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图鉴 廖廓,戴璨,王青锋

武汉植物图鉴 廖廓,戴璨,王青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廓,戴璨,王青锋 著
图书标签:
  • 武汉植物
  • 植物图鉴
  • 植物学
  • 廖廓
  • 戴璨
  • 王青锋
  • 湖北
  • 武汉
  • 园艺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274229
商品编码:2873071059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武汉植物图鉴

定价:180.00元

售价:129.6元,便宜50.4元,折扣72

作者:廖廓,戴璨,王青锋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35274229

字数:

页码:5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武汉植物图鉴》共收录了武汉市常见的蕨类和种子植物169科997种,以野生植物为主,也包拈少数在武汉地区引种时间较长、栽培较广泛的观赏植物。每个物种除了详细的描述形态特征、花果期、生长环境及分布地点之外,还配以高清彩色图片呈现出植物鉴别的关键特征,包括花、果实以及枝叶等的细节特写,共计11500余幅。《武汉植物图鉴》图文并茂,直观易懂,集学术性、科普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可读性强,读者能依据图鉴快速准确地认知身边的植物,是了解和研究武汉植物资源的一本重要参考书,为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本图鉴既可供植物学、园林和生态学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及教育工作者作为参考资料,也可作为广大植物爱好者在野外识别植物时查阅的工具书。

目录


作者介绍


廖廓,毕业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博士。现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从事科研工作,助理研究员。多次赴湖北各县市、云南、贵州、西藏,以及东南亚、东非、澳洲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进行植物本底调查和标本采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参与完成多项科研项目。
  
  戴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博士。现任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楚天学子。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主要从事植物繁殖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在国际生物学专业期刊New Phytologist、Functional Ecology、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Annals of Botany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
  
  王青锋,武汉大学植物学博士。现任职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二级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学、进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已发表研究论*120篇(部)。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先后获湖北省专项津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文摘


序言



《园林植物应用与养护:城市绿化实用指南》 作者: 张伟,李芳,陈明 出版社: 华夏大地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页数: 680页 定价: 188.00元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现代城市园林植物应用、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及后期养护管理的实用工具书。全书紧密围绕当前城市生态建设对植物多样性、功能性及景观艺术性的高标准要求,旨在为园林设计师、绿化工程师、植物养护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专业指导。 本书摒弃了传统植物图鉴侧重于物种分类鉴定的窠臼,而是将焦点放在“应用”与“管理”两大核心环节。全书内容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从植物的生态习性与城市环境的适配性分析入手,深入剖析了不同功能区(如街道、公园、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对植物选择的具体要求,并提供了详尽的种植施工与后期养护流程标准。 核心特色: 1. 基于功能与场景的选型策略: 系统阐述了植物在抗逆性(抗污、抗旱、抗风)、景观效果(色彩、形态、季相变化)以及生态服务(降噪、净化空气、提供栖息地)方面的表现,指导读者根据具体的城市微环境和设计目标进行科学选择。 2. 精细化养护管理体系: 详细介绍了从土壤改良、科学灌溉、精准施肥到病虫害综合防治(IPM)的全链条技术。尤其侧重于非化学防治手段的推广与应用,强调可持续的养护理念。 3. 前沿技术融入: 涵盖了城市绿地中应用的前沿技术,如海绵城市理念下的耐水湿植物配置、低维护草坪的构建、以及城市林业在提升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实践案例。 4. 丰富的图文配合: 书中配有大量高清的工程实景照片、科学的图表和详细的流程示意图,直观展示了从植物苗木采购标准到现场移植定植、再到复杂病害识别的全过程。 --- 详细章节概览: 第一部分: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的理论基础与生态原则 (约120页)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阐述了植物群落结构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土壤板结等严峻环境对植物生存的制约。提出了“适地适树”的科学配置原则,并引入了基于GIS和遥感技术的植物多样性评估方法,为设计阶段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细致讨论了植物的垂直层次结构(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在优化城市微气候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分功能区植物应用专项设计 (约210页) 本章是本书的应用核心,根据城市绿地的不同类型,提供了量身定制的植物选择清单和配置方案。 街道景观带的应用: 重点关注行道树的选择标准,包括根系发达程度、冠形控制、抗风性与抗修剪性。提供了耐受高盐碱、耐受高粉尘的乡土或引进树种名录。 公园与广场绿地的配置: 强调季相变化与休憩功能的结合。详细介绍了灌木的遮蔽与导向作用,以及地被植物在减少裸露地面、涵养水源方面的潜力。 屋顶绿化与垂直绿化的植物技术: 针对轻量化、高蒸散的特殊环境,深入探讨了耐贫瘠、浅根系的植物筛选标准。包含了模块化种植与综合防水设计对植物选择的约束条件。 水景与驳岸植物的应用: 针对湿地、雨水花园等水体边缘环境,分类介绍了耐淹、净化水质的挺水、浮水及沉水植物的应用技术,以适应海绵城市建设需求。 第三部分:高质量种植与施工技术 (约180页) 本部分聚焦于植物从苗圃到成景的关键环节,确保移植的成活率与远期生长质量。 苗木采购与质量检验: 详细规范了不同规格苗木(球径、地径、冠幅)的验收标准,特别是对根系形态和土球完整性的要求,避免“假活苗木”的引进。 土壤改良与结构优化: 阐述了针对城市化土地的低质土壤(如建筑垃圾回填土)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改良的技术,包括添加有机质、腐殖酸及微生物菌剂的方法。 科学定植技术: 涵盖了深根系树木、大型宿根花卉以及球根植物的种植深度、回填密度与支撑固定(拉线、支撑架)的标准操作流程。特别强调了“缓苗期”的管理措施。 智能灌溉系统集成: 介绍了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的应用参数设置,以及基于土壤湿度传感器进行自动化调控的实践经验。 第四部分:可持续的后期养护管理与健康保障 (约170页) 本部分是保障城市绿化景观持久性的关键。 精准营养管理: 详细列举了不同生长阶段(萌芽期、速生期、休眠期)对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需求。介绍了缓释肥、水溶肥的应用时机与用量控制,杜绝过度施肥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 病虫害综合管理(IPM): 侧重于预防为主的策略。通过识别常见园林害虫(如蚜虫、蚧壳虫、天牛幼虫)的生命周期,制定精准的物理、生物防治措施。提供了针对真菌性病害(如立枯病、白粉病)的早期诊断和替代性药剂方案。 树木健康管理与风险评估: 引入了树木结构修剪(Structural Pruning)的国际标准,强调去除交叉枝、内膛枝对通风透光的重要性。教授如何利用敲击声波或电阻断层扫描仪对老旧树木进行健康隐患排查。 绿地环境监测与反馈: 介绍了通过定期监测植物的叶片指数、生长速率等生理指标,来评估养护效果,形成动态调整的闭环管理系统。 本书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前沿的应用技术和极强的实践指导性,为城市生态建设者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具箱,确保城市绿化成果能够长期保持健康、美观和生态效益。 ---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城市绿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人士来说,《武汉植物图鉴》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参照系。它不仅收录了常见的园林植物,更关注了许多本土的、可能处于边缘化状态的野生种。通过图鉴,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城市中那些被视为“杂草”的植物,其实拥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书中对一些濒危或珍稀植物的特别标注和保护建议,也起到了很好的科普和警示作用。比如,书中对于某一特定水生植物的记录,让我了解到了它对水体净化能力的贡献,这激发了我未来在社区参与小型生态恢复项目时的热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张关于武汉生态系统的视觉地图,引导我们以更负责任和更具同理心的眼光去审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它成功地将严谨的科学知识,以一种极其亲民、极具美感的方式呈现出来,是值得所有热爱自然的人反复品读的典范之作。

