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武汉植物图鉴
定价:180.00元
售价:129.6元,便宜50.4元,折扣72
作者:廖廓,戴璨,王青锋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35274229
字数:
页码:5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武汉植物图鉴》共收录了武汉市常见的蕨类和种子植物169科997种,以野生植物为主,也包拈少数在武汉地区引种时间较长、栽培较广泛的观赏植物。每个物种除了详细的描述形态特征、花果期、生长环境及分布地点之外,还配以高清彩色图片呈现出植物鉴别的关键特征,包括花、果实以及枝叶等的细节特写,共计11500余幅。《武汉植物图鉴》图文并茂,直观易懂,集学术性、科普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可读性强,读者能依据图鉴快速准确地认知身边的植物,是了解和研究武汉植物资源的一本重要参考书,为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本图鉴既可供植物学、园林和生态学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及教育工作者作为参考资料,也可作为广大植物爱好者在野外识别植物时查阅的工具书。
目录
作者介绍
廖廓,毕业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博士。现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从事科研工作,助理研究员。多次赴湖北各县市、云南、贵州、西藏,以及东南亚、东非、澳洲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进行植物本底调查和标本采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参与完成多项科研项目。
戴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博士。现任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楚天学子。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主要从事植物繁殖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在国际生物学专业期刊New Phytologist、Functional Ecology、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Annals of Botany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
王青锋,武汉大学植物学博士。现任职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二级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学、进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已发表研究论*120篇(部)。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先后获湖北省专项津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文摘
序言
对于长期关注城市绿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人士来说,《武汉植物图鉴》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参照系。它不仅收录了常见的园林植物,更关注了许多本土的、可能处于边缘化状态的野生种。通过图鉴,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城市中那些被视为“杂草”的植物,其实拥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书中对一些濒危或珍稀植物的特别标注和保护建议,也起到了很好的科普和警示作用。比如,书中对于某一特定水生植物的记录,让我了解到了它对水体净化能力的贡献,这激发了我未来在社区参与小型生态恢复项目时的热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张关于武汉生态系统的视觉地图,引导我们以更负责任和更具同理心的眼光去审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它成功地将严谨的科学知识,以一种极其亲民、极具美感的方式呈现出来,是值得所有热爱自然的人反复品读的典范之作。
评分这本《武汉植物图鉴》真是让人爱不释手,简直是户外探索爱好者的必备良品!我最近迷上了在城市周边的湿地和公园里寻找不一样的植物,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首先,它的信息量非常扎实,每一个物种的描述都详尽而精准,光是拉丁学名、科属关系这些基础信息就足够让人受益匪浅。我特别欣赏作者们在记录形态特征时那种细致入微的笔触,即便是最微小的花序结构、叶脉走向,都能被清晰地捕捉并记录下来。对于一个业余的植物爱好者来说,以前总是在野外看到一株陌生的植物,只能望洋兴叹,现在有了这本图鉴,我感觉自己像拥有了一位随身的植物学专家。翻阅的过程中,我发现它不仅限于介绍那些显而易见的乔木灌木,那些藏匿在草丛中、不起眼的草本植物也被细致地收录其中,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本地植物多样性的认知。光是对比不同柳属植物的嫩芽形态,我就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那种探寻知识的乐趣,是任何网络搜索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清晰的分类和索引系统让查找过程变得异常流畅,即便是在光线不佳的野外,也能快速定位目标。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图鉴”这类书籍抱有一定程度的保留,总觉得照片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是最大的考验。然而,《武汉植物图鉴》在这方面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那些高清的实地拍摄照片,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呈现。它们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了植物的外观,更捕捉到了那种生命力的瞬间——比如清晨露珠附着的叶片,或是特定光照下花瓣的微妙色彩渐变。我尤其喜欢它在展示植物生活史阶段时的处理方式,不仅仅有盛花期的照片,还有结果期、休眠期的影像对比,这对于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至关重要。例如,我在识别一种秋季落叶的灌木时,就是通过对比图中提供的果实照片和冬季枝条的特征,才最终确认了它的身份。这种全方位的视觉辅助,远比枯燥的文字描述来得直观有效。我甚至会带着这本书去植物园“打卡”,对照着书里的细节观察实物,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让人对自然的敬畏感又加深了一层。对于那些对摄影有要求的读者来说,这图册的质量也绝对是顶级的收藏品。
评分我必须称赞一下廖廓、戴璨、王青锋这几位作者在资料整合方面的功力。一本优秀的图鉴,背后是无数次的野外考察、文献梳理和标本比对。这本书显然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成果。我个人对于植物的命名法和分类系统一直比较头疼,但这本书在介绍新旧名称的对应关系时处理得非常得体。它既保留了传统分类学上的严谨性,又适当地引入了最新的系统发育学成果,使得内容既权威又不会让普通读者感到过于晦涩。每当我在查阅一个不熟悉的物种时,总能找到清晰的“区别特征”小节,这部分内容通常是区分相似物种的关键所在。例如,书中对两种外观极其相似的景天科植物的区分点,细致到了萼片和花瓣边缘的微小绒毛差异,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作者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尊重。阅读过程几乎没有遇到信息冲突或自相矛盾的地方,整体逻辑链条非常顺畅,显示出极高的编纂水平。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入门指南”可以比拟的。我注意到,作者们在描述每种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地理分布时,融入了非常本土化的信息。这对于理解武汉地区特有的微气候和土壤条件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比如,书中详细提到了某些耐阴的蕨类植物常出现在哪些类型的林下地被中,以及某些喜阳的莎草科植物更偏爱哪种坡向。这种“接地气”的叙述方式,让书本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紧密地联系起来。我试着根据书里的提示,在自家附近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找到了一种过去从未注意到的苔藓群落,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当地环境湿度和光照条件的绝佳佐证。这种结合了植物学知识与区域生态学的解读,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不只是教你“这是什么”,更进一步解释了“它为什么会在这里生长”,这种深层次的理解,才是一个真正的图鉴所应具备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