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是世界上很先有报纸和很先有新闻事业的国家,中国的新闻事业有1300年以上的历史。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上中下第2版)(精)》所记述的时间,起始于公元713年,即中国很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很古老的报纸“开元杂报”问世的一年,截止于2016年,长达1304年,纵贯我国从古代近代现代到当代的整个历史时期,所记述的史实涉及新闻事业的各个方面:从报纸、刊物、通讯社、广播、电视、电子报刊到新兴媒体;从新闻摄影、新闻图片、新闻纪录电影、新闻事业经营管理、新闻法、新闻社团、新闻界人物到新闻教育;从编辑、采访、出版、印刷、发行等一般新闻业务活动到新闻传播学研究。兼收并蓄,细大不捐。因为并不接近限于大事,所以不再沿用大事记这一名目,而称之为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这套书的体量本身就是一种宣言,它宣告了对这段历史的严肃对待和不容轻视。我从中学到的远超教科书范畴,它让我明白了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是多么沉甸甸。作者在梳理庞杂史料时,展现出一种近乎苛刻的求真精神,对每一个重要人物、每一篇标志性文章的引用都审慎异常。不同时期的媒体生态、传播技术与社会思潮的互动关系,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每次合上书卷,我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去重读那些被提及的经典文献,去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与困惑。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播史的人来说,这三卷本几乎是绕不开的案头必备,它提供了理解行业基因的完整地图。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本“编年史”,不如说它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浮世绘。它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高亢激昂,记录着重大事件的爆发与信息传播的突破;时而沉郁顿挫,探讨着在特定体制下新闻事业的艰难求索与自我调适。我最喜欢它在处理重大转折点时的那种辩证态度,没有简单的褒贬,而是细致地呈现了多方力量的博弈与妥协。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对谈,他不仅告诉你事件的经过,更向你揭示了事件背后的复杂逻辑与深层含义。全书的资料密度令人咋舌,但行文却异常流畅,这绝非易事,体现了编纂者极高的驾驭能力和对文字的敬畏之心。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三册书时,我着实有些犹豫,这体量实在让人望而生畏。但翻开第一卷后,那种强烈的代入感立刻将我拉了进去。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叙事,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细节和生动的人物侧写。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特定历史事件中新闻报道角度转变的分析,那种抽丝剥茧的严谨,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功力。尤其是一些早期新闻实践的案例,读来令人拍案叫绝,感叹先辈们在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的条件下,依然能做出如此有影响力的报道。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新闻”二字放在了更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去考察,展现了新闻事业如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读完后,我对现代媒体业的许多现象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仿佛找到了追溯源头的线索。
评分这部厚重的著作,初次捧读时便被它深邃的体量所震撼。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仿佛被卷入了一条历史的长河,亲历了中国新闻事业从萌芽到壮大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不仅仅是对史实的简单罗列,更是在宏大叙事下对无数新闻从业者心路历程的深情回望。那些泛黄的旧报纸、那些在风云变幻中坚守信念的声音,都在文字间重新焕发了生命力。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艰难抉择与时代担当。它不仅是研究新闻史的宝贵资料,更是激励当代人坚守新闻理想的一剂良药。全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即便是对新闻史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从中窥见中国社会变迁的深刻图景。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让人在合卷之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套书的编纂质量无疑是顶级的,但更让我触动的是其深厚的情怀。它不仅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着力于挖掘“为什么会这样”。对于我们这些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后学者来说,回溯过去,理解新闻理想的构建与坚守,是极其必要的精神洗礼。作者似乎不遗余力地搜集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和口述资料,使得书中的论述充满了无可辩驳的实证力量。阅读时,我常常会惊叹于那些历史细节的精准捕捉,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里程碑式的时刻。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框架,让我们得以跳出眼前的喧嚣,用更长远的眼光审视我们所从事的行业。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是理解中国现当代社会发展脉络的一把重要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