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读本 译注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孟子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读本 译注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孟子
  • 儒家经典
  • 国学
  • 经典
  • 译注
  • 文白对照
  •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先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畅行智慧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87550243514
商品编码:28328134417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514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战国)孟子,著,段雪莲,陈玉潇,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目 录

【孟子 目录】

卷一 梁惠王上………………………005

卷二 梁惠王下………………………024

卷三 公孙丑上………………………036

卷四 公孙丑下………………………045

卷五 滕文公上………………………054

卷六 滕文公下………………………066

卷七 离娄上…………………………074

卷八 离娄下…………………………082

卷九 万章上…………………………090

卷十 万章下…………………………098

卷十一 告子上………………………106

卷十二 告子下………………………116

卷十三 尽心上………………………129

卷十四 尽心下………………………147


  作者介绍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是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精彩书摘

卷一 梁惠王上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

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

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

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

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⑥。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

多矣。苟⑦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⑧。未有仁而遗⑨其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前400—前319),因其即位九年时由旧

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又被称为

梁惠王。

②叟:对老人的尊称,这里代指孟子。

③亦:只,仅。

④士庶人:士与庶人。代指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⑥万乘(shèng)、千乘、百乘之家:拥有封地的公卿大夫。公

卿的封邑大,拥有千乘兵车;大夫的封邑小,拥有百乘兵车。

⑦苟:如果。

⑧餍(yàn):满足。

⑨遗:遗弃,丢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开口问道:“老先生,您千里迢

迢赶来,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吗?”

孟子回答说:“大王!为什么要说利呢?我看只要说仁义

就够了。大王说‘怎样做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利于

我的封地’,士人与百姓说‘怎样对我自身有利’,结果从上到

下都在争夺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在一个拥有万辆兵车

的国家,将它的君杀死的人,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公卿;在

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将它的国君杀死的必定是拥有

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公卿大夫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

占据了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占据了一百辆,他们所

拥有的不能算是不多。可是,如果将‘利’放在‘义’的前面,

不争夺国君的地位,他们是无法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

有听说过讲‘仁’的人会抛弃父母,也没有听说过讲‘义’的

人会不顾君王。因此,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要去讲

‘利’呢?”

【解析】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就曾提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不仅为人处世要以此为准则,治理国家也应该如此。荀子在

《荀子·大略篇》中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司马迁在读《孟

子》时,也曾感慨利乃天下大乱之根本。因此,君子不能言利,乃

是儒家历来的传统。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①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

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②:‘经始灵台③,经之营之,庶民攻④之,不日成之。

卷一 梁惠王上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⑤。王在灵囿⑥,鹿攸⑦伏。鹿濯濯⑧,

白鸟鹤鹤⑨。王在灵沼,於⑩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

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

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11曰:‘时日害丧12,予及女13

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①沼:水池。

②《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

文中引的是前两章。

③经始:开始规划建。灵台: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④攻:修建。

⑤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孝敬父母一般来修建灵台。

⑥囿(yòu):古时君王蓄养家禽野兽的园林,也就是场。

⑦(yōu)鹿:母鹿。攸:同“所”。

⑧濯(zhuó)濯:肥肥胖胖的样子。

⑨鹤鹤:羽翼洁白的样子。

⑩於(wū):赞叹词。(rèn):满。

11《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商汤王讨伐夏桀时宣

读的誓词。

12时日害丧:什么时候这太阳才能毁灭呢?时:这。日:太阳。

害:何,何时。丧:毁灭。

13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观察着鸿雁麋鹿

等飞禽走兽,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贤人才会以此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拥有这

