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中国共产党建设史 |
| 定价 | 75.00 |
| ISBN | 9787211063574 |
| 出版社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 作者 | 无 |
| 编号 | 1201006432 |
| 出版日期 | 2011-07-01 |
| 印刷日期 | 2011-07-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520.00千字 |
| 页数 | 584 |
| 上册 绪论 D1一章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特点 D1二章大革命时期党的建设 D1三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建设 D1四章从内战到抗战转变时期党的建设 D1五章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建设 D1六章夺取全国政权过程中党的建设 D1七章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的建设 D1八章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建设 下册 D1九章“”时期党的建设 D1十章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前党的建设 D1十一章全面拨乱反正时期党的建设 D1十二章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的党的建设 D1十三章国内外政治风波后党的建设 D1十四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党的建设 D1十五章面向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D1十六章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D1十七章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 没有结束的结束语 后记 |
| 李君如 D1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兼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会长、中国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以来主要研究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著、论文多次获中央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等重量大奖。 |
| 普通成人 |
| 以专题形式全景式展现*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 着重展现党在各个主要历史时期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 |
对于研究中国现代史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史料支撑和注释体系无疑是一大亮点。我习惯于在阅读时对照参考资料,这本书的脚注部分做得非常扎实,许多关键论断都有明确的出处,这极大地增强了其学术可信度。更难得的是,作者似乎不仅仅是简单罗列文献,而是将这些原始资料巧妙地融入到论述的血肉之中,让读者在享受流畅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背后坚实的文献功底。尤其是在涉及到一些敏感或存在争议的历史事件时,作者引用了多方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人非常钦佩。它不是一本只给结论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如何去质疑、如何去探究的书。这对于希望进行更深入学术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研究之门,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方法论的示范。
评分这本书在叙事结构上展现出一种非常清晰且逻辑严密的脉络,它似乎并没有采用单纯的编年史记述方式,而是尝试建立起一种更具分析性和主题性的框架。作者在引入每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时,都辅以了详尽的背景分析,这种“铺垫”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事件发生的必然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发生了什么”的层面。我发现它在处理重大转折点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没有过度美化,也没有进行不必要的苛责,而是力求还原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生态和思想交锋。读到一些关键会议或决策过程的描述时,作者仿佛化身为一位细致的观察者,将当时的权力动态和各方角力描摹得栩栩如生。这种多维度的叙事视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思考的广度,让人在合上书本时,脑海中留下的是一幅幅结构完整的历史画面。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红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显得庄重又不失历史厚重感。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分量,内页的印刷清晰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订工艺看得出是下过功夫的,书脊平整,翻页顺滑,这对于一本历史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毕竟需要经常查阅和比对。我特别留意了排版,正文的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历史细节时能够保持专注,不被拥挤的文字所困扰。细节之处见真章,从封面到内页的每一个环节,都透露出出版方对内容质量的尊重与投入,这让人对内部的知识体系构建也抱持了更高的期待。初次翻阅,那种纸质书特有的油墨香气,混合着历史的厚重感,构筑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氛围,比电子阅读多了一份仪式感和仪式感。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对某一特定政党历史的单纯梳理,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组织如何生成、发展与自我革新”的宏大案例研究。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组织原则、危机应对机制与当代社会管理中的诸多挑战进行对照和反思。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内外压力如何塑造组织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分析,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视角。它探讨的不仅仅是路线和方针,更是人性在集体压力下的表现,以及如何在巨大的历史洪流中保持方向感和凝聚力。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迫使你跳出纯粹的历史事件层面,去思考组织政治学和集体行为的普遍规律。读完之后,我感觉对理解人类社会中任何大型、长期存在的组织形态,都获得了全新的思维工具和分析框架,这种跨越时空的洞察力,是它最宝贵的馈赠。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的特点非常鲜明,它摒弃了许多同类书籍中常见的、过于说教或板正的官方腔调,转而采用了一种更具文学性和可读性的表达方式。行文流畅,偶尔穿插一些形象的比喻和精准的概括,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政治理论和组织建设的描述变得生动起来。例如,在阐述某个时期的干部培养和思想统一工作时,作者用了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法,将那个年代特有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奋斗激情描绘得颇有感染力。这种语言上的“软化”,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非专业读者也能毫不费力地进入到历史情境之中。尽管语言优美,但其核心的史实把握却丝毫不含糊,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平衡——既满足了学术的严谨性要求,又兼顾了大众读者的接受度,读起来感觉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而非冷冰冰的教科书灌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