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中医脑病学 林亚明 陈维 胡璘媛 著 新编中医临床学科丛书 科学出版社

包邮 中医脑病学 林亚明 陈维 胡璘媛 著 新编中医临床学科丛书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脑病学
  • 中医
  • 脑病
  • 林亚明
  • 陈维
  • 胡璘媛
  • 新编中医临床学科丛书
  • 科学出版社
  • 医学
  • 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文乐章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71083
商品编码:29314708261

具体描述


中医脑病学  9787030571083

内容简介

《中医脑病学》是“新编中医临床学科丛书”之一,旨在突出中医脑病特色,提高中医脑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水平。《中医脑病学》分上篇总论7章,下篇各论14章,共21章。第1章至第6章介绍中医脑病学的概念、历史沿革、病因病机、辨病辨证、脑病诊疗特点的内容,第7章介绍脑病即神经系统疾病的特殊辅助检查。第8章至第21章介绍常见的46种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诊断标准、鉴别诊断、中医分证论治、西医专病治疗、名医经验、其他辅助疗法、病案举例、疗效评定等内容。在编写过程中紧扣临床实际,便于学习《中医脑病学》的读者掌握脑病的中医、西医诊治要点。

图书目录

目录
总前言
前言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脑病学的概念和研究范畴 2
第二章 脑病学发展源流 4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脑病认识启蒙 4
第二节 汉唐宋时期的脑病理论 7
第三节 金元时期脑病理论的发展 10
第四节 明清时期脑病理论的大发展 12
第五节 现代脑病理论的研究升级期 16
第三章 脑与五脏的关系 22
第四章 脑与气血精津的关系 25
第五章 脑病常见症状 28
第六章 “一分为三”辨证方法 34
第七章 脑病的辅助检查 41
第一节 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 41
第二节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 46
第三节 神经电生理检查 53
第四节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65
第五节 放射性核素检查 70
第六节 脑、神经和肌肉活组织检查 72
第七节 基因诊断技术 74
第八节 神经系统辅助检查的合理使用 75
下篇 各论
第八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80
第一节 运动神经元病(痿病) 80
第二节 阿尔茨海默病(呆病) 91
第九章 脑血管疾病 101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风先兆) 101
第二节 脑梗死(缺血性中风病) 115
第三节 脑出血(出血性中风病) 126
第四节 后循环缺血(昏瞀) 137
第五节 慢性脑缺血(头昏) 150
第六节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痴呆、呆病) 158
第十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171
第一节 病毒性脑膜炎(温病、痉病) 171
第二节 结核性脑膜炎(痨病) 179
第三节 化脓性脑膜炎(春温) 190
第四节 脑囊虫病(痫病) 201
第十一章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211
第一节 多发性硬化(痿病) 211
第二节 视神经脊髓炎(痿病-视瞻昏渺) 221
第十二章 运动障碍性疾病 230
第一节 帕金森病(颤病) 230
第二节 肝豆状核变性(颤病) 240
第三节 小舞蹈病(颤病、舞动病) 247
第四节 肌张力障碍(痉病) 253
第五节 特发性震颤(老年颤病) 258
第十三章 癫痫 264
第一节 癫痫(痫病) 264
第二节 癫痫持续状态(痫病-发作期) 286
第十四章 脊髓病变 291
第一节 急性脊髓炎(痿病) 291
第二节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痿病) 300
第三节 脊髓蛛网膜炎(痿病) 307
第四节 放射性脊髓病(痿病) 314
第十五章 周围神经疾病 322
第一节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口僻) 322
第二节 面肌痉挛(面痉) 326
第三节 前庭神经炎(眩晕) 331
第四节 多发性神经病(痿病-痹病) 339
第五节 吉兰-巴雷综合征(痿病-痹病) 345
第十六章 自主神经系统疾病 354
第一节 雷诺病(痹病-脉痹) 354
第二节 原发性多汗症(汗症) 361
第三节 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眩晕-厥证) 368
第四节 红斑性肢痛症(痹病-热痹) 375
第十七章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381
第一节 重症肌无力(痿病) 381
第二节 多发性肌炎(痿病、痹病) 391
第三节 周期性瘫痪(痿病) 399
第十八章 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性疾病 407
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五硬) 407
第十九章 精神障碍 419
第一节 分离性障碍(癔症)(中医-癫狂) 419
第二节 抑郁状态(郁病-抑郁) 428
第三节 焦虑状态(郁病-焦虑) 436
第二十章 睡眠障碍 447
失眠(不寐病) 447
第二十一章 头痛 456
第一节 偏头痛 456
第二节 颈源性头痛(头痛) 464
第三节 鼻窦炎性头痛(鼻渊-头痛) 474
第四节 紧张性头痛(头痛) 482
参考文献 491