些东西,也不会收获快乐。《诗经》中曾经说过:‘开始规划准

备建造灵台,要认真建设,巧妙地去安排。天下的百姓都来帮

忙,那么几天就建完了。建造灵台这件事本就不需要着急,百

姓会像儿子孝顺父母那样自动自发地过来帮忙。国王在灵园

中游玩,母鹿潜伏在深草丛中。母鹿体形肥大,毛色光亮,白鸟

的羽毛洁白干净。国王游览到灵沼时,满池塘的鱼儿都欢腾跳

跃。’虽然周文王经常动用百姓的劳力来搭建高台深池,但是

老百姓自身是非常高兴的,并将那个台叫作‘灵台’,将那个池

叫作‘灵沼’,将里面圈养的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作为乐趣。

古代的时候,君王常与民同乐,所以能够真正快乐。相反,《汤

誓》说:‘你这太阳啊,什么时候才会灭亡啊?我愿意与你一起

毁灭!’老百姓恨不得和你一起同归于尽,即便你拥有高城深

池、珍禽异兽,岂能独享快乐?”

【解析】

这段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颇为有趣。梁惠王先以一种略带

奚落的口吻问孟子:“不言名利的贤人也会以欣赏蓄养珍禽鸟兽

为乐吗?”孟子故意装糊涂,反而亮出自己的主题:“贤者而后乐

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然后提出君王应该“与民同乐”的思

想主张。

孟子想要阐述的思想是:仁义的君王会与民同乐,这样才能

享受真正的快乐。残暴的君王穷奢极欲,不管百姓死活,结果自己

也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

孟子在这里提出的思想恰恰是仁政的一部分,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

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②;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③;南辱于楚④。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⑤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⑥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

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⑦,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

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

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

者。’王请勿疑!”

【注释】

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称为三晋,因此,梁(魏)惠

王才会称魏国为晋国。

②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国与齐国在马陵交

战,魏国大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开始衰落,屡次败于秦

国,zui后不得不献出河西之地以及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④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国在襄陵与楚国交战,战败,失

去八邑。

⑤比:替,为。壹:全,都。洒:洗刷。即为亡者报仇雪恨的意思。

⑥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⑦易耨:及时除去杂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译文】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是没有比它更强大的国

家,这一点是先生了解的。(可是)到了我手里,东面败给了齐

国,我的长子(在战争中)被俘;西边又献给了秦国七百里地

方;南边为楚国所辱,打了败仗。为此我感到十分耻辱,一心想

要为亡者报仇雪恨,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即便)是只有百里的小国也可以夺取天

下。如果大王能够对百姓施以仁政,少动用刑罚,减少赋税,

(提倡)深耕细作,勤除田里的杂草,让年轻力壮的人可以在

耕种的空闲时间来学习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了解忠诚守信的

道理,在家中用这些道理侍奉父母兄弟,在外用这些道理来尊

敬老者,(如此一来)便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去打赢那些拥有

尖兵利器的秦楚两国军队了。

“他们(秦、楚)妨碍百姓适时生产,让百姓不能耕作,更

无法侍奉父母。父母挨饿受冻,兄弟妻儿到处逃亡。他们让自

己的百姓陷入痛苦之中,(倘若)大王去讨伐他们,谁又能与大

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请大王

不要怀疑这个道理。”

【解析】

孟子认为,在战国当时的局势下,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夺得民

心,赢天下。这里的“仁政”是孟子提出的在当时比较新的治国之

道。相较于孔子的“礼乐”来说,孟子所言更为完整,但是因为没

有实践验证,其空想成分较多。正如李泽厚所言,孟子之所以会

提出“仁政”的概念,是因为当时氏族制度已经全面瓦解。“礼”完全

等同于“仪”而失去了其重要性,因此孟子已经不必要像孔子一般继

续解释“礼”或者维护“礼”,而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仁政”。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

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③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④之间旱,

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⑤兴之矣。其如

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

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

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到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语(yù):动词,告诉,告知。

