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学zhe ,无论是汉唐经学家还是宋明理学家,都是以注释 《五经》、《论语》、《孝经》 说明孔子之道,不但有是有非,而且始终未能建构孔子之道的理论体系。
20世纪新儒学,以西方文化论证孔子之道。其在孔子之道被边缘化的历史条件下,为传承孔子之道于不断,用心良苦,成绩可观。但以西文化为参照,即是以西方文化为主,故不能胜任复兴中华文化的历史命。王炎平,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历史及文化教学工作。出版学术专著《牛李党争》《科举与士林风气》两种。发表学术论文《略论孔子思想的人民性与兼容性》《重评西汉经济政策》《释诸葛亮“好为〈梁父吟〉”》《略论前后蜀的国情和国运》《明清易代与〈圆圆曲〉》等30余篇。与人合著(编)书有《中国历史上的今天》《中国诗词曲艺术美学大百科》《中国科举制度研究》等。
《牛李党争》修订本《牛李党争考论》,论文集《治道与国运 以唐代政情为主》,即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于近期出版。
四、孔子君道论的现代意义/ (76)
第四讲 孔子论治平之道:治道论/ (77)
yi、 孔子治道论提出的背景/ (78)三、孔子民富论与中国古代经济社会/ (141)
第七讲 附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147)
yi、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149)
二、中国古代农业文化/ (153)
三、中国古代农村社会/ (155)
四、中国古代农家生活/ (161 )
五、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平议/ ( 164)
第八讲 孔子论齐家之道:慈孝论/ (171)
yi、孔子慈孝论要义/ (173)
二、孔子慈孝论与中国古代社会教化/ (188)
三、中国古代孝文化的蜕变/ (191 )
第九讲 孔子论齐家之道:夫妇论/ (195)
yi、“男女有别”论/ (197)
二、“亲之主”论/ (199)
三、《关雎》之道论/ (202)
四、 婚礼论/ (205)
五、情爱论/ (214)
小结/ (218)
第十讲 孔子论修身之道:君子论/ (223)
yi、孔子君子论要义/ (225)
二、孔子君子论与中国古代士君子传统/ (236)
第十yi讲 孔子办学与中国古代教育/ (243)
yi、有教无类/(244)
二、学为君子之教/(248)
三、“六经”之教/(254)
四、孔门教学/ (259)
五、孔门道风/ (263)
小结/ (270)
第十二讲 孔子论诗与中国古代文学/ (271)
yi、孔子与《诗》/ (272)
二、“诗言志” 论/ (277 )
三、“思无邪’ 论/ (280)
四、 辞达 论/ (283)
五、“尽善”“尽美”论/ (286)
六、“兴、观、群、怨”论/ (290)
七、关于诗教/ (294)
第十三讲 孔子修《春秋》与中国古代史学/ (299)
yi、略述孔子的史学事业/(300)
二、关于孔子修《春秋》/ (302)
三、从孔子修《春秋》到司马迁著《史记》/ (312
四、孔子与中国古代史学/(320)
第十四讲 孔子的历史命运/ (327)
yi、孔子的家庭与孔子/ (328)
二、孔子的时代与孔子/ (338)
三、孔子身后的命运/ (352)
余论/ (358)
第十五讲 孔子之道的历史命运/ (361)
yi、孔子之道的历史命运/ (362)
二、关于中华文化复兴问题/ (377)
卷末题句/ (384)
后记/ (385)
这哪里仅仅是一本关于孔子的书,分明是一本关于如何面对人生种种困境的指南。王炎平先生在《孔子之道(王炎平)》中,并没有将孔子的思想束之高阁,而是将其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经验巧妙地连接起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孔子并非将“小人”一棍子打死,而是指出了他们的一些思维模式和行为特征,例如“小人喻于利”,而“君子喻于义”。这让我不禁反思自己,在面对诱惑和利益时,是否能够坚守内心的原则,是否能够将长远的道义置于眼前的得失之上。王炎平先生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没有艰涩难懂的学术术语,也没有故弄玄虚的哲学思辨,只有真诚的思考和深刻的洞见。他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解释得淋漓尽致,让我在与人相处时,多了几分换位思考的自觉。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则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助人,什么是格局。书中关于“礼”的阐释,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我过去总觉得“礼”是繁文缛节,是束缚人性的枷锁,但王炎平先生却将其解读为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交往的规范,是一种让他人感到舒适和被尊重的方式。这种理解,让我对人际交往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任何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会我如何去提问,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道”。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门后是千年前那位圣人的智慧光辉,照亮了当下我们行走的方向。初读《孔子之道(王炎平)》,我被作者王炎平先生那深厚的学养和对儒家经典的独特解读所深深吸引。他并没有将孔子简单地描绘成一个遥不可及的圣人,而是深入浅出地展现了孔子作为一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一位充满人性光辉的普通人的多重维度。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孔子在杏坛之上循循善诱的声音,看到他周游列国,怀揣着“道”的理想,却屡屡碰壁的无奈与坚韧。王炎平先生通过对《论语》等经典文本的精细梳理,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仁”、“义”、“礼”、“智”、“信”这些核心概念的深刻内涵,更重要的是,他引导我们思考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能够切实在当地应用于现代社会的生活。例如,书中对“仁”的阐释,不再是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落脚于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尊重和同情,这在当下社会人际关系日益疏离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而“礼”,在王炎平先生的解读下,也摆脱了刻板僵化的印象,升为一种社会秩序和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体现了对他人和社会的基本尊重。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孔子教育思想的部分,他强调了“因材施教”和“学思结合”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孔子所倡导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王炎平先生笔下熠熠生辉,仿佛看到了教育的初心所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孔子的传记或解读,更是一部引导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的智慧宝典。