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十三经 医学三字经+ 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濒湖脉学+神农本草经等共13本 中医入门中医

国医十三经 医学三字经+ 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濒湖脉学+神农本草经等共13本 中医入门中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崧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国医十三经
  • 医学三字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
  • 脉学
  • 中医入门
  • 经典医籍
  • 中医基础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45795
商品编码:288117510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国医十三经
开本:16
用纸:纯纸
页数:308
套装数量:13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1.《醫學三字經》定价:38.00

 

2.《瀕湖學》定价:24.00

 

3.《藥性賦·藥性歌括定价:24.00

4.《醫方集解》定价:90.00

5.《溫熱論·濕熱論定价:24.00

6.《溫病條辨》定价:70.00

7.宋刊周易本義》定价:38.00

8.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定价:90.00

9.《黃帝內經靈樞》定价:66.00

10.《難經》定价:26.00

11.《神農本草經》定价:28.00

12.《傷寒論》定价:56.00

13.《金匱要略定价:48.00

 

  如果你想通过少的书,学上乘、完整的中医。那就非《国医十三经》莫属。儒家有“十三经”,佛门有“释氏十三经”,中医也有“医学十三经”之说。一共是是十三本书。


1.《醫學三字經》定价:38.00元

《醫學三字經》是清代名醫陳念祖所著。《醫學三字經》全書共四卷,卷一、卷二仿效《三字經》的體裁以三字一句的韻語概述醫學源流、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各科常見病;卷三、卷四詳論該書中所列各種病症的方藥,並在書末簡明扼要地論述了陰陽、臟腑、四診等中醫基礎知識。該書是清代著名醫家陳念祖畢生臨床經驗的高度總結,所列病證從病因病機、辨證治則到有效方藥,完備而實用。以三言韻語的體裁介紹了醫學源流及各種常見病的病因病機、辨證治則、有效方藥,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完備而實用,是初學中醫的良好入門讀本。本次整理以清嘉慶九年南雅堂刻本為底本,以清光緒三十四年寶慶經元書局校刻本為主校本,並參考其他相關書籍進行點校。


2.《瀕湖脉學》定价:24.00元

《瀕湖脈學》為明代李時珍所撰,《瀕湖脈學》是中醫脈學專著中的一部名著,乃李時珍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診發明》及歷史上其他多家脈論精華,於明嘉靖四十三年編著而成。該書用歌訣形式,依照體狀詩、相類詩、主病詩的次序,具體表述二十七種病脈的形狀、部位、頻率、節律特徵變化及其與病證的關係,指出了相似脈的鑒別方法,說理明白,分析透徹,集明以前脈學研究之大成。為後世學習中醫脈學的必讀之書。本次整理以明萬曆三十一年癸卯江西夏良心、張鼎思刻本百瞻樓藏板為底本,以清光緒十一年乙酉合肥張氏味古齋刻本為主校本詳加點校,以便讀者閱讀。

3.《藥性賦·藥性歌括》定价:24.00元

《藥性賦》是學習中藥的啟蒙書,依中藥之寒、熱、溫、平四性將二百四十八種常用藥物分為四類,用韻語編寫成賦體,言簡意賅,朗朗上口,便於初學者誦讀記憶。本次整理以《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清光緒二十三年李光明莊刻本為底本,清光緒三十一年福記書局本為主校本,參考一九五八年上海衛生出版社《珍珠囊補遺藥性賦》,選取其總賦中具參考意義者,詳加點校,標點斷句,以便讀者使用。

《藥性歌括》以四言韻語形式編寫,介紹了常用中藥的性味、功能、主治,內容簡明扼要,讀之朗朗上口,如“人參味甘,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榮養衛”,歷來是師帶徒的啟蒙讀本。本次整理以《壽世保元》日本正保二年岡月宗知據明周氏光霽堂本影刻本為底本,以《壽世保元四言藥歌》清光緒二十年退省氏刻本為主校本進行點校,並按照原文內容列出藥品目錄,以便讀者查閱。