《经络心语:人体奥秘的古老探寻》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医学教科书,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与哲学之旅,旨在揭示古老智慧在理解人体生命活动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它从一个非临床、非诊断的视角出发,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气”、“血”、“经络”等概念的深邃理解,并试图将其与现代科学的某些观察进行一种富有启发性的对话。我们不在此提供治疗方案,不探讨疾病的病因病理,也不罗列方药,而是邀请读者一同探索这些古老观念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对于健康、生命与宇宙的整体性认知。 第一章:无形之流,生命之源——“气”的意象与哲学 “气”——这个在中国哲学与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概念,远非仅仅是物质的呼吸。在本章中,我们将追溯“气”这一意象的源头,从《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开始,理解“气”作为宇宙本源、驱动力以及万物生成与转化的根本要素。我们将探讨“气”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多重含义,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它们不仅仅是生理活动的能量载体,更是连接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的桥梁。 本章将深入分析“气”的哲学意蕴。它并非西方科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所能完全概括,而是一种更为动态、更为生命化的力量。我们将会探讨“气”的运行规律——升、降、出、入,以及它在维持生命活动的平衡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我们将触及“气”在养生术语中的体现,如“调气”、“聚气”等,这些概念并非指向具体的运动方式,而是强调一种与天地自然和谐共振的内在状态。例如,古人所谓的“吐纳之法”,其核心并非简单的呼吸技巧,而是通过呼吸这一生命最基本的过程,来感应和调整身体内部的“气”的流动,从而达到身心安宁、精神饱满的状态。 此外,本章还将尝试以一种非技术性的语言,探讨“气”在东方美学中的投射。无论是绘画中的“气韵生动”,还是音乐中的“意境悠远”,都暗含着对某种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被感知、被触动的生命能量的描绘。这种“气”的感知,是人类早期对生命活动最直观、最朴素的体验,也是理解中国古代关于人体运行和健康的许多观念的基石。我们将避免使用任何医学术语,而更多地从诗词、书画、古代哲学文本中提取意象,来呈现“气”在中国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以及它作为一种理解生命的方式,如何渗透到我们祖先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之中。 第二章:血脉交织,生生不息——“血”的象征与流动 如果说“气”是生命的驱动力,那么“血”则承载着生命的物质基础和情感的表达。本章将超越生理学的定义,深入挖掘“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重象征意义。我们将从“血”的物质性出发,理解它作为生命体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如何滋养身体、濡养脏腑,维持生命的持续。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血”所蕴含的家族传承、情感联结与生命力的概念。 “血脉相连”、“血浓于水”这些古老的谚语,揭示了“血”在中国文化中不仅仅是流淌在血管中的液体,更是家族纽带、身份认同和情感归属的象征。我们将追溯“血”在祭祀、宗族仪式以及民间传说中的重要地位,理解它如何被赋予了神圣与庄严的意义。 本章还将探讨“血”的流动性及其哲学意义。古人认为,“血”的运行并非独立于“气”之外,而是与“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畅。这种“气血同源”的观念,强调了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我们将从古代文献中寻找关于“血”的流转、瘀滞、亏虚等概念的描述,并非是为了诊断疾病,而是为了理解古人如何通过观察“血”的异常状态,来感知生命力的强弱与身体的和谐程度。 例如,古代的养生之道中,常强调“活血”的重要性,这并非鼓励服用药物,而是指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情绪状态,来促进体内“血”的顺畅运行,避免“血”的阻滞。这种“活血”的理念,更多地是一种对生命活力的维护,对身体内在循环的尊重。本章将尝试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血”在生命中的重要性,如同江河之于大地,滋养万物,生生不息。我们将避免提及任何具体的血液成分分析或疾病分类,而是聚焦于“血”作为一种生命象征,如何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死观、价值观以及对健康理想的追求之中。 第三章:无形之网,沟通内外——“经络”的结构与智慧 “经络”——这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具神秘色彩的概念之一。本章将带领读者跳出解剖学的框架,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经络”的内涵。我们将将其视为一个贯穿人体、沟通内外、联系脏腑、运行气血的“无形之网”。它并非由具体的血管、神经所构成,而是一种更为抽象、更为精妙的能量与信息传导系统。 本章将从“经络”的起源与发展出发,简要梳理其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早期痕迹,理解它如何从模糊的认识逐步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将重点阐述“经络”的结构——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并非以准确的解剖位置为基础,而是以功能、主治和传导路径的逻辑关系为依据。