③与:从,跟。

④七八月:为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如今的五六月,正是禾苗干

旱缺水之时。

⑤浡然:兴起的样子。浡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

⑥人牧:管理人民的人,也就是国君。“牧”为牧羊、牧牛的引

申义。

⑦由:同“犹”,如同,好像。

【译文】

孟子去见梁襄王,退出来之后,告诉别人说:“从远处

看,他(梁襄王)毫无风度,根本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到跟

前去看他,也没看到什么让人敬畏的地方。他突然问我:‘天

下如何才能安定?’我回答道:‘天下统一了便会安定下来。’

(他又问:)‘谁能让天下统一?’我回答说:‘讨厌杀人的国

君便能让天下统一。’(他又问:)‘谁会(愿意)归顺他呢?’

我回答说:‘全天下的人没有不归顺服从的。大王可知晓禾苗

生长的情况?在七八月间遇到干旱时,禾苗便会枯蔫。(假如

此时)天上忽然飘来乌云,下起大雨,那么禾苗便会再次生机

勃勃地生长。国君如果能够像甘霖一般,谁又能阻止百姓去

归顺他呢?如今,天下的国君都喜欢杀人。一旦有一个不喜欢

杀人的国君(出现),那么天下的百姓必然会伸长了脖子期望

归顺于他。如果真的出现了这么一个国君,那么老百姓归顺

于他,就像水往低处奔流一样,气势浩浩荡荡,谁又能够阻

拦得住呢?’”

【解析】

孟子给梁襄王谈的是两个层次的内容:层,天下想要安

定需要统一;第二层,不喜好杀人的君主才能统下。当然,这

里面不好杀人的人的特定身份已经固定,那是一国之君。所以,百

姓不好杀人是无用的。

孟子提出这段建议之时,正处于七雄争霸、战乱不止之时,

孟子的“不嗜杀人者”实际上也指不喜欢战争的人,也就是维护

和平的人。当时各国纷争不断,百姓饱受战争之苦,每天生活在水

深火热之中,痛苦不堪。如果当时谁能够给百姓一个和平的生活

环境,不再到处征战,那么百姓必然会闻风而至。由此而言,其实

这段的实际理论依据便是赢取民心。

【原文】

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文②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无以③,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④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⑤?’对曰:‘将以衅钟⑥。’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⑦,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⑧也,臣固知王之不

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⑨小,吾何爱一牛?即不

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⑩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

之?王若隐11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

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

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

厨也。”

【注释】

①齐宣王:齐威王之子,约公元前319至公元前301年在位。

②齐桓、晋文:指齐桓公、晋文公。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

为春秋时期个霸主。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为“春秋五

霸”之一。

③无以:不得不。“以”同“已”。

④胡龁(hé):人名,齐宣王身边的大臣。

⑤之:动词,去,往。

⑥衅(xìn)钟:古代的礼节之一,凡是国家的新器物或者宗庙

开始投入使用之时,便会杀牲口取血,用来祭祀。这里是指杀牲口

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中。

⑦觳(hú)觫(sù):因为害怕而发抖的样子。

⑧爱:吝啬。

⑨褊(biǎn):衣服狭小。

⑩异:动词,奇怪,诧异,责怪。

11隐:疼爱,可怜。

【译文】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期称霸的事情,给

我说说可以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并没有谈起过齐桓公、晋文公

称霸的事情,因此后世并没有流传,我也没有听说过。如果大

王一定让我说,我就讲讲用德行来征服天下的道理吧!”

宣王问:“怎样的德行能够统下呢?”

孟子说:“安抚百姓就可以了。用这种方法去统下,没

有人能够抵挡。”

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宣王说:“为什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曾经听胡龁说起过您的一件事,据说有

您坐在大殿上看见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路过,您看到之后,就

问:‘准备将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说:‘准备杀掉来

取血祭钟。’您便说:‘将它放了吧!我不忍心看它瑟瑟发抖的

样子,就仿佛看到毫无过错的人被处以死刑一般。’牵牛的人

问:‘那么不需要祭钟了吗?’您说:‘怎么能不祭钟呢?就用羊

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样一件事?”

