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全集(套装1-3卷)

卢作孚全集(套装1-3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守广,项锦熙 著
图书标签:
  • 卢作孚
  • 民国史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企业家
  • 思想家
  • 教育家
  • 历史
  • 传记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碧海箫音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28414
商品编码:2901814525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卢作孚全集(套装1-3卷)

定价:180.00元

作者:张守广,项锦熙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11528414

字数:

页码:139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卢作孚全集(套装1-3卷)》以丰富的一手资料,包括著述、讲演、讲话、书信等,真实体现了卢作孚为四川、为长江、为中国找出路,也就是为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现代化事业不断追寻的经验和思考。
  相信《卢作孚全集(套装1-3卷)》的出版,会成为研究卢作孚及其事业的重要参考书。

目录


卷:

建设健将,书生本色——卢作孚的志趣与人生(代前言)
编辑说明
1914—1916年
赠法专毕业友人联语(1914年6月)
各省教育厅之设立(1916年9月17日)
告反对戴戡诸君(1916年9月29—30日)
1922年
《教育月刊》发刊词(1922年2月1日)
教育经费与教育进行(1922年2月1日)
教育方法与暗示(1922年2月1日)
教育行政之要义(1922年2月1日)
教育考察团之组织(1922年4月1日)
1923—1925年
一个根本事业怎样着手经营的一个意见(1923年)
成都市立通俗教育馆大事记(1925年7—8月)
成都市立通俗教育馆四部(1925年7—8月)
两市村之建设(1925年8月)
成都市市立通俗教育馆周年报告序(1925年12月1日)
1927年
建修嘉陵江温泉峡温泉公园募捐启(1927年5月1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5月28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5月29日)
致黄云龙函(1927年7月5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0月1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0月9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0月16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0月23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1月1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1月1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1月2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1月3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1月7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1月20日)
致邓锡侯函(1927年12月1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2月10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2月11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2月19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2月20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2月22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2月25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2月28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2月29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
……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第二卷: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第三卷: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1950年
1951-1952年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卢作孚全集(套装1-3卷)》图书简介 一、 筚路蓝缕,开创实业救国新篇章 《卢作孚全集》不仅是一部文献巨著,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爱国者、杰出教育家、卓越社会活动家和富有远见的实业家——卢作孚先生思想与实践的集大成者。本套全集以其磅礴的体量,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卢作孚先生从青年时代开始,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如何以“科学救国”为己任,怀抱“实业救国”的理想,投身于教育、文化、农村建设和工商实业等诸多领域,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和现代化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与不朽贡献。 全集第一卷,聚焦于卢作孚先生的早期思想形成与实践探索。在那个国势飘摇、风雨如晦的时代,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寻求救国之道。卢作孚先生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双重熏陶,敏锐地捕捉到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科学技术和产业的落后。他深信,只有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兴办实业,才能真正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独立自主。这一卷详细记录了他对教育的深刻思考,从基础教育的普及到职业教育的推广,他始终将培养人才视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同时,也展现了他早期在乡村建设方面的尝试,他看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主张从农村入手,通过改良生产方式、发展乡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来夯实国家发展的根基。这部分的文字,既有对时代背景的深沉反思,也有对具体实践的细致描述,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民族前途的坚定信念。读者可以通过这一卷,深入了解卢作孚先生思想的萌芽与成长,以及他如何在一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中,以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态度,开启他波澜壮阔的人生。 二、 艰苦卓绝,铸就民族工业脊梁 《卢作孚全集》第二卷,将读者带入卢作孚先生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他最集中、最辉煌的实业实践阶段。在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卓越的才能,在民族工业相对薄弱的中国,一手创办并发展了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民营企业——永利碱厂和永利氮肥厂。这一卷的内容,不仅是关于企业经营的宝贵案例,更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的生动缩影。 卢作孚先生深知,要实现“实业救国”,必须要有扎实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他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却又坚持消化吸收,自主创新,最终打破了西方列强的技术垄断。他对待技术革新和质量控制的态度近乎苛刻,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得永利碱厂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这卷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关于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深刻论述,他强调“科学管理”,注重员工培训和福利,将企业视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体。 更令人敬佩的是,卢作孚先生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始终将民族利益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他毅然决定将永利碱厂的部分设备和技术转移到后方,支援国家抗战,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他深信,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这一卷的内容,充满了实干家的魄力与智慧,展现了卢作孚先生如何以一己之力,在帝国主义的夹缝中,为中国民族工业争得一席之地。他的思想和实践,为后来的中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 三、 鞠躬尽瘁,谱写教育与社会服务新篇章 《卢作孚全集》第三卷,则更为全面地展现了卢作孚先生在教育、社会服务以及晚年思想等多个维度的深邃洞察与不懈追求。在教育领域,他不仅是一位理论家,更是一位实践者。他创办了著名的中山大学农学院,并积极参与其发展,主张学以致用,将教育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他始终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方向,强调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这一卷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教育改革的诸多独到见解,以及他对青年一代成长的殷切期望。 在社会服务方面,卢作孚先生始终将目光聚焦于改善民生,推动社会进步。他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关注弱势群体,致力于提升人民的福祉。在乡村建设的理念上,他有着更为成熟和系统的思考,他提出的“乡村建设”不仅是经济层面的发展,更是包含文化、教育、卫生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改造,旨在构建一个更为和谐、自给自足的乡村社会。这部分的论述,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社会结构和发展模式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从基层做起,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情怀。 此外,这一卷也收录了卢作孚先生晚年的思考与总结。在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见证了国家的剧烈变革后,他的思想更加成熟,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对中国道路的探索,有着更为深刻和前瞻性的见解。他对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出了许多富有洞察力的观点。这些晚年思考,是对他一生实践的升华,也为我们理解他的思想全貌提供了重要的窗口。 四、 思想之光,照耀时代前行的道路 《卢作孚全集》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国近代史和思想史的一次重要梳理与呈现。卢作孚先生的思想,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局限,其核心价值在于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务实的科学精神、对民族工业发展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教育和社会进步的执着追求。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一生,是“忧国忧民,实干兴邦”的生动写照。 这套全集,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料,更是对后人的一份精神财富。通过阅读卢作孚先生的文字,我们可以学习到他那种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精神,学习到他那种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实干作风,学习到他那种胸怀天下、心系人民的博大情怀。在当前中国迈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重温卢作孚先生的思想与实践,无疑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卢作孚全集(套装1-3卷)》是一部值得所有关心中国历史、关注民族命运、热爱科学与实业的读者深入研读的鸿篇巨制。它以其史料的珍贵性、思想的深刻性、实践的典范性,必将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史和企业管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并对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大江东去》,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聚焦于宋代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尤其对几个核心人物的心理刻画,简直入木三分。比如主角在面临国家危难时的挣扎与抉择,那种深沉的家国情怀,让人在阅读时几乎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煎熬与坚韧。书中对于战争场面的描写,既有宏大的排兵布阵,又不乏血肉模糊的真实感,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又深感战争的残酷。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还原,无论是市井生活的小人物百态,还是朝堂之上的尔虞我诈,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带领我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极为扎实,文辞典雅又不失流畅,许多段落读来如饮甘泉,值得反复品味。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史实众多,初读时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才能跟上人物关系的梳理,但一旦沉浸其中,便欲罢不能。

