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2017年度中国家庭农场发展报告。由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共同主编。全书共四个部分:一是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和家庭农场监测情况报告;二是31个省(市、区)发展家庭农场的地方经验;三是有关家庭农场发展的理论文章;四是政策文件汇编。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编著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主要职能为:研究农村经营体制变革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政策建议,经批准后组织实施;研究起草农村土地承包、耕地使用权流转和承包纠纷仲裁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并指导实施;指导农村土地承包、耕地使用权流转和承包纠纷仲裁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农村公共政策问题;农村经济组织与制度;农村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农村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农村贫困问题和发展策略等。从研究方法的创新性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很高的学术水准和前瞻视野。它似乎并未完全拘泥于传统的经济学模型分析,而是积极吸纳了社会学、地理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工具。比如说,报告中对不同地理尺度上家庭农场资源禀赋差异的剖析,就明显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技术,这使得关于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讨论,不再是空泛的理论推演,而是有了清晰的地理坐标和空间逻辑支撑。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应用,无疑提升了报告的分析深度和解释力,使得它能够更精准地捕捉到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差异巨大的国家内部,家庭农场发展所面临的异质性挑战。对于政策制定者或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来说,这种细致的空间刻画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评分这次阅读体验最大的收获在于其数据引用的详实与多维。我注意到报告在关键论断的支撑上,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统计数字,而是巧妙地结合了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比如在分析某一特定省份家庭农场合作化程度时,它不仅提供了合作社的覆盖率和盈利率的百分比变化,还穿插引用了对几位农场主的深度访谈记录。这些鲜活的“人声”极大地增强了报告的可信度和代入感,让我仿佛置身于田间地头,亲耳听取他们对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实际感受和困惑。这种“以人为本”的研究视角,在高冷的学术报告中是比较难得的,它让冰冷的数据瞬间有了温度和故事性,也让我对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基层实践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用了一种比较沉稳的色调,感觉很符合研究报告应有的那种严谨性。拿到手里,分量也适中,纸张的质感摸上去还算不错,阅读体验是加分的。我本来对这个领域了解不多,只是出于职业上的好奇翻阅,没想到目录的编排逻辑性非常强,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年度研究的脉络。从宏观的政策环境梳理,到中观的区域发展差异分析,再到微观的农户案例观察,层层递进,引导性很强。这种结构安排,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主题的读者,也能很快把握住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尤其欣赏它在章节衔接处所做的过渡性说明,虽然是报告,但读起来没有那种生硬的割裂感,更像是一篇逻辑严密的长篇深度报道,让人很有兴趣一直往下看,去探究那些数据背后隐藏的真实故事和发展趋势。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在于它对“2017年”这一时间点的精准记录,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期的独特切片。它不是一本孤立的农业技术手册,也不是一本纯粹的宏观经济学教材,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的产物。那些关于家庭农场如何在市场化浪潮中挣扎求存,如何在政策扶持与自身能力之间寻求平衡的故事,实际上折射出的是整个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深刻结构性变革。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三农”问题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不再是零散的新闻碎片,而是一个有逻辑、有数据支撑的完整知识体系。这份报告,无疑是了解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脉络不可多得的优秀文献。
评分整体的行文风格,我个人感觉是非常克制而专业的,没有那种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其词的倾向。通篇保持了一种客观、审慎的学术语调,即便是描述到一些令人鼓舞的成功案例,措辞也依然严谨有力,绝不轻易下结论。这对于一份年度性的行业报告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关乎到未来政策导向和市场预期的形成。我在阅读过程中,特别留意了它对未来趋势的展望部分,发现它在提出积极预期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当前发展中潜藏的结构性风险,比如金融支持的不足、人才断层的加剧等。这种“两面观”的平衡处理,体现了撰写团队的成熟与负责,使得这份报告更像是一个可靠的“导航仪”,而非一味鼓吹乐观的“宣传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