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基本信息
书名: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与你的生活(原书第5版)
定价:65.00元
作者:(美) 凯瑟琳·加洛蒂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111524182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Contents 目录
前 言
第1章 认知心理学:历史、方法和研究范式 / 1
1.1 认知研究的各种影响 / 2
1.1.1 结构主义 / 3
1.1.2 机能主义 / 4
1.1.3 行为主义 / 4
1.1.4 格式塔心理学 / 5
1.1.5 个体差异研究 / 6
1.1.6 “认知革命”与认知科学的诞生 / 7
1.1.7 一般要点 / 9
1.2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9
1.2.1 实验和准实验 / 9
1.2.2 自然观察 / 10
1.2.3 控制观察和临床访谈 / 10
1.2.4 内省法 / 11
1.2.5 对神经基础的研究 / 11
1.2.6 一般要点 / 11
1.3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 / 11
1.3.1 信息加工的方法 / 12
1.3.2 联结主义的方法 / 12
1.3.3 进化论的方法 / 13
1.3.4 生态学的方法 / 14
1.3.5 一般要点 / 15
概要 / 15
复习题 / 16
第2章 大脑:结构与功能概述 / 17
2.1 大脑的结构 / 17
2.1.1 后脑与中脑 / 17
2.1.2 前脑 / 18
2.2 功能定位 / 19
2.2.1 官能心理学和颅相学 / 19
2.2.2 失语症研究和其他映射技术 / 20
2.3 功能偏侧优势 / 21
2.4 脑成像技术 / 22
2.4.1 CAT(CT)扫描 / 22
2.4.2 磁共振成像 / 23
2.4.3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 23
2.4.4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 24
2.5 其他记录大脑活动的技术 / 24
2.5.1 脑电图 / 24
2.5.2 事件相关电位 / 25
2.5.3 经颅磁刺激 / 25
概要 / 25
复习题 / 25
第3章 知觉:模式与物体识别 / 26
3.1 格式塔学派对知觉的看法 / 27
3.2 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 / 30
3.2.1 模板匹配 / 31
3.2.2 特征分析 / 32
3.2.3 原型匹配 / 35
3.3 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 / 36
3.3.1 知觉学习 / 37
3.3.2 字词优势效应 / 38
3.3.3 字词知觉的联结主义模型 / 39
3.4 直接知觉 / 40
3.5 知觉损伤:视觉性失认 / 42
概要 / 43
复习题 / 44
第4章 注意:配置认知资源 / 45
4.1 选择性注意 / 46
4.1.1 瓶颈理论 / 47
4.1.2 聚光灯的说法 / 50
4.1.3 图式理论 / 52
4.1.4 非注意盲视 / 53
4.2 注意的神经基础 / 55
4.2.1 视觉注意的网络 / 55
4.2.2 事件相关电位和选择性注意 / 56
4.3 自动性和练习效应 / 57
4.3.1 斯特鲁普效应 / 57
4.3.2 自动化加工和注意(控制)加工 / 58
4.3.3 特征整合理论 / 60
4.3.4 注意捕获 / 62
4.4 分散注意 / 62
4.4.1 双任务执行 / 63
4.4.2 自动化的注意假说 / 64
4.4.3 实验室以外的分散注意:驾车时移动的使用 / 64
概要 / 66
复习题 / 67
第5章 工作记忆:形成和使用新的记忆痕迹 / 68
5.1 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 69
5.1.1 感觉记忆 / 70
5.1.2 短时记忆 / 72
5.2 工作记忆 / 76
5.3 执行功能 / 79
5.4 记忆过程的神经学研究 / 80
概要 / 81
复习题 / 82
第6章 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记忆 / 83
6.1 长时记忆的特征 / 83
6.1.1 容量 / 83
6.1.2 编码 / 84
6.1.3 保持时间和遗忘 / 84
6.1.4 信息提取 / 87
6.2 长时记忆的细分 / 89
6.2.1 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 / 90
6.2.2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 91
6.2.3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 93
6.3 加工水平理论 / 93
6.4 记忆的再建构特性 / 95
6.4.1 自传体记忆 / 97
6.4.2 闪光灯记忆 / 99
6.4.3 目击者记忆 / 100
6.4.4 被恢复的/错误记忆之争 / 101
6.5 遗忘症 / 104
6.5.1 顺行性遗忘症 / 104
6.5.2 逆行性遗忘症 / 105
概要 / 107
复习题 / 107
第7章 知识表征: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储存与组织 / 109
7.1 知识的组织 / 110
7.1.1 网络模型 / 110
7.1.2 ACT模型 / 113
7.1.3 联结主义模型 / 114
7.2 概念的形成与新实例的分类 / 116
7.2.1 概念和分类的经典观 / 117
7.2.2 概念和分类的原型观 / 118
7.2.3 概念和分类的样例观 / 120
7.2.4 概念和分类的图式/脚本观 / 122
7.2.5 概念和分类的知识基础观 / 124
概要 / 126
复习题 / 127
第8章 视觉表象和空间认知 / 128
8.1 长时记忆代码 / 129
8.1.1 双代码假说 / 129
8.1.2 关系-组织假说 / 129
8.2 表象的实证研究 / 130
8.2.1 表象的心理旋转 / 131
8.2.2 表象扫描 / 133
8.3 心理表象的性质 / 136
8.3.1 视觉表象的原则 / 136
8.3.2 对心理表象研究及其理论的评论 / 138
8.4 神经心理学的发现 / 140
8.5 空间知觉 / 142
概要 / 146
复习题 / 146
第9章 语言 / 147
9.1 语言的结构 / 148
9.1.1 音位学 / 149