宣王回答说:“确实有这件事。”

孟子接着说:“凭大王如此的仁义之心便可以统下

了。百姓们听说这件事都认为您太过小气,但我明白您并不是

小气,而是于心不忍。”

宣王说:“是,确实有百姓认为我太过小气。虽然齐国并

不大,但是我也不至于小气到连一头牛都舍不得杀。我实在是

不忍心看它瑟瑟发抖的样子,就像是一个没有罪的人被判处

死刑一样,所以才会用羊来取代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百姓认为您小气。他们看到的

只是您用体形比牛小的羊来代替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何

况,如果大王是因为不忍心看到牛毫无过错被宰杀,那么如此

看来,羊与牛又有什么分别呢?”

宣王笑着说:“不错,关于这一点我自己都不知道是一种

什么心理。我确实不是因为舍不得一头牛而用羊去代替,但老

百姓这样认为,也确实有他们的道理。”

孟子说:“不要紧。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因

为您当时只看到了牛并没有见到羊。对于君子来说,这些飞禽

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被处死,听到它们的

哀嚎声,更不忍心去吃它们的肉。因此,君子应当远离厨房。”

【解析】

齐宣王含蓄委婉地向孟子请教历史问题:“齐桓、晋文之事,

可得闻乎?”其实他zui关心的事情还是如何称霸天下。因为齐桓

公与晋文公都是靠着“霸道”在春秋时期称霸天下的。不过,齐

宣王没有料到,孟子素来反对“霸道”,因此当孟子听到这个问

题之后,首先拒绝给齐宣王讲“霸道”而选择给他讲“王道”,也

就是不靠武力取胜,而是靠道德来教化,靠仁政来统下,让天

下归服。

这一段“君子远庖厨”的心理解析,是孟子zui常采用的手法,

深入浅出,切中要害。它的作用只有一个,就是唤醒齐宣王心中

“不忍”的仁慈之心。只要齐宣王的仁义之心被唤醒,那么仁政、

王道便有了可以生长的土壤,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原文】

王说①,曰:“《诗》云②:‘他人有心,予忖度③之。’夫子之

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

戚戚④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⑤,而不足以举一

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⑥,而不见舆薪⑦’,则王许⑧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

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

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⑨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⑩,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

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1。天下可运

于掌12。《诗》云:‘刑于寡妻13,至于兄弟,以御14于家邦。’言

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

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15,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

请度之!

“抑16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17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注释】

①说:同“悦”,高兴的意思。

②《诗》云:引自《诗经·小雅·巧言》。

③忖度:猜想,揣测。

④戚戚:心动的感觉。

⑤钧:古时重量单位,一钧是三十斤。

⑥秋毫之末:指难以发现的细微的东西。

⑦舆:车子。薪:柴。

⑧许:赞同,同意。

⑨形:情况,状况。

⑩太山:同泰山。北海:即渤海。

1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个“老”与

“幼”均为动词,老为尊敬,幼为爱护。

12运于掌:在掌心上运转,喻指治理天下很简单。

13刑:同“型”,为……树立榜样,当模范。寡妻:国君的正妻。

14御:治理。

15权:本指秤锤,这里用作动词,指为物体称重量。

16抑:选择连词,“还是”的意思。

17构怨:结怨。

【译文】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中有言:‘他人怀有的心思,我

能恰当地揣测出意思。’这句话说的正是先生您啊。我既然已

经这样做,回过头来寻思为什么自己会这样做,却说不出个所

以然来。经您这样一说,我便如醍醐灌顶明白过来。但是您说

我这样的心思可以称霸又如何理解呢?”

