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電子封裝技術叢書--三維電子封裝的矽通孔技術
:148.00元
作者:劉漢誠 ,秦飛,曹立強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12219897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矽通孔(TSV)技術是目前半導體製造業中*為先進的一項顛覆性技術,是三維矽(3D Si)集成技術和三維芯片(3D IC)集成技術的核心和關鍵。TSV技術具有更好的電性能、更低的功耗、更寬的帶寬、更高的密度、更小的外形尺寸、更小的重量等優勢。 《三維電子封裝的矽通孔技術》是美國知名專傢John Lau博士關於TSV關鍵技術的**力作,國內**本詳細介紹TSV關鍵技術的專著。John Lau博士在微電子行業擁有超過36年的研發經驗。 本書原版一經齣版就受到國際學者的關注。中譯本由中國電子學會電子製造與封裝技術分會邀請國內從事TSV相關技術的知名專傢翻譯並審校,集中體現瞭國際上**的研究成果。 《三維電子封裝的矽通孔技術》不僅詳細介紹瞭製作TSV所需的6個關鍵工藝,同時還對三維集成的關鍵技術——薄晶圓的強度測量和拿持、晶圓微凸點製作、組裝技術以及電遷移問題,以及熱管理等進行瞭詳細討論。*後作者還給齣瞭具備量産潛力的三維封裝技術以及TSV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三維電子封裝的矽通孔技術》對3D集成這個極具吸引力的領域給齣瞭一個全麵及時的總結,適閤3D集成技術研究與開發的專業人員、尋求3D集成問題解決方案的人員、從事互連係統低功耗寬帶寬設計人員以及高良率製造工藝開發人員閱讀。“電子封裝技術叢書”目前已齣版如下4個分冊,推薦您同時關注:電子封裝工藝設備; 電子封裝技術與可靠性; 三維電子封裝的矽通孔技術; 係統級封裝導論:整體係統微型化
內容提要
本書係統討論瞭用於電子、光電子和微機電係統(MEMS)器件的三維集成矽通孔(TSV)技術的新進展和可能的演變趨勢,詳盡討論瞭三維集成關鍵技術中存在的主要工藝問題和潛在解決方案。首先介紹瞭半導體工業中的納米技術和三維集成技術的起源和演變曆史,然後重點討論TSV製程技術、晶圓減薄與薄晶圓在封裝組裝過程中的拿持技術、三維堆疊的微凸點製作與組裝技術、芯片與芯片鍵閤技術、芯片與晶圓鍵閤技術、晶圓與晶圓鍵閤技術、三維器件集成的熱管理技術以及三維集成中的可靠性問題等,後討論瞭具備量産潛力的三維封裝技術以及TSV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本書適閤從事電子、光電子、MEMS等器件三維集成的工程師、科研人員和技術管理人員閱讀,也可以作為相關專業大學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和參考書。
目錄
第1章半導體工業中的納米技術和3D集成技術
1.1引言
1.2納米技術
1.2.1納米技術的起源
1.2.2納米技術的重要裏程碑
1.2.3石墨烯與電子工業
1.2.4納米技術展望
1.2.5摩爾定律:電子工業中的納米技術
1.33D集成技術
1.3.1TSV技術
1.3.D集成技術的起源
1.43D Si集成技術展望與挑戰
1.4.D Si集成技術
1.4.D Si集成鍵閤組裝技術
1.4.33D Si集成技術麵臨的挑戰
1.4.43D Si集成技術展望
1.53D IC集成技術的潛在應用與挑戰
1.5.D IC集成技術的定義
1.5.2移動電子産品的未來需求
1.5.3帶寬和寬I/O的定義
1.5.4存儲帶寬
1.5.5存儲芯片堆疊
1.5.6寬I/O存儲器
1.5.7寬I/O動態隨機存儲器(DRAM)
1.5.8寬I/O接口
1.5.92.5D與3D IC集成(無源與有源轉接闆)技術
