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王国的覆灭 1913-1951 梅·戈尔斯坦 著 杜永彬 译

喇嘛王国的覆灭 1913-1951 梅·戈尔斯坦 著 杜永彬 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梅·戈尔斯坦 著,杜永彬 译
图书标签:
  • 西藏历史
  • 宗教
  • 文化
  • 政治
  • 梅·戈尔斯坦
  • 杜永彬
  • 20世纪
  • 喇嘛王国
  • 藏传佛教
  • 社会变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读好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藏学出版社
ISBN:9787802536074
商品编码:2819122939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页数:782
字数:79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目录

汉文版前言
汉译本序言
编者的话
汉译本2005年版代前言——戈尔斯坦:美国的“西藏通”
从畅销书到长销书——《喇嘛王国的覆灭》2015年版前言
示意地图
前言
导论 1913—1951年的西藏社会

上篇 十三世达赖喇嘛和热振当政时代(1913—1941年)
第一章 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童年
“第穆事件”
汉藏关系的历史背景
1903—1904年英国侵略西藏及清王朝的反应
流亡中的十三世达赖喇嘛
中国的辛亥革命
第二章 西藏与新兴的中华民国
第三章 十三世达赖喇嘛、藏军与寺院集团
九世班禅喇嘛的出逃
第四章 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
第五章 土登贡培的垮台
权力之争
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之后的土登贡培
仲札代本团发生兵变
土登贡培被捕
邦达昌家族的反叛
第六章 探索新西藏之道路:龙厦为首的改革派
摄政的推举
龙厦的改革运动_
龙厦的组织有先例可循
龙厦的厄运
第七章 黄慕松将军奉使入藏
背景
1930—1932年康区的汉藏纷争
黄慕松使团
英国人的观点
第八章 英国人、中国人与九世班禅喇嘛
调解达赖与班禅失和的*初行动
威廉逊1935年出使拉萨
1936年——对抗之年
1936年时的藏军
帕邦喀活佛的使命
英藏达旺之争
第九章 热振的摄政与卸任
热振巡视拉姆拉错湖
寻访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
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坐床典礼
热振摄政独断专行
琼让向热振发难
堆巴堪布事件
热振摄政让位
第十章 七篇小结:热振摄政年代

下篇 大札和十四世达赖喇嘛当政时代(1941—1951年)
第十一章 大札摄政的初期:1941—1943年
大札的新政
修筑穿越西藏的中印公路计划(1941一1943年)
西藏“外交局”
濒临战争边缘的国民政府和西藏
美国首次遣使人藏.
英国人调整其对西藏的态度和立场
藏政府从印度购买军火
第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形势变化与对抗
1944年古德出使拉萨
达旺谈判
现代化的尝试.
第十三章 反叛的种子
“林周宗事件”
热振巡访拉萨
色拉寺杰札仓向噶厦挑战
热振与大札之间矛盾的激化
“西藏革命党”
第十四章 热振阴谋
热振与国民党
搜查热振
热振被捕
色拉寺杰札仓堪布遇害
热振到达拉萨
色拉寺杰札仓之战
热振受审
热振之死
热振寺遭洗劫
第十五章 “慰问同盟国代表团”(1945一1946年)
汉藏关系
蒋介石在外交上采取主动
“慰问同盟国代表团”的建立
英国人检讨其西藏政策
“慰问同盟国代表团”在印度和中国内地的活动
第十六章 争取国际支持的进一步尝试
“泛亚洲会议”
印度获得独立
“西藏商务代表团”
“商务代表团”在中国内地的活动
“杜鲁门事件”
“商务代表团”访问英国
美国重新审视其西藏政策
第十七章 国民党垮台之后的西藏
“驱汉事件”
噶雪巴倒台
西藏所采取的对付汉人的措施
西藏向英国和美国求援
独立后的印度新政府对西藏的态度
第十八章 人民解放军向西藏进军
战争准备
西藏同新的中央政府进行谈判
美国的介入
西藏人与汉人谈判的开始
昌都战役的序幕
格鲁派集团中的亲汉势力
阿沛取代拉鲁就任昌都总管
人民解放军发动昌都战役
第十九章 昌都失守之后
夏格巴同进行对抗
达赖喇嘛亲政
西藏向联合国求援
英国和印度对西藏求援的反应
印度对中共进军西藏作出的反应
联合国讨论西藏提交的《呼吁书》
第二十章 《十七条协议》的签订
阿沛从昌都传来的情报
西藏向联合国提出的新动议
美国重新考虑其西藏政策
亚东会议
北京谈判
商讨《十七条协议》
第二十一章 达赖喇嘛返回拉萨
美国进一步卷入西藏事务
国外对《十七条协议》的反应
西藏“民众大会”在亚东召开
美国人的新举措
讨论《协议》的“民众大会”在拉萨召开