4.《醫方集解》定价:90.00元

《醫方集解》為清代汪昂所著。內容詳備,廣收諸家名方,匯萃眾家方論,選方切於實用,文字通俗簡明,流傳甚廣,是一部簡明實用的方劑學專著。如清·費伯雄在《醫方論》謂:“當時之醫,每以《醫方集解》一書奉為枕秘。”《中國醫籍通考》則稱:“是書既出,遂為後世方劑學之圭臬。”

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二十一年三槐堂刻本為底本,以同年宏道堂刻本為主校本,清道光二十五年瓶花書屋刻本、清光緒三年蘇州掃葉山房刻本等為參校本進行點校。

5.《溫熱論·濕熱論》定价:24.00元

 《温热论》一卷,系叶天士门生顾景文等在出诊舟中记录其言论整理而成。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清康熙年间名医。首创“卫气营血”辨证纲领,丰富了温病学的诊断方法及治则方药,奠定了温病学理论基础,对温病学的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本次点校书选用华云岫所辑《临证指南医案》中《温热论》(一八四四年)经锄堂刻本为底本,简称《华本》,选用唐大烈所编《吴医汇讲》(一七九二年)问心草堂刻本中《温证论治》为参校本,简称《唐本》,并加标点和注释。

《湿热论》薛生白著,吴医中巨擘也。薛氏对温病学的主要贡献为撰写《湿热论》,系温病学十大名著之一,开启湿热病之先河,对后世温病学发展颇具影响。本次点校书取《医师蒙求》(又名《医学蒙求》)嘉庆十四年(一八〇九年)五柳居刻本为底本,参校《温热病指南集》(简称“陈本”)、《温热赘言》(简称“吴本”。

6.《溫病條辨》定价:70.00元

吴鞠通(瑭)著,清代温病四大名医之一。《温病条辨》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合称中医四大经典名著。《温病条辨》不仅汲取和整理前贤的理论和经验,且结合吴氏自己的临床心得而成,它的重要性在于创造性地发展了温病学,《温病条辨》完整地全面地系统地完善了温病学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规范了温病学中各种温病的概念、定义、定名,以及温病病因学、病机病理学、证状学、诊断学及治疗学,完成温病学建立单列学科的任务,故此书一出,即被誉为“治温之津梁”。

本书选用嘉庆十八年癸酉(一八一三年)问心堂刻本为底本,以光绪十九年癸巳(一八九三年)上海图书集成本为主校本,参校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

7.《宋刊周易本義》定价:38.00元

《宋刊周易本義》十二卷本,附四卷本。为宋朱熹所撰,是朱熹的重要著作,也是集宋代易学之大成的著作。本书兼采汉魏以来的易学学说,融合占筮、象数、义理于一体,并汲取了《易传》和的营养,成为易学史上颇有影响的注本。它影响了元、明、清三代官学六百余年,为数百年间的易学开辟了广阔的诠释空间,在易学史和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次排印底本为宋咸淳元年吴革刻本,书末附有《周易五赞》及《筮仪》。


7.《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定价:90.00元
《黄帝内经素问》是古代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今人学习与研究祖国医学的必读经典。鉴于善本古籍存世稀少,我们特以 明代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一五五〇)顾从德翻刻宋本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底本,参照金、元以来多种《素问》善本及其他古代医学文献加以校核,希望向读者奉献一部内容相对准确,切近古籍原貌的读诵本。
本书采用繁体字,竖排版,使用现代标点符号,并根据文义适当划分段落。《素问》经文作黑体大字,王冰注文以宋体小字双行排印。 对底本中讹衍倒夺之文,或修改,或删补,或存疑待考,皆在脚注中予以说明。 对原书通假字、避讳字、异体字、俗体字均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做出处理。


9《黃帝內經靈樞》定价:66.00元

《黄帝内经灵枢》又称《灵枢》、《灵枢经》与《素问》合称《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最早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本次校勘《黄帝内经灵枢》以任应秋教授旧藏明嘉靖间(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赵府居敬堂刻本《黄帝素问灵枢经》十二卷本为底本,简称“赵府本”。因原书卷九缺失第十九页,相关内容参阅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九五六年三月影印本(书名题作“灵枢经”)。

本次点校《黄帝内经灵枢》采用繁体字,竖排版,加入现代标点,并根据文义适当划分段落,以便阅读。凡底本讹衍倒夺之文,或参照诸书修改,或指出疑点所在,均在脚注中予以说明。

