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

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史蒂芬·平克 著
图书标签:
  • 写作指南
  • 风格写作
  • 21世纪写作
  • 写作技巧
  • 文风
  • 写作提升
  • 非虚构写作
  • 创意写作
  • 语言艺术
  • 写作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易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96158
商品编码:29172063382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4-3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语言是基于相互的关系,进而传达出内容的工具。”本书的读者面非常广泛,自媒体时代,无论是写微博还是写微信,都需要高超的写作和沟通技巧,本书传达的正是如何通过写作来实现更好的沟通。作者将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知识应用到撰写清晰、连贯、具有现代风格的文章上,展现了如何通过想象、连贯性、语法诀窍和品味别人文章的能力来写作。目  录目 录
推荐序1
提升写作能力,从关注逻辑开始
推荐序2
古典风格:聪明人的写作原则
001引言 写作风格为什么重要
013第1章 破解好文章
《解析彩虹》 / 016
《背叛斯宾诺莎》 / 018
讣告的艺术 / 022
《他乡暖阳》 / 028
033第2章 观看世界的窗
古典风格是什么 / 035
古典风格如何解释抽象观念 / 038
写作中的坏习惯 / 046
滥用元话语和路标 / 046
混淆写作主题与自己的专业 / 049
用引号做自我辩解 / 051
用模糊语言做缓冲 / 052
不假思索地使用陈词滥调 / 055
过多使用僵尸名词 / 059
避用人称代词“我”和“你” / 063
误用被动语态 / 065
069第3章 知识的诅咒
什么是知识的诅咒 / 072
为什么好人写出烂文章 / 074
当心术语、缩略语和技术名词 / 077
组块和功能固着让思维变抽象 / 082
把文稿给读者和自己看 / 090
093第4章 思维网·句法树·词语串
句法树将思维网转换为词语串 / 097
基本的句法规则 / 101
什么会引发树盲症 / 108
主语与动词不一致 / 108
并列结构各分支不一致 / 115
选择了错误的格 / 119
如何创造容易理解的树 / 126
删掉不必要的词 / 127
避免向左分支的结构 / 130
避免中心埋置的结构 / 138
大声读出句子 / 143
如何消除歧义 / 144
听从韵律的指引 / 152
适当为句子加标点 / 152
保留表明句法结构的词语 / 154
小心惯用搭配模式 / 157
善用结构平行 / 158
把无关(但相互吸引)的短语分开 / 161
把最重的留到最后 / 165
先主题,再评论;先已知,再未知 / 166
如何安排词语顺序 / 167
被动语态 / 167
换一种结构 / 172
换一个动词 / 174
177第5章 连贯之弧
如何组织写作材料 / 181
尽早点明主题和论点 / 185
用相同主语形成主题链 / 190
有序地称呼反复出现的事物 / 194
用词应该如何变化 / 196
有逻辑地联系前后陈述 / 201
相似性关系 / 203
接近性关系 / 209
因果关系及其他 / 210
恰当使用连接词 / 212
谨慎地运用否定 / 218
被否定的陈述要看起来可信 / 221
否定的范围和焦点要明确 / 223
保持比例均衡的感觉 / 226
连贯地呈现主旨 / 229
237第6章 明辨对错
语法 / 255
形容词和副词 / 255
ain’t / 257
and、because、but、or、so、also / 259
between you and I / 260
can还是may / 263
悬垂修饰语 / 264
融合分词 / 269
if-then / 272
like、as、such as / 277
所有格先行语 / 279
介词悬空 / 281
主格的表语 / 284
时态呼应以及其他视角转移 / 285
shall和will / 291
分裂不定式 / 293
虚拟语气和非现实语气的were / 297
than和as / 301
that和which / 303
动词化和其他新词 / 307
who和whom / 313
数量、特质与程度 / 318
绝对的和分等级的特质(very unique) / 318
单数和复数(none is与none are) / 321
双数和复数(两个和多于两个之间的区别) / 328
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 / 331
男性与女性(无性别主义语言与单数they) / 335
用词 / 344
应该忽略的挑剔规则 / 345
不该使用的非标准用法 / 353
标点 / 375
逗号以及其他连接符号(冒号、分号和破折号) / 377
撇号 / 390
引号 / 394
写作中真正重要的规则 / 398
402术语表
417致谢
420注释
431参考文献

《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 一、 拥抱时代浪潮,重塑写作灵魂 在信息爆炸、媒介多元的21世纪,写作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属,而是每个人与世界沟通、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有力工具。然而,我们所处的时代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海量信息如何筛选、碎片化阅读如何应对、新媒体语境下何以保持深度与温度?《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正是应运而生,它并非枯燥的语法规则手册,更非陈旧的写作技巧罗列,而是倡导一种全新的写作理念——“风格感觉”。 “风格感觉”是一种对文字的敏感度,一种对表达的精准度,一种对读者的共情力,一种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它要求写作者不仅仅是码字工,更是思想的雕刻师,情感的传递者,文化的酿造者。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迷雾,点亮写作的内在之光,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 二、 洞悉时代之变,解锁写作新维度 21世纪的写作,其背景与过往截然不同。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兴起、AI技术的飞速发展,都对我们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产生了深刻影响。 