1.62.5D IC集成(轉接闆)技術的新進展
1.6.1用作中間基闆的轉接闆
1.6.2用於釋放應力的轉接闆
1.6.3用作載闆的轉接闆
1.6.4用於熱管理的轉接闆
1.73D IC集成無源TSV轉接闆技術的新趨勢
1.7.1雙麵貼裝空腔式轉接闆技術
1.7.2有機基闆開孔式轉接闆技術
1.7.3設計舉例
1.7.4帶散熱塊的有機基闆開孔式轉接闆技術
1.7.5超低成本轉接闆
1.7.6用於熱管理的轉接闆技術
1.7.7用於LED和SiP封裝的帶埋入式微流體通道的轉接闆技術
1.8埋入式3D IC集成技術
1.8.1帶應力釋放間隙的半埋入式轉接闆
1.8.2用於光電子互連的埋入式3D 混閤IC集成技術
1.9總結與建議
1.參考文獻
第2章TSV技術
2.1引言
2.2TSV的發明
2.3采用TSV技術的量産産品
2.4TSV孔的製作
2.4.1DRIE與激光打孔
2.4.2製作錐形孔的DRIE工藝
2.4.3製作直孔的DRIE工藝
2.5絕緣層製作
2.5.1熱氧化法製作錐形孔絕緣層
2.5.2PECVD法製作錐形孔絕緣層
2.5.3PECVD法製作直孔絕緣層的實驗設計
2.5.4實驗設計結果
2.5.5總結與建議
2.6阻擋層與種子層製作
2.6.1錐形TSV孔的Ti阻擋層與Cu種子層
2.6.2直TSV孔的Ta阻擋層與Cu種子層
2.6.3直TSV孔的Ta阻擋層沉積實驗與結果
2.6.4直TSV孔的Cu種子層沉積實驗與結果
2.6.5總結與建議
2.7TSV電鍍Cu填充
2.7.1電鍍Cu填充錐形TSV孔
2.7.2電鍍Cu填充直TSV孔
2.7.3直TSV盲孔的漏電測試
2.7.4總結與建議
2.8殘留電鍍Cu的化學機械拋光(CMP)
2.8.1錐形TSV的化學機械拋光
2.8.2直TSV的化學機械拋光
2.8.3總結與建議
2.9TSV Cu外露
2.9.1CMP濕法工藝
2.9.2乾法刻蝕工藝
2.9.3總結與建議
2.10FEOL與BEOL
2.11TSV工藝
2.11.1鍵閤前製孔工藝
2.11.2鍵閤後製孔工藝
2.11.3先孔工藝
2.11.4中孔工藝
2.11.5正麵後孔工藝
2.11.6背麵後孔工藝
2.11.7無源轉接闆
2.11.8總結與建議
2.12參考文獻
第3章TSV的力學、熱學與電學行為
3.1引言
3.2SiP封裝中TSV的力學行為
3.2.1有源/無源轉接闆中TSV的力學行為
3.2.2可靠性設計(DFR)結果
3.2.3含RDL層的TSV
3.2.4總結與建議
3.3存儲芯片堆疊中TSV的力學行為
3.3.1模型與方法
3.3.2TSV的非綫性熱應力分析
3.3.3修正的虛擬裂紋閉閤技術
3.3.4TSV界麵裂紋的能量釋放率
3.3.5TSV界麵裂紋能量釋放率的參數研究
3.3.6總結與建議
3.4TSV的熱學行為
3.4.1TSV芯片/轉接闆的等效熱導率
3.4.2TSV節距對TSV芯片/轉接闆等效熱導率的影響
3.4.3TSV填充材料對TSV芯片/轉接闆等效熱導率的影響
3.4.4TSV Cu填充率對TSV芯片/轉接闆等效熱導率的影響
3.4.5更的計算模型
3.4.6總結與建議
3.5TSV的電學性能
3.5.1電學結構
3.5.2模型與方程
3.5.3總結與建議
3.6盲孔TSV的電測試
3.6.1測試目的
3.6.2測試原理與儀器
3.6.3測試方法與結果
3.6.4盲孔TSV電測試指引
3.6.5總結與建議
3.7參考文獻
第4章薄晶圓的強度測量
4.1引言
4.2用於薄晶圓強度測量的壓阻應力傳感器
4.2.1壓阻應力傳感器及其應用
4.2.2壓阻應力傳感器的設計與製作
4.2.3壓阻應力傳感器的校準
4.2.4背麵磨削後晶圓的應力
4.2.5切割膠帶上晶圓的應力
4.2.6總結與建議
4.3晶圓背麵磨削對Culowk芯片力學行為的影響
4.3.1實驗方法
4.3.2實驗過程
4.3.3結果與討論
4.3.4總結與建議
4.4參考文獻
第5章薄晶圓拿持技術
5.1引言
5.2晶圓減薄與薄晶圓拿持
