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卢作孚全集(套装1-3卷)
定价:180.00元
作者:张守广,项锦熙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11528414
字数:
页码:139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卢作孚全集(套装1-3卷)》以丰富的一手资料,包括著述、讲演、讲话、书信等,真实体现了卢作孚为四川、为长江、为中国找出路,也就是为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现代化事业不断追寻的经验和思考。
相信《卢作孚全集(套装1-3卷)》的出版,会成为研究卢作孚及其事业的重要参考书。
目录
卷:
序
建设健将,书生本色——卢作孚的志趣与人生(代前言)
编辑说明
1914—1916年
赠法专毕业友人联语(1914年6月)
各省教育厅之设立(1916年9月17日)
告反对戴戡诸君(1916年9月29—30日)
1922年
《教育月刊》发刊词(1922年2月1日)
教育经费与教育进行(1922年2月1日)
教育方法与暗示(1922年2月1日)
教育行政之要义(1922年2月1日)
教育考察团之组织(1922年4月1日)
1923—1925年
一个根本事业怎样着手经营的一个意见(1923年)
成都市立通俗教育馆大事记(1925年7—8月)
成都市立通俗教育馆四部(1925年7—8月)
两市村之建设(1925年8月)
成都市市立通俗教育馆周年报告序(1925年12月1日)
1927年
建修嘉陵江温泉峡温泉公园募捐启(1927年5月1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5月28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5月29日)
致黄云龙函(1927年7月5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0月1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0月9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0月16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0月23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1月1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1月1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1月2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1月3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1月7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1月20日)
致邓锡侯函(1927年12月1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2月10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2月11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2月19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2月20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2月22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2月25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2月28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12月29日)
致彭瑞成函(1927年)
……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第二卷: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第三卷: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1950年
1951-1952年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读完了《大江东去》,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聚焦于宋代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尤其对几个核心人物的心理刻画,简直入木三分。比如主角在面临国家危难时的挣扎与抉择,那种深沉的家国情怀,让人在阅读时几乎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煎熬与坚韧。书中对于战争场面的描写,既有宏大的排兵布阵,又不乏血肉模糊的真实感,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又深感战争的残酷。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还原,无论是市井生活的小人物百态,还是朝堂之上的尔虞我诈,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带领我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极为扎实,文辞典雅又不失流畅,许多段落读来如饮甘泉,值得反复品味。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史实众多,初读时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才能跟上人物关系的梳理,但一旦沉浸其中,便欲罢不能。
评分《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的冲击力,在于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温情脉脉的面纱,直抵人性的幽暗角落和救赎的渺茫希望。故事情节设置得非常巧妙,阿富汗喀布尔的宁静生活与后来的战乱、流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背景的反差极大地烘托了主角阿米尔内心深处的愧疚和逃避。我尤其对书中对“友谊”和“背叛”的探讨印象深刻,那种童年无心铸下的过错,如何像毒瘤一样伴随一个人几十年,直到中年依然无法摆脱阴影。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前半部分的铺陈细腻而缓慢,积蓄着情感的张力,而后半段则像洪水决堤般汹涌而下,让人读到凌晨也舍不得放下。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的,是对“勇气”的重新定义——真正的勇气或许不是拿起武器对抗敌人,而是有直面自己过去错误的决心。这本书很“虐心”,但其最终传递出的关于宽恕与自我救赎的主题,是极为珍贵和温暖的。
评分我近期读了一本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著作,名为《看不见的街道》,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日常通勤和城市空间的认知。作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建筑师,而更像一个社会学家,他关注的重点是如何人在城市中移动和感知。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从巴西的贫民窟到东京的立体交通系统,都旨在说明规划的本质是权力分配和社会关系的映射。例如,书中探讨了为什么有些社区的步行友好度极高,而有些地方却强迫居民必须依赖汽车,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利益考量和历史遗留问题。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关于“绿色空间”的讨论,它揭示了公园和绿地在不同阶层民众可及性上的巨大差异,所谓的“城市之肺”有时更像是划分阶层的无形边界。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数据支撑充分,读起来虽然需要一定的专注力来理解复杂的社会学模型,但它提供的思维框架非常实用,让我以后再走在任何一条街道上,都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这条路,究竟是为谁而建的?
评分说实话,《时间简史》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宇宙充满好奇又有点“数学恐惧症”的人量身定做的。霍金先生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那些深奥的物理学概念——从黑洞到时间旅行,从宇宙大爆炸到量子力学——剥去了厚厚的数学外衣,用极其直观的类比和想象力展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他讲述引力如何塑造时空的部分,那种将时空视为一张可以被拉伸和扭曲的“幕布”的比喻,即便没有高等数学的基础,也能构建出一个大致清晰的图像。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宇宙是无限的”这种说法,而是开始真正思考“无限”的含义,开始对我们所处的这个存在产生更深层次的敬畏感。当然,一些后期的理论推导部分,虽然作者已经尽力简化,对我来说依然是挑战,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阅读同一段话,试着在脑海中构建模型。但总体而言,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物质世界基本法则的认知边界,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而非纯粹的知识灌输。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园林里的中国》,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视觉盛宴”加上“文化解码器”。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建筑史介绍,而是带着一种极其亲近和生活化的口吻,带你走进一个个中国古典园林的心脏。作者对“意境”二字的阐释尤其到位,她不是简单地罗列亭台楼阁的样式,而是深入挖掘了文人雅士在其中寄托的情感、对自然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的诗意。书中的插图和照片精美绝伦,有些角度非常刁钻,是那种你自己走在园子里可能都忽略了的细节,比如一处漏窗的光影变化,或是一块假山的肌理纹路。通过阅读,我才明白“曲径通幽”不仅仅是形容小路,它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体现——不求直达,享受过程中的迂回与发现。这本书让我对“天人合一”的理解从书本上的概念,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空间体验,非常治愈,也让人对传统美学有了更深的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