评分

这本《武汉植物图鉴》真是让人爱不释手,简直是户外探索爱好者的必备良品!我最近迷上了在城市周边的湿地和公园里寻找不一样的植物,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首先,它的信息量非常扎实,每一个物种的描述都详尽而精准,光是拉丁学名、科属关系这些基础信息就足够让人受益匪浅。我特别欣赏作者们在记录形态特征时那种细致入微的笔触,即便是最微小的花序结构、叶脉走向,都能被清晰地捕捉并记录下来。对于一个业余的植物爱好者来说,以前总是在野外看到一株陌生的植物,只能望洋兴叹,现在有了这本图鉴,我感觉自己像拥有了一位随身的植物学专家。翻阅的过程中,我发现它不仅限于介绍那些显而易见的乔木灌木,那些藏匿在草丛中、不起眼的草本植物也被细致地收录其中,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本地植物多样性的认知。光是对比不同柳属植物的嫩芽形态,我就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那种探寻知识的乐趣,是任何网络搜索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清晰的分类和索引系统让查找过程变得异常流畅,即便是在光线不佳的野外,也能快速定位目标。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图鉴”这类书籍抱有一定程度的保留,总觉得照片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是最大的考验。然而,《武汉植物图鉴》在这方面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那些高清的实地拍摄照片,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呈现。它们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了植物的外观,更捕捉到了那种生命力的瞬间——比如清晨露珠附着的叶片,或是特定光照下花瓣的微妙色彩渐变。我尤其喜欢它在展示植物生活史阶段时的处理方式,不仅仅有盛花期的照片,还有结果期、休眠期的影像对比,这对于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至关重要。例如,我在识别一种秋季落叶的灌木时,就是通过对比图中提供的果实照片和冬季枝条的特征,才最终确认了它的身份。这种全方位的视觉辅助,远比枯燥的文字描述来得直观有效。我甚至会带着这本书去植物园“打卡”,对照着书里的细节观察实物,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让人对自然的敬畏感又加深了一层。对于那些对摄影有要求的读者来说,这图册的质量也绝对是顶级的收藏品。

评分

我必须称赞一下廖廓、戴璨、王青锋这几位作者在资料整合方面的功力。一本优秀的图鉴,背后是无数次的野外考察、文献梳理和标本比对。这本书显然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成果。我个人对于植物的命名法和分类系统一直比较头疼,但这本书在介绍新旧名称的对应关系时处理得非常得体。它既保留了传统分类学上的严谨性,又适当地引入了最新的系统发育学成果,使得内容既权威又不会让普通读者感到过于晦涩。每当我在查阅一个不熟悉的物种时,总能找到清晰的“区别特征”小节,这部分内容通常是区分相似物种的关键所在。例如,书中对两种外观极其相似的景天科植物的区分点,细致到了萼片和花瓣边缘的微小绒毛差异,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作者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尊重。阅读过程几乎没有遇到信息冲突或自相矛盾的地方,整体逻辑链条非常顺畅,显示出极高的编纂水平。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入门指南”可以比拟的。我注意到,作者们在描述每种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地理分布时,融入了非常本土化的信息。这对于理解武汉地区特有的微气候和土壤条件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比如,书中详细提到了某些耐阴的蕨类植物常出现在哪些类型的林下地被中,以及某些喜阳的莎草科植物更偏爱哪种坡向。这种“接地气”的叙述方式,让书本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紧密地联系起来。我试着根据书里的提示,在自家附近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找到了一种过去从未注意到的苔藓群落,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当地环境湿度和光照条件的绝佳佐证。这种结合了植物学知识与区域生态学的解读,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不只是教你“这是什么”,更进一步解释了“它为什么会在这里生长”,这种深层次的理解,才是一个真正的图鉴所应具备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