5.3黏閤是關鍵
5.4薄晶圓拿持問題與可能的解決方案
5.4.200mm薄晶圓的拿持
5.4.200mm薄晶圓的拿持
5.5切割膠帶對含Cu/Au焊盤薄晶圓拿持的影響
5.6切割膠帶對含有CuNiAu凸點下金屬(UBM)薄晶圓拿持的影響
5.7切割膠帶對含RDL和焊锡凸點TSV轉接闆薄晶圓拿持的影響
5.8薄晶圓拿持的材料與設備
5.9薄晶圓拿持的黏閤劑和工藝指引
5.9.1黏閤劑的選擇
5.9.2薄晶圓拿持的工藝指引
5.10總結與建議
5.11M公司的晶圓支撐係統
5.12EVG公司的臨時鍵閤與解鍵閤係統
5.12.1臨時鍵閤
5.12.2解鍵閤
5.13無載體的薄晶圓拿持技術
5.13.1基本思路
5.13.2設計與工藝
5.13.3總結與建議
5.14參考文獻
第6章微凸點製作、組裝與可靠性
6.1引言
A部分:晶圓微凸點製作工藝
6.2內容概述
6.3普通焊锡凸點製作的電鍍方法
6.43D IC集成SiP的組裝工藝
6.5晶圓微凸點製作的電鍍方法
6.5.1測試模型
6.5.2采用共形Cu電鍍和Sn電鍍製作晶圓微凸點
6.5.3采用非共形Cu電鍍和Sn電鍍製作晶圓微凸點
6.6製作晶圓微凸點的電鍍工藝參數
6.7總結與建議
B部分:超細節距晶圓微凸點的製作、組裝與可靠性評估
6.8細節距無鉛焊锡微凸點
6.8.1測試模型
6.8.2微凸點製作
6.8.3微凸點錶徵
6.9C2C互連細節距無鉛焊锡微凸點的組裝
6.9.1組裝方法、錶徵方法與可靠性評估方法
6.9.2C2C自然迴流焊組裝工藝
6.9.3C2C自然迴流焊組裝工藝效果的錶徵
6.9.4C2C熱壓鍵閤(TCB)組裝工藝
6.9.5C2C熱壓鍵閤(TCB)組裝工藝效果的錶徵
6.9.6組裝可靠性評估
6.10超細節距晶圓無鉛焊锡微凸點的製作
6.10.1測試模型
6.10.2微凸點製作
6.10.3超細節距微凸點的錶徵
6.11總結與建議
6.12參考文獻
第7章微凸點的電遷移
7.1引言
7.2大節距大體積微焊锡接點
7.2.1測試模型與測試方法
7.2.2測試步驟
7.2.3測試前試樣的微結構
7.2.40℃、低電流密度條件下測試後的試樣
7.2.50℃、高電流密度條件下測試後的試樣
7.2.6焊锡接點的失效機理
7.2.7總結與建議
7.3小節距小體積微焊锡接點
7.3.1測試模型與方法
7.3.2結果與討論
7.3.3總結與建議
7.4參考文獻
第8章芯片到芯片、芯片到晶圓、晶圓到晶圓鍵閤
8.1引言
8.2低溫焊料鍵閤基本原理
8.3低溫C2C鍵閤[(SiO2/Si3N4/Ti/Cu)到
(SiO2/Si3N4/Ti/Cu/In/Sn/Au)]
8.3.1測試模型
8.3.2拉力測試結果
8.3.3X射綫衍射與透射電鏡觀察結果
8.4低溫C2C鍵閤[(SiO2/Ti/Cu/Au/Sn/In/Sn/Au)到
(SiO2/Ti/Cu/Sn/In/Sn/Au)]
8.4.1測試模型
8.4.2測試結果評估
8.5低溫C2W鍵閤[(SiO2/Ti/Au/Sn/In/Au)到(SiO2/Ti/Au)]
8.5.1焊料設計
8.5.2測試模型
8.5.3用於3D IC芯片堆疊的InSnAu低溫鍵閤
8.5.4InSnAu IMC層的SEM、TEM、XDR、DSC分析
8.5.5InSnAu IMC層的彈性模量和硬度
8.5.6三次迴流後的InSnAu IMC層
8.5.7InSnAu IMC層的剪切強度
8.5.8InSnAu IMC層的電阻
8.5.9InSnAu IMC層的熱穩定性
8.5.總結與建議
8.6低溫W2W鍵閤[TiCuTiAu到TiCuTiAuSnInSnInAu]
8.6.1測試模型
8.6.2測試模型製作
8.6.3低溫W2W鍵閤
8.6.4CSAM檢測
8.6.5微結構的SEM/EDX/FIB/TEM分析
8.6.6氦泄漏率測試與結果
8.6.7可靠性測試與結果
8.6.8總結與建議
8.7參考文獻
第9章3D IC集成的熱管理
9.1引言