孟子说:“有人对大王说:‘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但

是无法拿起一根羽毛,眼里能够看清每一根毫毛,却看不到一

车木柴。’大王会相信这样的说法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现在大王的恩德能够施及禽兽,却偏偏看不到

百姓,这是为什么呢?由此可见,拿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根本

就没有花费力气,看不到一车柴火,是因为根本就没有去看,

不能安抚百姓是因为根本就没有施以恩德。因此大王没有称

霸天下,是因为没有去做,而不是没有能力。”

宣王又问:“没有去做和没有能力的表现又有什么差别呢?”

孟子说:“想要胳膊下夹着泰山去跨越渤海,对别人说

‘我没有这个能力’,那确实是没有能力;去给年老的人折树

枝,对别人说‘我没有这个能力’,那便是不肯做,而不是没有

能力。因此,大王没有称霸天下,并不属于想要夹着泰山跨越

渤海的一类;大王没能称霸天下,属于不肯为年老的人折树枝

的一类。


  前言

前言

《孟子》乃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期邹国人。具体生卒年不

详,是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其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

其父在孟子年幼时便已过世,孟子由其母抚养长大。孟

母对孟子的教育十分严格,历史上有着“孟母三迁”“孟母

断机杼”的传说,足见其用心良苦。在母的精心教养下,

孟子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期。

长大之后,孟子曾“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

子荀卿列传》)。子思乃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孙子,在战国时

是名扬于世的儒学大师。孟子师从子思,由此奠定了孟子传

承与发展儒家学说的基础。

孟子也像孔子一样,曾经带领弟子到各国去游历,并曾

担任过一段时间齐宣王的客卿。不过因为其政治主张与孔

子一样,故未被重用,不久便辞职归乡继续讲学。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比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更加混

