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的宗教系统及其古代形式、变迁、历史及现状
开本:16K
定价:588元
书号ISBN:9787536085916
字数:1650千
版次:1
用纸:70克轻型纸
出版日期:201803
编辑推荐: 本书是西方学者(也包括中国学者)第一次全面探讨古代中国之信仰观念及体系的一部巨著;同时,真切反映了这方面真相的一部书。它既注重引据中国古籍经典文本,又以丰富而生动的田野调查资料给予有效佐证,对古代中国之信仰观念及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对中国“民间宗教”的状况和源流作出了有效的梳理和研究。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创造性的见解即使在当下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其所提供的大量文献资料、社会调查成果都是十分珍贵、十分有价值的学术遗产,不仅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价值,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产生及其发展具有重要和积极的认识意义,而且对于相关的中国宗教研究产生有益的推进作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史料翔实,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值得出版。
内容简介:
作者以田野调查与经典文本(以中国古代典籍为主)相结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和中国学结合的观念和方法展开叙述,从西方角度对中国本土宗教进行了相当全面的介绍,包括丧葬礼仪、古代死亡与灵魂的观念、坟墓制度(帝王陵寝、义冢及各地民间坟茔)、丧葬方式、居丧习俗、风水、灵魂与祖先崇拜、投胎转世观念、鬼神观念、驱鬼辟邪习俗及仪式、神职人员等等各个方面。内容极为翔实、系统,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书中所附插图为作者在100多年前所摄,具有珍贵的资料价值和浓厚的历史场景感。
作者简介:
高延(J.J.M.de Groot,1854-1921), 荷兰莱顿大学汉学教授。是荷兰籍汉学家、进化论人类学家,欧洲早研究中国宗教的学者,中国宗教田野研究方面的先驱者。不仅以他对中国宗教的开拓性研究著称于世,而且也以他对汉人社会所做的早的人类学研究而闻名于西方学术界。被认为是西方到中国的第一个真正的民族学学者。本书是其汉学研究代表作之一。
本书译者芮传明 等均为国内目前宗教文化、民俗学、人类学等研究领域内的佼佼者,有的更是相关研究机构及其学科的带头人,他们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高学术专业水准的保障。
目录
第一编 遗体处理
导言
第一部 丧葬仪式
第一章 死亡
第二章 间隔期——从死亡到遗体着装
第三章 遗体着装
一、寿衣
二、着装
第四章 遗体着装与入殓之间的祭祀仪式
第五章 入殓
第六章 间隔期——从入殓到落葬
第七章 落葬
第八章 出殡和落葬之后的仪式
第九章 古代丧礼与现代丧礼之间的关系(小结)
第二部 回阳
第一章 招魂、哭丧
一、招魂
二、哭丧
第二章 遗体着装、入殓和落葬的延迟
第三章 饭含
第四章 棺椁与墓穴249
第五章 由“回魂”信仰衍生出来的其他习俗
一、净身和遗体着装
二、保持尸身的完好无损
第六章 形影不离的“魂”与“体”
第七章 在死者口中和身旁放置食物
第三部 墓葬 (上)
第一章 坟墓的由来
第二章 作为灵魂居所的坟墓
第三章 墓中放置酒食;坟上的祭品;祭坛和墓祠
第四章 墓中陪葬贵重物品、生活用品和牲畜等
第五章 关于大型墓葬、陵寝和墓园树木
第六章 论服丧的习俗
一、服丧的由来及居丧饮食
二、弃用住所及家具以示哀悼
三、服丧作为一种社会和政治制度在古代及近代中国的状况
四、服丧期间禁乐
五、居丧时戒性事及嫁娶
六、居丧时禁止自立门户及分家产
七、为统治者服丧
八、为师服丧
九、居丧者被视为不祥
第七章 居丧斋戒
第八章 对厚葬的反对,以无价值的仿制品作为明器
一、反对厚葬
二、以不具价值的仿制品作为明器祭品
第九章 关于活人殉葬及其相关的习俗
一、活人殉葬
二、守墓的习俗
三、妻子死后与亡夫合葬——冥婚
四、墓葬人俑及石像
第三部 墓葬 (下)
第十章 死者安葬于祖茔的风俗
一、祖坟;死者迁往故乡安葬
二、无尸身之灵魂的安葬
第十一章 民间与官方对非亲尸身的安置
一、对死者的社会慈善
二、妥善安葬死者是政府的职责
1.与死者处理相关的敕令;保护尸骨与坟墓的法律
2.当局对无人照料之遗骸的安葬;为穷人埋尸提供的官方资助
3.官方对前朝帝君和名人陵墓的保护
第十二章 风水
一、导言
二、由高地和水道调控的风水
三、“风水”学说的历史
四、风水师;风水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第十三章 改葬的习俗;瓮葬
第十四章 坟茔与陵墓
一、平民、贵族与官员的坟墓
二、坟墓内外的碑铭
三、皇族成员的陵墓
四、明朝的皇陵
五、清朝的陵园
1.北直隶的两处陵园
2.满洲的三处陵园
第十五章 墓场和义冢
增补章 尸身处理的独特方式
一、弃尸的习俗
二、水葬
三、火葬
第二编 灵魂和祖先崇拜
导言
第一部 哲学和民俗观念中的灵魂
第一章 心理哲学
第二章 宇宙心理哲学与道教
第三章 人类灵魂的多样性与可分性
第四章 灵魂所居的身体部分
第五章 影子所展现的万物有灵观念
第六章 灵魂的疾病:虚弱与错乱
第七章 生者魂离
第八章 死后复活
一、死者因自身灵魂附体而复活
二、死者因他人灵魂附体而复活
第九章 灵魂通过诞生而复活
第十章 变兽妄想
一、变虎
二、变狼
三、变狗
四、变狐
五、变熊
六、变鹿
七、变猴
八、变鼠
九、变家畜
十、变爬行动物
十一、变鸟
十二、变鱼
十三、变虫
第十一章 从动物转世为人
第十二章 植物精灵
一、人形和动物形的植物精灵
二、无定形的植物精灵
第十三章 无生命物体的成精
第十四章 从动物及人体中获取的食品和药品
第十五章 精怪及其对人类命运的影响
第十六章 鬼魂所施行的因果报应
第二部 鬼神学
第一章 中国鬼怪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第二章 山林妖怪
第三章 水怪
第四章 土怪
