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文选学
定价:88.00元
作者:骆鸿凯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10110109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叙             
纂集          
義例第二          
源流第三      
體式第四         
撰人第五          
撰人事跡生卒著述考第六   
徵故第七          
評骘第八          
讀選導言第九        
餘論第十          
附編一 文選分體研究舉例
 論           
 書牍          
 史論          
 對問 設論       
附編二 文選專家研究舉例
 陸士衡         
 顏延年         
 任彦昇         
 賈誼          
選學書箸錄  
後記      
再版後記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迷上了一种非常复古的阅读方式,就是找那种信息密度极高、学术气息浓厚的书,然后泡上一壶浓茶,慢慢地啃。这本《文选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近乎“自虐”的求知欲。与其他泛泛而谈的文学史不同,它更像是一本考古报告,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关于篇章源流、版本异同和注释演变的第一手资料。我尤其欣赏它在考证某几篇重要文章在不同朝代选本中的增删得失那一部分。那种严谨到令人发指的对比分析,让我看到了“文学规范”是如何一步步被建构起来的。举个例子,关于某篇著名抒情长诗的句读问题,书中列举了至少三种主流观点,并详尽地分析了各自的逻辑支撑和历史依据,这种多角度的审视,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文本解读的弹性空间。它不是在告诉我“标准答案”是什么,而是在教我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一切既定的论断。坦白说,有时候读起来会感到吃力,需要反复查阅附录和引文,但一旦理清了一个复杂的学术脉络,那种豁然开朗的满足感,是读通俗读物完全无法比拟的。它让我感觉自己像个真正的学者,在浩瀚的典籍海洋中,正在一点点地绘制属于自己的知识地图。
评分这本厚重的典籍刚拿到手,那种纸张特有的、带着淡淡油墨香气的触感就让人心头一振,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文字还带着墨香的年代。说实话,一开始我是带着点敬畏和忐忑来翻阅它的,毕竟“文选学”这个名字听起来就不是寻常的消遣读物,它预示着对经典文本的深度挖掘和严谨考据。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于早期辞赋体裁的梳理,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简直就像是给那些气势磅礴的篇章绘制了一张精密的结构图。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辞藻的堆砌上做简单的赏析,而是深入到文本背后的时代精神和作者的独特心境中去。比如,对某一大家作品的选篇原则,它解释得非常到位,让我明白了哪些篇章之所以能被收入,不仅仅是因为辞藻华丽,更是因为它们在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意义。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对照着原篇反复琢磨,那种抽丝剥茧的学术态度,让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选”与“不选”之间蕴含的巨大学问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本书的难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正是这种挑战性,才使得每一次理解的突破都显得格外珍贵和令人兴奋。它绝不是一本可以随便翻翻的书,而是一部需要你投入时间和心力的良师益友,指引着我们如何真正地去“读”古人的智慧,而非仅仅是“看”古人的文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我的感觉是典型的学院派风格,严肃、克制,几乎所有的篇幅都用来承载知识的重量,没有丝毫多余的装饰。我喜欢它在处理一些存疑篇目时的那种“存而不论,存而详述其疑点”的处理方式。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良知——不轻易下定论,而是把判断的权力留给读者。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纠结于古代文学作品中“模仿”与“创新”的界限问题,这本书通过对几组相互影响的作品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分析框架。它不再将这种关系简单地视为优劣之分,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文学传统的内在传承机制。每一次阅读,我都感觉自己的思维被拉伸、被重塑。它就像一个高精度的显微镜,让你能看到那些肉眼难以分辨的、隐藏在经典之下的纤维结构。这本书绝不是那种能让人在咖啡馆里轻松阅读的休闲读物,它更适合在安静的书房里,备着放大镜和笔记本,与古人的智慧进行一场耗时的、但绝对值得的对话。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购入这本书,主要是希望能解决一些关于古代诗文选集体例上的困惑。拿到书后才发现,它的覆盖面远超我的想象。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沉稳,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煽情的语言,完全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学术口吻进行论述。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体裁”分类的精妙划分。在很多通识读物里,体裁的区分往往是模糊的,但这本书将辞赋、诗歌、铭文等不同文体在《文选》中的收录标准和内在逻辑做了清晰的切割。比如,它对“骈文”的界定和演变,分析得极其到位,让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文章会被归入这一类,而有些看似风格相近的作品却被排斥在外。这种基于文本形式和功能性的深度剖析,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层次。它不是在教我如何去感动,而是在教我如何去“分析”这份感动是如何被“结构”出来的。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和研究指南的结合体,你可能不会一口气读完,但会时常需要翻开它,去查阅、去印证你对某一特定文学现象的疑惑,它的价值在于其检索性和权威性,让人信服。
评分我向来对那种“大师之作”持有一种谨慎的态度,生怕是徒有虚名,读起来空洞无物。但这本《文选学》倒是出乎意料的“实在”。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更多的是聚焦于具体的文本单元和学术流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特定文学流派在选本中待遇变化的论述。它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选本,清晰地展示了文学标准的“动态性”——即什么是“好文章”,是会随着时间和权力中心的转移而波动的。这种历史的纵深感非常迷人。书中对选录者们在面对不同风格作品时所持的政治立场和审美偏好的细致描摹,让人不禁拍案叫绝。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文本解读了,而是深入到了知识生产和权力运作的层面。阅读此书,就像是进入了一个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现场,充斥着精密的论据和相互辩驳的观点。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古文基础,否则会略显吃力,但对于真正想深入了解古典文学选辑传统的爱好者来说,这简直是不可多得的珍宝,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案例佐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