10.《難經》定价:26.00元

《难经》,即《黄帝八十一难经》,共计3卷,作者及成书年代皆不祥,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一难为脉学,二十二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尤其对脉学有详细而精当的阐释。诊法以“独取寸口”为主,对经络学说和脏腑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内径》的基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难经》一书在中医理论和诊断学上颇有贡献。《難經》不僅闡釋《素問》《靈樞》經旨,還涉及漢前亡佚的古醫經要旨,同時發展了中醫基礎理論體系,而成為中醫奠基之作。

11.《神農本草經》定价:28.00元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汉代本草官托名之作,当时有多种本子,后因战乱丧失。仅存四卷本(见陶隐居序),经魏晋名医增订,又产生多种本子,陶隐居序称之为“诸经”,陶弘景作《本草经集注》时,将“诸经”中《本经》文糅合为一体,收入《集注》中。以《集注》为分界点,对《集注》以前的多种《本草经》,称之为陶弘景以前《本草经》;收载在《集注》中的《本草经》,称之为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经》。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经》保存于历代主流本草中。陶弘景以前的《本草经》散见于宋以前类书和文、史、哲古书的注文中。但是陶弘景以前的《本草经》和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经》均亡佚。为便于学习本草经典今以清代顾观光辑录《神农本草经》为校本校订出版。


12.《傷寒論》定价:56.00元

《傷寒雜病論》十六卷醫界一般公認為漢末南陽張機仲景先生“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而纂輯成編,傳世《傷寒論》、《金匱要略》即保存了其書主要內容。    

今將《傷寒論》《金匱要略》《金匱玉函經》擇其善本重新點校,作為醫道之準繩列入“国医十三经”, 亦為學醫者之經典讀物 。

本次點校底本與校本底本:台灣故宮博物院藏(原藏北平故宮博物院)明萬曆二十七年己亥常州趙開美刻、沈琳仝校《仲景全書》之翻宋本《傷寒論》,簡稱“故宮本”《傷寒論》。校本:中國中醫科學院(原中醫研究院)藏明萬曆二十七年己亥常州趙開美刻、沈琳仝校《仲景全書》之翻宋本《傷寒論》,簡稱“中研本”《傷寒論》。據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公元一七一七年)上海陳世傑氏起秀堂刻本影印,二〇一〇年九月第一版,中醫古籍出版社本;可參考一九五五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其他,《傷寒》敦煌殘卷、成無己《注解傷寒論》、《千金翼》卷九卷十、《金匱要略》、《脉經》。


13.《金匱要略》定价:48.00元

《傷寒雜病論》十六卷醫界一般公認為漢末南陽張機仲景先生“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而纂輯成編,傳世《傷寒論》、《金匱要略》即保存了其書主要內容。    

今將《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金匱玉函經》擇其善本重新點校,作為醫道之準繩列入“国医十三经”, 亦為學醫者之經典讀物 。

《金匱要略方論》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論》中的雜病部分。

本次點校的底本與校本:元鄧珍刻本,明嘉靖補版校本:中國中醫科學院(原中醫研究院)藏明萬曆二十七年己亥常州趙開美刻、沈琳仝校《仲景全書》之《金匱要略》,簡稱“趙本《金匱要略》”。台灣故宮博物院藏(原藏北平故宮博物院)明萬曆二十七年己亥常州趙開美刻、沈琳仝校《仲景全書》之翻宋本《傷寒論》,簡稱“趙本《傷寒論》”。據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公元一七一七年)上海陳世傑氏起秀堂刻本影印,二〇一〇年九月第一版,中醫古籍出版社本;可參考一九五五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其他,《傷寒》敦煌殘卷、成無己《注解傷寒論》、《金匱玉函經》、《千金翼》卷九卷十、《金匱要略》、《脉經》。