结论 喇嘛王国覆灭的原因

附录一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
附录二 《英俄协定》
附录三 《西姆拉条约》
附录四 西藏主要职官和特殊机构名称简注
附录五 关于藏文拉丁字母转写和缩略语的说明

附件
《1914年7月3日英藏宣言》
《英藏贸易条例》
麦克马洪线换文备忘录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内容简介

《喇嘛王国的覆灭(1913-1951)》是西藏现代史研究的著作,作者通过翔实的材料、新颖的方法以及生动有趣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西藏这个喇嘛王国近40年逐渐走向覆灭的历史。《喇嘛王国的覆灭(1913-1951)》刚一问世即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肯定其鲜明的学术见解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喇嘛王国的覆灭(1913-1951)》不仅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同时也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喇嘛王国的覆灭 1913-1951 作者:梅·戈尔斯坦 译者:杜永彬 1913年至1951年,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是西藏(通常在当时被称为“喇嘛王国”)在内外剧烈动荡中走向终结的关键节点。梅·戈尔斯坦先生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宏大的历史视野,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西藏现代史画卷。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这一古老政体覆灭的深层原因,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力量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塑造了今日的西藏。 历史的洪流:内忧外患下的西藏 1913年,辛亥革命的余波尚未平息,清朝统治的崩塌为西藏带来了一线喘息之机。十三世达赖喇嘛宣布西藏独立,试图摆脱长久以来与中央王朝若即若离的关系。然而,这“独立”并非如表面那般稳固。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探究西藏自身内部的结构性问题。 一、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权力博弈 戈尔斯坦教授细致地描绘了当时的西藏政治体制。权力高度集中于达赖喇嘛及僧侣集团手中,形成了一套以宗教为核心的官僚体系。这种体制在历史上曾赋予西藏独特的力量,但也埋下了僵化与腐朽的种子。贵族阶层与寺院集团之间微妙的权力平衡,以及他们各自的利益诉求,构成了西藏政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教合一的运作机制: 书中详细阐述了达赖喇嘛作为精神领袖和世俗统治者的双重角色,以及僧官体系的运作。从布达拉宫的决策过程,到地方行政的管理,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运行模式。这种模式在面对外部现代化的冲击时,显得愈发力不从心。 贵族与寺院的利益纠葛: 传统的贵族家庭与强大的寺院(如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之间,在土地、税收、人力等方面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这些关系既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纽带,也可能成为政治改革的阻力。戈尔斯坦的研究揭示了这些权力集团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利用其影响力来维护自身利益,有时甚至损害整体利益。 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改革尝试与局限: 十三世达赖喇嘛在位期间,曾试图推行一些现代化改革,例如建立近代化的军事力量、引入一些新的管理制度。然而,这些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受到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也面临着来自保守势力的阻挠。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改革的动机、过程以及最终未能彻底改变西藏社会面貌的原因。 二、 经济的脆弱与社会结构的挑战 西藏的传统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并高度依赖人头税和什物税。土地所有权集中在少数贵族和寺院手中,广大农奴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压抑。这种经济模式的脆弱性,使得西藏在面对外部世界的经济冲击时显得尤为被动。 农奴制的社会经济基础: 本书深入探讨了西藏农奴制的具体运作方式,包括债务奴役、人身依附等。农奴的日常生活、工作状态,以及他们所承受的剥削,被细致地描绘出来。这种经济基础的落后,是制约西藏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对外贸易的依赖与困境: 尽管西藏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其对外贸易长期以来局限于有限的商品交换,且主要受制于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封闭性,使得西藏难以积累足够的资本进行现代化建设,也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的影响。 僧侣阶层的经济特权: 庞大的僧侣数量以及寺院作为大地主的地位,使得僧侣阶层在经济上也拥有显著的特权。寺院的经济活动,包括土地经营、经商等,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社会中的经济影响力。 