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三版)(高校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
:35.00元
作者:叶子南 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1
ISBN:9787302328131
字数:350000
页码:384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kg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第三版修订说明
尤金·奈达序
辜正坤序
作者自序
理论技巧篇
第一章翻译的基本概念和问题
1.翻译基本问题的提出
2.直译还是意译
3.功能对等还是形式对应
4.重文形式还是重文内容
5.靠近源语还是靠近译入语
6.以作者为中心还是以读者为中心
7.作者写作的目的和译者翻译的目的
第二章从语言文化对比角度看翻译
1.语言文化对比的层次
2.语音和书写系统的对比
3.英汉语义对比
4.句法结构的对比
5.话语和篇章结构的对比
6.语言外因素的对比
第三章文化与翻译
1.人类最基本冲动的相通性
2.人类较高层次冲动的差异
3.商业和高科技环境中的语言特
4.各种比喻或形象语言的译法
第四章翻译的过程
1.描述翻译过程的不同模式
2.分析理解文
3.头脑中图像的形成
4.译入语表达
第五章翻译的基本技巧
1.翻译技巧概述
2.解包袱法
3.词性转换法
4.增减重复法
5.反面着笔法
6.分合移位法
7.定语从句的译法
8.状语从句的译法
9.被动语态的译法
10.对“词性转换”的新认识
第六章翻译单位
1.翻译单位概述
2.音位
3.词素
4.词
5.词组
6.句子
……
第七章套语的翻译
第八章前景化概念在翻译中的应用
第九章翻译中的西化表达法
第十章翻译理论及其在翻译课程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
第十二章彼得·纽马克和他的贡献
第十三章认知隐喻理论和翻译实践
第十四章文学翻译简述
第十五章翻译前的文本分析
第十六章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翻译实践篇
内容提要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高校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将英汉翻译理论讲解与翻译实践指导结合起来,第一部分为理论技巧篇,综述翻译基本概念、技巧,对比语言文化,评介中两评论;第二部分为翻译实践篇,节录社会人文、科技法律、小说诗文等领域的英文篇章作为练习,提供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参考译文,并加上详细精到的批改点评。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高校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读者对象:英语系翻译专业学生、从事翻译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从事翻译工作的社会人士及广大的翻译爱好者。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叶子南,浙江绍兴人。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外语系,后在杭州大学教授英语和英汉翻译课,近十多年来任教于美国加州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MIIS)高级翻译语言学院。早年从事科技翻译,近来的研究方向是翻译教学与应用翻译理论。除本书外,还著有《英汉翻译对话录》(北大版)、IntroductiontoChinese-EnglishTranslation(纽约版、台北书林版、外研社版,合著)、《灵活与变通:英汉翻译案例讲评》(外文社版)和《认知隐喻与翻译实用教程》(台北书林版、北大版)。此外作者长期为《中国翻译》“翻译自学之友”专栏撰稿,并一直为中国外文局翻译培训班和中国译协全国高校翻译教师培训班讲课。
坦白讲,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确实透露着一股浓厚的学院派气息,字体偏小,注释又多,初看起来确实让人望而生畏,需要极强的专注力才能啃下来。它不是那种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随意翻阅的休闲读物。但是,一旦你进入了作者构建的知识体系,你会发现里面的例子选取非常精妙,往往是那些教科书上不太容易见到、但又极具代表性的中英互译难题。特别是涉及到中国文化特有的表达,比如一些成语的深度挖掘和对等处理,这本书提供了远超一般教材的深度分析。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中国古典文学在不同年代的英文译本变迁,那简直是一部浓缩的翻译史,通过对比不同译者的选择,我清晰地看到了时代思潮是如何塑造翻译文本的。这不只是在教我们“如何翻”,更是在教我们“如何理解翻译的历史脉络”,这对于一个有志于在翻译领域深耕的人来说,是无价的。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桌上,光是标题就透着一股子严肃劲儿,【官方正版】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还挂着清华大学的招牌,一看就知道不是什么轻松的读物。我当初抱着“提升自我”的决心把它抱回了家,刚翻开目录的时候,心里就咯噔了一下,密密麻麻的章节名,什么“翻译的认知过程”、“语境与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感觉每一个词都像是在对我进行智力上的压迫。但硬着头皮往下读,你会发现作者在理论阐述上极其严谨,逻辑链条清晰得像瑞士钟表的设计图。尤其是在讲到不同翻译流派的对立与融合时,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能力简直令人叹服,他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把不同学派的学者像棋子一样摆在棋盘上,让你看清他们每一步的深意和局限性。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高强度的脑力体操,每一次合上书本,都感觉自己的思维维度被强行拉伸了一点,虽然过程痛苦,但那种理论构建起来的宏大感,绝对是其他市面上那些只讲技巧的“速成手册”无法比拟的。这本书更像是一张详尽的地图,告诉你翻译的“领土”究竟有多广阔,以及探险家们曾经走过的所有弯路和正确的路径。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实操性,至少在我最初的认知里,是略显不足的,它更像是一本“内功心法”而非“招式套路”。我期待的是那种“遇到‘之乎者也’怎么翻译”的即时解药,结果拿到手的是对“为何要这么翻译”的哲学探讨。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明白这种“高屋建瓴”的价值。当真正遇到一个拗口的、跨文化的语段时,你不再是茫然地寻找对应词,而是会自然而然地启动书中学到的那些底层逻辑——是该侧重信息对等,还是寻求功能对等?译者个人的文化身份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书中那些关于“翻译忠诚度”的辩论,简直是翻译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读得人热血沸腾。它迫使你跳出“翻译是工具”的思维定式,将其视为一种复杂的文化中介行为。虽然我到现在还没能完全内化所有复杂的术语,但光是能分辨出不同翻译决策背后的理论依据,就已经让我在实际工作中少走了不少弯路,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学会了看懂建筑的承重结构,而不是只看外表的装饰。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习曲线相当陡峭,如果你只是想快速入门,找一本速查手册可能更有效率。但如果你真的对翻译的本质感到好奇,想知道为什么我们翻译的这个词比那个词更“高级”,为什么不同的译本在专业人士眼中会天差地别,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你准备的“真经”。它强大的地方在于,它让你从“匠人”的心态,逐渐过渡到“思想者”的境界。书中大量的理论模型,比如信息流模型、语篇分析框架,初读时像是高深的数学公式,但当你反复咀嚼,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复杂文本中时,你会发现那些原本模糊的界限开始变得清晰可见。它强迫你对自己的翻译决策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论证,这才是它作为一本“高级”教程的核心价值——它培养的不是一个翻译机器,而是一个具备批判性思维和深厚理论素养的翻译专家。这本教材,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扇通往翻译学术殿堂的沉重而坚实的门。
评分这本书的“官方正版”标识和“高校教材”的定位,让它自带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翻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处理得非常坦诚。很多翻译理论书会给你一种错觉,仿佛存在一个完美的翻译标准,只要掌握了方法,就能达到零失误。然而,这本书却花了相当大的篇幅讨论翻译的“模糊性”和“不可译性”。它没有回避那些我们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灰色地带”——比如诗歌的韵律、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专有术语,甚至是如何在商业合同中平衡法律严谨性与可读性之间的矛盾。这种坦诚反而让人感到踏实,因为作者承认了翻译的艺术性大于科学性,它需要译者在每一次落笔时都进行一次小型的、高度个人化的“伦理抉择”。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读者期待理论”的阐述,它让我明白了,优秀翻译的终极标准,往往不是“我”认为对,而是目标读者群体如何接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