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脑病学 9787030571083
内容简介
《中医脑病学》是“新编中医临床学科丛书”之一,旨在突出中医脑病特色,提高中医脑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水平。《中医脑病学》分上篇总论7章,下篇各论14章,共21章。第1章至第6章介绍中医脑病学的概念、历史沿革、病因病机、辨病辨证、脑病诊疗特点的内容,第7章介绍脑病即神经系统疾病的特殊辅助检查。第8章至第21章介绍常见的46种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诊断标准、鉴别诊断、中医分证论治、西医专病治疗、名医经验、其他辅助疗法、病案举例、疗效评定等内容。在编写过程中紧扣临床实际,便于学习《中医脑病学》的读者掌握脑病的中医、西医诊治要点。
图书目录
目录
总前言
前言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脑病学的概念和研究范畴 2
第二章 脑病学发展源流 4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脑病认识启蒙 4
第二节 汉唐宋时期的脑病理论 7
第三节 金元时期脑病理论的发展 10
第四节 明清时期脑病理论的大发展 12
第五节 现代脑病理论的研究升级期 16
第三章 脑与五脏的关系 22
第四章 脑与气血精津的关系 25
第五章 脑病常见症状 28
第六章 “一分为三”辨证方法 34
第七章 脑病的辅助检查 41
第一节 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 41
第二节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 46
第三节 神经电生理检查 53
第四节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65
第五节 放射性核素检查 70
第六节 脑、神经和肌肉活组织检查 72
第七节 基因诊断技术 74
第八节 神经系统辅助检查的合理使用 75
下篇 各论
第八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80
第一节 运动神经元病(痿病) 80
第二节 阿尔茨海默病(呆病) 91
第九章 脑血管疾病 101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风先兆) 101
第二节 脑梗死(缺血性中风病) 115
第三节 脑出血(出血性中风病) 126
第四节 后循环缺血(昏瞀) 137
第五节 慢性脑缺血(头昏) 150
第六节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痴呆、呆病) 158
第十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171
第一节 病毒性脑膜炎(温病、痉病) 171
第二节 结核性脑膜炎(痨病) 179
第三节 化脓性脑膜炎(春温) 190
第四节 脑囊虫病(痫病) 201
第十一章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211
第一节 多发性硬化(痿病) 211
第二节 视神经脊髓炎(痿病-视瞻昏渺) 221
第十二章 运动障碍性疾病 230
第一节 帕金森病(颤病) 230
第二节 肝豆状核变性(颤病) 240
第三节 小舞蹈病(颤病、舞动病) 247
第四节 肌张力障碍(痉病) 253
第五节 特发性震颤(老年颤病) 258
第十三章 癫痫 264
第一节 癫痫(痫病) 264
第二节 癫痫持续状态(痫病-发作期) 286
第十四章 脊髓病变 291
第一节 急性脊髓炎(痿病) 291
第二节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痿病) 300
第三节 脊髓蛛网膜炎(痿病) 307
第四节 放射性脊髓病(痿病) 314
第十五章 周围神经疾病 322
第一节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口僻) 322
第二节 面肌痉挛(面痉) 326
第三节 前庭神经炎(眩晕) 331
第四节 多发性神经病(痿病-痹病) 339
第五节 吉兰-巴雷综合征(痿病-痹病) 345
第十六章 自主神经系统疾病 354
第一节 雷诺病(痹病-脉痹) 354
第二节 原发性多汗症(汗症) 361
第三节 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眩晕-厥证) 368
第四节 红斑性肢痛症(痹病-热痹) 375
第十七章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381
第一节 重症肌无力(痿病) 381
第二节 多发性肌炎(痿病、痹病) 391
第三节 周期性瘫痪(痿病) 399
第十八章 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性疾病 407
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五硬) 407
第十九章 精神障碍 419
第一节 分离性障碍(癔症)(中医-癫狂) 419
第二节 抑郁状态(郁病-抑郁) 428
第三节 焦虑状态(郁病-焦虑) 436
第二十章 睡眠障碍 447
失眠(不寐病) 447
第二十一章 头痛 456
第一节 偏头痛 456
第二节 颈源性头痛(头痛) 464
第三节 鼻窦炎性头痛(鼻渊-头痛) 474
第四节 紧张性头痛(头痛) 482
参考文献 491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们这些常年在一线从事神经系统疾病诊疗工作的医生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虽然我们主要依赖现代医学的手段,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很多时候能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有效的补充。尤其是一些慢性病、康复期或者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中医的介入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我注意到这本书的作者团队,林亚明、陈维、胡璘媛,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相信他们撰写的这本书,一定能将中医脑病学的精髓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包邮 中医脑病学》作为“新编中医临床学科丛书”的一员,其“新编”二字也预示着它不会是陈旧理论的堆砌,而是集成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的总结,这对于我们更新知识、提升诊疗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出版社出版,也保证了书籍的品质和内容的可信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在药物选择、配伍,针灸、推拿等疗法应用,以及生活方式干预等方面的具体指导,能够真正地指导我们在临床上灵活运用中医的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