第五章 动物鬼怪
一、虎魅
二、狼怪
三、狗精
四、狐妖
五、其他作为鬼怪的哺乳动物
六、鬼怪谱中的家畜
七、爬行动物化身鬼怪
八、鸟怪
九、鱼怪
十、昆虫类妖怪
第六章 植物妖怪
第七章 万物皆妖
第八章 病理学上的魔鬼信仰
第九章 自杀者的鬼魂
第十章 有肉身的鬼怪、僵尸
第十一章 吃人和吃腐尸的鬼怪
第十二章 死亡时出现的幽灵
第十三章 黑眚
第十四章 其他个案
第十五章 中国的鬼怪世界是对人类世界的模仿
第三部 巫术
第一章 通过自己或动物的魂魄害人
第二章 通过昆虫和小型爬行动物害人的妖术
第三章 通过人的魂魄害人
第四章 通过物的魂魄害人
第五章 其他形式的巫术
第四部 对付鬼魅的战争
第一章 魔治和驱邪在道教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章 古代的驱邪和术语
第三章 光与火、爆竹、鼓噪
第四章 神荼和鬱垒、桃树、索
第五章 公鸡
第六章 树枝与扫帚
第七章 驱邪出会
第八章 武器
第九章 镜子
第十章 狗与血
第十一章 经书和其他物品
第十二章 符与咒
第十三章 对付兽精的战争
第十四章 驱邪疗法和治病符咒
第十五章 源自殡葬物的药品与护身符
第十六章 以替身法辟邪或驱魔
第十七章 鬼神崇拜
第十八章 对付邪魅的各种法术
第十九章 名字的使用和废弃
第二十章 天生的驱邪师——祛邪能力取决于其学识、地位与道德
第二十一章 见鬼师
第二十二章 历史的和神话传说的驱邪师
第五部 泛灵信仰的神职人员
第一章 汉代与汉代以前的巫术信仰
第二章 汉代以降的巫术信仰
一、作为见鬼师和预言者的巫师
二、作为祛邪医生的巫师
三、官方对巫术信仰的利用和镇压
第三章 从事祭祀和祛邪的现代巫师
第四章 灵媒、祛邪师与见鬼师
第五章 扶乩和其他神谕术
第六章 现代女巫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觉它是一部相当厚重和学术的作品,它似乎试图勾勒出一幅中国宗教文化的宏大图景,并且将目光投向了西方学者的视角。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关于“中国宗教系统”的梳理,它能否将那些看似零散的信仰现象,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好奇的是,作者会如何界定“宗教系统”?是仅仅指那些有明确教义、组织和仪式的宗教,还是会包含更广泛的、渗透在社会生活中的信仰观念和实践?“古代形式、变迁、历史及现状”的提法,让我预感这本书将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从遥远的古代起源,一路追溯到当下,展现中国宗教文化的动态演变。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那些古代的宗教形态,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又对后来的宗教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变迁”部分,我期待看到中国宗教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政治权力、社会思潮、文化交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生深刻变化的。例如,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发展、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近代以来西方思潮的冲击,这些都可能在书中得到详尽的分析。我尤其关注“西方汉学研究”这一视角,这让我感到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内容上的介绍,更会涉及学术史的梳理和评价。我想知道,西方学者是如何看待和研究中国宗教的?他们发现了哪些中国本土学者可能忽略的视角?又有哪些关于中国宗教的理解,是源自于西方的学术传统?我对书中关于“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历史”的部分也充满期待,这块领域往往是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展现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
评分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名时,脑海中就浮现出一条漫长的时间线,它似乎在描绘中国宗教文化的跌宕起伏。我对“古代形式”部分尤其好奇,想知道那些最古老的信仰是如何孕育的,它们又如何塑造了早期中国人的世界观?“变迁”和“历史”的结合,则让我期待看到中国宗教如何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演化,如何与其他思想文化碰撞、融合,又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梳理出这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例如佛教的传入与发展,道教的形成与变异,儒家思想对宗教观念的影响,以及近代以来西方思潮的冲击等等。而“西方汉学研究”这一部分,则让我看到了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维度——一种外来的、审视的目光。我很好奇,那些身处异域的学者们,是如何理解和解读中国宗教的?他们的研究方法、理论视角,与中国本土的学术传统有何不同?又有哪些被他们发掘出来的、值得我们深思的洞见?尤其吸引我的是“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历史”,这块领域往往是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活化石”。我希望书中能展现出西方学者是如何关注并研究那些渗透在普通民众生活中的、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的,他们是如何界定这些信仰,又有哪些重要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方法上的突破。