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别化:对英汉语教学法(汉英对比分析)/实
作 者: 邢志群 著作 定 价: 34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1-10-01 页 数: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301166178 ●前言 ●XX章 导论 ●一 对外汉语教学 ●二 对比分析法和跨语言干扰 ●三 对比分析和对外汉语教学 ●四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排序 ●五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声调教学 ●一 语音、声调教学的现状 ●二 语言内部和跨语言的干扰 ●三 声调教学 ●四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词汇教学 ●一 词汇的排序 ●二 “识字”与“学词 ●三 汉语的词汇 ●四 等级词汇教学 ●五 小结 ●......内容简介
《国别化:对英汉语教学法――汉英对比分析》探讨的教学理念是作者邢志群在美二十多年来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书中把对比分析和跨语言干扰这两个二语教学中*重要的原则贯穿到汉语教学的各个环节(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言文化),以此形成从小到大的语言层次、一环扣一环的教学体系;无论是词汇教学,还是句法教学,《国别化:对英汉语教学法――汉英对比分析》首先明确教什么(包括排序),为什么教、教哪些内容,然后具体说明怎么教的问题。使用者可根据本书示范的内容进行教学实践,也可按照本书示范的教学体系发挥个人能力,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色彩搭配既有学术的严谨感,又不失现代的活力。拿到手里就能感觉到纸张的质感很不错,印刷清晰,排版也很舒服,阅读体验简直是享受。尤其是对于我这种需要长时间面对文字材料的人来说,这种细节上的用心真的非常加分。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但翻开目录和前言后,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不像有些专业书那样高高在上,让人望而却步。它似乎在用一种更像是同行交流的口吻,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思考领域。我尤其期待它在案例分析部分的呈现,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真正结合实际教学场景,给出一些操作性强、能立刻上手的方法论指导。如果能配上一些图表或者流程图辅助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那就更完美了。总之,从外观和初步的感受来看,这本书绝对是精心打磨的作品,让人充满阅读的期待。
评分我对语言教学法一直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心,尤其是涉及到跨文化交际和差异化教学的领域。市面上同类书籍浩如烟海,但很多都只是对既有理论的重复和整理,缺乏真正的创新视角。这本书的标题“国别化”三个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因为它触及了当前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一个非常前沿且关键的痛点:如何根据不同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定势,来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我非常希望它能深入探讨英美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在习得汉语时,思维上会遇到哪些“陷阱”,比如对“面子”、“含蓄”等概念的理解障碍。更进一步,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可操作的“对症下药”的教学工具包,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如果能提供一些对比鲜明的教学活动设计范例,展示出“非国别化”和“国别化”教学效果的巨大差异,那这本书的价值将不可估量。这本书似乎在挑战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这正是我所追求的教学理念。
评分说实话,我买书常常是抱着一种“碰运气”的心态,因为很多专业书籍的宣传力度和实际内容往往存在巨大落差。但这本《国别化》给我的预感非常积极,它似乎精准地定位在了当前教学实践中最迫切需要的那个“真空地带”。我特别关注它是否触及了“文化负载词”和“语用失误”的层面。对于英语母语者来说,有些看似简单的词汇,例如“随便”、“关系”、“意思一下”,在真实的交际中往往引发巨大的语用偏差。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针对这些“灰色地带”的深度解读,并给出如何通过情境模拟或角色扮演来有效规避这些失误的训练方法,那么对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将是革命性的。我非常期待阅读它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的部分,这比单纯的词汇和语法教学要高一个层次。
评分从一个资深对外汉语教师的角度来看,我们常常面临一个困境: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虽然教的都是标准普通话,但学习进度和难点分布却大相径庭。这本书的副标题提到了“汉英对比分析”,这让我瞬间感觉找到了“组织”。我们都知道,英语的思维结构和汉语的表达逻辑是存在巨大鸿沟的,例如语序、时态概念的表达方式,以及主语中心和非主语中心的句子构造差异。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非常细致地解剖这些结构层面的差异,并指出在教授特定语法点时,哪些是英语学习者天然的难关,哪些是他们容易“望文生义”的地方。如果它能提供一套针对这些特定难点的、基于认知科学的突破性策略,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教材的补充,而是一套实实在在的“作战手册”。我希望作者能够用非常严谨的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支撑这些教学建议,让我们的教学决策更有科学依据。
评分阅读的乐趣,有时来自于发现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我的课堂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这本书的整体脉络似乎正指向这个方向。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出“英美人学汉语的难点”,然后给出对应的“解决办法”,而是能构建一个更宏大的、关于“思维转换模型”的讨论。比如,它是否会探讨英美文化中强调的直接表达习惯,与汉语中推崇的间接、委婉表达习惯之间的深层文化心理差异?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学习者在写作和口语中的自我表达?如果作者能将教学法提升到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层面进行探讨,并最终落脚于可操作的教案设计,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实用”二字,而成为了一部具有启发性的学术著作。它应该能帮助我们教师,真正理解我们教给学生的,不只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