凝心静气,洞察生命本源——一部为你精心梳理的中医智慧集 你是否曾被身体的微恙困扰,却找不到清晰的解答?是否对那些古老而深邃的医学典籍心生向往,却又望而却步?是否渴望掌握一套能够洞察健康奥秘、调理身心平衡的实践方法?现在,我们为你呈现的这套中医入门珍藏,并非仅仅罗列浩瀚的古籍,而是为你铺就了一条清晰、系统、且触手可及的中医学习之路。 这套精心编纂的入门读物,将带你跨越历史的长河,直抵中医精髓的核心。它摒弃了繁复冗余的考据,直击中医最实用、最根本的知识体系,让你在短时间内领略中医的博大精深,并能切实应用于日常的健康管理。 一、 溯源中华,精炼智慧——《医学三字经》中的中医启蒙 学习任何一门学问,都离不开对基础概念的把握。《医学三字经》,作为一本经典的蒙学读物,以其精炼的语言、清晰的脉络,为初学者构建起中医知识的骨架。它用浅显易懂的“三字”形式,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核心概念。 在这部启蒙之作中,你不会看到佶屈聱牙的古文,也不会被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所淹没。相反,你会发现,中医的思维方式原来如此简洁而富有逻辑。它将复杂的人体生理病理,化为生动形象的比喻,让你在轻松的阅读中,初步建立起对中医整体观念的认识。从“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到“气血津液”的运行变化,再到“脏腑”功能的彼此配合,以及“经络”在全身的纵横交错,一切都将清晰地呈现在你眼前。理解了《医学三字经》,就如同为你的中医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地基,让你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二、 探寻生命规律,洞察疾病根源——《黄帝内经·素问》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被誉为“医家之宗”,而《素问》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探索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疾病发生发展以及防治原则的宝库。本套丛书中的《素问》,并非逐字逐句的注释,而是经过精心的梳理和提炼,为你呈现其最精华、最贴近现代人需求的养生智慧。 在这里,你将深入了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如何在医学中得到体现,明白自然界的变化如何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你将学习到“阴阳”在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以及“五行”相生相克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素问》将为你揭示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邪气”如何入侵,以及人体“正气”的强大抗病能力。 你将学会如何通过“四时”的调养,顺应季节的变化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如何通过“饮食”、“起居”、“情志”的合理安排,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它教导我们,养生并非刻意的“治病”,而是一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生活方式。阅读《素问》,你将重拾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并学会如何顺应自然,活出属于自己的健康与活力。 三、 经络之脉,气血之行——《黄帝内经·灵枢》的脏腑与运行 如果说《素问》侧重于理论和养生,《灵枢》则更偏重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精微描绘,以及针灸等具体治疗方法的阐述。《黄帝内经·灵枢》以其对手少阴、手太阳等经络的细致描摹,以及对人体“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深度剖析,构成了中医认识人体运行系统的重要篇章。 在本套丛书中,你将跟随《灵枢》的指引,清晰地认识到人体的“十二正经”是如何如同纵横交错的河流,将气血输送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滋养着五脏六腑。你将了解“奇经八脉”是如何起到统辖和联络全身经络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你将明白,当这些经络的运行发生阻滞,气血的流通不畅时,便会引发种种疾病。 《灵枢》还会为你揭示“藏象学”的奥秘,即通过观察人体外部的表象,来推断内部脏腑的病变。你将学习到“五脏”、“六腑”各自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对于希望深入理解人体内部运作机制,以及对针灸、推拿等具体疗法感兴趣的读者,《灵枢》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 四、 指尖下的乾坤,脉象中的玄机——《濒湖脉学》的望闻问切之“切” 中医的诊断,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而“切脉”,作为一种直接触碰生命脉搏的诊断方式,在中医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濒湖脉学》,作为一本集大成的脉学专著,以其清晰的脉象分类、详实的脉象特点描述,成为学习脉诊的必读经典。 在本套丛书中,我们为你精选了《濒湖脉学》中最具代表性和实用性的内容。你将学会如何通过指尖的细微感知,去辨别“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等八种基本脉象,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更多复杂脉象。你将了解,不同的脉象,往往预示着身体内部的不同病变,例如,“浮脉”可能提示表证,“沉脉”则可能指向里证,“滑脉”常与痰湿有关,“涩脉”则可能反映血虚或气滞。 《濒湖脉学》的学习,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是对触觉和感知能力的训练。它鼓励你去“体察”,去感受脉搏的每一次跳动,去体会其中蕴含的生命信息。掌握了脉诊,你就拥有了洞察身体细微变化的一双“慧眼”,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五、 草木精华,药性之源——《神农本草经》的本源之学 “良药苦口利于病”,而这一切的“良药”,都源于大自然的馈赠。《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被誉为“方书之祖”。它记载了大量天然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为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本套丛书中,我们为你精选了《神农本草经》中最为经典、最为常用的部分。你将从中了解,古人是如何通过实践,认识到不同植物、动物、矿物所蕴含的药用价值。你将学习到,药物的“性”与“味”是如何决定其功效的,例如,“寒”性药物多用于清热,“温”性药物则用于散寒,“甘”味药物常能补益,“辛”味药物则善于发散。 更重要的是,你将了解到,药物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可以相互配伍,产生协同或制约的作用,这正是中医方剂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神农本草经》,你不仅能认识到各种常见中药的特性,更能理解古人对于用药的智慧和谨慎,为理解后世方剂的配伍原则打下基础。 这套入门珍藏,是你开启中医智慧之旅的理想起点。它为你精心呈现了中医理论的核心,为你揭示了生命的运行规律,为你传授了诊断疾病的精妙方法,为你指明了调养身心的实用之道。我们相信,通过这套书籍,你将不再感到中医的遥不可及,而是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并将其转化为滋养身心、守护健康的强大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濒湖脉学》的加入,简直是为我这样的新手量身定做的!之前听人说中医诊断很重要,但望闻问切,尤其是切脉,总觉得是高深的技艺,遥不可及。这本书将脉象的变化、分类以及与病症的对应关系讲得清晰明了,配有大量的图示和案例,让我能够对照学习,一点点辨析不同脉象的细微差别。我尝试着在家人朋友身上学习,虽然一开始准确率不高,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和实践的积累,我能感觉到自己对脉象的感知和判断力在不断提升。这让我对中医的诊断能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增强了我继续深入学习的信心。