这本书若能让我窥见这些研究背后的学术争鸣和思想碰撞,那就更有价值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西方汉学研究”这一部分,立刻勾起了我对学术史的好奇心。我总觉得,了解一个文化体系,除了直接体验和学习,通过其他文化的视角来审视,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启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梳理出西方汉学界在中国宗教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从早期带着猎奇或宣教色彩的观察,到后来更加系统、严谨的学术探索。我希望能够了解到,那些在异国他乡的学者们,是如何一步步深入,理解那些复杂的中国宗教现象的?他们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又是如何看待中国宗教与西方宗教的异同的?书中关于“中国宗教系统及其古代形式、变迁、历史及现状”的提法,也让我看到了本书内容的宏大与全面。我期望它能为我描绘出一幅中国宗教文化的演变图景,从最古老的祭祀信仰,到儒释道等主流思想的影响,再到近代以来的种种变化,它应该是一部包含丰富历史信息的著作。我尤其关注“变迁”和“历史”这两个关键词,这表明本书将着重于展现中国宗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适应、融合和发展的过程。我希望能够看到,中国的宗教信仰是如何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等因素的影响,是如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的。我对“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历史”这一部分尤为期待,这往往是理解中国社会文化最生动的切入点,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西方学者是如何认识和研究那些渗透在民众生活中的、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的,他们是如何界定这些信仰,又有哪些重要的学术贡献。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中国宗教系统及其古代形式、变迁、历史及现状”,让我预感到这是一部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的著作。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个关于中国宗教的整体框架,帮助我理解那些看似分散的信仰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我希望看到书中能够从最古老的起源讲起,比如中国古代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以及这些信仰是如何逐渐演化,并与其他宗教思想发生融合的。我对“变迁”一词尤其感到兴趣,这意味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静态的描述,而是会展现出中国宗教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不断发展的。我希望能够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宗教格局是如何变化的?例如,佛教的传入和本土化,道教的形成和发展,儒家思想在宗教领域的地位,以及近代以来西方宗教思想的传入,这些都可能是书中要探讨的重要内容。我同样关注“西方汉学研究”这一维度,这预示着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看到中国宗教是如何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下被审视的。我好奇,那些在海外的学者们,是如何理解和研究中国宗教的?他们是否发现了中国本土学者可能忽略的方面?他们提出的理论和观点,又对我们理解中国宗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对“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历史”这一部分也充满期待,民间宗教往往是中国社会最底层、最真实的信仰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梳理出西方学者是如何关注并研究这些民间信仰的,他们是如何揭示这些信仰的丰富性和生命力的。
评分当我看到“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历史”这一部分时,我的兴趣瞬间被点燃了。这块领域往往比主流宗教更难窥探,却承载着最接地气、最鲜活的民间生活和信仰。我期待这本书能对西方汉学界在民间宗教研究上的探索历程进行一番梳理,这不仅仅是关于学术研究本身,更是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何试图理解和解释他们眼中的“他者”的信仰。我希望它能提及早期西方学者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初步印象,或许是基于误解、猎奇,亦或是带有某种文化优越感。随着研究的深入,是否出现了更具同情心和学术严谨性的研究方法?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关键的西方汉学家,他们在中国民间宗教研究中留下了哪些重要的著作和观点?例如,他们是如何界定“民间宗教”的?是仅仅指那些未被官方认可的信仰,还是包含了更广泛的、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习俗和仪式?我对书中对于“历史”部分的详述尤其期待,它应该能展现出中国民间宗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变迁、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统治政策的调整,不断发生着演变。