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力量,让人在浮躁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宁静与方向。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远比我预期的要强烈。我一直认为孔子是个高高在上的符号,是课本里被简化的人物,直到翻阅《孔子之道(王炎平)》,我才意识到自己对这位伟大的先贤存在着多么大的误解。王炎平先生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严谨,又饱含着对孔子的深深敬意,层层剥开了孔子思想的精髓。他并没有回避孔子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反而将其置于春秋战国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让我们看到了孔子思想是如何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孕育、成长,并试图为社会寻求出路。书中关于“道”的探讨,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深刻含义。那是一种超越个体生命、关乎天下苍生的理想追求,是一种对人类命运的深沉关怀。王炎平先生通过对史实的还原和对文献的解读,将孔子从一个刻板的形象中解放出来,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抱负的真实个体。他对孔子政治思想的分析尤为精彩,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封建帝王的工具,而是看到了孔子在乱世中寻求安定、以德治国的苦心孤诣,以及他对于君主能否真正施行“仁政”的深切忧虑。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孔子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千年后的智者对话,他的话语跨越时空,依然振聋发聩。尤其是书中关于“君子”的品格塑造,那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从容与担当,在今天依然是激励我们前行的灯塔。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孔子,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担当、有智慧、有德行的人。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能够颠覆你对传统文化认知的书。王炎平先生在《孔子之道》中,以一种极为现代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孔子的思想。我一直认为孔子是个教条主义者,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思想的灵活与变通。比如,书中对“中庸”的阐释,就让我明白“中庸”并非是随波逐流的骑墙派,而是如何在复杂事物中把握平衡,找到最恰当的处事之道。王炎平先生用生动的事例,将这种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他还强调了孔子思想的实践性,比如在教育上,孔子强调“学”与“思”的结合,既要广泛学习,又要深入思考,这与我们今天提倡的探究式学习不谋而合。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孔子“好学”的描述。孔子并非天生全知全能,他也有自己的困惑和追求,而正是这种永不停歇的学习精神,才成就了他伟大的思想。这种“学习者”的形象,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也更加激励我不断进步。王炎平先生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能够将古老而深邃的思想,用清晰、流畅、富有逻辑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受益。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孔子,更是了解一种智慧的生活方式,一种安顿心灵的方法。
评分我得承认,《孔子之道(王炎平)》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孔子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孔子是个只知道“之乎者也”的古人,但王炎平先生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人性光辉、富有改革精神的孔子。他并没有回避孔子在政治上的失意,反而将其视为孔子思想形成的重要驱动力。书中对孔子“道”的追求,让我看到了他内心的执着与坚持,以及他对天下苍生福祉的深切关怀。王炎平先生用朴实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孔子的思想娓娓道来,没有艰涩的哲学术语,只有真诚的思考和深刻的洞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君子”的论述。孔子所倡导的“君子不器”,让我看到了超越功利、追求全面发展的胸怀;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则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团结与合作。这些品格,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是极其宝贵的财富。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它不仅仅是关于孔子,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德行、有担当的人。
评分我必须说,《孔子之道(王炎平)》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一点点。我一直对孔子抱有一种敬畏之心,但同时也觉得他的思想有些“高不可攀”。然而,王炎平先生的解读,却让我感到无比亲切和实用。他没有把孔子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将他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教育家、甚至是一位在政治上屡屡碰壁的“追梦人”的形象。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孔子“仁”的阐释。在王炎平先生的笔下,“仁”不再是空洞的道德口号,而是体现在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关怀、互相尊重和同理心。这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如何在与人相处中践行这份“仁”。书中关于“君子”的品格塑造,更是我受益匪浅。孔子所倡导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以及“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些话语在王炎平先生的解读下,让我看到了君子的风范,看到了一个成熟、有担当的人应该具备的气质。这不仅仅是对自我品格的要求,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孔子,更是了解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评分这真的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王炎平先生在《孔子之道》中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从未被如此清晰描绘过的孔子。