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斯大林的战争(上下)
书号:9787520100311
定价:88.00
作者/编者: 罗伯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编辑推荐
《斯大林的战争》本书观点
①斯大林是个作用很大也非常成功的战争*;
②丘吉尔、希特勒、墨索里尼和罗斯福,他们作为军事*都是可以替代的,唯独斯大林不可以;
③斯大林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也曾努力重新缓和与西方的关系;
④“去斯大林化”的过程在斯大林还在世的时候就开始了。
……
《斯大林的战争》这本突破性的著作详实地再现了斯大林从di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直至去世时的*作用。杰弗里·罗伯茨利用来自俄国档案的新材料,挑战了通常对于斯大林的许多看法:他作为*的品质、他与自己将领的关系以及与其他伟大的世界*的关系、他的对外政策以及他在挑起冷战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杰弗里.罗伯茨(Geoffrey Roberts),科克大学(UCC)历史学教授,*历史学会研究员,在其学术生涯中获得过许多奖项,包括福尔布莱特哈佛奖学金和爱尔兰政府*研究基金。他经常为英国、爱尔兰和美国的报纸及通俗历史刊物撰稿,并且是许多电视和电台纪实节目的顾问。在他先前的著作中,《邪恶同盟:斯大林与希特勒的条约》(1989)、《苏维埃联盟与di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1995)、《斯大林格勒的胜利:一场改变历史的战役》(2002),以及《朱可夫:斯大林的将军》都获得了一致好评。
译者简介
李晓江,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爱书。教书、读书之余,亦以译书为乐。代表译著有《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朱可夫:斯大林的将军》《春之祭:*次世界大战和现代的开端》等。
*章 导言:战争中的斯大林
di二章 邪恶同盟:斯大林与希特勒的条约
di三章 大错觉:斯大林与1941年6月22日
di四章 毁灭战:斯大林与希特勒的对决
di五章 在斯大林格勒与库尔斯克的胜利:斯大林和他的将军们
di六章 战争的政治:斯大林、丘吉尔和罗斯福
di七章 成功与悲剧:斯大林的胜利之年
di八章 解放、征服、革命:斯大林在德国与东欧的目标
di九章 *的战役:斯大林、杜鲁门及di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di十章 失去的和平:斯大林与冷战的起源
di十一章 大元帅:斯大林战后对外政策的*背景
di十二章 冷战冲突:斯大林严阵以待
di十三章 结束语:历史法庭上的斯大林
从收藏价值和学术影响力的角度来看,这套书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不仅仅是对某一历史阶段的记录,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全新的、更具说服力的历史框架。我特别留意了注释和参考书目的部分,那份详尽程度简直令人咋舌,清晰地展示了作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极佳的参考路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著作的标志。对于真正热爱历史,希望深入了解特定时代脉络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提供的知识密度和分析锐度是无与伦比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可以轻松闲聊的话题素材,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带着敬畏去研读的案头之作,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沉淀而愈发显现。
评分我个人非常注重一本书在提供信息之外,是否能带来某种“智力上的愉悦”。这套丛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遣词造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清晰度,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当他描述某些转折点时,那种强烈的戏剧张力,仿佛把你直接拉回了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让你真切地感受到历史洪流的不可逆转。而且,这本书没有陷入那种为史实而史实的枯燥泥潭,它始终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和“这对后世意味着什么”这两个核心问题。这种对历史意义的追问,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就像是和一位博学的老者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他不仅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会引导你思考这些发生背后的深层逻辑与永恒的人类困境。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套书的心理预期是偏向于轻松的通俗解读,毕竟市面上很多历史读物都倾向于迎合大众口味,追求故事性而非严谨性。但这本书,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对史料的精耕细作和对历史语境的精准把握,让我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严肃的学术工程。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在某些专业术语和历史背景的交织下,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不过,一旦跨过最初的适应期,你会发现,这种“门槛”恰恰是保护了思想的深度。书中对某个关键决策点背后错综复杂的权力博弈和意识形态冲突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揭示了历史人物的行动逻辑,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充满了人性的幽微和时代局限下的无奈与挣扎。这种深度,是普通传记难以企及的。
评分阅读完这套书的开篇部分,我立刻被作者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叙事手法所吸引。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关键的切入点,将一个宏大叙事下的复杂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但又绝不流于表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性的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审慎,他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将各种相互矛盾的史料并置,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这种“让证据说话”的处理方式,远比生硬的灌输更具说服力,也更符合现代人对历史研究的期待——我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官方叙事,而是渴望看到更多元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逻辑推演。虽然某些段落的论证略显密集,需要读者集中精力去消化,但这恰恰是其学术深度的体现,绝非泛泛之谈可以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拿在手里就有一种“这是正经学术著作”的庄重感。扉页和版式处理得非常用心,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真功夫的。不过,我得说,光是外壳的精美可不代表内容就一定能完全对上读者的胃口,毕竟我们买书更多是冲着里面的真知灼见去的。这套书的字体排布显得大气而不失细腻,即便是面对那些相对拗口的学术概念,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太过吃力,这对于长时间沉浸在历史文献中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个福音。有时候,一本好书的阅读体验,一半靠内容,一半靠载体,而这套丛书在“载体”这一环上,无疑是做到了极高的水准,让人愿意捧着它,慢慢品味,甚至愿意将其作为书架上的一个重要收藏品来对待。这种对阅读仪式感的尊重,在当今快节奏的阅读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