我们理解这些“经络”如同大地上的河流,虽然它们的具体走向在不同古籍中可能存在差异,但其核心功能——输布气血、联络脏腑、传导感应——是始终一致的。 我们将深入探讨“经络”的功能。它不仅仅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更是人体内外沟通的桥梁。外部的病邪侵袭,可以通过经络传导至脏腑;脏腑的失调,也可能通过经络表现于体表。这种“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原则,并非指向特定的疼痛部位,而是揭示了“经络”系统在维护身体整体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本章还将尝试以一种比喻的方式,来描绘“经络”在人体中的作用。它如同一个精密的通讯网络,将人体的各个部分紧密联系起来,信息得以快速传递,能量得以有效分配。我们将会探讨“经络”与人体穴位的关系,理解穴位并非只是皮肤上的一个“点”,而是“经络”系统上具有特定功能的“节点”,是调整气血流转、疏通经络的关键所在。 然而,我们并非在此教授如何寻找穴位或进行针灸操作。本章的重点在于,通过对“经络”这一概念的理解,来体会中国古人如何运用一种整体性的、系统性的智慧,来洞察人体的生命规律。它是一种超越具体物质形态的观察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能量流动与信息传导的深刻洞察。我们将强调,“经络”的智慧在于其对生命整体性的把握,在于其对“通”与“畅”的追求,在于其对人与自然相互感应的深刻理解。 第四章:身与自然的对话——天人合一的生命观 本章将升华本书的视角,将对“气”、“血”、“经络”的理解置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框架之下。我们认为,古人之所以能够形成对人体如此独特而深刻的认识,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将人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非孤立的个体。 我们将探讨“天人感应”的观念,理解古人如何认为天地的变化,如阴阳五行、四时更迭,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反之亦然。这种相互影响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深层的、有机的联系。人体的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都被置于天地运行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理解。 本章将以“四时养生”为例,阐述古人如何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调整生活起居、饮食习惯,以达到顺应自然、维护健康的目的。例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并非仅仅适用于农业生产,也同样适用于人体的生理节律。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体会古人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敏感性,以及他们将人体视为一个开放的、与环境不断互动的生命系统。 我们将进一步分析“天人合一”思想在健康观中的体现。古人追求的健康,并非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身心安宁的状态。这种状态,需要个体主动地去体察自然、顺应自然,并在生活中融入自然之道。 本书的最后一章,旨在鼓励读者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与自身的关系。我们并非在倡导一种复古的生活方式,而是希望通过重温这些古老的智慧,来拓展我们对生命、对健康的认知维度。在现代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汲取一种更具整体性、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去理解生命的奥秘,去追求真正的身心健康。 本书希望传达的核心信息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念,尤其是关于“气”、“血”、“经络”的认识,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富有启发的视角,来理解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以及人与自然之间深刻的联系。它是一次对古老智慧的致敬,也是一次对现代人思考生命与健康问题的温和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包邮 中医脑病学》,我主要被它“新编”这个标签所吸引。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很多传统的理论也需要与时俱进,融入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中医脑病学作为一门相对复杂且发展迅速的学科,对于“新编”的需求尤为迫切。我之前阅读过一些比较老的关于中医脑病的书籍,虽然经典,但有时会觉得在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结合上,与当下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而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从作者阵容来看,林亚明、陈维、胡璘媛都是业内颇具声望的专家,他们的名字本身就代表了学术的高度和临床的深度。我猜测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一定会既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又会紧密结合现代医学的认知,将中医的辨证施治理念,应用于脑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可能会包含一些新的治疗方法、药物组合,甚至是针对一些疑难杂症的独特见解。科学出版社的发行,也让人对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学术性倍感放心。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更前沿的理论指导和更实用的临床思路,帮助我更好地应对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各种脑病难题。

