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思想的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
定价:68.00元
作者:思想的历程创作组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11709172
字数:
页码:20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96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思想的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是一部反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百年传播历史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它给观众讲述了——20世纪初,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名字、肖像、事迹、学说思想是怎样传入中国的;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是如何翻译、出版和传播的:在这个思想历程中,究竟有哪些杰出人物和感人故事。它给观众展现了——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是如何逐步实现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
目录
集 历史选择
第二集 星火燎原
第三集 艰难岁月
第四集 延河之光
第五集 理论宝库
第六集 思想春天
第七集 世纪工程
第八集 薪火百年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它的参考文献列表本身就是一份宝贵的资源地图。但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它的结构布局稍显冗长,尤其是中后期的章节,篇幅拉得非常长,理论的密度也随之陡增。我个人感觉,作者似乎有一种将所有相关材料都纳入书中的倾向,这使得某些部分读起来有些“过于饱满”,略显臃肿。如果能更果断地进行取舍,将一些偏重于细节考据的段落提炼成附录或者作为延伸阅读材料,可能会让主线的推进更加清晰有力。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偏向于“速读”和抓住核心论点,这本书要求我必须慢下来,甚至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确保理解了某个细微的转折。这固然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但也意味着它对读者的专注力和时间投入要求极高。因此,我不会推荐给那些想快速了解该领域大致轮廓的读者。这本书更像是一趟需要精心规划的深度旅行,而不是一次说走就走的短途观光。它需要你准备好充足的精力和耐心,去细细品味每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但只要你愿意投入,它所给予你的回报,绝对是丰厚而深刻的。
评分我是在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开始阅读这本书的,那段时间我正好在思考一些关于文化身份认同和集体记忆的问题。这本书在梳理思想传播路径时,无意中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分析框架。它没有简单地将外来思想视为一种“灌输”,而是细致地描绘了它与本土文化土壤之间漫长而复杂的“对话”过程。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本土化”的几种不同策略,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茅塞顿开。它揭示了思想的生命力不在于其原教旨的纯粹性,而在于它被不同群体、在不同历史情境下所做的“重新解释”和“功能性挪用”。我特别关注了作者如何处理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微弱的声音——那些在主流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试图调和新旧观念的知识分子群体。作者对这些“中间地带”人物的挖掘,非常具有史学家的良心。它提醒我们,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由无数灰色地带构成的复杂织锦。这种对复杂性的尊重,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尤为厚重和可信,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发生”。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那种沉稳的色调和略带复古的字体,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随随便便的“畅销书”,而更像是一份需要认真对待的学术耕耘。我原本对这个领域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这些理论听起来就高深莫测,离我的日常生活太远。但是,这本书的序言部分却以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开篇,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拗口的定义和复杂的历史背景,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先领着你走过一片相对平坦的风景,让你对即将踏入的“思想迷宫”有一个初步的心理准备。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早期译介者时的那种细腻笔触,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他们当年翻译时的那种筚路蓝缕和如饥似渴。他们不仅仅是文字的搬运工,更是某种精神火种的守护者。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我的阅读门槛,让我这个“门外汉”也敢于翻开下一页,去探索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哲学高塔。读完第一章,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对那些激进思想是如何在旧世界的废墟上生根发芽,有了一种全新的、带有温度的理解。这绝非枯燥的理论罗列,而是一部有血有肉的思想移民史。
评分我给这本书打三星半的评价,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因为它在某些关键节点的处理上,显得有些过于“学术化”了,稍微欠缺了一些大众读者需要的“人性化”关怀。比如,当涉及到某一个关键思想流派的理论分歧时,作者似乎毫不犹豫地直接跳入了对原典的细致考据和不同学派观点的针锋相对。我理解,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这种严谨是必须的,它确保了文本的准确性和深度。但是,对于像我这样,更倾向于理解“这个思想如何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和认知”的读者来说,这种深度的理论剖析,就像是直接把我们扔进了湍急的河流中央,少了些许岸边的缓冲和引导。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消化那几段关于“实践与认识论”反复辩证的论述,感觉自己像是在啃一块难以下咽的“硬骨头”。我期待看到更多鲜活的案例——比如,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具体的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在他们的日常写作或教学中,阐释和应用这些新思想的。如果能在理论的间隙穿插一些“他们是怎样想的、他们当时面临的阻力是什么”的片段,这本书的生命力会更强,读起来也会更流畅、更具代入感。现在看来,它更像是一本为“同行”准备的精美工具书,而不是一本面向更广泛受众的“思想普及读本”。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非常让人赏心悦目,这大概是它最先吸引我的地方之一。纸张的质感厚实而又不失韧性,油墨的印刷清晰有力,即便是正文中的那些年代久远的引文,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没有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但更重要的是,那种“包邮”的附加值,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毕竟,在如今这个运费越来越贵的时代,能省下这笔钱,买到一本内容扎实的专业书籍,确实让人心情愉悦。然而,这种物质层面的满意度,并未完全转化成阅读体验上的完美闭环。我发现,本书的注释部分安排得稍微有些不便,许多关键的学术出处和背景解释,都被堆积在了书的末尾,而不是采用更常见的脚注或尾注的形式。这意味着,每当我读到一段需要查阅背景资料的文字时,就必须像一个侦探一样,在正文和尾部之间来回翻页,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沉浸感。这种排版上的取舍,虽然可能在整体版式上追求了简洁,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像一根根小小的刺,时不时地提醒你,你正在阅读一本“被设计”出来的书,而不是一本“自然流淌”出来的思想记录。希望未来的再版能考虑到这种阅读流线性上的优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