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全新】 保障性设计分析与评价 马麟 国防工业出版社

【正版全新】 保障性设计分析与评价 马麟 国防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麟 著
图书标签:
  • 保障性设计
  • 可靠性工程
  • 系统工程
  • 国防工业
  • 质量工程
  • 风险评估
  • 失效分析
  • 马麟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雅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078411
商品编码:2874833709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保障性设计分析与评价

定价:46.00元

作者:马麟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1180784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可靠性 维修性 保障性工程技术丛书:《可靠性 维修性 保障性工程基础》(1)《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要求论证》(2)《可靠性设计与分析》(3)《可靠性与寿命试验》(4)《可靠性数据分析》(5)《软件可靠性工程》(6)《维修性设计分析与验证》(7)《测试性设计分析与验证》(8)《保障性设计分析与评价》(9)《安全性设计分析与验证》(10)《电子元器件使用可靠性保证》(11)《软件验证与确认》(12)

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复杂武器装备研制的保障性工程实践需求,系统地介绍了保障性设计、分析、评价的技术与方法,内容包括保障性的概念与要求、保障性系统工程过程、FMEA与DMECA技术、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技术、修理级别分析技术、使用与维修工作分析技术、保障资源的确定方法、保障性试验与评价以及保障性设计分析与评价集成环境等。
《保障性设计分析与评价》可供从事型号研制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阅读参考,亦可作为大专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章绪论
 1.1 装备保障问题的提出
 1.2 外保障性技术的发展
1.2.1 国外保障性技术的发展
1.2.2 保障性技术的发展
 1.3 装备保障性技术的构成
第2章 保障性的概念与要求
2.1 保障性
2.1.1 保障性的定义
2.1.2 保障性与综合保障
2.1.3 装备的保障设计特性
2.1.4 计划的保障资源
2.2 保障系统与保障方案
2.2.1 保障系统
2.2.2 保障方案
2.3 保障性要求
2.3.1 综合要求
2.3.2 装备保障设计特性要求
2.3.3 保障系统要求
2.3.4保障要素层要求
2.4 基准比较分析方法
2.4.1 概述
2.4.2 基准比较系统
2.4.3 基准比较系统的建立
第3章 保障性系统工程过程
3.1 系统工程
  ……
第4章 FMEA与DMECA技术
第5章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技术
第6章 修理级别分析技术
第7章 使用与维修工作分析技术
第8章 保障资源的确定方法
第9章 保障性试验与评价
0章 保障性设计分析与评价集成环境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复杂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工程:前沿理论与实践应用》 本书概述: 在当今高度互联与依赖复杂系统的时代,从航空航天、核能电力到信息通信和智能交通,任何一个关键系统的失效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本书《复杂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工程:前沿理论与实践应用》旨在为研究人员、工程师以及决策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紧跟时代前沿的知识体系,专注于系统生命周期中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鲁棒性设计、分析与评估方法。 本书并非专注于单一技术领域,而是从系统工程的宏观视角出发,强调跨学科的融合。它系统性地探讨了如何从设计源头嵌入可靠性与安全性要求,贯穿于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建模仿真、故障诊断直至退役的全过程。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的坚实奠基到尖端技术的具体应用,力求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第一部分:复杂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的基础理论框架 本部分为全书的理论基石,详细阐述了现代可靠性与安全工程的核心概念和数学基础。 第一章:复杂系统定义、特性与风险度量 深入探讨什么是“复杂系统”——其涌现性、非线性和耦合性。定义了系统可靠性、可用性、安全性、韧性(Resilience)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重点介绍了现代风险量化方法,包括基于概率的方法(如FMEA/FMECA、FTA、ETA)的局限性,并引入了基于信息熵和不确定性理论的先进风险度量指标。讨论了人类因素在系统可靠性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认知负荷与决策错误对整体安全的影响建模。 第二章:面向下一代的可靠性建模与分析 本章超越了传统的指数分布或威布尔分布模型,重点介绍了随机过程在建模动态系统中的应用。详细讲解了马尔可夫链(Markov Chains)及其在状态转移分析中的应用,特别是半马尔可夫过程(Semi-Markov Process)如何更精确地描述具有非恒定失效率的组件行为。此外,引入了概率有向无环图(Bayesian Networks, BN)在处理不确定性信息和多源数据融合中的强大能力,展示了如何利用贝叶斯推理进行实时状态评估与预测性维护规划。 第三章:功能安全标准与合规性工程 系统性回顾了国际公认的功能安全标准,如IEC 61508(电/电子/可编程电子安全相关系统功能安全)及其在特定行业的衍生标准(如ISO 26262 汽车电子、DO-178C 航空软件)。本章强调“安全生命周期”的概念,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预期的安全完整性等级(SIL/ASIL)来定义设计要求、验证计划和确认流程,确保设计满足严格的合规性指标。 第二部分:高级设计与分析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工程工具,提升系统在设计阶段的鲁棒性。 第四章:鲁棒性设计与容错机制 鲁棒性是系统在面对扰动(如噪声、故障、环境变化)时维持性能的能力。本章探讨了如何通过设计冗余(静态/动态、时间/空间冗余)、信息隔离和故障隔离技术来增强系统鲁棒性。详细分析了各种容错架构,如三取二(TMR)的优化配置、动态任务重分配策略,以及如何在资源受限环境下实现最优的容错资源分配。 第五章:系统级安全性评估与失效模式分析(S-FMEA/S-FMECA) 区别于传统组件级的FMEA,本章专注于系统级接口和交互的潜在失效模式。介绍了如何系统地识别和分析跨子系统边界的协同失效(Common Cause Failures, CCF)。应用系统结构函数与故障树分析(FTA)的组合方法,进行定量风险评估,并指导设计人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确保关键安全路径的可靠性得到优先保证。 