评分

在海量的医学书籍中,《包邮 中医脑病学》这本书凭借其独特的定位和严谨的作者阵容,成功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认为,在中医领域,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探索是最具挑战性也最具潜力的方向之一。这本书的“新编”二字,尤为关键,意味着它可能包含了最新的研究发现、临床经验和治疗理念,能够弥补一些传统著作的不足。林亚明、陈维、胡璘媛这三位专家的名字,对于了解中医脑病学领域的人来说,无疑是质量的保证,他们的临床经验和学术造诣,足以让这本书成为一本权威性的著作。科学出版社的平台,也进一步增强了这本书的可信度。我特别关注这本书在“辨证论治”这个中医核心理念上的体现,希望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解析各种脑部疾病在中医理论下的病因、病机,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一套系统、可操作的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案。另外,我对书中关于“治未病”和“康复”方面的论述也很感兴趣,中医在这两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汲取更多智慧。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我充满期待的书,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中医脑病学领域的新视野。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们这些常年在一线从事神经系统疾病诊疗工作的医生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虽然我们主要依赖现代医学的手段,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很多时候能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有效的补充。尤其是一些慢性病、康复期或者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中医的介入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我注意到这本书的作者团队,林亚明、陈维、胡璘媛,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相信他们撰写的这本书,一定能将中医脑病学的精髓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包邮 中医脑病学》作为“新编中医临床学科丛书”的一员,其“新编”二字也预示着它不会是陈旧理论的堆砌,而是集成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的总结,这对于我们更新知识、提升诊疗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出版社出版,也保证了书籍的品质和内容的可信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在药物选择、配伍,针灸、推拿等疗法应用,以及生活方式干预等方面的具体指导,能够真正地指导我们在临床上灵活运用中医的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

评分

终于收到这本期盼已久的《包邮 中医脑病学》,迫不及待地翻开。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专业的书籍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库,而脑病这一块一直是我想深入了解的领域。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中医脑病学”,光是这四个字就让我看到了中医理论在解决复杂疾病上的无限可能。而且,注意到是“新编中医临床学科丛书”,这表明它在内容上应该比较新颖,能够反映最新的学术进展和临床实践。虽然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封面和排版来看,都透着一股严谨和专业的气息。封面上“林亚明 陈维 胡璘媛 著”这几位专家的名字,对于我这样经常关注中医界动态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是在各自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因此对这本书的学术质量充满了信心。科学出版社的出品,也进一步增加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毕竟大社的出版物在内容审核和编辑质量上通常都更有保障。现在我只是初步地浏览了一下目录,就对书中涵盖的疾病种类和章节设置有了大概的了解,感觉内容十分丰富,从基础的辨证论治到具体的病种分析,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后续的阅读一定能带给我不少启发。

评分

我对中医脑病学的兴趣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西医诊断明确但治疗瓶颈较大的疾病。这时,我就会想起中医的博大精深,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突破口。《包邮 中医脑病学》这本书,其标题就直指核心,而且是“新编”的,这让我觉得它会是一本紧跟时代步伐,融合了最新研究成果的书籍。我了解到,这本书由林亚明、陈维、胡璘媛三位专家合著,这几位学者在中医界都享有盛誉,他们的著作我也有所耳闻,所以对于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实用性,我抱有很高的期待。科学出版社的出品,也为这本书的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脑部疾病,比如中风后遗症、头痛、眩晕、失眠、焦虑、抑郁等常见病症,在中医辨证论治上的详细阐述,以及具体的方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涵盖一些比较少见但棘手的脑部疾病,并提供切实可行的中医解决方案。我对它的期待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获取,更希望它能成为一本能够指导我实际临床操作的工具书,能够帮助我更有效地为患者解除病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