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解密读者(1981-2008)
定价:45.00元
作者:师永刚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508047737
字数:
页码:3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有人如此说,男人多喜金庸,女人多爱琼瑶,但男人女人都喜欢《读者》。《读者》被誉为“观察当代中国公众的文化生活的好窗口”。它创办20年,长盛不衰,在许多读者心目中,是一个无法言明的谜。《读者》究竟是本什么样的杂志?作者历时8年,遍访杂志《读者》的群体,角度多元,深入揭示了这本发行量超千万册的杂志成功的真相与秘密。全书激情淋漓,笔法灵动,翔实的记录充满了诗质。
目录
目录
序一 杂志传 贾平凹
序二 十五年的开头与结尾 余秋雨
序三 解读《读者》 胡亚权
序章
一本杂志与她所创造的传奇
《读者》是什么
《读者》现象
卷
《读者》传说(1981-1984)
章 从前
一种关于偶然性的猜想 3 为什么是《读者文摘》
创世记 11 差点夭折的创刊号 17 两个人的杂志
第二章 平民立场
《读者文摘》的面具 29 越保守越有力量 35 主编的实习期应当有多长
两个《读者文摘》
第三章 是这样
价值22元的读书奖 43 与张明敏相关的音乐事件
清查《读者文摘》'精神污染'事件始末 48 胡亚权离去
卷 外 乡绅的历史
第二卷
我们尝试了什么(1985-1994)
第四章 人性至上
'真善美'主义 67 只比读者一步 71 42万张选票
分印的胜利 78 '教父'去世
第五章 抚摸人类心灵的深处
能够聆听与传达智者之言是一种幸福 89 一稿三酬 93 发行的命运
杂志的独立思想 99 7年蛰伏 102 200万册神话 107 十年
第六章 心灵鸡汤
人是需要文字的抚摸与慰藉的 115 变脸 122 灿烂的插图
第七章 中美《读者文摘》刊名纠纷内幕
《读者文摘》输掉的是什么 131 《读者文摘》商标值多少钱
改名 139 《读者》您好!
第八章 活着的成本
低价:《读者》的价格战略 147 广告是纯洁的吗
第九章 流水账
关于《较量》的风波 159 郑元绪离去
卷 外 性格创造的命运
第三卷
公民《读者》(1994-2008)
第十章 扩张主义
跃居中国发行量杂志 173 《读者》LOGO:绿蜜蜂
第十一章 现实主义原则
如何成为《读者》的编辑 185 美术普及运动
第十二章 《读者》标准
'每天必有的基思来信' 193 什么是重要的资源
第十三章 《读者》故事
人民'反对'《读者》 201 《读者》找回来的女儿
孝道:一个女孩子创造的标准
第十四章 《读者》道德
《读者》的公益概念 215 《读者》不是救世主
读者林:中国片以一个杂志命名的树林
第十五章 《读者》脸孔
维吾尔文版《读者》的诞生 229 盲文版:用'手读'的《读者》
乡村版:《读者》的个子杂志 235 《读者》半月版:黑白时代的开始
第十六章 《读者》经济
印刷的艺术化过程 247 很像是一个秘密 253 广告的胜利
第十七章 谁可以决定未来
创新《读者》:800万发行量故事
牛肉面交情:《读者》与美国《读者文摘》的越洋对话
大与小的争议:《读者》杂志的穷途?