我希望看到它如何从古代的各种祭祀、祖先崇拜、神灵崇拜中演变而来,如何与佛教、道教等主流宗教发生互动,又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中形成丰富多彩的形态。这本书若能展现出这些民间信仰如何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如何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如何成为社会凝聚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它将是一部极具价值的研究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中国宗教系统及其古代形式、变迁、历史及现状”的提法,让我感到它将是一次深入的探险,一次对中国宗教文化的全面梳理。我期待它能为我描绘出一幅清晰的中国宗教发展脉络,从那些古老的、朴素的信仰形态,一直延伸到当下复杂多变的宗教局面。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中国宗教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如何与其他思想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形成其独特的面貌。例如,儒、释、道三教之间的互动,以及它们如何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些都将是我非常关注的内容。“变迁”和“历史”这两个词,预示着本书将着重于展现中国宗教的动态发展,而非静态的描述。我希望能够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宗教信仰是如何受到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的。我尤其关注“西方汉学研究”这一视角,这让我感到这本书可能提供一种跳脱出中国本土视角的解读,让我看到中国宗教是如何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下被审视的。我好奇,那些在海外的学者们,是如何理解和研究中国宗教的?他们是否发现了中国本土学者可能忽略的方面?他们提出的理论和观点,又对我们理解中国宗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对“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历史”这一部分也充满期待,民间宗教往往是中国社会最生动、最接地气的信仰载体,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梳理出西方学者是如何关注并研究这些民间信仰的,他们是如何界定这些信仰,又有哪些重要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方法上的突破。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西方汉学研究”和“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历史”等字眼,让我感到它似乎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介绍性读物,而更像是一部深入的学术考察。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西方学者们是如何一点点地破解中国宗教的奥秘,他们是如何理解和阐释那些对于他们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的信仰体系的。我好奇,那些早期的西方传教士、汉学家,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料和文化隔阂下,开始他们的研究的?他们是如何将中国的宗教现象,与他们自身的宗教和哲学传统进行对比和参照的?书中对“中国宗教系统及其古代形式、变迁、历史及现状”的涵盖,让我看到了本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各种宗教,而是能深入剖析中国宗教系统的内在逻辑和运作机制,展示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演变和发展的。例如,从古代的原始信仰,到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再到近代的世俗化思潮和新宗教的出现,这些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深层原因,是否能在书中得到细致的解读?“变迁”和“历史”这两个词,暗示着这本书会关注中国宗教的动态发展,而非静态的描述。我希望它能展现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中国宗教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它如何适应和回应这些变化。我特别关注“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历史”,我希望书中能梳理出西方汉学界对民间宗教的研究脉络,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学术争论,以及研究方法上的演变。我希望作者能通过丰富的史料和案例,为我展现出中国民间宗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它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悠久的宗教历史和文化着迷,尤其是在西方汉学界对中国宗教的研究方面。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期望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宗教体系的演变,从其古老的根源到现代的形态,希望能看到它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的种种变革。