媒介的重塑与融合: 传统的纸媒、广播、电视逐渐被数字媒体、短视频、播客等新兴媒介所补充甚至取代。这意味着写作不再局限于文字本身,而是需要考虑图文结合、声文并茂、交互体验等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本书将探讨如何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找到最适合的叙事节奏和风格。 信息洪流中的筛选与表达: 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读者的时间和注意力变得格外宝贵。写作者需要具备强大的信息辨别能力,从纷繁复杂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并用清晰、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本书将引导读者学习如何构筑逻辑严谨的结构,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内容的深度和原创性。 碎片化阅读与深度思考的平衡: 碎片化阅读虽然带来了便利,但也可能导致思维的浅薄。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深度思考,并将其转化为有力量的文字,是21世纪写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书将提供一系列方法,帮助读者在高效阅读的同时,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AI时代的写作新生态: 人工智能在写作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了解AI的优势和局限,学习如何与AI协同工作,发挥人类独特的创造力和情感优势,将是未来写作的关键。本书将探讨AI对写作的影响,并为写作者提供在AI时代保持竞争力的建议。 三、 探寻“风格感觉”的本质,构建独特写作体系 “风格感觉”不是一蹴而就的技巧,而是长期实践与内在修炼的结晶。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风格感觉”的构成要素: 敏锐的观察力: “细节是魔鬼”也是“细节是天使”。本书将引导读者培养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洞察力,从平凡中发现不凡,让文字拥有生命力。无论是对人物神态的捕捉,对场景氛围的描绘,还是对事物内在逻辑的理解,都源于一颗敏锐的心。 精准的语言驾驭能力: 词语的选择、句式的运用、语气的把握,都直接影响着表达的效果。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语言的魅力,学习如何选择最恰当的词汇,如何构建富有节奏感的句子,如何通过语气的变化传递微妙的情感。我们将探讨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以及如何避免陈词滥调,让语言焕发新生。 深厚的人文底蕴: 优秀的写作离不开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本书将鼓励读者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书籍,汲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养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在写作中注入更深刻的思想和更广阔的视野。 强烈的情感共鸣能力: 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与人沟通,引发共鸣。本书将探讨如何将真实的情感融入文字,如何理解他人的情感世界,如何用文字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们将学习如何真诚地表达,如何在写作中展现人性的温度。 独特的思想内核: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拥有独立思考和鲜明观点尤为可贵。本书将鼓励读者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并用有说服力的方式传递出来。我们将学习如何构建有逻辑的论证,如何用文字发出自己的声音。 四、 实战演练,打磨你的写作利器 理论的升华终将回归实践。本书设计了一系列贴合21世纪写作需求的实战练习,帮助读者将“风格感觉”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能力: 新媒体内容创作: 针对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本书将提供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指导,包括深度解读、观点评论、生活分享、故事叙述等。我们将学习如何拟定吸引人的标题,如何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头,如何组织内容以适应不同平台的特点,以及如何运用视觉元素提升内容的传播力。 短视频脚本创作: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脚本的逻辑、节奏、创意变得至关重要。本书将教授如何构思短视频的故事情节,如何撰写简洁有力、富有画面感的脚本,以及如何考虑镜头语言与文字的配合。 播客文案撰写: 声音的魅力在于其亲切与互动性。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为播客节目撰写具有感染力的文案,包括开场白、节目介绍、内容串词、结尾语等,力求在听觉上营造独特的体验。 个人品牌塑造: 在社交媒体时代,个人品牌成为重要的资产。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持续的、有风格的写作,在网络空间建立清晰、有影响力的个人形象,吸引志同道合的受众。 跨文化沟通写作: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写作的需求日益增加。本书将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避免文化误读,以及如何用包容和理解的语言进行表达。 五、 写作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成长方式 《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坚信,写作不仅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的过程。通过学习本书,你将: 重拾对文字的热情: 重新发现语言的魔力,享受用文字表达自我的乐趣。 