他并没有将孔子描绘成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将他置于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了他的思考、他的挣扎、他的坚持。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孔子“道”的阐释所吸引。那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信念,那种为了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勇气,在王炎平先生的笔下,显得如此荡气回肠。他让我明白了,“道”不仅仅是一种哲学理念,更是一种人生追求,一种对天下苍生的责任。书中关于“君子”的品格塑造,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孔子所倡导的“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及“君子不器”的理念,让我看到了一个超越功利、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理想人格。王炎平先生的语言朴实而富有力量,他能够将古老而深邃的思想,用一种能够触及心灵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既感到启发,又感到温暖。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孔子,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深度、有担当的人。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与我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王炎平先生在《孔子之道》中,以一种极为细腻和深刻的笔触,展现了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我过去对“仁”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爱人”的层面,但王炎平先生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仁”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包括克己复礼、推己及人、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他将“仁”与“礼”紧密结合,让我们看到了儒家思想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的阐释。他强调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这让我深思了当今教育的诸多问题。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求实态度,在王炎平先生的笔下,显得尤为可贵,它鼓励我们保持谦逊,不断学习。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会我如何去提问,如何去独立思考,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道”。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反复咀嚼、回味无穷的书。王炎平先生在《孔子之道》中,用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将孔子的思想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紧密相连。我常常被书中对“礼”的解读所打动。我曾经认为“礼”是一种繁琐的规矩,但王炎平先生却将其上升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基本准则,以及社会和谐运转的必要条件。他让我们看到,“礼”的本质是“敬”,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内在德行的约束。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社交场合的言行,以及如何通过恰当的“礼”,去建立更加融洽的人际关系。书中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探讨,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他强调了“因材施教”和“学思结合”的重要性,这不仅对于教育工作者有启发,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终身学习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孔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理念,在王炎平先生的笔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让我明白了学习的真谛在于融会贯通和不断创新。这本书没有给我灌输任何教条,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一种与时俱进的智慧,让我能够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内心的安宁与方向。
评分王炎平先生的《孔子之道》,犹如一道清流,洗涤了我心中对传统文化的些许偏见。长久以来,我总觉得孔子的话语有些遥远,有些不接地气,似乎只属于历史的教科书。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孔子,一个在时代洪流中跌宕起伏,却始终坚持自己信念的孔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孔子的语录,而是通过引经据典,结合生动的历史故事,将孔子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内在逻辑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他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刻画。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怀揣着复兴周礼、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却屡遭挫折,但他从未放弃。这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当今这个充满挑战的社会,更是具有非凡的意义。书中关于“孝”的探讨,也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它并非简单地强调服从,而是包含着尊重、关怀和责任,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温情。王炎平先生将“孝”置于更广阔的社会伦理框架中进行解读,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价值。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孔子那个时代,感受着他内心的挣扎与坚持,也汲取着他身上那种超越时代的智慧。这本书不像是教科书,更像是一位智者的倾心讲述,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他的思想所感染,所引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