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辑
定价:89.00元
作者:郑剑虹,李文玫,丁兴祥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117201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心理传记学是采用心理学方法分析人物生命故事的一种跨学科研究,本书涉及了文学、艺术、佛教、教育等领域的人物,既是学术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故事性。
内容提要
1910年出版的弗洛伊德的《列奥纳多 达 芬奇与他童年的一个记忆》(Leonardo da Vinci and a Memory of His Childhood ),启蒙了后世“心理传记学”的研究范式。20世纪90年代,中国海峡两岸几乎同时开始了心理传记学这一领域的探索。采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人物(特别是非凡人物)的生命故事进行研究。郑剑虹、李文玫、丁兴祥主编的《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集刊,代表着中国大陆与台湾人文取向的心理学者*次携手,也是世界范围内心理传记学的学术刊物。《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以书代刊,将于每年在海峡两岸以繁体字和简体字两种版本同时出版,其将成为凝聚华人心理学人文取向研究队伍的阵地。
目录
序言
开启崭新的一页:两岸携手共创“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李文玫 丁兴祥
《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创刊号简体字版序/郑剑虹
心理传记学:理论探索
Freud百年之后:“辅仁心理传记学”的继往开来/张继元丁兴祥
中国大陆的心理传记学研究及其质量结合模式/郑剑虹
心理传记学:实例研究
“出名要趁早”:张爱玲之成名情结?/张慈宜
黄炎培关注职业教育的心理史学解读/胡志坚
大学名校长之唐文治:一种心理传记学的探索/吴继霞
向大海进军:以李安的生命叙事反思成年男性的转化之道/洪瑞斌
鲁迅:在屈辱与侮蔑中抗争的灵魂/凌辉
太虚大师:近代佛教人本主义的先驱/薛荣祥 丁兴祥
生命叙事与口述传记
那些年,我们在上海圣约翰:一群老校友的忆说/陈祥美
在书写之中:台湾客家女诗人王春秋的认同之路/李文玫
觉醒与争权的社会行动:另类学校家长教育选择权意识生发样貌之个案研究/
王雅惠 倪鸣香
媒介创业的行动逻辑之研究:台湾有线电视系统早期先驱者□述传记研究/张煜麟
作者介绍
郑剑虹,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西南大学心理学硕士、博士。现任广东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心理传记学与生命叙事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论自强人格》、《心理传记学手册》等专著、译著和教材9部,主持和参研省部级课题7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等各级奖4次。研究兴趣为心理传记学、人格心理学和政治心理学。
李文玫,政治大学社会系毕业、社会研究所硕士,辅仁大学心理学博士。曾任救国团「张老师」,台湾龙华科技大学谘商辅导暨职涯发展中心主任,现任龙华科技大学观光休闲系助理教授。专长于社会及人格心理学、客家女性与客家文化研究、生命叙说与质性研究等领域;并长期积极办理「生命叙说」学术研讨会。共同翻译《质性心理学》(远流出版公司),以及共同审定《社会认知:一种整合的观点》(心理出版社)等书。
丁兴祥,政治大学教育系毕业、教育研究所硕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心理学博士。曾任台湾辅仁大学应用心理系系主任,现任辅仁大学心理系教授。专长于社会及人格心理学、创造心理学、生命史及心理传记、质性研究等领域。近的研究关注于将质性研究应用于社会及人格心理学、创造心理学以及介绍质性研究方法,并翻译/审定《心理传记学手册》(与郑剑虹共同审定)(暨南大学出版社)、《生命史与心理传记学》(远流出版公司)、《叙说分析》(五南出版公司)、《人格理论》(扬智出版公司)等书。
文摘
序言
这本《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辑 9787511720177》的标题,尤其是“生命叙事”和“心理传记学”这两个词,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人生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最深刻的心理学文本,而如何去讲述和解读这些经历,就构成了我们对自身和世界的理解。我猜测这本书会深入剖析个体生命故事的构成要素,以及这些故事在心理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它可能会探讨童年经历、重要的关系、人生转折点等是如何被个体选择性地叙述和构建的,以及这种叙述方式如何影响其身份认同和心理健康。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心理传记学”研究的指导,或者通过一些案例分析,来展示这种研究方法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个体。这本书的“辑”字也预示着它可能包含多位研究者的贡献,从而提供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视角来看待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之间的关联。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不同的人生轨迹,去感受那些故事背后的喜怒哀乐,并从中汲取关于人性的深刻洞见。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辑 9787511720177》真的非常吸引我,尤其是“生命叙事”这个词,瞬间勾起了我对人生故事和个人经历的浓厚兴趣。我一直认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独一无二的书,其中蕴含着无数的挑战、成长、选择与反思。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深入探索这些生命轨迹背后的心理动因,以及个体如何通过叙述来理解和构建自己的身份。我猜想,它可能会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讲述生命故事的方式有什么差异,以及这些叙事在个体心理健康和自我认知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不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经典的传记案例,通过分析这些人物的生命历程,来揭示心理传记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作为一名对心理学和文学都抱有热情的读者,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感受其中的情感起伏,并从中获得关于人生意义的启迪。同时,“辑”这个字也暗示着这可能是一系列研究的汇编,或许包含了多位学者对这一领域的不同探索,这将为我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从书名《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来看,这本书似乎在挖掘个体生命故事的深层心理机制。我对此非常好奇,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这种叙述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回顾,更是一种对意义的构建和对自我的理解。心理传记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想必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工具,来解析这些生命叙事的结构、内容以及它们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关于“叙事疗法”或者“人生故事重构”等实际应用方法。或许作者会通过分析不同人生阶段的人物故事,比如童年经历、青春期的困惑、中年危机以及老年回忆,来展示心理传记学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过去的经历,处理创伤,并为未来找到方向。我个人对“心理传记学”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想象,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伟大的传记作品,它们不仅仅是人物的生平记录,更是对人性深度挖掘的艺术。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科学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方法,来解读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我们的故事。
评分《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这个书名,让我感觉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于“人”与“故事”之间深刻关联的思考。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都是由无数个故事串联起来的吗?而心理学,恰恰是对这些故事背后驱动力、情感轨迹以及行为模式的探索。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将两者融汇的全新视角——心理传记学。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定义“生命叙事”?它是否会探讨个体是如何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选择、编辑和重塑自己的生命故事的?又或者,它会分析那些构成我们生命叙事核心事件的心理意义?“辑”字让我联想到这可能是一部集结了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这样的话,我将有机会从不同的学术角度去审视生命叙事和心理传记学。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理解、分析甚至重塑个人生命故事的方法论,或许通过对一些经典人物传记的心理学解读,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实践性的启示。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传记”,更是关于“生命”本身的一种深刻的哲学与心理学探索。
评分我被《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这个书名所吸引,它似乎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故事”和“人”之间关系的思考。生命就是一个不断生成故事的过程,而心理学则试图理解我们如何思考、感受和行为。将两者结合,形成“心理传记学”,这让我感到非常新颖。我推测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叙事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自我认知和世界观的。比如,我们是如何选择讲述哪些故事,忽略哪些故事,以及这些选择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需求和防御机制。另外,“辑”这个字可能意味着这是一本包含多篇文章或研究成果的合集,这会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通过对知名人物或普通人生命叙事的分析,来展示心理传记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价值。我尤其关注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叙事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帮助个体克服困难、实现个人成长。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探索人生深度与复杂性的绝佳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