卷 外 关于思想方法的传承性
附录
《读者》创刊27年来具影响力的十篇文章
蠢人的天堂
假如生活欺了你
如能再活一辈子
母亲的账单
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
一碗清汤荞麦面
手表
向中国人脱帽
夏令营中的较量
把信带给加西亚
《读者》年谱
《解密〈读者〉》出版新记
作者介绍
师永刚,《世纪华人画传丛书》的策划与发起者,其策划编著的《切格瓦拉语录》、《宋美龄画传》、《图传》、《邓丽君画传》、《切·格瓦拉画传》、《三毛私家相册》、《邓丽君私家相册》、《雷锋1940—1962》、《红军1934-1936》等书在中国掀起画传热潮,发行总量达百万套。他研究凤凰卫视的专著《解密凤凰》成为媒体焦点。曾出版《天苍茫》、《西北望》等数部长篇小说。其中《天苍茫》更被改编成十九集电视连续剧《后的骑兵》在央视播出。另有长篇小说《迷失的兵城》即将改为电影。二零零八年获聘为南京大学等数所高校的客座教授。现为香港凤凰周刊杂志社执行主编。
文摘
序言
读完其他一些同类型的书籍后,我总觉得它们在探讨读者与文本的关系时,往往流于理论建构,缺乏一种脚踏实地的烟火气。然而,这部作品的标题和年份跨度,却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现场感”预期。我设想,作者在记录那些年间的阅读体验时,一定充满了各种意外的发现和心碎的顿悟。比如,他是否记录了某个被当时主流评论界忽视的“边缘作品”,却在特定时间点被某些特定读者群默默珍藏的经过?我想深入了解的是,在信息渠道尚不发达的年代,那些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体验是如何口耳相传、艰难流传的。它不该只是一份严肃的学术总结,而更像是一部充满个人情感烙印的“阅读考古学报告”。我希望作者能大胆地展示那些不那么光彩夺目的阅读时刻——那些误读、那些被遗忘的流行风潮,甚至是那些充满偏见的早期判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一个“读者”的成长轨迹是如何与社会环境纠缠在一起的。
评分我总觉得,好的阅读史观,必然是带有强烈的个体叙事色彩的,因为它牵扯到情感记忆和个人心智的构建过程。我猜想,这位师先生在记录这二十多年历程时,一定秉持着一种近乎严苛的自省精神。他记录的可能不是“读者应该读什么”,而是“我在那个特定的人生阶段,不得不读什么,以及读了之后我成了谁”。这种内向的挖掘,比对外在书籍的评判更具穿透力。我设想书中对某些关键事件或文学思潮的切入点会非常独特——也许是从某个被遗忘的译本的质量谈起,从而引申出整个八十年代翻译文学的困境;或者,从某个地方小书店的变迁,侧面反映出市场化进程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冲击。如果它能做到这一点,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阅读记忆与书中的场景进行重叠和对照,那么它就成功地完成了从“他者的记录”到“自身的体验”的转化。
评分这套书的厚度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宣言:在这个追求速食文化的时代,有人愿意花费如此巨大的精力去追溯和梳理一段漫长而复杂的阅读史。这本身就是对浮躁心态的一种有力反驳。我更倾向于相信,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了作者本人在那个时间段内阅读了什么,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关于“如何阅读”的方法论框架,这个框架是随着时代背景不断修正和深化的。我尤其期待看到,在九十年代末互联网曙光初现时,作者是如何捕捉到第一批电子阅读者心态变化的微妙之处的。那种从纸质媒介的庄重感中抽离出来,进入虚拟空间的试探与适应,想必是充满了挣扎与兴奋的。如果作者能将这种内在的心理转折写得淋漓尽致,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对特定年份作品的评论,而上升到了对人类认知模式演变的深刻洞察。
评分对于一个将阅读视为呼吸的普通人来说,探究历史上的“阅读共同体”是如何形成的,比关注某个具体的畅销书目要重要得多。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在特定年代,读者是如何通过阅读建立起一种无声的“社群感”的。例如,在八十年代初,那些关于外国文学的讨论小组,他们共同阅读、共同困惑、共同成长的经历,是如何塑造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底色?这种集体经验在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个体选择权的增加,又是如何被稀释和重组的?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于“圈子文化”的形成与瓦解的细腻观察。这不仅仅是关于书的内容,更是关于人与人之间,通过共同接触某种文本而产生的复杂而微妙的联结。如果这本书能够把这种“看不见”的社群脉络描摹出来,让当代读者意识到,我们今天看似随意的阅读选择,其实是建立在前辈们艰难探索的基础之上的,那将是一种巨大的精神震撼。
评分这本厚重的合集,光是看着封面上那略显斑驳的年代感,就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它像是一扇通往旧时光的窗户,透过那些泛黄的文字,依稀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跨越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着对阅读本质的敏锐洞察,并且还能将这种思考体系化、结构化地呈现出来。要知道,从八十年代初到千禧年前后,阅读的载体、获取信息的方式乃至读者的心态,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猜想,书里一定有关于“经典”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被重新定义,以及大众阅读趣味如何从严肃的文学思辨转向更快速、更即时的信息消费的精彩论述。那种跨越时代的对比和反思,无疑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勾勒出不同年代读者群体的精神肖像,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书目或阅读心得。这更像是一部时代的侧写,通过“读者”这个最微观的切口,折射出宏观社会思潮的变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