三、 外部世界的渗透与地缘政治的角力 20世纪初,不仅中国国内风云变幻,国际舞台也同样波诡云谲。英国在南亚的扩张,以及后来新兴的苏联的崛起,都对西藏这片“世界屋脊”投下了复杂的目光。西藏的独立并非真空状态,而是深处大国博弈的旋涡之中。 英帝国的影响力: 英国作为西藏的近邻,对西藏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并试图在西藏建立其势力范围。戈尔斯坦先生详细梳理了英军两次进藏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英国如何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来制约西藏与中国中央政府的关系。英属印度对西藏的贸易、外交渗透,以及对西藏地方政府的支持,都为理解这一时期的西藏历史提供了关键视角。 中华民国的中央权威挑战: 随着清朝的灭亡,中华民国开始试图收回对西藏的主权。然而,由于中国国内战乱频仍,中央政府对西藏的实际控制力非常有限。本书将揭示在这一时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之间复杂而又充满张力的关系。国民党政府虽然在名义上拥有对西藏的主权,但在实践中难以施加实质性影响。 新中国的初步接触: 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与西藏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虽然本书的叙述截止于1951年,但在此之前,新中国已经开始关注西藏问题,并为后续的事件埋下了伏笔。 四、 社会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的张力 西藏拥有独特而悠久的宗教文化传统,这种传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在进入20世纪后,现代化的浪潮不可避免地冲击着这一传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变革的呼声。 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佛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西藏社会秩序、法律体系、教育模式和日常生活的基石。本书将细致地描绘宗教仪式、寺院生活以及僧侣在社会中的角色。这种强大的宗教影响力,既是西藏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也可能成为社会变革的阻力。 教育体系的局限性: 传统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寺院,以宗教经典学习为主,缺乏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这种教育体系的单一性,难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文化认同的维系与外部冲击: 在外部力量的影响下,西藏的文化认同也面临着挑战。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特文化的同时,融入更广阔的世界,成为西藏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 历史的终结与新的开端 1951年,标志着“喇嘛王国”在政治意义上的终结。梅·戈尔斯坦先生的这部巨著,以其详实的研究、深刻的分析,为我们呈现了这一复杂历史进程的完整图景。它不仅是一部关于西藏近代史的学术专著,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社会在现代世界转型中的挣扎与变迁。读者将通过本书,对西藏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结构有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上独特而迷人的地区。本书的译文,力求准确传达原著的精神,让中国读者能够无障碍地阅读和领略大师的学术成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怀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心情打开了《喇嘛王国的覆灭:1913-1951》,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西藏的理解。我曾以为,1951年之前的西藏,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它的生活节奏缓慢,政治斗争也相对简单。然而,梅·戈尔斯坦的这部力作,却向我展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个在时代变迁中挣扎求存、内部充满复杂政治博弈的西藏。书中对于1913年辛亥革命后,西藏如何维持其独立地位,以及其与英、中两国之间微妙关系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个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政权。我尤其被书中对噶厦政府的运作机制、摄政王权力的行使、以及僧侣集团与世俗贵族之间复杂关系的细致描绘所吸引。我从未想过,在一个以宗教为主导的社会里,政治权力竟然如此错综复杂,充满了算计与角力。戈尔斯坦并没有回避西藏自身的局限性,他如实地呈现了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滞后,以及在面对外部强大势力时的无力感。读到书中关于西藏在军事和经济上的薄弱状况,以及其为应对这些挑战所做的种种努力,都让我深感历史的沉重。杜永彬的翻译,如同一座桥梁,将我带入了戈尔斯坦构建的那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西藏,让我得以窥见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这本书让我明白,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任何一个社会,都并非全然单一的色彩,其内部的复杂性,往往远超我们的想象。

