞭簡單的技術性調整。它觸及到瞭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團、代際之間的責任轉移等更為棘手的社會問題。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將書中的案例與我們自己現實中遇到的發展睏境進行比對,這種強烈的代入感和“他山之石”的藉鑒價值,是很多同類著作所不具備的。它迫使你思考,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究竟是技術層麵的修補,還是體製層麵的重塑。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過多地糾纏於枯燥的宏觀數據和政策細節,而是仿佛帶著我們進行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漫步。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將那些宏大的曆史轉摺點,與尋常百姓生活中的細微變化編織在一起的。比如,書中描繪戰後初期那種百廢待興卻又充滿活力的景象,那種物資匱乏但人與人之間聯係緊密的感覺,簡直躍然紙上。讀起來,我仿佛能聞到舊時代街道上混雜著煤煙和食物香氣的味道。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奇跡”的解構。他並沒有將那段高速增長時期描繪成神話,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國際背景和深刻的社會結構變遷中去審視。這種紮實的、去浪漫化的處理方式,讓讀者能夠更理性地理解日本經濟的崛起,而非僅僅停留在對其速度的驚嘆上。那種由激情燃燒到逐漸冷卻的過程,被刻畫得細膩而富有層次感,讓人在閤上書捲後,依然對那個時代的復雜性迴味無窮。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高明,它不是綫性的流水賬。作者似乎很清楚地知道,哪些轉摺點需要濃墨重彩,哪些過渡期則需要輕描淡寫,讓讀者喘一口氣。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曆史的偶然性”的尊重。在一些關鍵的決策時刻,書中展現瞭不同政治力量、不同派係之間的博弈,這種對決策過程的“去神聖化”處理,讓曆史顯得更加真實可觸。比如,在描述某個關鍵的金融監管放鬆或緊縮的背景時,作者並未將決策者描繪成全知全能的棋手,而是突顯瞭他們在信息不完全和巨大壓力下的艱難抉擇。這種對權力和信息不對稱的精妙刻畫,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說服力。讀到後麵,你會有一種強烈的感受:經濟的走嚮,往往就懸於一綫之間的幾個微小選擇。這種對細節的捕捉,讓整部作品充滿瞭張力。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對過去70年曆史的梳理,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後視鏡式的智慧。在處理“沉寂”這一主題時,作者的態度是冷靜而富有建設性的,沒有陷入悲觀主義的泥潭。相反,他似乎在試圖挖掘,在一個不再追求爆發性增長的時代背景下,日本社會和經濟如何尋找新的平衡點和內生動力。這種探討,超越瞭單純的GDP數字崇拜,開始關注生活質量、可持續性和社會韌性。我從中學到的是一種關於“成熟經濟體”如何轉型的深刻思考。作者在收尾部分的論述,尤其發人深省,他似乎在暗示,真正的挑戰不在於如何重新復製過去的輝煌,而在於如何優雅地、有尊嚴地適應一個結構性變化的新常態。這種務實而又充滿人文關懷的總結,讓這部著作在眾多經濟史著作中顯得尤為珍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