9.2TSV轉接闆對3D SiP封裝熱性能的影響
9.2.1封裝的幾何參數與材料的熱性能參數
9.2.2TSV轉接闆對封裝熱阻的影響
9.2.3芯片功率的影響
9.2.4TSV轉接闆尺寸的影響
9.2.5TSV轉接闆厚度的影響
9.2.6芯片尺寸的影響
9.33D存儲芯片堆疊封裝的熱性能
9.3.1均勻熱源3D堆疊TSV芯片的熱性能
9.3.2非均勻熱源3D堆疊TSV芯片的熱性能
9.3.3各帶一個熱源的兩個TSV芯片
9.3.4各帶兩個熱源的兩個TSV芯片
9.3.5交錯熱源作用下的兩個TSV芯片
9.4TSV芯片厚度對熱點溫度的影響
9.5總結與建議
9.63D SiP封裝的TSV和微通道熱管理係統
9.6.1測試模型
9.6.2測試模型製作
9.6.3晶圓到晶圓鍵閤
9.6.4熱性能與電性能
9.6.5品質與可靠性
9.6.6總結與建議
9.7參考文獻
第10章3D IC封裝
10.1引言
10.2TSV技術與引綫鍵閤技術的成本比較
10.3Culowk芯片堆疊的引綫鍵閤
10.3.1測試模型
10.3.2Culowk焊盤上的應力
10.3.3組裝與工藝
10.3.4總結與建議
10.4芯片到芯片的麵對麵堆疊
10.4.1用於3D IC封裝的AuSn互連
10.4.2測試模型
10.4.3C2W組裝
10.4.4C2W實驗設計
10.4.5可靠性測試與結果
10.4.6用於3D IC封裝的SnAg互連
10.4.7總結與建議5
10.5用於低成本、高性能與高密度SiP封裝的麵對麵互連
10.5.1用於超細節距Culowk芯片的Cu柱互連技術
10.5.2可靠性評估
10.5.3一些新的設計
10.6埋入式晶圓級封裝(eWLP)到芯片的互連
10.6.D eWLP與再布綫芯
……
第11章3D集成的發展趨勢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剛拿到這本《三維電子封裝的矽通孔技術》,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但光是翻看目錄和前言,就足以讓人對它的價值充滿期待。首先,本書的編排結構清晰明瞭,從基礎概念的引入,到復雜技術的深入剖析,再到實際應用的案例分析,層層遞進,邏輯嚴謹。我尤其關注書中對矽通孔(TSV)製造工藝的詳細介紹,這部分是整個三維封裝的核心技術,理解其原理和挑戰對於把握整個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書中提到的不同TSV形成方法,比如濕法刻蝕和乾法刻蝕,以及它們各自的優缺點,都非常有參考價值。此外,作者在封裝材料選擇、鍵閤技術以及可靠性測試方麵的論述,也為實際工程應用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我是一名初涉三維封裝領域的工程師,對於書中涉及的各種術語和技術細節,感覺非常貼閤實際需求,不像有些理論書籍那樣空洞。相信通過反復學習和實踐,這本書將成為我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寶貴工具。
評分作為一名對電子産品性能極限不斷追求的愛好者,我對封裝技術的進步一直保持著高度關注。《三維電子封裝的矽通孔技術》這本書,讓我對三維封裝這一前沿技術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不僅僅是介紹枯燥的技術原理,更多的是展現瞭TSV技術如何賦能更小巧、更強大、更節能的電子設備。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通過大量的實例,詳細闡述瞭TSV如何實現異質集成,將不同功能的芯片堆疊在一起,從而創造齣性能超越傳統封裝的集成電路。例如,書中對CPU、GPU以及內存芯片通過TSV進行三維堆疊的分析,讓我看到瞭未來計算設備的無限可能。同時,書中也提到瞭TSV技術在降低功耗和提高數據傳輸速度方麵的貢獻,這對於我這種注重使用體驗的消費者來說,是極其吸引人的。這本書讓我對未來的電子産品充滿瞭期待。
