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七体书法字典
定价:168.00元
售价:134.4元,便宜33.6元,折扣80
作者:丁申阳 等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48612742
字数:450000
页码:61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字典选字标准.上起先秦,下到清代,千余种碑帖,,选出一万六千多字.各体书字形多变,习之不易,临写时定下心来.
一、 标准
1.规范。选完整的字,残缺的字不选;
2.大小划一;
3.改成墨迹,更加精准。
二、 六迹
选取各种书法大家的字,可以看到字的形态的变化,了解其历史变化脉络。
三、 四种查阅方法
部首索引
拼音索引
四、 功能
1.查阅方便;
2.欣赏功能;
3.临摹功能;
4.教师演示功能。
目录
作者介绍
丁申阳,善真、隶、行、草书,尤以草书。创作之余,亦喜戏墨作荷莲。书法作品先后入展中国书协会员展,全国第三、四、六届书法篆刻展。
文摘
序言
然而,这本书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将宏大的体系与微观的个体完美地融合起来。对于像我这样,主攻行书,但常常为草书的连绵和章法的跳跃而感到困扰的读者而言,这部字典提供的“结构分析图谱”简直是救星。它没有直接给出“草书应如何写”的武断结论,而是通过对章草、今草、狂草中“牵丝”、“缩笔”、“映带”等关键技巧的拆解,展示了不同风格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比如,在论述连带关系时,作者细致地描绘了笔势的“出”与“收”,如何在一个字内部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气场,并引导观者的视线流动。读起来,感觉就像是有一位技艺精湛的老师,耐心地在你耳边低语,告诉你每一根线条背后的“动机”。这种拆解的细致程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临摹时那种机械化的抄写,明白了书法创作中“意在笔先”的真正含义——你必须先在脑海中构筑好这个字的“骨架”和“血肉”。
评分翻开这本字典,我立刻被它那近乎学术论文般的严谨性所折服。这绝不是一本供人随意翻阅、博君一笑的字帖,它更像是一本面向专业院校或严肃书法爱好者的工具书和参考手册。装帧的厚重感与内页的精细排版相得益彰,特别是那些对古代碑帖原貌的影印和摹写,其清晰度和忠实度令人赞叹。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楷书笔法中“中锋运笔”的解析。丁先生没有简单地用“圆润”来概括,而是引入了“墨分五色”的理论,结合古代制笔材料的特性,详细剖析了如何在行笔过程中通过腕部的微妙转动,使笔画的边缘产生微妙的枯湿变化,从而赋予字体以生命力。这种对技术层面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简单的字汇查询,它实际上是在传授一种“执笔”与“用心”的哲学。对于那些在楷书上屡屡感到停滞不前的学习者,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打破瓶颈的全新思路,即从对结构形式的模仿转向对内在力感的构建。
评分这部《七体书法字典》在装帧和设计上的考量,体现了对阅读体验的深切关怀。纸张的选择,既保证了墨色的饱满度,又避免了传统宣纸在多次翻阅中容易出现的损坏问题。尤其是对于隶书的解读,我发现书中对“蚕头雁尾”的描述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细致程度。作者用图示和文字描述相结合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隶书起笔时“藏锋入纸”的技巧,以及如何通过腕力的轻重变化,使得收笔处的“飞白”处理得既灵动又不过分张扬。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通过参照书中的范例,避免走入“写得僵硬”或“写得松散”的误区。它仿佛在说:书法的美,就藏在这点滴的提按、藏露之间,只要你用心去观察和体会,自然能领悟其中的奥妙。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清晰地审视自身技法的不足。
评分这部《七体书法字典》的编纂者丁申阳先生,显然是站在了书法传承与普及的十字路口上,试图以一种宏大而系统的视角,为后学者构建一座坚实的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拿到书时,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包罗万象,它不仅仅收录了七种主流书体的范例,更在细节之处展现了对每种字体演变脉络的深刻洞察。例如,在对篆书的阐释中,作者并未止步于小篆的规范化,而是追溯到了甲骨文和金文的原始形制,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笔画粗细、结构欹侧,清晰地勾勒出文字符号向成熟书体过渡的“活的历史”。这种深度挖掘,对于那些渴望了解“为什么这样写”而非仅仅“怎么写”的进阶学习者来说,无疑是如获至宝。尤其是对魏碑的探讨部分,那种雄强峻拔之气,从纸面上几乎能扑面而来,作者对北碑中“方笔”与“圆笔”的区分,以及如何通过提按顿挫来表现力度和骨力,描述得极为精妙,绝非泛泛而谈的临摹指导,而是直指书法的“精气神”。
评分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这部作品在探讨不同书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转化关系时,所展现出的开阔视野。它不是孤立地看待篆、隶、楷、行、草,而是将其置于中国文字发展的宏大时间轴中进行考察。例如,在草书的源流分析中,作者巧妙地联系到了楷书的“欹侧体”和行书的“连带”趋势,解释了为何同一个人在不同心境下会写出风格迥异的字。这让书法学习从一种单纯的技巧训练,上升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悟层面。它教会读者,书法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流动的生命力,是书写者性情的自然流露。阅读完后,我不再仅仅是想模仿某一个字的好看,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的个性与古人的法度进行有机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个人风格。这部字典,毫无疑问是每一个真正想在书法之道上有所成就的人,案头不可或缺的指南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