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现代电子制造系列丛书:现代电子装联工艺规范及标准体系 樊融融著

全新正版 现代电子制造系列丛书:现代电子装联工艺规范及标准体系 樊融融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融融著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制造
  • SMT
  • 装联工艺
  • 电子装配
  • 工艺规范
  • 标准体系
  • 生产制造
  • 工业工程
  • 质量控制
  • 樊融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久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64481
商品编码:2922050880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全新正版 现代电子制造系列丛书:现代电子装联工艺规范及标准体系

定价:69.00元

作者:樊融融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1212644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工艺规范和标准,即工艺要素和按设计参数要求转换成相关的工艺质量要素的综合。因此,工艺规范和标准不仅体现了产品设计的质量要求,而且也反映了产品制造过程的作业要素,是先进生产技术理论和产品设计技术要求的融合,是贯穿产品制造全过程的中心环节。用先进而科学的工艺规范及标准来统一生产活动是大生产的要求。现代电子产品的生产不是靠操作者的经验,而是要靠系统的工艺学理论。在工艺学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精细而严密的工艺规范和工艺标准,每个操作者在生产过程中都要严格按照这些科学的规范和标准去做,才能保证产品质量,企业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本书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外所涉及的电子制造后端工序的电子装联工艺的规范和标准体系,这些专业技术知识都是现代和未来电子制造业的工艺工程师、质量工程师、生产管理工程师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目录


