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祖宗之法(修订版)
:67.00元
作者:邓小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1080499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把“祖宗之法”处理为一个核心明确稳定、而外缘宽泛富有弹性的综合体,其基本精神是“事为之制、曲为之防”;它既包含着若干“做法”,如守内虚外、以文驭武、压制宦官外戚、尊重士大夫等;同时也包含着各种“说法”,呈现为一个“话语的集成”,由“涂抹”、“层累”和“叠加”而形成,对之的理解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其立意有匠心处,其阐发是“立体”的,手法娴熟、剖析细腻又富于分寸感;其所揭示的政治与文化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为从文化角度透视中国政治,提供了新鲜启示。
内容提要
《祖宗之法》作为儒家礼制的核心,祖宗崇拜的原则与实践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社会等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宋代,这种原则与实践凝聚为所谓“祖宗之法”。围绕“祖宗之法”,在宋代曾有许多不尽相同的提法,例如“祖宗法”、“祖宗家法”、“祖宗之制”、“祖宗典制”等等。诸多说法的共同之处,在于对本朝前代帝王所施行法度中一以贯之的精神之追念与推崇。
赵宋王朝的所谓“祖宗之法”,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论题。遵行“祖宗之法”,说得浅白一些,就是“一切按祖宗的既定方针办”。这一类寻求既定方针的思维方式,执行者对于既定方针的界定修饰,以及在“既定方针”的说法下各行其是的做法,自古至今的人们都并不陌生。
“祖宗之法”在宋人看来,是治理国事的“法宝”,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该有的治事态度;既包括维系制约精神的规矩设施,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本书就是讨论“祖宗之法”与宋代基本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宋代的政治格局在与“祖宗之法”的互动中得以终确立。通过这种讨论,不仅揭开了宋代政治史的奥秘,同时也抓住了宋代制度史的精髓,揭示了北宋官僚文化精神的特点。
目录
序引 问题的提出
一 关于政治史研究:以宋代为例
二 关于宋代的“祖宗之法”
三 关于本书的基本内容
第1章 家法与国法的混溶
——“祖宗”与“祖宗家法”
一 “奉宗庙社稷,承祖宗休烈”:
两汉时期对于“祖宗”的尊崇
二 “祖宗之法,期于慎守”:
唐、五代时期对于“祖宗成规”的强调
三 “祖宗法度,乃是家法”:
“正家之法”与赵宋的“祖宗家法”
第2章 走出五代
——10世纪中原王朝统治人群的转变
一 五代宋初统治人群中民族色彩的淡出
二 走向再造:10世纪前中期的文臣群体
三 导向的确立:“欲武臣读书”与“用读书人”
第3章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宋太祖、太宗的创法立制与“祖宗之法”基调的形成
一 “变家为国”:北宋初年政治格局的形成
二 波折中的调整:北宋初期的政治中枢
三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赵宋“祖宗之法”的实质
第4章 从“保祖宗基业”到“守祖宗典故”
——真宗朝的过渡
一 “祖宗法制具在”与“务行故事”
二 后澶渊时代与“神道设教”
三 “务行故事”原则的确立
第5章 “祖宗之法”的正式提出
——仁宗朝前期
一 “祖宗法不可坏”
二 故事、《宝训》与《圣政》
三 从“奉行圣旨”到“共治天下”
第6章 概览:“祖宗之法,,对于两宋政治的影响
——北宋中期到南宋后期
一 “法祖宗”与“不足法”:
北宋中后期的朝政风波
二 “我朝家法,远过汉唐”:
南宋时期对于“祖宗家法”的尊崇
三 附谈“祖宗之法”的诠释与“祖宗”形象
的塑造:从北宋中期到南宋后期
结语 对于“祖宗之法”的再认识
一 “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
二 虚实之问:再谈“说法”与“做法”
赘语
参考书目
再版后记
作者介绍
邓小南,1950年6月生于北京,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史、唐宋妇女史。学术成果包括《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等专著,以及发表于国内外学术刊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漫长的对话。作者仿佛坐在你对面,以一种极为耐心且富有逻辑性的方式,引导你一步步深入议题的核心。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知识点”,更在于它重塑了读者的“认知模型”。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即忘,它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潜移默化的。我发现自己开始在日常交流中,不自觉地运用书中提到的分析工具和思维模型去审视周围发生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好书的价值所在——它改变了你观察世界的方式。文字的风格非常典雅,带着一种古典韵味,但绝非故作姿态的生僻,而是恰到好处地增强了内容的厚重感和权威性,让人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审美上的愉悦。
评分这部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惊叹,作者显然在相关领域有着极为深厚的积累。整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引人入胜的同时又不失严谨性。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笔力,没有丝毫故作高深的矫饰,而是将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概念,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详实的案例,化解得通俗易懂。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金句般的论断,感觉自己的思维边界被不断拓宽。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在一边的消遣读物,而是更像一本可以时常翻阅、常读常新的工具书,每次重读,都能从中发掘出新的理解层次。那种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对细节的考据,都体现出作者极高的学术素养和近乎偏执的匠人精神。这种对知识的敬畏,最终转化为了作品无可挑剔的质感。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观望态度,总担心会落入陈词滥调的俗套。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视角非常独特,采取了一种近乎“去中心化”的叙事角度,使得原本被宏大叙事遮蔽的细微之处得以展现光芒。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清冽的克制感,不煽情,不夸张,但每一个词语的锤炼都恰到好处,仿佛精密的仪器在运作。我尤其喜欢它对人性的剖析,那种不加粉饰的真实,让人在赞叹之余,不免感到一丝寒意,却又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精神慰藉——原来我的困惑并非孤例。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如同精妙的迷宫,你以为已经找到了出口,却发现前方还有更广阔的空间等待探索。这种层层递进的阅读体验,让人欲罢不能,读完合上书本时,甚至有一种怅然若失的空虚感,迫不及待想与人分享其中的精妙之处。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我这种对传统文化抱持着复杂情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洗礼。它没有简单地进行“捧杀”或“棒杀”,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解构主义手法,将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进行拆解、重组,并放置在现代语境下进行审视。我非常欣赏作者那种敢于直面争议、不回避矛盾的态度。书中的论证逻辑链条之严密,简直像是一部精密的手工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天衣无缝。我个人受益最大的部分,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新框架。过去我习惯于用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去衡量事物,而这本书则教会我拥抱灰色地带,理解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和多重因果关系。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某个领域底层的构建逻辑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书。
评分坦白讲,我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购入。但仅仅翻阅了前几章,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细节控”特质,作者似乎对每一个引用的出处、每一个论述的侧重点都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查,使得全书的可靠性极高。与市面上许多流于表面的作品不同,它真正深入到了事物的肌理之中,展现出一种令人敬佩的求真精神。我个人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宏大主题时,依然能保持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这种大写的人文关怀,让冰冷的理论分析多了一丝温度和人情味。读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既为书中揭示的某些真相感到震撼,也为作者所展现出的深邃洞察力而折服。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值得反复推荐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