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不过在这动荡的时期,思想也更加

活跃,出现了历史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孟子既继承了孔

子的政治学说与教育观念,又对其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

政治与学术思想。同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也开始发

展起来,孟子在百家争鸣时有力地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

并且确立了自己在儒家学派中的重要地位,成绩仅次于孔

子。后来,随着儒家学说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称为“圣

人”,孟子被称为“亚圣”。

与《论语》相同,《孟子》也是记录体散文,但是在文字

表达上,两者差异很大,《论语》中的语言文字都简洁、含

蓄,《孟子》却有很多长篇大论和一些机智的辩论,在解答

世人对儒家学说疑问方面,更加直观。《孟子》的写作手法

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孟子》这部书的作者,历来有三种看法。一种认

为是孟子自己所撰写的;另一种认为是孟子死后其弟子万

章、公孙丑等人根据其言行编写而成;第三种则结合前两

种说法,认为是孟子与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而主要作者

是孟子。目前,人们对第三种说法比较认同。

本书将《孟子》原七卷分为十四个部分,精选了其中zui

为的篇章。为了方便读者阅读,还对每篇文章进行了注

释、翻译与讲解,让读者能够深入领会孟子的思想学说。



《论语》:孔子与弟子的思想精髓,中华人文的永恒基石 一、 源起与传承:思想的火种如何在字里行间得以延续 《论语》,这部承载着中国两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典籍,并非由孔子一人亲笔写就,而是他的再传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们,在孔子去世后,经过数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整理、记录、编纂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生动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广泛涵盖了政治、道德、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更深刻地揭示了孔子及其弟子们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 这部书的成书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和智慧的传承。试想,在那个没有现代印刷术的时代,先贤的思想是如何被口耳相传,又是如何被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的?正是因为有弟子们的虔诚之心,有对先师思想的敬仰与珍视,才使得这些宝贵的思想火种得以延续。他们的记录,既是对孔子思想的忠实呈现,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生动写照。因此,《论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历史的回声,讲述着先贤们对理想人格、理想社会的孜孜以求。 《论语》的流传,并非一帆风顺。历经战乱、朝代更迭,但其核心思想却始终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从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历代文人的研读阐释,再到如今的全球文化交流,《论语》的影响力跨越了时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二、 核心思想:仁、礼、义、智、信——构建理想人格与和谐社会的蓝图 《论语》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仁”、“礼”、“义”、“智”、“信”等范畴来概括。这些概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对理想人格和社会秩序的深刻理解。 仁(rén): 所谓“仁”,是儒家思想的基石,是孔子终其一生所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仁者,爱人。”(《颜渊》)孔子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纽带,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关怀,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它体现在“克己复礼为仁”(《颜渊》),要求人们约束自己的私欲,遵循礼的要求,从而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对他人的关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这句著名的“恕道”,更是将仁爱精神推向了普适性的原则,强调理解和宽容。仁,不仅是一种道德情感,更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对待世界的态度,它要求我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真诚、博爱的心。 礼(lǐ): “礼”在《论语》中具有多重含义,既指社会规范、典章制度,也指人际交往的礼仪、道德规范。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礼是维系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使人们懂得尊卑长幼、内外有别,从而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孔子强调,德治比法治更重要,而礼便是实现德治的关键。礼,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道德自觉,是使社会成员和谐共处的润滑剂。 义(yì): “义”指的是适宜、恰当、正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孔子认为,君子做事首先考虑的是道义,而不是个人的私利。在面对选择时,应该以是否符合道义为标准。“见利思义。”(《季氏》)这意味着,即使在利益的诱惑面前,也要坚守正义,不被物欲所蒙蔽。义,是君子人格独立和道德判断的体现,是连接个体行为与社会伦理的桥梁。 智(zhì): “智”指的是智慧、明辨事理的能力。“知者不惑。”(《子罕》)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不被表象所迷惑,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这种智慧,既包括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包括对人生道理的深刻领悟。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主张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从而获得真正的智慧。 信(xìn): “信”指的是诚信、守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孔子将诚信视为立身之本,人际交往的基石。言必行,行必果,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他人负责的表现。诚信是构建信任关系的关键,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这五种德性,并非高不可攀,而是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动。“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每日的自我反省,正是将这些核心价值付诸实践的生动写照。 三、 核心内容:从个人修养到治国之道,构建全方位的人生智慧 《论语》的内容极其丰富,它既是孔子及其弟子个人修养的指南,也是关于如何治国理政的智慧宝库。 个人修养: 《论语》大量篇幅探讨了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孔子强调“修身”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道德水平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他提出要“刚、毅、木、讷近仁”(《子路》),以及“温、良、恭、俭、让”,这些都是对君子人格的形象描绘。同时,《论语》也关注个体的学习与思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它倡导终身学习,并强调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领悟。孔子关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的论述,更是揭示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从“乐”中获得内在的驱动力。 家庭教育: 孔子及其弟子们也对家庭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父母之丧,其哀痛不伤,礼节不废。”(《阳货》)这体现了对家庭伦理和孝道的重视。而“君居家,毋在远。”(《阳货》)则表达了希望父母能够陪伴孩子成长的愿望。这些都说明了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元,其教育功能的关键性。 治国理政: 《论语》也深入探讨了政治伦理与治国之道。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用道德感化民众。“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他强调“爱民”,将民众的福祉视为政治的根本。“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这些都是对理想政治的构想。孔子还对“仁政”进行了论述,强调统治者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从而达到长治久安。 教育思想: 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卫灵公》)是他教育公平思想的体现。“因材施教”也是其重要教育原则,他强调要根据学生的禀赋和特点进行引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鼓励学生诚实面对自己的知识水平,敢于承认不足,这是一种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 价值与影响:穿透历史的智慧,照亮现代社会的精神坐标 《论语》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历史文献的意义,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历久弥新的人生智慧和思想启迪。 中华文明的基因: 《论语》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所倡导的仁爱、诚信、勤奋、责任等美德,至今仍然是社会所推崇和追求的。 个人成长的指引: 对于每一个追求自我完善的个体而言,《论语》都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成长指南。它提供的关于道德修养、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见解,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方向。 社会治理的启示: 《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的思想,对于当代的社会治理仍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不能忽视道德建设和人文关怀。 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它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窗口,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对话。 结语: 《论语》,这本薄薄的经典,却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它如同一位智者,穿越历史的烟尘,依然在低语,在启迪。阅读《论语》,不仅是对先贤思想的探寻,更是对自身人性的拷问,对理想社会的追问。在这部不朽的经典中,我们能找到力量,找到方向,找到人生的真谛,找到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它将继续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指引着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书写文明的新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内容选取的角度来看,这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的定位非常精准,它显然不是一部详尽的学术专著,而是面向广大文化爱好者的“精粹读本”。它抓住了孟子思想的核心脉络——性善论、仁政、民贵君轻等关键议题,并以一种相对紧凑和集中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对于时间有限,但又渴望了解儒家思想源头的现代人来说,是极其友好的。它避免了将所有细枝末节都一股脑塞给读者,而是经过了精心的剪裁和提炼,确保读者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能够最大化地吸收和掌握孟子学说的精髓。我感觉自己读完后,对“王道”与“霸道”的区分,对个体良知的培养,都有了一个框架性的、清晰的认知,这比零散地阅读一些碎片化的论述要有效得多。