章 现代电子装联工艺规范及标准体系概论
 1.1 电子制造中的工艺技术、规范与标准
 1.1.1 电子制造中的工艺技术
 1.1.2 工艺规范和标准
 1.1.3 加速我国电子制造工艺规范和工艺标准的完善
 1.2 国际上电子制造领域具影响力的标准组织及其标准
 1.2.1 IPC及IPC标准
 1.2.2 其他国际标准
 1.3 有关电子装联工艺标准
 1.3.1 国家标准和国家军用标准
 1.3.2 行业标准
 思考题
第2章 电气电子产品受限有害物质及清洁度规范和标准
 2.1 概述
 2.2 受限制的物质
 2.2.1 石棉
 2.2.2 偶氮胺
 2.2.3 镉化合物
 2.2.4 铅化合物
 2.2.5 六价铬(VI)和汞化合物
 2.2.6 二恶英和呋喃
 2.2.7 氯化有机载体、(溴化)阻燃剂及甲醛
 2.2.8 有机锡化合物和短链氯化石蜡(SCCP)
 2.2.9 多氯联苯(PCBs)和聚氯乙稀(PVC)
 2.2.10 消耗臭氧物质(ODS)和易挥发有机化合物(VOC)
 2.3 欧盟WEEE/RoHS指令解析
 2.3.1 废弃电机和电子产品的收集、处理、回收再生利用和再利用
 2.3.2 RoHS指令限制有害物质在电子电机产品制造过程中使用
 2.3.3 WEEE和RoHS指令涵盖的电子电机产品种类
 2.3.4 对“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回收责任规定
 2.3.5 制造商的定义
 2.3.6 产品设计
 2.3.7 WEEE处理
 2.3.8 回收率的目标
 2.3.9 执行WEEE标示方案
 2.4 清洁度规范和标准
 2.4.1 清洁度检测方法
 2.4.2 IPC清洁度标准
 2.4.3 印制电路板的清洁度
 2.4.4 印制电路组装件(PCBA)的清洁度
 思考题
第3章 电子元器件对电子装联工艺的适应性要求及验收标准
 3.1 电子元器件
 3.1.1 概述
 3.1.2 电子元件的种类及其主要特性
 3.1.3 电子器件常用种类及其主要特性
 3.1.4 集成电路(IC)
 3.1.5 国标GB/T 3430—1989半导体集成电路命名方法
 3.2 电子元器件引脚(电极)材料及其可焊性涂镀层
 3.2.1 电子元器件引脚(电极)材料
 3.2.2 电子元器件引脚(电极)可焊性镀层
 3.3 元器件引脚老化及其试验
 3.3.1 电子元器件引脚(电极)材料和镀层的腐蚀现象
 3.3.2 元器件引脚老化及老化性试验的目的和标准
 3.4 元器件引脚的可焊性试验及其试验标准
 3.4.1 元器件引脚的可焊性试验
 3.4.2 元器件引脚可焊性试验标准
 思考题
第4章 电子装联用钎料、助焊剂及焊膏的性能要求及验收标准
 4.1 概述
 4.1.1 电子装联用辅料的构成
 4.1.2 电子装联用钎料、助焊剂及焊膏所用标准体系
 4.2 钎料
 4.2.1 钎料的定义和分类
 4.2.2 锡、铅及锡铅钎料
 4.2.3 工程用锡铅钎料相图及其应用
 4.2.4 锡铅系钎料的特性及应用
 4.2.5 锡铅钎料中的杂质及其影响
 4.2.6 无铅焊接用钎料合金
 4.2.7 有铅、无铅波峰焊接常用钎料合金性能比较
 4.3 电子装联用助焊剂
 4.3.1 助焊剂在电子产品装联中的应用
 4.3.2 助焊剂的作用及作用机理
 4.3.3 助焊剂应具备的技术特性
 4.3.4 助焊剂的分类
 4.3.5 在焊接中如何评估和选择助焊剂
 4.4 再流焊接用焊膏
 4.4.1 定义和特性
 4.4.2 焊膏中常用的钎料合金成分及其种类
 4.4.3 焊膏中常用的钎料合金的特性
 4.4.4 钎料合金粉选择时应注意的问题
 4.4.5 焊膏中的糊状助焊剂
 4.4.6 焊膏中糊状助焊剂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及作用机理
 4.4.7 焊膏的应用特性
 4.4.8 无铅焊膏应用的工艺性问题
 4.4.9 如何选择和评估焊膏
 思考题
第5章 电子装联用胶类及溶剂的特性要求及其应用