我对中国民间宗教更是充满了好奇,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揭示那些隐藏在官方记载之外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信仰实践。西方汉学界的研究视角,对我来说尤其宝贵,因为这往往能提供一种不同于中国本土视角的观察和解读,可能触及一些我未曾思考过的方面。例如,我想知道那些早期的西方传教士、旅行家、学者是如何理解并记录他们的所见所闻的?他们最初的印象和研究方法,是否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是否能够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研究脉络,展现西方汉学家们在中国宗教研究领域是如何一步步深入,提出了哪些重要的理论和见解,又有哪些争议和挑战?我对其中可能涉及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佛教等,如何在中国宗教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充满了期待。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融合以及对民间信仰的塑造,是否能在书中得到细致的阐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翔实的案例,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宗教实践,让我感受到中国宗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段宏大的历史画卷,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中国宗教深层世界的大门。尤其吸引我的是“西方汉学研究”这一部分,这暗示着这本书可能并非仅仅是单纯的梳理和介绍,而是会包含一种批判性的、分析性的视角。我很好奇,那些在异国他乡的学者们,是如何带着他们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学术工具,去解读和理解中国的宗教信仰的?他们是否会带着预设的框架,或者是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尊重的态度来研究?书中对于“古代形式、变迁、历史及现状”的涵盖,也让我看到了本书的全面性。我希望它能从最古老的萨满教、图腾崇拜等萌芽状态讲起,逐步揭示出商周的宗教观念,秦汉时期官方祭祀与民间信仰的交织,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兴盛与本土化的过程,唐宋时期宗教多元并存的局面,明清时期统治者对宗教的管理与利用,以及近代以来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直到当今中国宗教在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发展和挑战。我特别关注“变迁”和“历史”这两个词,这预示着本书将不仅仅是静态的描述,而是会动态地展现中国宗教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断演变、调整甚至重塑自身的。我希望作者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见证这些变迁的脉络,理解其背后的驱动力,并最终触及当下中国宗教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它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面临着哪些新的课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中国宗教系统及其古代形式、变迁、历史及现状”,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勾勒出一幅中国宗教文化的宏大图景,让我能够从一个更整体的角度去理解那些分散的信仰现象。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中国宗教系统的内在逻辑,以及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经历的种种变革。例如,从古代的原始信仰,到儒释道三教的互动与融合,再到近代的世俗化进程和新宗教的兴起,这些演变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和具体表现,都可能在书中得到详尽的阐述。“变迁”和“历史”这两个词,预示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对现状的简单描述,而是会深入挖掘中国宗教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轨迹,展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面貌。我特别关注“西方汉学研究”这一视角,这让我感到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种跳脱出中国本土视角的解读,让我看到中国宗教是如何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下被审视的。我好奇,那些在海外的学者们,是如何理解和研究中国宗教的?他们是否发现了中国本土学者可能忽略的方面?他们提出的理论和观点,又对我们理解中国宗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对“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历史”这一部分也充满期待,民间宗教往往是中国社会最生动、最接地气的信仰载体,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梳理出西方学者是如何关注并研究这些民间信仰的,他们是如何揭示这些信仰的丰富性和生命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