提升沟通的效率与深度: 能够更清晰、更准确、更有力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 增强信息辨别与独立思考能力: 在纷繁的信息海洋中保持清醒,形成自己的判断。 发掘内在的创造力与表达力: 释放潜藏的才华,用独特的视角和声音影响世界。 拥抱21世纪的写作新可能: 掌握适应时代变化的写作方法,在新的媒介平台上展现自我。 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希望在写作领域更进一步的实践者,《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都将是你不可或缺的伙伴。让我们一起,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用风格与感觉,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此书,那种扑面而来的“现代感”确实抓住了我。我当时正处在一个写作瓶颈期,感觉自己的文字老是掉在二十世纪的窠臼里出不来,对那种老派的、冗长拖沓的叙事方式深感厌倦。我本能地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把钥匙,解锁那些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时代依然有效的表达密码。它在探讨“感觉”这个抽象概念时,确实触及了一些有趣的领域,比如如何捕捉转瞬即逝的情绪波纹,以及在快速迭代的媒介环境下,如何保持叙事的恒久魅力。但是,当我试图在实际的创作中运用书中的某些观点时,却发现它们更像是哲学思辨,而非可执行的工具。比如,书中反复强调“真诚性”的重要性,这一点我完全赞同,可“如何制造真诚”或者“如何识别并避免虚假的真诚”,却是语焉不详。它更像是在描述一个完美的写作状态,却没给出攀登的过程。我更喜欢那种敢于直面技术细节,比如如何运用非线性叙事来模仿人类记忆的闪回机制,或者如何通过算法推荐的特点来重塑故事的开篇结构。这本书在理论层面上的雄心壮志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将“风格”落地为“可学习的技能集”方面,似乎有所欠缺,留给读者的更多是思考的余地,而不是行动的蓝图。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漫长的思想漫步,而不是一次高效的技能训练。我欣赏作者试图打破传统写作规范的勇气,也认同21世纪的写作必然需要一种全新的审美和方法论。但是,这本书的结构组织有一种让人抓不住重点的倾向。某一章还在热烈讨论极简主义美学对当下文风的影响,下一章却突然转入了对长篇小说叙事节奏的传统分析,这种跨度太大,使得读者的心绪难以沉淀。风格的养成,在我看来,需要的是一种连贯的、内化的训练过程,是通过不断地模仿、拆解、再重构来实现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系列循序渐进的练习或分析模块,比如“五天精简句式挑战”或者“如何将视觉元素转化为文字质感”。然而,它提供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应该如此”的价值判断,而非“如何做到”的操作指南。最终合上书本时,我感觉自己对写作的未来有了更深的敬畏,却依然不确定如何将这份敬畏转化为下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书名倒是挺吸引人的,但读完之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原本以为它会像一本武功秘籍,手把手教你如何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打磨出属于自己的“声音”,那种能穿透屏幕、直击人心的叙事力量。毕竟,在这个充斥着碎片化阅读和快餐式内容的时代,能找到一本真正能沉下心来,探讨“风格”和“感觉”的指南,简直是沙漠中的绿洲。然而,翻开内页,内容却显得有些分散和空泛。它似乎试图囊括太多的领域,从新闻写作的严谨到网络文学的张扬,试图找到一个普适的“21世纪范式”,结果却像是一张过于宏大而模糊的地图,指向太多方向,反而让人迷失了起点。我期待的是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技法——比如如何通过句式的长短变化来控制阅读的节奏感,或者如何精准地运用感官描写来营造沉浸式的氛围。书中提到了许多理论,但鲜有具体的“如何做”的案例来支撑,这让它更像是一篇学术性的综述,而非一本能真正指导实践的“指南”。对于一个渴望快速提升写作效率和感染力的作者来说,这样的阅读体验多少有点让人意犹未尽。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倒是很符合它“21世纪”的定位,简洁、留白多,读起来不费力。从装帧上看,它无疑是一本严肃且有品质的作品。然而,内容上的跳跃性让我有些困惑。它似乎想成为一本横跨文学、市场营销和数字媒体的“全景手册”。当我读到关于“用户粘性”和“内容货币化”的部分时,我开始怀疑我拿到的究竟是一本写作指导书,还是一本商业策略分析。写作的“风格”和“感觉”,在我看来,核心在于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世界的独特感知如何通过文字精准传达,这是一种内在驱动力。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外部环境对写作形式的重塑,虽然这很重要,但它冲淡了对“个体声音”的挖掘。我更希望看到作者能更深入地剖析那些真正突破性的文本——那些在风格上实现自我革新的作品——去解构他们是如何在保持个人印记的同时,又能适应新的阅读习惯的。现在的版本,更像是对外部环境的细致观察,而不是对写作核心基因的深度挖掘,读起来总觉得少了点“咬合力”。

评分

坦白地说,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已经有一定写作基础,并且热衷于理论建构的读者。它提出了许多宏大的议题,比如“意义的消解与重构”、“后真相时代的叙事责任”等等,这些话题无疑是当今时代写作界面临的尖锐问题。然而,对于像我这样,还在为如何让自己的比喻更贴切、如何避免陈词滥调而苦恼的普通写作者来说,这些高屋建瓴的论述显得有些遥不可及。它像是一位站在山顶的哲学家,向山下的我们描绘了一片光明的未来图景,却忘记了我们脚下崎岖的山路。我需要的是那种泥土气息浓厚的指导,比如如何巧妙地运用副词而不显得拖沓,如何通过精确的动词选择来赋予场景生命力,或者如何构建一个既有悬念又不失逻辑的结构。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关于“写作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圆桌会议记录,而不是一本可以带进咖啡馆,随时翻阅、随时实践的工具书。它提供的概念框架很棒,但缺乏将这些概念转化为具体文字的“炼金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