 5.1 概述
 5.1.1 黏接的定义和机理
 5.1.2 胶黏剂的分类
 5.1.3 胶黏剂的选择
 5.2 电子装联用胶类及溶剂
 5.2.1 电子装联用胶类
 5.2.2 在电子装联中胶类及溶剂的工艺特征
 5.2.3 电子装联用胶类和溶剂的引用标准
 5.3 合成胶黏剂
 5.3.1 合成胶黏剂的分类
 5.3.2 合成胶黏剂的组成及其特性
 5.4 贴片胶(贴装胶、红胶)
 5.4.1 贴片胶的特性和分类
 5.4.2 热固化贴片胶
 5.4.3 光固化及光热固化贴片胶
 5.5 其他胶黏剂
 5.5.1 导电胶
 5.5.2 插件胶
 5.5.3 定位密封胶
 思考题
第6章 电子装联对PCB的质量要求及验收标准
 6.1 印制板及其应用
 6.1.1 印制板概论
 6.1.2 印制板的相关标准
 6.2 刚性覆铜箔板的主要热特性及其对成品印制板质量的影响
 6.2.1 刚性覆铜箔板在印制板中的作用及其发展
 6.2.2 刚性CCL的主要热特性及其对成品印制板质量的影响
 6.3 印制板的可焊性涂层选择要求及验收
 6.3.1 印制板的可焊性影响因素及可焊性涂层
 6.3.2 对印制板可焊涂层的工艺质量要求及验收标准
 6.3.3 印制板的可焊性试验
 6.4 印制板的质量要求和验收标准
 6.4.1 概述
 6.4.2 外观特性
 6.4.3 多层印制板(MLB)
 6.4.4 印制板的包装和储存
 思考题
第7章 电子装联机械装配工艺规范及验收标准
 7.1 电子装联机械装配的理论基础
 7.1.1 电子机械装配工艺过程的目的和内容
 7.1.2 机械装配精度要求
 7.1.3 装配精度与零件加工精度的关系
 7.1.4 尺寸链原理的基本概念
 7.2 机械装配方法(解装配尺寸链)
 7.2.1 装配方法分类
 7.2.2 完全互换法(极大极小法或称极值法)
 7.2.3 不完全互换法(概率法)
 7.2.4 分组装配法(分组互换法)
 7.2.5 修配法
 7.2.6 调整法
 7.3 电子组件机械装配通用工艺规范及验收标准
 7.3.1 电子组件的机械装配
 7.3.2 电子组件机械装配通用工艺规范
 7.4 印制电路组件(PCBA)机械组装工艺规范及验收标准
 7.4.1 印制电路组件(PCBA)机械组装工艺规范
 7.4.2 元件安装
 7.4.3 印制电路组件(PCBA)机械组装质量验收标准
 思考题
第8章 焊接、压接及绕接工艺规范及验收标准
 8.1 焊接
 8.1.1 概论
 8.1.2 接合机理的一般理论
 8.1.3 扩散
 8.1.4 界面的金属状态
 8.1.5 焊接工艺规范和标准
 8.1.6 基于IPC-A-610的焊接工艺规范及验收标准
 8.2 压接连接技术
 8.2.1 压接连接的定义及其应用
 8.2.2 压接连接机理
 8.2.3 压接连接的工艺规范及标准文件
 8.2.4 压接连接工艺规范要求及控制
 8.3 绕接连接技术
 8.3.1 绕接连接的定义和应用
 8.3.2 绕接连接的原理
 8.3.3 绕接的优缺点
 8.3.4 影响绕接连接强度的因素
 8.3.5 绕接连接的工艺规范及标准文件
 8.3.6 基于IPC-A-610的绕接工艺规范及验收标准
 思考题
第9章 电子装联手工软钎接工艺规范及其验收标准
 9.1 电子装联手工焊接概论
 9.1.1 电子装联手工焊接简介
 9.1.2 电子装联手工焊接参考工艺标准
 9.2 电子装联手工焊接工具——电烙铁
 9.2.1 烙铁基本概论
 9.2.2 电烙铁的基本特性
 9.2.3 电烙铁的应用工艺特性
 9.3 用电烙铁进行手工焊接时的操作规范
 9.3.1 电烙铁手工焊接的温度特性
 9.3.2 有铅电烙铁手工焊接的操作规范
 9.3.3 无铅电烙铁手工焊接的操作规范
 9.3.4 手工焊接的物理化学过程对工艺规范参数的影响
 9.4 基于IPC-A-610的电子手工组装工艺规范及验收标准
 9.4.1 导体
 9.4.2 引线在接线柱上放置规范
 9.4.3 接线柱焊接规范
 9.4.4 引线/导线与塔形和直针形接线柱的连接

