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张闻玉文集 天文历法卷
定价:98.00元
作者:张闻玉
出版社:贵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691001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张闻玉文集(天文历法卷)》收录作者张闻玉申说发挥张汝舟天文历算学的理论文章及归纳总结的铜器历日研究心得。将张汝舟先生的天文历法观点系统化,使之更完整,更简明,反对时下考古学界影响甚大的“月相四分”说,坚持“月相定点”说。著作表明,定点说确实真实可信,简单易学。将文献记载、器铭历日与实际天象紧密结合,做到“三证合一”,显得严密而科学,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前进一步,更具说服力。
目录
古代天文历法浅释
写在前面
计时单位与干支纪日
观象授时
二十八宿
中流伏内
关于岁星纪年
圭表测景
二十四节气
干支的别名
四分历的创制与使用
四分历的数据
甲子蔀每年朔日的推算
入前年的推算
实际天象的推算
“月相四分”不可信
战国用历管窥
“三正论”的破产
汉武帝太初改历
置闰的安排
四分历之后的频繁改历
关于“三统历”
疑年的答案及其他
古历法研究之流派
古代天文历法论集
前言
科学实用特色
《夏小正》之天文观
一、与《尧典》的比较
二、与《诗·七月》的比较
三、关于《夏小正》之“夏”
四、与《月令》的比较
武王伐纣天象之辨析
观象授时要籍对照表释义
释“辰”
曾侯乙墓天文图像研究
一、关于二十八宿配四象
二、关于北斗的重要地位
三、关于“甲寅三日”
郑玄古天文观探微
一、“天人合一”的阴阳说
二、古天文仪的使用
三、关于天文诸问题
四、关于两周吉日
春秋经传“再失闰”释疑
驳“三正论”
一、如何认识“三正论”
二、战国用历管窥
三、西周春秋用历一瞥
四、“三正论”是后人的附会
《屈原生年新考》志疑
关于屈原的生年月日
云梦秦简《日书》初探
一、纪日法
二、纪时法
三、纪月法
四、秦楚月名对照
五、玄戈十二简
云梦秦简《日书》再探
一、关于“秦楚月名对照”
二、关于简776—简787
三、关于岁星纪年
四、关于十六时制
试论楚历非亥正
一、关于秦楚月名对照表
二、有关《春秋》经传三个历日的解说
三、西周、春秋用历的真相
四、关于《诗经》的用历
“惟秦八年岁在活滩”考释
一、释“八”
二、释“惟秦八年”
三、释“岁在涒滩”
四、释“秋甲子朔”
元光历谱之研究
古代历法的置闰
汉初朔闰表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
序
前言
讲 为什么要了解古天文历法
一、时间与天文历法
二、天文与历法
三、天文常识
四、历的种类
五、古天文学与星占
六、古代天文学在阅读古籍中的作用
七、怎样学好古天文历法
第二讲 纪时系统
一、纪年法
二、纪月法
三、纪日法
四、纪时法
第三讲 观象授时
一、地平万位
二、三垣二十八宿
三、《尧典》及四仲中星
四、《礼记·月令》的昏旦中星
五、北极与北斗
六、分野
七、五星运行
八、《诗·七月》的用历
第四讲 二十四节气
一、先民定时令
二、土圭测景
三、冬至点的测定
四、岁差
五、节气的产生
六、二十四节气的意义
七、节气的分类
八、节气的应用
九、杂节气
十、七十二候
十一、四季的划分
十二、平气与定气
第五讲 四分历的编制
一、产生四分历的条件
二、《次度》及其意义
三、四分历产生的年代
四、四分历的数据
五、《历术甲子篇》的编制
六、入蔀年的推算
七、实际天象的推算
八、殷历朔闰中气表
第六讲 四分历的应用
一、应用四分历的原则
二、失闰与失朔
三、甲寅元与乙卯元的关系
第七讲 历法上的几个问题
一、太初改历
二、八十一分法
三、关于刘歆的三统历
四、后汉四分历
五、古历辨惑
六、岁星纪年
七、关于“月相四分”的讨论
附录 穆天子西征年月日考证
附表 殷历朔闰中气表
主要征引书目
后记
拾零
孔子诞辰与教师节
古代的天气预报
论“时刻”
谈地平方位
襄公二十八年历日辨惑
“世界末日”不可信
“三证合一”的研究方法
作者介绍
张闻玉,1941年2月生,四川省巴中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教授。现任贵州大学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1952—1958年在巴中中学就读,1962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后从事中学、中等师范教育。1973年12月回贵大任教至今。1979年秋—1981年春于安徽滁州张汝舟先生门下问学,1985年秋—1986年夏在吉林大学向金景芳先生学《易》。高校任教时,主讲古代汉语、古代历术、传统小学等课程,教学得法,严格要求,深受学生爱戴。曾先后应邀到南京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为古代文史研究生讲历术。出版有《古代天文历法论集》《西周王年论稿》《铜器历日研究》《古音学基础》《西周纪年研究》等十余部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层面,它更像是一面映照历史与文明的镜子。通过阅读,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对“时间”和“秩序”的传统认知,那些刻在石头上、写在竹简上的智慧,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光彩。它让人体会到,古代的历法制定,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而是宇宙观、社会观和农业生产需求的完美结合体。这本书的厚度,恰恰反映了其内容广度与深度,是值得反复翻阅、细细品味的重量级作品,每一次重读,都可能带来新的体悟和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结构堪称精妙,仿佛一条精心编织的时间长河,引领着读者从宏观的宇宙变幻,逐步深入到微观的历法制定细节。作者的逻辑链条非常清晰有力,即使是对于天文历法领域涉猎不深的普通读者,也能顺着他的思路逐步领悟。我特别欣赏他处理那些交叉学科问题时的那种游刃有余,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科学的严谨性。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结构化的知识重塑,收获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看待事物有序演变的方法论。
评分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它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既有古代文籍的典雅庄重,又吸收了现代白话的流畅明快。这种混搭的风格,使得严肃的学术讨论读起来也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魅力。作者似乎是一位非常懂得如何与读者沟通的大师,他总能在关键时刻给出精妙的比喻或脚注,帮助读者跨越理解的鸿沟。总的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愉悦的阅读旅程,文笔的优美程度,完全配得上它所探讨的主题的崇高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那个古朴的字体和星象图的结合,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一种神秘而深邃的氛围中。我翻开第一页,发现排版非常考究,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阅读的体验非常流畅,纸张的质感也让人爱不释手,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本书的装帧工艺堪称一流,简直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珍品。从整体的视觉感受来看,它不像是一本普通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流传千古的珍本秘籍,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去揭开它背后所蕴含的古老智慧。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某个部分后,我深感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之深刻,那种将天文现象与哲学思考融会贯通的笔触,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他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数据或典籍,而是将冰冷的天文历法知识,注入了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让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生动立体起来。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古人观星测时的智慧的敬畏之心。我能体会到作者在梳理和阐释这些复杂概念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那种对知识的虔诚和对传统的尊重,是当代许多著作中难得一见的品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