评分

总体而言,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已经远远超出了“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位博学的良师益友在身边循循善诱。它不是冷冰冰的学术堆砌,而是充满了温度和启发的精神食粮。通过它,我不仅重温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这些话语在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依然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现实关怀。书中流露出的那种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对社会责任的强调,在当下依然振聋发聩。这本书的出版,功在传播经典,利在启迪民智。它成功地拉近了古老智慧与现代心灵之间的距离,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再度被点燃。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提升人文素养,又不知从何入手的的朋友们。

评分

我过去尝试阅读过一些古代经典,常常因为文言文的隔阂而望而却步,要么是注释太过零碎,要么是译文过于直白,读起来总觉得少了些“味道”。但这本《孟子》的译注版本,成功地在“信、达、雅”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译者显然对孟子的思想脉络有着深刻的体悟,他的译文不仅准确传达了原句的含义,更巧妙地保留了原文中那种磅礴的气势和深刻的逻辑推演。读到“尽心篇”时,那种心志的激荡感,通过译文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它不是简单的词句替换,而是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对古人思想进行了一次高质量的“转译”。这种译注的功力,非一日之寒,体现了译者长年累月浸润于儒家经典的深厚学养。对于想要真正领会“浩然之气”是如何炼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条平坦而又坚实的阶梯。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文白对照”的处理方式,这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我会先快速浏览一遍白话译文,建立起对章节大意的整体把握,然后再回过头去细嚼原文中的每一个字眼。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极大地增强了对文言文的亲近感和理解力。我发现,当我通过译文理解了“意群”之后,再去看原文,那些看似拗口的结构忽然间变得清晰起来,仿佛拨开了迷雾,看到了逻辑的骨架。这种对照阅读的体验,比单纯阅读注释要来得更为直接和高效。它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在主动参与到文本的解码过程中,每一次的对照都加深了对先秦哲学的体认,这种主动学习的成就感是无以复加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用心了,那种典雅的古朴感扑面而来,让人一上手就觉得这不是普通的普及读物,而是真正沉淀下来的国学精品。封面选用的材质和字体搭配,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孟子》这部经典的厚重与智慧。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墨色清晰,即使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排版上的考量,将原文、注释和译文清晰地划分在不同的区域,但又保持了整体视觉的和谐统一。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清晰的布局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不用在不同版本的书册间来回翻找,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和沉浸感。我特别喜欢它在注释上的处理方式,既没有过度稀释原文的韵味,也没有因过于简略而留下晦涩难懂之处,真正做到了点到为止,引人深思。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每次翻开它,都像是一次与先贤的庄重对话,而非敷衍的快餐式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