评分

我带着一种探索历史真相的好奇心,阅读了梅·戈尔斯坦的《喇嘛王国的覆灭:1913-1951》。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过去对西藏的认知。我曾以为,1951年之前的西藏,是一个与世隔绝、岁月静好的宗教国度。然而,戈尔斯坦以其扎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为我呈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个在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剧烈政治动荡、内部权力角逐,并承受着强大外部压力的西藏。书中对1913年清朝灭亡后,西藏如何维护其独立地位,以及如何在中国和英国等大国之间进行微妙周旋的描写,让我看到了这个高原民族的生存智慧与无奈。我尤其被书中对噶厦政府的运作机制、摄政王在关键时期的角色扮演、以及僧侣与贵族阶层之间复杂关系的细致梳理所吸引。我曾以为,宗教的至高无上足以化解一切矛盾,但戈尔斯坦却揭示了僧侣内部的派系纷争,以及与世俗贵族之间的权力博弈,这些都让这个“喇嘛王国”的政治图景变得格外立体和充满张力。读到书中关于西藏在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落后状况,以及其为应对时代变迁所做的种种尝试,都让我深感历史的沉重与复杂。杜永彬的翻译,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穿梭于那些古老的文献和复杂的政治事件中,使得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戈尔斯坦想要传达的关于历史真相的信息。这本书,让我对西藏的历史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符号,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也充满矛盾的政治实体。

评分

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颠覆了我过去对西藏的某些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1951年之前的西藏,是一个相对封闭、与世隔绝的“净土”,是纯粹的宗教和神秘的化身。然而,戈尔斯坦的《喇嘛王国的覆灭:1913-1951》却向我展示了一个充满政治斗争、内部权力博弈,并且正在受到外部世界深刻影响的西藏。书中关于噶厦政府的运作机制,摄政王与达赖喇嘛之间的权力平衡,以及各地方势力之间的微妙关系,都让我大开眼界。我曾以为宗教领袖便是绝对的权力中心,但书中细致地描绘了世俗贵族、地方僧侣集团,甚至军队在政治决策中的影响,以及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1913年,当辛亥革命的余波在中国大陆荡漾之时,西藏的内部改革议题却早已在悄然酝酿,而这些改革的阻力,恰恰来自于那些根深蒂固的传统势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西藏在国际舞台上的努力感到印象深刻,虽然其力量微弱,但却试图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为自己争取生存空间,尤其是在与英国、中国之间的周旋。戈尔斯坦没有简单地将西藏描绘成受害者,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内部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局限性。这本书让我明白,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其内在的变革动力,而外部环境的变化,则会极大地影响其变革的速度和方向。杜永彬的翻译,将戈尔斯坦严谨的学术研究,以一种相对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喇嘛王国的覆灭:1913-1951》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阅读震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西藏历史的理解。一直以来,我脑海中的西藏,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宗教之地,仿佛与世无争,岁月安好。然而,梅·戈尔斯坦的这部著作,却以其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为我揭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西藏:一个在20世纪上半叶,在剧烈变动的世界格局中,经历着政治斗争、内部权力更迭,并承受着强大外部压力的西藏。书中对1913年辛亥革命后,西藏如何艰难地维持其独立地位,以及如何与中国、英国等大国进行周旋的描写,让我看到了这个高原王国在复杂地缘政治中的生存智慧。我尤其对书中对噶厦政府的运作机制、摄政王在权力真空期的角色、以及僧侣与贵族阶层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细致分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曾以为,宗教的至高无上足以统摄一切,但戈尔斯坦却揭示了僧侣内部的派系纷争,以及与世俗势力之间的权力博弈,这让这个“喇嘛王国”的政治图景变得格外生动和充满张力。读到书中关于西藏在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落后状况,以及其为应对时代变迁所做的种种尝试,都让我深感历史的沉重与复杂。杜永彬的翻译,精准而流畅,将戈尔斯坦严谨的学术研究,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我能够沉浸其中,感受那个时代西藏所经历的种种变革与挑战。

