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静静的山(独享版)
定价:49.90元
作者:王静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2000978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63kg
编辑推荐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山。人生就是登山,每个人都是登山者。
你可以不登山,但你总会遇到自己的那座“8000米”;
你可能不知道正确的路,但你总会发现路由心生。
人生就是一种体验,梦想和勇敢,就是一种能力。
《静静的山》:你身边的梦想路书,
王石、冯仑、白岩松等推荐阅读
重要的不是你现在的位置,而是你将向哪个方向移动。
内容提要
《静静的山》,传奇女性王静(新浪微博粉丝近百万的飞雪静静)的*本书,讲述她从打工妹到上市公司联合创始人,从香山到珠峰,登顶7座8000米雪山,足迹到地球三极的攀登故事。她初中才进县城读书,一口“椒盐”普通话让全班人笑话;她的*份工作是做服务员端盘子;她19岁遇到爱人从此和他一起创业成立了“探路者”;她亲手缝制出“探路者”的*顶帐篷;她带着自己亲自研发的户外装备上了珠峰……登卓奥友,她遭遇雪崩,12级风,20多个小时没吃没喝;登珠峰,适应训练时她听到两位好友山难死亡的噩耗,一度怀疑“我还回得去吗”;登马卡鲁,她6天内速战速决,想不到下撤时队友遇险;登布洛阿特,她23天内4次攻顶,相当于连续爬了1座6000米,2座7000米,1座8000米山峰……她创下多项攀登记录,登顶珠峰后的感觉却是心酸;她有事业有家庭有孩子有财富有荣誉,常人却不知道她的“另一面”……从仰视到俯瞰,她的每一步都不简单,每一秒都可能是*后一秒。珠峰再高,只不过比别的山更高而已,生命所能创造的高度永远都超乎想象。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有很多种,只要努力“攀登”,步步自己,人人都能到达自己的人生之巅。
目录
前言:跨越
Preface: Above the Summit
引言 我还回得去吗?……
Forward: Am I Able to go Back?
只缘此山中:2007 乞力马扎罗
Because of the Mountain: Kilimanjaro 2007
风雪夜归人:2007 卓奥友
Through the Storm: Cho Oyo 2007
等我回来:2008 希夏邦马
Waiting for My Return: Shishapangma 2008
生死不负约:2009 马纳斯鲁
The Promise: Manaslu 2009
只为站在这里:2010 珠穆朗玛
Just to be with You: Qomolangma 2010
何似在人间:2011 南极
Heaven’s Horizon: Antarctica 2011
大爱无形:2011 洛子峰
How Great Thou Are: Lhotse 2011
速战速决:2012 马卡鲁
A Speedy Ascend: Makalu 2012
永不言弃:2012 布洛阿特
Never Give Up: Broad Peak 2012
后记 路由心生
Postscript
The Way to Read Mind
作者介绍
王静,被誉为“高山雪莲”、“商界木兰”、“中国十大正能量女性之一”的奇女子。登顶过7座8000米雪山,足迹到地球三极。在山上,她遭遇过雪崩,经历过12级风,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她出生在四川资阳的小山村,却是中国上市公司户外品牌“探路者”的联合创始人。中国登顶8000米山峰多的女性。登山、创业之外,她更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热衷于环保并从事公益事业。她,就是王静,飞雪静静。《静静的山》是她的本书。她是:
位登顶海拔8156米玛纳斯鲁峰的中国女性
位登顶海拔8012米希夏邦马峰的中国业余登山女性
位从南坡登顶海拔8844米珠穆朗玛峰的中地女性
位登顶海拔8516米洛子峰的中国女性
位登顶海拔8051米布洛阿特峰峰的中国女性
位登顶7座8000米以上山峰的中国女性
王静登山探险历程
2007年3月,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登顶
2007年9月,卓奥友峰,海拔8201米,登顶
2008年10月,希夏邦马峰,海拔8012米,登顶
2009年4月,PK64个户外项目进入前4名,到达北极
2009年7月,玉珠峰,海拔6178米,跨越
2009年9月,马纳斯鲁峰,海拔8156米,登顶
2010年5月,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南坡登顶
2010年12月,文森峰(南极高峰),海拔4897米,登顶
2011年1月,徒步115公里到达南极点
2011年5月,洛子峰,海拔8516米,登顶
2012年5月,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登顶
2012年7月,布洛阿特峰,海拔8051米,登顶
2013年4月,努子峰,海拔7861米,计划无氧登顶
2013年5月,人类登顶珠峰60周年,此书出版前夕,重返珠峰,挑战新梦……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阅读要求很高的人,尤其偏爱那些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作品,而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仿佛经过了精密的计算和打磨,每一个伏笔、每一个转折都显得那么水到渠成,毫不突兀。最难得的是,它在保持严密性的同时,还展现了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些对于环境、对于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刻画,简直像是一个高明的心理学家在进行现场解剖,让你不得不佩服作者洞察人性的深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语言的掌控力,他懂得如何用最凝练的词语表达最丰富的情感,那些看似简单的句子背后,往往蕴含着千钧之力。