评分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的冲击力,在于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温情脉脉的面纱,直抵人性的幽暗角落和救赎的渺茫希望。故事情节设置得非常巧妙,阿富汗喀布尔的宁静生活与后来的战乱、流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背景的反差极大地烘托了主角阿米尔内心深处的愧疚和逃避。我尤其对书中对“友谊”和“背叛”的探讨印象深刻,那种童年无心铸下的过错,如何像毒瘤一样伴随一个人几十年,直到中年依然无法摆脱阴影。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前半部分的铺陈细腻而缓慢,积蓄着情感的张力,而后半段则像洪水决堤般汹涌而下,让人读到凌晨也舍不得放下。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的,是对“勇气”的重新定义——真正的勇气或许不是拿起武器对抗敌人,而是有直面自己过去错误的决心。这本书很“虐心”,但其最终传递出的关于宽恕与自我救赎的主题,是极为珍贵和温暖的。

评分

我近期读了一本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著作,名为《看不见的街道》,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日常通勤和城市空间的认知。作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建筑师,而更像一个社会学家,他关注的重点是如何人在城市中移动和感知。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从巴西的贫民窟到东京的立体交通系统,都旨在说明规划的本质是权力分配和社会关系的映射。例如,书中探讨了为什么有些社区的步行友好度极高,而有些地方却强迫居民必须依赖汽车,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利益考量和历史遗留问题。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关于“绿色空间”的讨论,它揭示了公园和绿地在不同阶层民众可及性上的巨大差异,所谓的“城市之肺”有时更像是划分阶层的无形边界。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数据支撑充分,读起来虽然需要一定的专注力来理解复杂的社会学模型,但它提供的思维框架非常实用,让我以后再走在任何一条街道上,都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这条路,究竟是为谁而建的?

评分

说实话,《时间简史》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宇宙充满好奇又有点“数学恐惧症”的人量身定做的。霍金先生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那些深奥的物理学概念——从黑洞到时间旅行,从宇宙大爆炸到量子力学——剥去了厚厚的数学外衣,用极其直观的类比和想象力展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他讲述引力如何塑造时空的部分,那种将时空视为一张可以被拉伸和扭曲的“幕布”的比喻,即便没有高等数学的基础,也能构建出一个大致清晰的图像。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宇宙是无限的”这种说法,而是开始真正思考“无限”的含义,开始对我们所处的这个存在产生更深层次的敬畏感。当然,一些后期的理论推导部分,虽然作者已经尽力简化,对我来说依然是挑战,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阅读同一段话,试着在脑海中构建模型。但总体而言,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物质世界基本法则的认知边界,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而非纯粹的知识灌输。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园林里的中国》,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视觉盛宴”加上“文化解码器”。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建筑史介绍,而是带着一种极其亲近和生活化的口吻,带你走进一个个中国古典园林的心脏。作者对“意境”二字的阐释尤其到位,她不是简单地罗列亭台楼阁的样式,而是深入挖掘了文人雅士在其中寄托的情感、对自然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的诗意。书中的插图和照片精美绝伦,有些角度非常刁钻,是那种你自己走在园子里可能都忽略了的细节,比如一处漏窗的光影变化,或是一块假山的肌理纹路。通过阅读,我才明白“曲径通幽”不仅仅是形容小路,它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体现——不求直达,享受过程中的迂回与发现。这本书让我对“天人合一”的理解从书本上的概念,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空间体验,非常治愈,也让人对传统美学有了更深的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