评分

翻开《喇嘛王国的覆灭:1913-1951》,我仿佛踏上了一条穿越时空的遥远旅程,直抵那个被雪山环绕、神秘而古老的国度。梅·戈尔斯坦的笔触,如同细致的考古学家,一点点剥离历史的尘埃,展现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西藏。我曾以为,提起西藏,便是苯教的古老咒语,是格鲁派的辩经声,是布达拉宫的巍峨,是转经筒永恒的旋转。然而,这本书却将我带入了政治的漩涡、权力的角逐、以及外部世界无情的侵蚀。1913年,辛亥革命的炮火似乎未曾波及这片高原,但其后的二十余年,暗流涌动,风云变幻。书中对达赖喇嘛世系的延续、摄政王的角色、噶厦的运作,以及僧侣与贵族阶层内部的复杂关系,都有着极其详尽的描绘。我惊讶于一个看似纯净的宗教王国,内部竟也存在着如此深刻的矛盾与斗争。那些名字,那些家族,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起初让我有些吃力,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理解了其中的逻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无奈。戈尔斯坦没有回避西藏自身的问题,他如实地呈现了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滞后,以及因循守旧带来的脆弱。当我读到书中关于西藏在对外关系上的策略,以及面对日益强大的邻国时,那种力不从心的感觉,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让我不禁为那个时代的西藏捏一把汗。译者杜永彬的翻译功不可没,他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让文字流畅易懂,使得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沉浸其中,感受历史的脉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无论其多么独特,都无法完全置身事外。

评分

《喇嘛王国的覆灭:1913-1951》这本书,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我过去从未真正了解过的西藏。我之前对西藏的印象,大多来自于文学作品和零散的纪录片,总觉得它是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一个纯粹的宗教圣地。然而,梅·戈尔斯坦以其深入的研究,为我展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西藏:一个在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剧烈政治变动、内部权力斗争,并受到外部世界强大影响的西藏。书中对1913年清朝覆灭后,西藏如何挣扎求存、维护其独立地位的描写,让我看到了这个高原王国在复杂国际局势下的生存智慧。我尤其被书中对噶厦政府的运作方式、摄政王在关键时期的决策、以及僧侣与贵族阶层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细致分析所吸引。我曾以为,宗教的力量足以凝聚一切,但戈尔斯坦却揭示了僧侣内部的派系林立,以及与世俗势力之间的权力博弈,这让这个“喇嘛王国”的内部政治生态显得格外生动而复杂。读到书中关于西藏在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困境,以及其试图进行现代化改革所遭遇的重重阻力,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无奈。杜永彬的翻译,精准地传达了作者的学术思想,使得我能够沉浸其中,理解和感受那个时代西藏所经历的种种变革与挑战。这本书,让我对西藏的认识,从一个遥远的文化符号,转变为一个有血有肉、充满复杂性的历史实体。

评分

翻开《喇嘛王国的覆灭:1913-1951》,我仿佛被一股历史的洪流裹挟,置身于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西藏。我曾以为,1951年之前的西藏,是一个纯粹的宗教王国,是远离世俗纷争的圣地。然而,梅·戈尔斯坦的这部作品,却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实的史料,为我揭示了一个充满政治斗争、内部权力角逐,以及承受着巨大外部压力的西藏。书中对1913年辛亥革命后,西藏如何艰难地维持其独立地位,以及如何在这种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中进行周旋的描写,让我大开眼界。我尤其对书中对噶厦政府的运作机制,摄政王在权力真空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僧侣集团与世俗贵族之间的权力平衡,有着极其细致的描绘。我曾以为,宗教的至高无上足以化解一切内部矛盾,但戈尔斯坦却揭示了僧侣阶层内部的派系纷争,以及与世俗贵族之间的利益博弈,这些都让这个“喇嘛王国”的政治图景变得异常复杂。读到书中关于西藏在军事、经济和教育等方面的落后状况,以及其为应对这些挑战所做的种种尝试,都让我深感历史的无奈与沉重。杜永彬的翻译,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导我穿梭于那些古老的文献和复杂的政治事件中,使得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戈尔斯坦想要传达的关于历史真相的信息。这本书,让我对西藏的历史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符号,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也充满矛盾的政治实体。

