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注疏汇校(十三经注疏汇校 全九册)

尚书注疏汇校(十三经注疏汇校 全九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书局 著
图书标签:
  • 十三经
  • 注疏
  • 尚书
  • 经学
  • 古籍
  • 典籍
  • 文化
  • 历史
  • 文献
  • 汇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通雅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2848
商品编码:29054444234
开本:32

具体描述

     详细描述

  • 作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ISBN:  9787101122848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本书是杜泽逊先生主持的“十三经注疏汇校”之首个品种,共通校了19个不同版本,吸收了15家前贤校勘成果,其汇校长编,既能反映版本源流,又能反映《尚书注疏》在刊刻过程中文字变化的轨迹,同时也能看到前人校记的递承关系,对我们学习研究或整理使用《尚书注疏》都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尚书注疏汇校》共二十卷,由山东大学杜泽逊先生主持编纂。该书所用底本为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十三经注疏》本,所用校本共18种,即唐开成石经本、宋刻单疏本、宋刻八行本、李盛铎旧藏宋刻本、宋王朋甫刻本、宋刻纂图互注本、宋魏县尉宅刻本、蒙古平水刻本、魏了翁《尚书要义》、元相台岳氏刻本(清乾隆重刻)、元刻明修十行本、明永乐刻本、明嘉靖李元阳刻本、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本、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清乾隆内府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内府钞《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清嘉庆阮元南昌府学刻本,同时吸收了15家前人尤其清代学者的校勘成果。出版形式上,《注疏》原文为底本影印,汇校长编则为排印,放在每卷《注疏》原文之后。
《尚书》: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政治智慧的千年宝典 《尚书》,这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早期历史、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观的经典文献,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滋养着华夏文明的根脉。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本政治的教科书,一卷哲学的启示录,一部道德的指南针。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尚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深刻影响了历代帝王的治国方略,塑造了士大夫的政治品格,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普通民众的价值观念之中。 一、内容的渊博与价值的深邃 《尚书》的篇章,以“书”为名,顾名思义,记录的是古代的言论和事件。其内容之博杂,涵盖了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到西周中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法律、天文、伦理等方方面面。这些珍贵的史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政治智慧的宝库: 《尚书》集中展现了古代圣王明君的政治理念和实践。《尧典》中对尧之禅让的记载,体现了“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舜典》则详细阐述了舜的德行与治国之道,强调了选贤任能、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洪范》更是将政治、哲学、自然科学融为一体,提出了“五行”、“九畴”等系统性的治国原则,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历代帝王在治国理政时,无不从中汲取智慧,学习经验。例如,如何处理好君臣关系,如何制定合宜的法律,如何安抚民众,如何在危机时刻做出决策,《尚书》都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历史的真实镜鉴: 《尚书》的史料价值极高,它记载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周公辅佐成王、武王伐纣等。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演变,政治制度的萌芽,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虽然其中夹杂着一些神话传说和后人的增补,但其史料的珍贵性依然不容忽视。它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史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脉络不可或缺的依据。 道德伦理的基石: 《尚书》所倡导的“民惟命,天惟应”的观念,强调了民心的向背关乎政权的稳定,体现了对民众的关怀和尊重。其中对君主“惟德是用”、“敬天保民”的要求,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伦理的核心。《训政》等篇章对臣子的忠诚、勤勉、正直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塑造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政治道德形象。这些道德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对社会风尚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哲学思想的萌芽: 《尚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天命观”、“德治论”、“慎罚论”等。它探讨了天道与人事的关联,强调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仁政来维护社会秩序。《盘庚》中盘庚迁殷的理由,以及对臣民的告诫,体现了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刻思考。《金縢》则通过周公“代王而祷”的故事,展现了对祖先和天命的敬畏。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儒家、道家等哲学流派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起点。 二、文本的流传与研究的价值 《尚书》的成书年代久远,流传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散佚、增补和整理。最早的《尚书》可能是在春秋时期由孔子整理成篇,并将其作为教育学生的教材。《左传》等早期著作中已经引用了《尚书》的内容,证明了其在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秦火焚书坑儒之后,《尚书》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至汉代,仅存的《古文尚书》已难以得见。直到东汉末年,孔安国献《古文尚书》,并作注,后世遂以此本为基础,形成了《尚书》研究的重要源流。晋代梅赜又献《今文尚书》,至此,《尚书》分为《古文》和《今文》两大系统,学者们围绕两者的真伪、篇章、义疏等进行了数千年的争论与研究,形成了浩如烟海的《尚书》学研究成果。 《尚书》的文本研究,历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历代学者,如汉代的郑玄、三国时期的虞翻、魏晋南北朝的皇侃、唐代的孔颖达、宋代的朱熹、清代的阎若璩、王鸣盛等,都对《尚书》进行了精细的校勘、注疏和考证。他们通过文献比对、音韵考证、历史推断等方法,力图还原《尚书》的真实面貌,解读其深层含义。 校勘的严谨: 由于《尚书》传世版本众多,且年代久远,不同版本之间存在差异,甚至是讹误。因此,对《尚书》进行校勘,辨别真伪,辨别异同,就显得尤为重要。严谨的校勘能够帮助我们更接近《尚书》的原始面貌,避免因版本错误而导致的理解偏差。 注疏的深度: 《尚书》的语言古朴,文意深奥,许多篇章涉及古代礼制、官职、地名等,非经过深入研究难以理解。注疏的作用在于解释词义,阐明文意,考订史事,补充背景知识,为读者提供理解《尚书》的钥匙。优秀的注疏不仅能够帮助读者读懂文本,更能启发读者思考文本背后的思想和文化。 汇校的意义: “汇校”二字,恰恰点明了《尚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历史过程。汇校是对历代学者的校勘、注疏成果进行汇总、整理、辨析的过程。通过汇校,可以集各家之长,去伪存真,形成更为完善、可靠的《尚书》文本,并对其内容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解读。十三经注疏汇校,正是这样一项集大成式的学术工程,它将历代学者的心血融于一体,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学术资源。 三、传承与启示 《尚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价值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文献意义。它所蕴含的政治智慧、道德伦理、哲学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现代政治的启示: 《尚书》中关于“民本”、“德治”、“依法治国”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现代政治的根本原则仍有借鉴意义。如何平衡权力与责任,如何实现公平正义,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尚书》中的许多论述,仍然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 对个人品德的塑造: 《尚书》中关于君子之道、忠君爱民、勤勉正直的要求,对于塑造现代人的品德修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教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有操守的人。 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尚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库,通过对《尚书》的研究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源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它连接着我们与古代的祖先,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智慧与精神。 总之,《尚书》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深入品味的经典。它不仅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政治、思想的窗口,更是启迪现代人智慧、塑造健全人格的宝贵财富。对其进行细致的校勘、深刻的注疏,汇集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传承和发扬这部伟大经典的必要途径,也是我们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汲取古人智慧的重要方式。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在话,当我决定入手这套书时,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毕竟十三经的注疏浩如烟海,要真正做到“汇校”而不失精要,难度极高。但实际体验下来,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好处在于系统性,它就像一张细密的网,将散落在宋、明、清乃至更早文献中的关于《尚书》的零星论述都精准地捕捞了上来,并进行了细致的校勘对比。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一些关键章句的争议点做了非常详尽的梳理,引用了多位大儒的观点,既有“义理”层面的阐发,又不乏“训诂”层面的考据,做到了兼收并蓄,平衡了不同学派的侧重。这对于我撰写关于先秦文献演变的一些小论文时,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原始材料支持。读完后你会觉得,过去那些零敲碎打的阅读体验一下子被串联起来了,构建出了一个更为完整和立体的《尚书》知识体系。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极大地提高了后学者的研究效率和准确性。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了它对不同版本之间微妙差异的处理上。我注意到,编纂者在处理那些字词的微小变动时,极其审慎,并没有草率地下定论,而是将不同的校勘意见并列呈现,留给读者自己判断的空间。这种“存疑”的学术态度,恰恰体现了治学应有的谦逊。我曾经花了好大力气去比对几处关于“惇”与“敦”的用法,在其他工具书中往往只能找到单一的结论,但在这套汇校本中,我看到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对同一字词在特定语境下的不同解读。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古文语境敏感度的认知。而且,九册的体量,使得每一册的重点都非常突出,无论是专注于篇章结构分析的,还是侧重于具体词汇考证的,都能找到对应的聚焦部分。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某一特定篇目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本随身的“尚书研究室”。