9.1.2 句法 / 151
9.1.3 语义学 / 153
9.1.4 语用学 / 154
9.2 语言的理解和产生 / 155
9.2.1 言语知觉 / 155
9.2.2 语言产生中的言语错误 / 156
9.2.3 句子理解 / 157
9.2.4 文本段落理解 / 159
9.2.5 故事语法 / 162
9.2.6 格瑞斯交谈原则 / 163
9.3 语言与认知 / 165
9.3.1 模块假说 / 165
9.3.2 沃夫假说 / 166
9.3.3 神经心理学的观点和证据 / 168
概要 / 169
复习题 / 170
第10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 / 171
10.1 经典问题和一般的解决方法 / 173
10.1.1 生成-检验法 / 173
10.1.2 手段-目的分析 / 174
10.1.3 逆向作业 / 175
10.1.4 回溯 / 175
10.1.5 类比推理 / 176
10.2 问题解决的障碍 / 178
10.2.1 心理定势 / 178
10.2.2 采用不完整或不正确的表征 / 180
10.2.3 缺乏关于问题的特定知识或专长 / 180
10.3 问题空间假说 / 182
10.4 专家系统 / 183
10.5 寻找创造性的解决方法 / 184
10.5.1 无意识加工和酝酿 / 185
10.5.2 日常机制 / 185
10.6 批判性思维 / 186
概要 / 187
复习题 / 188
第11章 推理与决策 / 189
11.1 推理 / 189
11.2 推理类型 / 190
11.2.1 演绎推理 / 191
11.2.2 归纳推理 / 196
11.2.3 日常推理 / 198
11.3 决策 / 199
11.3.1 确立目标 / 200
11.3.2 收集信息 / 201
11.3.3 建构决定 / 201
11.3.4 做出*终选择 / 201
11.3.5 评估 / 201
11.4 决策制定中的认知错觉 / 201
11.4.1 可获得性 / 202
11.4.2 代表性 / 203
11.4.3 框架效应 / 205
11.4.4 锚定 / 205
11.4.5 沉没成本效应 / 206
11.4.6 虚假相关 / 206
11.4.7 事后诸葛式偏见 / 207
11.4.8 证实偏见 / 207
11.4.9 过分自信 / 207
11.5 决策的效用模型 / 209
11.5.1 期望效用理论 / 209
11.5.2 多属性效用理论 / 210
11.6 决策的描述模型 / 212
11.6.1 意象理论 / 212
11.6.2 再认启动决策 / 212
11.7 推理和决策的神经心理学证据 / 213
概要 / 214
复习题 / 215
第12章 青少年期的认知发展 / 216
12.1 皮亚杰的理论 / 217
12.1.1 一般原理 / 217
12.1.2 发展阶段 / 218
12.1.3 皮亚杰理论的反响 / 222
12.2 非皮亚杰学派对认知发展的研究 / 223
12.2.1 婴儿期的知觉发展 / 223
12.2.2 幼儿句法的获得 / 224
12.2.3 学前儿童记忆策略的运用 / 226
12.2.4 儿童中后期推理能力的发展 / 227
12.3 “是什么获得了发展”:一些后皮亚杰主义的回答 / 228
12.3.1 神经方面的成熟 / 228
12.3.2 工作记忆容量与加工速度 / 229
12.3.3 注意与知觉编码 / 230
12.3.4 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 / 231
12.3.5 策略 / 232
12.3.6 元认知 / 233
概要 / 234
复习题 / 234
第13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 / 235
13.1 认知中的个体差异 / 235
13.1.1 能力差异 / 235
13.1.2 认知风格 / 238
13.1.3 学习风格 / 239
13.1.4 专家和新手的区别 / 241
13.1.5 衰老对认知的影响 / 241
13.2 认知中的性别差异 / 242
13.2.1 技能和能力的性别差异 / 243
13.2.2 学习和认知风格上的性别差异 / 248
概要 / 251
复习题 / 251
第14章 认知的跨文化研究视角 / 252
14.1 跨文化认知研究的实例 / 255
14.1.1 知觉的跨文化研究 / 255
14.1.2 记忆的跨文化研究 / 258
14.1.3 分类的跨文化研究 / 260
14.1.4 推理的跨文化研究 / 262
14.1.5 计算的跨文化研究 / 264
14.2 学校教育和读写能力的作用 / 266
14.3 日常环境中的情境认知 / 269
概要 / 272
复习题 / 272
译者后记 / 273
图表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
内容介绍
本书涵盖了了解人类心智的所有基本问题,例如我们如何感知他人、事件及各种事物,我们如何记忆以及我们究竟记住了些什么,我们如何在头脑中组织信息,我们如何调集这些信息以及其他心理资源以形成重要的决策。
暂无相关内容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老实说,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为什么”的好奇心,以及对“如何才能更好”的追求。我经常会陷入一些自我质疑,比如“我为什么会这样想?”“我为什么会选择这条路?”“明明知道不对,为什么还是会做?”这些关于人类心智的“基本问题”,总是像潮水一样涌来。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科学的解释,而不是模棱两可的说法。例如,关于“感知”的部分,我想了解我们是如何接收和处理外界信息的,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和别人看到的会不一样?关于“决策”,我想知道我们的大脑在面临选择时是如何运作的,是否存在一些认知偏差是我们无法察觉的?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可以实践的方法,比如如何提高记忆力,如何更有效地学习,如何避免被不良信息所影响。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让我“豁然开朗”的体验,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惑时,能够有一个更坚实的理论基础来支撑我的思考,甚至能够帮助我做出更好的调整,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高效。