評分讀完《三維電子封裝的矽通孔技術》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內容的專業性和前沿性。作為一名資深的半導體材料科學傢,我一直在關注TSV技術在材料科學層麵的一些挑戰,比如金屬阻擋層和擴散層的設計、絕緣層的選擇以及TSV填充材料的優化等。這本書對這些問題進行瞭非常深入的探討,尤其是在TSV金屬化過程中銅的電化學沉積(ECD)和化學機械拋光(CMP)的工藝控製,以及如何避免空洞和微裂紋的産生,這些都是目前行業內麵臨的關鍵技術難題,書中給齣瞭非常有價值的分析和建議。另外,對於TSV的可靠性問題,比如應力分布、熱疲勞以及長期穩定性,書中也提供瞭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評估方法。這對於我們開發新型TSV材料和改進製造工藝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可以說,這本書是我近期閱讀過的關於TSV技術中最具深度和價值的一本。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我們這些長期在一綫從事半導體封裝研發的工程師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市麵上關於三維封裝的書籍並不少,但真正能夠深入到TSV技術核心,並提供實踐指導的卻不多。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TSV互連的電學特性和熱學管理時所采用的深度和廣度。TSV的密度和尺寸不斷縮小,其寄生電容、電感以及熱阻效應都變得越來越顯著,直接影響到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書中對這些關鍵物理現象的分析,結閤瞭先進的仿真模型和實驗數據,非常具有說服力。另外,關於TSV與後續封裝工藝(如再布綫層RDL、晶圓級封裝WLP等)的集成問題,書中也有獨到的見解和詳細的解決方案。這對於我們設計和製造高密度、高性能的三維集成電路至關重要。雖然我還沒有完全掌握其中的所有內容,但初步的閱讀已經讓我對TSV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坦白說,作為一個對電子封裝領域充滿好奇但技術背景相對薄弱的讀者,我一直覺得三維電子封裝,尤其是TSV技術,是一個非常高深莫測的領域。然而,當我開始翻閱《三維電子封裝的矽通孔技術》這本書時,我發現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以一種非常易於理解的方式,逐步引導我進入這個復雜的世界。書中並沒有迴避技術細節,但卻用瞭大量生動形象的比喻和清晰的圖示來解釋抽象的概念。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TSV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優勢分析,比如在高性能計算、移動通信、MEMS器件等領域的實際應用案例,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這項技術的巨大潛力。雖然我目前還不能完全理解所有的技術參數和公式,但我對TSV的整體流程、關鍵挑戰以及未來發展方嚮已經有瞭初步的認識。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為我打開瞭通往三維電子封裝世界的大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