作者介绍


樊融融:研究员,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工艺技术专家,终生科学家,中兴通讯电子制造职业学院院长,中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CPCA)专家组专家。先后有10项发明获国家,荣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奨共六次,部,省级发明奖三次,享受“特殊津贴”。

文摘


序言



现代电子制造系列丛书: 现代电子装联工艺规范及标准体系 樊融融 著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电子制造领域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工艺规范与标准体系。在电子产品日新月异、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精准、高效、可靠的制造流程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详尽的现代电子装联工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其赖以建立和运行的标准体系。 第一部分:现代电子装联工艺规范 本部分将从宏观到微观,层层剥茧,全面解析现代电子装联过程中的关键工艺环节。 概述与发展趋势: 首先,本书将追溯电子装联工艺的发展历程,从早期手工焊接的时代,到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制造的当下,分析技术演进的驱动力,如小型化、高性能化、高可靠性需求,以及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重点介绍当前电子装联工艺的主要发展趋势,包括但不限于: 微型化与高密度化: 探讨表面贴装技术(SMT)的不断发展,如更小的封装尺寸(01005、0201等)、高密度阵列封装(BGA、LGA、QFN等)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多功能集成与异构集成: 分析如何通过先进的装联技术,将多种不同功能、不同材料的器件(如硅基芯片、MEMS、光学器件、功率器件等)集成到同一个封装或模块中。 先进封装技术: 详细介绍如扇出型晶圆级封装(Fan-out WLP)、2.5D/3D封装、倒装芯片(Flip-chip)等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工艺要点。 新能源与高压应用: 针对电动汽车、通信基站等领域对高可靠性、高耐压、高散热的电子装联需求,介绍相关的特殊材料、工艺和设计考量。 智能化制造与工业4.0: 探讨如何在电子装联过程中引入机器人、机器视觉、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柔性化。 绿色制造与环保要求: 介绍符合RoHS、REACH等环保法规要求的无铅焊料、低VOCs清洗剂等材料的应用,以及节能减排的工艺优化。 核心装联工艺详解: 焊接工艺: 表面贴装焊(SMT): 详细讲解回流焊、波峰焊等主流SMT焊接技术的原理、工艺参数控制(温度曲线、氮气保护等)、常见缺陷及预防措施。 底部填充(Underfill): 介绍底部填充的目的、材料选择、工艺流程(点胶、固化)及其对提高BGA等器件可靠性的作用。 引线键合(Wire Bonding): 涵盖超声波键合、热压键合、热学键合等多种键合方式的原理、材料(金、铝、铜线)、工艺控制要点以及在封装和晶圆级互连中的应用。 倒装芯片(Flip-chip Bonding): 详细阐述凸点(Bumps)的制备、回流焊、感应焊等连接方式,以及其在高性能计算、移动通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异种材料连接: 探讨金属与陶瓷、金属与复合材料等异种材料的焊接或粘接技术,如钎焊、激光焊接、超声焊接等,以及面临的挑战。 点胶与密封工艺: 点胶技术: 详细介绍各种点胶方式(针头点胶、喷射点胶、模具点胶等)的原理、适用范围,以及胶水(环氧树脂、硅胶、聚氨酯等)的选择原则,包括粘度、固化速度、导热性、绝缘性等关键指标。 灌封与包封: 阐述不同类型的灌封材料(如环氧树脂、聚氨酯、有机硅)及其特性,以及灌封工艺(真空灌封、离心灌封)在保护电子元器件免受环境影响、提高绝缘性、增强机械强度等方面的作用。 粘接技术: 介绍结构粘接和功能粘接在电子装联中的应用,包括粘接剂的类型、选择原则、表面处理、固化工艺及可靠性评估。 清洗工艺: 清洗的目的与重要性: 强调清洗是保证电子产品可靠性的关键步骤,能去除焊剂残留、助焊剂、油污、颗粒物等污染物。 清洗方法与设备: 详细介绍水基清洗、溶剂清洗、等离子清洗、超声波清洗等主流清洗技术,以及在线清洗、离线清洗设备。 清洗剂的选择与评估: 探讨不同类型清洗剂(如水基清洗剂、醇类清洗剂、卤代烃清洗剂)的特点、适用性、环保性,以及清洗效果的评估方法。 残留物控制: 重点关注清洗后残留物的种类、数量及其对电子产品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工艺优化和检测手段进行控制。 组装与集成工艺: 多层板与柔性板的组装: 介绍刚挠结合板、柔性电路板(FPC)的组装工艺特点,包括连接方式、应力管理等。 系统集成: 探讨如何在PCB上集成各种分立元器件、模块、传感器、芯片等,实现复杂电子系统的功能。 热管理工艺: 涉及导热材料的应用(导热硅脂、导热垫片、导热胶)、散热器的集成、热管技术的应用等,以保证电子设备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电磁兼容(EMC)考虑: 在装联过程中如何通过布局、屏蔽、滤波等工艺手段,降低电磁干扰,提高产品的EMC性能。 