评分

每次看到这套书静静地躺在书架上,都会有一种安心感。它不是那种流行一时的畅销书,而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术基石。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在处理一些涉及礼乐制度和祭祀仪轨时的严谨性。很多关于“礼”的探讨,往往因为缺乏可靠的原始文本佐证而流于空泛,但这套汇校本通过对注疏中相关内容的细致比对,清晰地勾勒出了这些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面貌。这套书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文献整理,它构建了一个关于“何为正统”的知识框架,让后来的学者在讨论“古学”与“今学”的差异时,有了可以信赖的参照点。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历史学或文献学研究者来说,拥有这套书,就像拥有了一张通往中国早期政治哲学核心区域的通行证,其含金量不言而喻。

评分

坦率地说,阅读如此浩大的古籍汇编,对读者的古文功底要求是比较高的。但这套书的体例设计,巧妙地平衡了这一点。它一方面保留了原典的古朴面貌,让研究者可以最大限度地贴近原始文本;另一方面,其详尽的校注体系又为初学者架设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我身边有些刚接触国学的朋友,一开始觉得《尚书》晦涩难懂,但自从参考了这套书的汇校本后,入门速度明显加快了。特别是那些对历代“疏”和“传”的侧重点不甚了解的人,通过这本书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学派的注疏是如何层层递进地诠释上古的诰命文书的。这种知识的累积过程,就像是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上一层,视野就开阔一分。它让那些本来看似遥不可及的古代圣贤的教诲,变得鲜活和可理解了。

评分

这部《尚书注疏汇校》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醉心于古籍考订的读书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那种厚重的历史感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首先,从装帧和排版上看,这套书就透着一股子文人雅士的格调,墨香缭绕,让人忍不住想沉浸其中。编者在汇校上的功夫是真下了大工夫的,不同版本的异文对比清晰明了,表格和注释的设置非常科学,极大地便利了对《尚书》文本流变的研究。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对于历代重要注疏的梳理,不再是零散地散落在不同典籍中,而是集中于此,一目了然。这对于理解儒家思想源头,特别是上古政治伦理的形成过程,提供了极佳的参照系。读着这些古人的智慧结晶,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士人皓首穷经的年代,体会着他们对“文德配天”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缩影,每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