评分我本身并不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但对人类的“心智”一直抱有浓厚的好奇。这本书的副标题,“了解人类心智的所有基本问题”,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常常会思考,我们是如何学习新知识的?为什么有些人学得快,有些人学得慢?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形成记忆的?为什么有些记忆会牢牢地记住,有些却转瞬即逝?还有,我们是如何做出决策的?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明知道某个选择不好,却还是会去做?这本书是否能为我解答这些“为什么”?我期待它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为我揭示大脑的运作机制,比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等。我希望它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提供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例子和应用,让我能够将书中的知识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种更科学的视角来看待人类的思维和行为,能够更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并且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虽然书名是《认知心理学》,但作为一名对生活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首先是被“认知科学与你的生活”和“了解人类心智的所有基本问题”这些副标题吸引的。我一直对“为什么我会那样想?”“为什么我会做出这个决定?”这些看似简单却又深奥的问题感到着迷。我们每天都在经历思考、记忆、学习、感知,但很少有人真正去探究这些过程的背后机制。这本书就像一个向导,带我深入探索我们自己内在的世界。我希望能从书中找到答案,理解自己为何会对某些事情产生强烈的偏好,为何有时会做出与理智相悖的选择,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学习和记忆。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理论,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我,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游刃有余。我不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所以更看重的是它是否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概念,并且能否将这些理论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联系起来。读这本书,我希望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对生活的一种全新视角和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和副标题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虽然它是一本学术性质的著作,但“与你的生活”这个词语让我看到了它与我们日常息息相关的可能性。我平时对那些能够解释我们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的书籍特别感兴趣,比如关于习惯养成、决策科学,甚至是心理暗示方面的读物。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人类是如何进行信息处理的精彩论述,比如我们的注意力是如何分配的,为什么有时候会“眼大肚小”,明明看到很多东西却抓不住重点。还有记忆,为什么有些事情铭记一生,有些却转瞬即忘?这本书是否会触及到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时遇到的瓶颈,以及如何突破这些瓶颈的方法?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关于“心智模型”的概念尤其好奇,它是否能帮助我理解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件事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灯塔,照亮我认识自我和理解他人的迷茫之处,让我能够更清晰地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并从中获得启发,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评分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解释人类思维和行为背后机制的科学分支。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是《认知心理学》,但“认知科学与你的生活”这样的表述,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生活指南”。我渴望了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是如何接收、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比如,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注意力”的深入解析,为什么我有时候会觉得很难集中注意力,或者很容易被外界干扰?关于“记忆”,我想知道那些重要的信息是如何被编码、存储和提取的,以及为什么有时候我会“想不起来”?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释一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普遍现象,比如为什么我们会犯错,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偏见,为什么我们会有某些特定的情绪反应。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更深刻的自我认知,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并最终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工作表现,乃至整体的生活质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