第二部分:现代电子装联标准体系 本部分将聚焦于支撑现代电子装联工艺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高可靠性的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的构成与意义: 标准化的基础作用: 阐述标准化在规范化生产、降低成本、保证质量、促进技术交流、实现互操作性等方面的核心作用。 电子装联标准体系的层次与范围: 介绍标准体系的层级结构,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其覆盖的领域(材料、工艺、设备、检测、管理等)。 标准体系的动态性与更新: 强调随着技术进步,标准体系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以适应新的技术和应用需求。 关键标准领域详解: 材料标准: 焊料标准: 重点关注无铅焊料(如Sn-Ag-Cu合金)的成分、性能要求、测试方法等,以及有铅焊料的标准。 粘接剂/胶粘剂标准: 涵盖胶粘剂的机械性能、热性能、电性能、耐候性等方面的要求和测试方法。 清洗剂标准: 关注清洗剂的成分、安全性、环保性、有效性等评估标准。 封装材料标准: 如模塑料、引线框架、键合线等材料的标准。 工艺过程标准: SMT工艺相关标准: 例如,关于焊膏印刷、元器件贴装、回流焊曲线控制、波峰焊参数设置等方面的工艺规范。 键合工艺相关标准: 针对不同键合方式(如球焊、楔焊)的工艺参数、设备要求、测试规范。 清洗工艺相关标准: 规定清洗流程、清洗剂使用、清洗效果检测方法等。 测试与检验标准: 外观检查标准: 如IPC-A-610等关于焊接和组装件外观质量的可接受性标准。 可靠性测试标准: 包括高低温循环试验、湿热试验、振动试验、冲击试验、电迁移试验、加速寿命试验等。 性能测试标准: 如电性能测试、热性能测试、机械性能测试。 无损检测(NDT)标准: X射线检测(如BGA焊点)、超声波检测、光学显微镜检查等。 过程控制与测量系统分析(MSA): 确保制造过程的可控性。 设备与自动化标准: SMT设备通用技术要求: 如贴片机、回流焊炉、波峰焊机等设备的精度、效率、稳定性要求。 自动化生产线集成标准: 确保不同设备间的接口、数据交换的兼容性。 机器视觉检测设备标准: 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ISO 9001: 电子制造企业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IATF 16949: 汽车电子行业特有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可靠性要求极高。 AS9100: 航空航天领域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产品安全和可靠性要求极为严苛。 行业特定标准: 军用/宇航级标准: 例如MIL-STD系列标准,对电子产品的可靠性、耐久性、环境适应性有极高的要求。 医疗电子标准: 如ISO 13485,对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追溯性有严格规定。 通信电子标准: 如ETSI、ITU等标准,对产品的性能、互联互通性有明确要求。 标准的应用与实践: 如何理解和应用相关标准: 为读者提供如何查找、理解、应用及解读各类电子装联标准的指导。 企业内部标准体系的建设: 阐述企业如何结合自身产品特点、生产工艺和市场需求,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标准体系。 标准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说明设计阶段如何考虑可制造性(DFM)、可测试性(DFT)以及标准要求,以确保产品能够顺利、可靠地进行装联。 标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强调标准在原材料采购、供应商管理、产品交付等环节中的重要性。 标准与新技术、新工艺的融合: 探讨如何在新兴技术(如AI、5G、物联网)应用过程中,及时更新和制定相应的标准。 总结 本书通过对现代电子装联工艺的深入剖析,以及对其背后支撑体系——标准体系的系统阐述,旨在为电子制造领域的从业者、研究人员、学生提供一本全面、实用的技术参考。掌握先进的电子装联工艺,并理解其所依据的标准,是确保电子产品性能优越、质量可靠、生命周期长久的关键。本书不仅传授技术知识,更强调了标准化思维在现代电子制造中的核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落地性”非常强。这本书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将抽象的规范和标准转化为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线的操作指南。对于我们车间一线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正是最需要的。以前,我们对一些工艺的理解可能更多是凭经验,或者根据客户的要求去理解,但很难说清楚背后是否有标准的支撑,或者说是否有更优化的方案。这本书就弥补了这一块的空白。它详细地介绍了各种电子装联工艺,比如SMT贴片、波峰焊、手工焊等,并且针对每种工艺都给出了详细的操作步骤、关键控制点以及质量检验的标准。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实际案例的分析,以及一些常见问题的预防和解决措施。比如,在SMT贴片过程中,元器件的摆放顺序、回流焊的温度曲线设置、焊膏的印刷精度等等,都给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和指导。这对于我们提高产品的一次合格率,降低返修率,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引用的标准也非常权威,是行业内公认的,这让我们在执行工艺时有了更强的底气。