第六章: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与安全性集成 随着系统复杂度的提升,文档驱动的开发模式已不再适用。本章深入介绍MBSE方法,特别是如何将SysML/UML等建模语言应用于需求的可追溯性、架构的定义以及行为的仿真。重点阐述了如何将可靠性与安全约束(如时间预算、故障率约束)直接嵌入系统模型中,实现“设计即分析”的理念,从而在早期阶段发现并消除潜在的架构缺陷。 第三部分:现代工程挑战与前沿应用 本部分面向新兴技术和高风险环境,探讨了最新的研究方向和工程实践。 第七章:网络物理系统(CPS)与信息安全耦合 现代系统普遍具有传感、计算、通信和控制的融合特征,这使得网络安全风险直接转化为物理失效。本章专门探讨了信息安全与功能安全(Cyber-Physical Security and Safety Co-design)的交叉领域。分析了针对控制回路的注入攻击、欺骗攻击的建模,并提出了基于安全态势感知的动态防御策略,例如在系统检测到恶意扰动时,自动切换到安全降级模式(Fail-Safe/Fail-Operational)。 第八章:人工智能在可靠性工程中的应用 探讨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来提升系统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内容包括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分析大量传感器数据进行高精度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 PHM);使用强化学习优化动态维护调度;以及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从历史报告中自动提取失效模式和经验教训。强调了AI模型可解释性(Explainable AI, XAI)在安全关键决策中的重要性。 第九章:寿命周期成本(LCC)优化与持续改进 可靠性与安全设计往往涉及更高的初始投入,因此必须进行全面的经济性评估。本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将可靠性指标(如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效益,进行全生命周期成本(LCC)分析和优化。讨论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持续适航性(Continued Airworthiness)和可靠性增长建模(Reliability Growth Modeling),确保系统在服役期间的可靠性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和验证。 结语: 《复杂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工程:前沿理论与实践应用》致力于构建一个理论严谨、工具实用、视野开阔的知识平台。它不仅是系统工程专业人员案头的参考手册,更是推动下一代高可靠、高安全性复杂系统工程发展的关键智力资源。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指导工程师超越传统方法论的局限,以系统化的、面向未来的视角来应对复杂性带来的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展现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很多章节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它不是那种停留在表面概念的浅尝辄止,而是深入到核心机制的剖析,对于理解相关领域的设计原理非常有启发性。特别是那些复杂概念的阐述,作者总能找到巧妙的比喻或者图示来辅助说明,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读完后感觉脑海中的知识体系被重新梳理和强化了,对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工具箱。这种系统性的知识构建,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设计简约大气,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还是比较用心的。拿到手感觉分量十足,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让人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内页的排版布局清晰明了,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服,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整体的印刷质量很高,没有出现墨迹晕染或者错位的情况,这对于一本技术类的书籍来说非常重要。从这本书的外观和触感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的重视程度,这给读者一种强烈的专业感和信赖感。而且,这本书的开本设计也很合理,既方便携带,又能保证阅读时的视野开阔,让人在翻阅过程中体验顺畅。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体系构建得非常完整,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种分析方法,更是在传达一种对待工程质量的严谨态度和价值观。书中对“保障性”的定义和权重分配,体现出一种前瞻性的思维模式,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最优化的风险覆盖。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不同约束条件下权衡取舍的讨论,这才是真正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所在。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进行事后的评估,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就植入可靠性的基因。读完之后,我对“好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实战应用价值是让我最惊喜的一点。它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的理论集合,更是充满了可操作性的指导。书里列举的案例分析非常详尽,每一个步骤的推理过程都写得清清楚楚,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到设计评估的整个流程中。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方法论去回顾和分析我们部门近期的几个项目,发现很多之前忽略的潜在风险点都被敏锐地指了出来。这简直就是一本即插即用的“设计体检手册”,对于提升团队整体的项目质量控制能力,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对接,实在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有个人特色,不同于一般技术手册的枯燥乏味,作者的文字中带着一种沉稳而又略显犀利的洞察力。阅读过程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进行深度对话,他既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又不失对工程现实的深刻理解。有些段落的措辞精准到位,一语中的,读来令人拍案叫绝。这种富有文采的表达方式,使得即便是面对高深的专业术语,读者也能保持高度的参与感和兴趣,不会产生畏难情绪。这在技术书籍中是相当难得的品质,它让学习过程本身也成了一种享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