评分

《喇嘛王国的覆灭:1913-1951》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场关于历史认知重塑的体验。我长期以来对西藏的认知,更多地停留在宗教、文化和神秘的层面,总觉得那是一个远离尘嚣、与世无争的国度。然而,梅·戈尔斯坦的这部著作,却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严谨,为我揭示了1913年至1951年间,西藏是如何在一个剧烈变动的世界格局中,进行着复杂的政治运作和艰难的自我维系。书中对1913年清朝灭亡后,西藏如何巩固其地位,以及如何与周边大国,尤其是英国和中国进行周旋的描写,令我印象深刻。我看到了一个并非完全被动的西藏,它也在努力地适应时代的变化,试图在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进行有限的现代化改革。书中对噶厦政府的权力结构、摄政王的角色、以及不同势力之间的利益平衡,有着非常细致的描写,这让我对西藏的政治生态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曾以为,宗教的至高无上足以统摄一切,但戈尔斯坦揭示了僧侣阶层内部的分化,以及与世俗贵族之间的权力博弈,这些都让这个“喇嘛王国”的政治图景变得更加立体和复杂。杜永彬的翻译,准确而生动,将学术的严谨与历史的温度完美地结合起来,让我能够深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西藏人民的智慧、困境与抉择。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表象之下,需要我们去细细挖掘和理解。

评分

阅读《喇嘛王国的覆灭:1913-1951》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场思维的洗礼。我一直以来都将西藏视为一个遥远而纯粹的宗教之地,那里有虔诚的信徒,有庄严的寺庙,有神秘的文化。然而,梅·戈尔斯坦却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揭示了1913年至1951年间,西藏并非一个静止不变的“象牙塔”,而是一个在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下艰难前行的政治实体。书中关于达赖喇嘛的宗教地位与世俗权力的交织,摄政王在权力真空期的角色扮演,以及噶厦政府的官僚体系运作,都让我看到了一个远比我想象中更为复杂和充满活力的政治舞台。我曾以为,藏传佛教的强大凝聚力足以支撑整个社会,但书中却揭示了僧侣阶层内部的派系斗争,以及与世俗贵族之间的利益博弈,这些都给这个“喇嘛王国”的稳定带来了挑战。1913年,随着清朝的灭亡,西藏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但这种独立并非一劳永逸,外部世界的干预和影响,尤其是来自邻国的压力,从未停止。戈尔斯坦细致地梳理了这段时期西藏在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困境,以及其试图寻求现代化却步履维艰的现实。杜永彬的译笔,准确地传达了作者的意图,使得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时代西藏的无奈与挣扎,以及它在历史洪流中的艰难抉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演进,从来都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多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评分

打开《喇嘛王国的覆灭:1913-1951》,我仿佛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回到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雪域高原。我曾以为,1951年之前的西藏,是一个纯粹的宗教王国,远离世俗的纷扰,时间仿佛在那里凝固。然而,梅·戈尔斯坦的这部作品,以其精细的笔触和翔实的史料,为我呈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个在20世纪上半叶,充满政治角力、内部权力斗争,并受到外部世界深刻影响的西藏。书中对1913年清朝灭亡后,西藏如何艰难地维护其独立地位,以及如何在中国和英国等大国之间进行微妙周旋的描写,让我看到了这个高原王国在复杂地缘政治中的生存智慧与无奈。我尤其被书中对噶厦政府的运作机制、摄政王在关键时期的角色扮演、以及僧侣与贵族阶层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细致梳理所吸引。我曾以为,宗教的至高无上足以化解一切矛盾,但戈尔斯坦却揭示了僧侣内部的派系纷争,以及与世俗势力之间的权力博弈,这让这个“喇嘛王国”的政治图景变得格外立体和充满张力。读到书中关于西藏在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落后状况,以及其为应对时代变迁所做的种种尝试,都让我深感历史的沉重与复杂。杜永彬的翻译,如同一座坚实的桥梁,将我带入了戈尔斯坦构建的那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西藏,让我得以窥见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并深刻理解了那个时代西藏人民所经历的种种变革与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