评分

作为一名在电子产品质量控制岗位上工作多年的老兵,我深知一套完善的工艺规范和标准体系对于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工艺步骤,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从宏观的体系框架到微观的具体操作,都给予了清晰的界定。书中对不同层次的标准进行了梳理和解读,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内部标准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地执行和管理这些标准。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质量控制环节的详细阐述,比如在各个工序中的关键质量点(KQP)如何识别和监控,以及不合格品的判定和处理流程。这对于我们质量检验人员来说,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工艺验证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性,这与我们追求卓越品质的理念不谋而合。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将为电子制造行业的质量管理提升提供一个重要的抓手,帮助更多企业建立起科学、规范、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编写风格非常严谨,内容详实,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循规范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我特别看重书中对各种工艺参数的详细说明,例如在回流焊工艺中,温度曲线的设置,不同类型焊膏的适用范围,以及PCB板的预热要求等等,都给予了非常清晰的指导。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陈述,更包含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数据支撑。书中还包含了许多工艺流程图和检验标准表格,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最直观、最实用的参考资料。我之前在工作中遇到过一些工艺难题,查阅了很多资料,但始终找不到一个清晰、明确的解决方案。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找到了很多启发,甚至发现一些之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这本书让我对现代电子装联工艺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让我对如何进行更有效的工艺控制和质量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真正为电子制造从业者量身打造的实用工具书,它将为我们的工作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于“标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在电子制造领域,“标准”往往被视为一种束缚,或者是一种最低要求。但这本书则将其提升到了“规范”和“体系”的高度,充分展现了标准在提升效率、保证质量、降低成本方面的巨大价值。书中对各种电子装联工艺的讲解,都紧密围绕着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展开,并通过大量图例和表格,将抽象的标准条文形象化、具体化。这使得我这个对标准条文本身有些畏惧的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并掌握。比如,在讲解焊接工艺时,书中不仅列出了焊点的外观要求,还详细说明了导致不合格焊点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工艺参数来避免。这种“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思路,正是标准化工作的精髓所在。同时,书中也提到了标准体系的建立和维护,这对于企业来说,是构建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基石。我非常认同书中提出的“标准化是精益生产的基础”这一观点,并期待能将书中的理念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推动公司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名“现代电子装联工艺规范及标准体系”就非常直观地展现了其内容核心,一看就知道是面向专业人士的实用性读物。我是一名电子制造行业的初级工程师,刚入职不久,对于很多具体的工艺流程和标准都感到有些陌生。平时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模棱两可或者标准不统一的情况,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查阅各种资料,甚至需要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傅,效率很低。了解到这套“现代电子制造系列丛书”中有这本专门讲工艺规范和标准体系的书,我当时就觉得这简直是雪中送炭。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感觉里面的内容非常系统和全面,涵盖了从元器件的选择、焊接工艺、到组装测试等一系列电子制造的关键环节,并且明确指出了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释不同工艺的适用范围、优缺点,以及在实际生产中如何选择和执行这些规范。相信这本书能帮助我快速建立起对电子装联工艺的整体认知,并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让我能更自信、更高效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