评分

这套《国医十三经》对我来说,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它没有一开始就丢给我艰深晦涩的经典,而是从易于理解的《医学三字经》入手,逐步引导我进入《黄帝内经》这样更深邃的理论体系。随后,《濒湖脉学》和《神农本草经》又分别从诊断和治疗两个关键环节,为我提供了实践的工具和基础。这种编排顺序非常符合学习规律,让我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构建起自己的中医知识框架,而不是被海量的信息淹没。我特别欣赏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习路径,让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爱上中医这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评分

《神农本草经》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中医治病救人的另一面——药物的力量。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各种草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等,详细到甚至可以帮助我了解不同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协同作用。我常常在阅读其他几本理论书籍时,遇到提及的药材,就会翻阅《神农本草经》来查证,加深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药典,更像是一部关于自然界宝藏的探索史,让我感受到中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古人如何从大自然中汲取智慧来守护健康。读完这本书,我对那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草药也有了新的认识,甚至开始尝试一些简单的药膳。

评分

总而言之,这套《国医十三经》真的是中医入门者的福音。它不是简单地堆砌了十三本书,而是经过精心编排,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从宏观的理论基础,到微观的诊断方法和药物知识,每一部分都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我最大的感受是,这套书让中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秘学问,而是变得触手可及,甚至充满趣味。我常常会花上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时而感叹古人智慧的精妙,时而惊叹于药物的神奇功效。这套书不仅教会了我知识,更点燃了我对中医研究的持久热情,我坚信,这会是我中医学习道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

评分

这套《国医十三经》堪称中医入门者的宝藏!我一直对中医理论充满好奇,但市面上书籍繁多,不知从何下手,直到遇到了这套书。它包含了《医学三字经》这样简明扼要的启蒙读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建立起对中医的初步认知。紧接着,《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这两部经典,则像是为我打开了中医的宏伟大门。虽然初读可能有些晦涩,但配合着《医学三字经》打下的基础,我逐渐能够理解其中的医学思想、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核心内容。特别是《素问》中关于疾病的认识、养生之道,以及《灵枢》中对人体结构、针灸原理的阐述,都让我惊叹于古人智慧的深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