读完最后一章,我感到一种酣畅淋漓的满足感,这是一种久违的、真正被一部好作品“喂饱”的感觉。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文学,而是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会有新感悟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新发现的书简直是让人耳目一新,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笔触细腻得仿佛能触摸到故事中的每一个场景。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动声色却直击人心的叙事方式,总能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让你深思的哲理或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故事情节的推进张弛有度,绝非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像一幅层层展开的精美画卷,每一页都有新的惊喜等待发掘。读到中段时,我甚至停下来,反复回味了某几段对话,它们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人性的复杂性,让我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本书的氛围营造得极其成功,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完全沉浸式的体验空间,让你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全身心地投入到那个构建出来的世界中去呼吸,去感受。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娱乐性,更在于它对我们心灵的滋养和启迪。
评分我得承认,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题材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现在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喜欢故作高深。然而,这本书出乎意料地“亲近”读者。作者的叙事视角切换得非常自然流畅,即便是涉及到一些相对专业的背景知识,也能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富有张力的人物互动巧妙地融入,完全不会让人感到生硬或疲惫。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既满足了我对知识性的渴求,又保证了阅读过程中的愉悦感。那些细节处理得尤为巧妙,比如对某种旧物,或是一种特定气味的描写,瞬间就能将我拉回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中。这本书的节奏控制得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家,知道何时该激昂,何时该沉静,让人完全跟着他的指挥棒走,全程毫无尿点,一口气读完简直停不下来。
评分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本结构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赞的艺术品。作者在语言运用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对于词汇的选择精确而富有画面感,仿佛不是在写字,而是在雕刻画面。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很多段落的句子结构充满了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使是内心独白也充满了诗意,这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更重要的是,这种优美的文笔并没有沦为华而不实的堆砌,而是紧密地服务于人物的内心塑造和情节的张力。每一个人物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配角,也栩栩如生,拥有自己的世界观和复杂的动机。这本书的成功,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文学世界,让人在阅读结束后,久久无法抽离,甚至会开始用书中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片段。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来自于它所描绘的那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的挣扎与坚韧。它没有刻意煽情,但那种扑面而来的生命力与宿命感交织在一起的力量,真的很有穿透力。作者似乎对历史的进程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将个人悲欢融入到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之下,使得故事不仅仅局限于几个人物的情感纠葛,而是上升到了关于时代、关于选择、关于存在的深刻探讨。我喜欢书中那种带着淡淡忧郁和坚定希望并存的基调,它不像有些作品那样要么过度乐观,要么一味悲观,而是非常真实地反映了生活的复杂面貌——困难重重,但总有光亮可以追寻。对于我这种喜欢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和讨论的起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