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行-得-通——道與身 | 作者 | 燕燕 | 
| 定價 | 88.00元 | 齣版社 | 上海三聯書店 | 
| ISBN | 9787542662255 | 齣版日期 | 2018-04-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稿以中西哲學的比較研究方法論述身體哲學。中西學界都關注身體這一世界結構的根基、知識組織的源地,並為身體哲學的發展開拓新徑,但對比國內外此課題的研究方法,其誌趣的迥異不同亦一目瞭然。國外研究者沿循的是科學主義路綫的實證經驗性研究,革故鼎新的身體觀是基於實證的生理病理現象的反觀來實現的。而國內學者則更顯思辨的、概括性的論斷。與兩種研究方式不同,本著作意在通過訓詁、曆法之方法重新端視中國身體,一窺中國哲學之實義。 | 
| 作者簡介 | |
| 燕燕, 1991-2002淮北市建設委員會規劃局; 2002-2005 南大教育學碩士;2005-2008淮北師範大學;2008-2011吉林大哲學院;2013美國達特茅斯學院亞洲以及中東語文係訪問學者。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當我們把道視為是身體的肉感意-動時,我們似乎在說道不存於彆處而存於我們的自身?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RT}行-得-通——道與身--燕燕--上海三聯書店 9787542662255》的裝幀設計,乍看之下,就透著一股子沉靜而又內斂的氣韻。封麵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紙張,觸手生溫,仿佛在訴說著它所承載內容的厚重。我尤其欣賞它在色彩上的剋製,主色調的選用,既避開瞭時下流行的浮誇鮮亮,又沒有落入那種過於沉悶的窠臼,恰到好處地營造齣一種曆史的滄桑感和思想的深度。內頁的排版布局也頗為講究,字體的選擇清晰易讀,行距和頁邊距的留白拿捏得當,使得長時間閱讀時眼睛的負擔大大減輕。翻開扉頁,那燙金的或者說暗金的標題字樣,在光綫下微微閃爍,像是給整本書定下瞭一個溫和卻堅定的基調。這絕非那種趕工製作的批量産品,從設計者對細節的關注中,能感受到他們對“書”這一載體的敬意。這本書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這重量不僅僅是紙張的物理重量,更像是一種對所蘊含知識的無形加持。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次儀式,讓人不由自主地收斂心神,準備進入作者構建的精神世界。這種對物質形態的精雕細琢,無疑為閱讀體驗增添瞭極高的附加值,也預示著其內容的非同一般。
評分從整體的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對於傳統與現代之間那條微妙界限的處理。它似乎沒有采取任何一方的立場,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維度的視角,去觀察和梳理人類在不同曆史階段對自身處境的理解。書中沒有齣現任何激烈的批判或盲目的贊美,一切都以一種近乎冷靜的、近乎科學傢的精確度來呈現。這種超脫感,使得它超越瞭單純的文化評論或思想史的範疇,更像是一種對人類精神發展軌跡的宏大描摹。我驚喜地發現,書中有些觀點,雖然是基於對古代典籍的深刻理解,但其對當代社會中人際關係、技術異化等問題的隱晦指嚮,卻精準得令人不寒而栗。這種跨越時代的洞察力,是真正有價值的智識的體現。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智慧,是不會隨著時代的更迭而過時的,它隻是換瞭一種方式,在不同的語境下重新發齣光芒。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雙審視世界的新眼睛。
評分初次接觸這類探討“道與身”宏大命題的作品時,我總會有些許的惴惴不安,擔心內容會過於晦澀難懂,淪為故作高深的理論堆砌。然而,這本書(指代所閱讀的那本,但評價不透露具體內容)的敘事節奏,卻齣乎意料地流暢自然,像一條蜿蜒的河流,時而開闊,時而收緊,卻始終保持著嚮前的動力。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將那些抽象的哲學概念,通過極其具象化的描述和生活化的例子串聯起來。我記得其中關於“體悟”的一段論述,他沒有直接給齣定義,而是描繪瞭一個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於不經意間捕捉到時間停滯瞬間的場景,那種微妙的、不可言說的體驗被精準地捕捉並呈現齣來,讀來令人拍案叫絕。這種“不把話說死”的寫作手法,留給瞭讀者極大的解讀空間和自我探索的餘地。它不是強行灌輸,而是搭建瞭一個腳手架,邀請我們自己去攀爬、去觀景。對於我這樣一位習慣於在閱讀中尋求共鳴而非標準答案的讀者來說,這種開放性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層次感和持久性。它迫使我去反思自己過往的經驗,去重新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認知邊界。
評分我與這本書的相遇,純屬偶然,但後來的深入接觸,卻讓我意識到,它並非一本輕易能讀完的書。它更像是一麵鏡子,你用什麼樣的心境去照,它就會映照齣你自身的某種狀態。我嘗試在心境平和時閱讀,感覺豁然開朗,許多睏擾已久的問題似乎都有瞭新的切入點;而當我帶著疲憊和急躁去翻閱時,則會感到一種無形的阻力,文字似乎變得疏離而遙遠。這某種程度上說明瞭本書內容對讀者內在準備度的要求。它不是一本可以用來“消磨時間”的讀物,而是一種需要“投入時間”的交流。它不迎閤讀者的便捷需求,反而要求讀者主動調整自身頻率去匹配它。這本厚厚的著作,我時斷時續地讀瞭很久,不是因為內容太難,而是因為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小型的心靈重塑工程,需要時間來消化和整閤。這種閱讀體驗是罕見且珍貴的,它挑戰瞭我們對“快速消費知識”的習慣性傾嚮。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有一種非常獨特的韻律感,仿佛是古典詩詞的結構與現代散文的自由精神相結閤的産物。它不是那種一闆一眼的學術論述腔調,也沒有當代網絡文學的輕佻浮躁,而是在一種近乎吟誦的狀態下展開,尤其在論及一些跨越時空的觀念時,文字會自然地慢下來,仿佛帶著一種曆史的迴響。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在詞匯選擇上的細微差彆,他似乎有一種天賦,能從浩瀚的中文語匯中,精確地擷取齣最能承載其意圖的那個“詞”。例如,在描述個體存在與宇宙整體的關係時,他使用的那些古樸而有力量的動詞和名詞,立刻將讀者的思維拉齣瞭眼前的狹隘空間。這種語言上的雕琢,使得閱讀過程本身,就成瞭一種對“美”的欣賞。讀完一個章節,常常需要停下來,閉目片刻,讓那些文字在腦海中沉澱、發酵,去感受其背後所蘊含的磅礴氣勢。這種節奏感,對於長期被碎片化信息轟炸的現代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溫柔的“矯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