评分在海量的医学书籍中,《包邮 中医脑病学》这本书凭借其独特的定位和严谨的作者阵容,成功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认为,在中医领域,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探索是最具挑战性也最具潜力的方向之一。这本书的“新编”二字,尤为关键,意味着它可能包含了最新的研究发现、临床经验和治疗理念,能够弥补一些传统著作的不足。林亚明、陈维、胡璘媛这三位专家的名字,对于了解中医脑病学领域的人来说,无疑是质量的保证,他们的临床经验和学术造诣,足以让这本书成为一本权威性的著作。科学出版社的平台,也进一步增强了这本书的可信度。我特别关注这本书在“辨证论治”这个中医核心理念上的体现,希望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解析各种脑部疾病在中医理论下的病因、病机,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一套系统、可操作的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案。另外,我对书中关于“治未病”和“康复”方面的论述也很感兴趣,中医在这两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汲取更多智慧。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我充满期待的书,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中医脑病学领域的新视野。
评分我对中医脑病学的兴趣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西医诊断明确但治疗瓶颈较大的疾病。这时,我就会想起中医的博大精深,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突破口。《包邮 中医脑病学》这本书,其标题就直指核心,而且是“新编”的,这让我觉得它会是一本紧跟时代步伐,融合了最新研究成果的书籍。我了解到,这本书由林亚明、陈维、胡璘媛三位专家合著,这几位学者在中医界都享有盛誉,他们的著作我也有所耳闻,所以对于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实用性,我抱有很高的期待。科学出版社的出品,也为这本书的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脑部疾病,比如中风后遗症、头痛、眩晕、失眠、焦虑、抑郁等常见病症,在中医辨证论治上的详细阐述,以及具体的方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涵盖一些比较少见但棘手的脑部疾病,并提供切实可行的中医解决方案。我对它的期待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获取,更希望它能成为一本能够指导我实际临床操作的工具书,能够帮助我更有效地为患者解除病痛。
评分终于收到这本期盼已久的《包邮 中医脑病学》,迫不及待地翻开。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专业的书籍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库,而脑病这一块一直是我想深入了解的领域。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中医脑病学”,光是这四个字就让我看到了中医理论在解决复杂疾病上的无限可能。而且,注意到是“新编中医临床学科丛书”,这表明它在内容上应该比较新颖,能够反映最新的学术进展和临床实践。虽然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封面和排版来看,都透着一股严谨和专业的气息。封面上“林亚明 陈维 胡璘媛 著”这几位专家的名字,对于我这样经常关注中医界动态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是在各自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因此对这本书的学术质量充满了信心。科学出版社的出品,也进一步增加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毕竟大社的出版物在内容审核和编辑质量上通常都更有保障。现在我只是初步地浏览了一下目录,就对书中涵盖的疾病种类和章节设置有了大概的了解,感觉内容十分丰富,从基础的辨证论治到具体的病种分析,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后续的阅读一定能带给我不少启发。
评分拿到这本《包邮 中医脑病学》,我主要被它“新编”这个标签所吸引。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很多传统的理论也需要与时俱进,融入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中医脑病学作为一门相对复杂且发展迅速的学科,对于“新编”的需求尤为迫切。我之前阅读过一些比较老的关于中医脑病的书籍,虽然经典,但有时会觉得在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结合上,与当下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而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从作者阵容来看,林亚明、陈维、胡璘媛都是业内颇具声望的专家,他们的名字本身就代表了学术的高度和临床的深度。我猜测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一定会既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又会紧密结合现代医学的认知,将中医的辨证施治理念,应用于脑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可能会包含一些新的治疗方法、药物组合,甚至是针对一些疑难杂症的独特见解。科学出版社的发行,也让人对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学术性倍感放心。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更前沿的理论指导和更实用的临床思路,帮助我更好地应对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各种脑病难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