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套装全3册)
定价:158.00元
作者:柳诒徵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58108471
字数:1088000
页码:11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全书引用资料自六经、诸子、二十五史、历代各家著述、国外汉学家论著,以至近代报纸杂志、统计报道,无不详为选辑,共得六余种之多。本书阐述了中国文化政教源流,以增强我民族自尊心,抉择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勖勉青年学习继承和发扬我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内容提要
本书可算是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传授较广,解放前各种中国文化史无不滥觞于此,全书引用资料自六经、诸子、二十五史、历代各家著述、国外汉学家论著,以至近代报纸杂志、统计报道,无不详为选辑,共得六余种之多,全面阐述了中国文化政教源流。
目录
作者介绍
柳诒徵(1880—1956),现代儒学宗师。著有《历代史略》、《中国商业史》、《中国教育史》、《中国文化史》等,为近代商业、教育、文化史的重要著作。
文摘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套装全3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忠信之资,初不足以过人,惟好学为所自信。自十五至七十,无一息不学,知行之功,与年俱进,是则平生师友所可几矣。前乎孔子者,虽有傅说始终典学之语,然未尝有言之亲切详备如孔子者,则虽谓吾民知学自孔子始,可也。
孔子自言其学之程序,且述其学之功效,然只自明其身心所造之境地,未尝及于身外。由此可知孔子为学之目的,在先成己而后成物。其成己之法,在充满其心性之本能,至于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而一切牖世觉民之方,乃从此中自然发现于外。既徒受外界之反感,愤激悲悯,欲学一种方法或主义以救世;亦徒慕古人,欲蹈袭其陈迹,冀自树于功名,至于垂老无成,乃托教学著书,以期留名后世,及与当世讲学者,争持门户,独立一派别也。《论语》及《大学》、《中庸》所言,十九皆明此义。不知孔子所学为何事,第以褊狭骛外之心测孔子,宁能窥见其涯涘哉!
孔子所学,首重者曰成己,曰,曰克己,曰修身,曰尽己。其语殆不可以偻举,惟其以此为重,故不暇及于外,而怨天尤人之意,自无自而生。
《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
序言
作为一名在文化产业领域工作多年的从业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更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参考资料。最近,我注意到了一套名为《中国文化史》的书籍,尽管我还没有来得及仔细品读,但单凭其厚重的篇幅和作者的专业背景,就足以让我对其内容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系统性的梳理,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尤其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是如何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下演变的。我尤为关注的是书中对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探讨,比如诗歌、绘画、建筑、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演变,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理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何这些艺术形式能够跨越时空,至今仍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从中汲取灵感,为当下的文化创新提供借鉴。此外,书中对一些关键的文化概念,如“礼”、“仁”、“道”、“禅”等,是否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读,也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因为这些概念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理解它们对于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至关重要。
评分作为一个热爱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人,我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最近,我入手了一套名为《中国文化史》的书籍,虽然我才刚刚翻开,但从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宏大主题的设定来看,我便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细致地描绘中国传统节日是如何起源、发展并演变成如今的形式的,例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这些节日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文化象征?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这些节日不仅仅是简单的庆祝活动,更是中华民族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此外,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民间信仰、宗教习俗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类仪式和活动抱有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这些习俗的深层含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最近入手了一套名为《中国文化史》的书籍,虽然我尚未有机会深入研读,但从书的装帧、出版社的声誉以及作者的名字来看,它便足以引人遐想,勾起我对于中华数千年文明积淀的种种好奇。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厚重感,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感受到先贤的思想。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穿越时空,去领略不同朝代的风土人情,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性格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例如,我一直对唐朝的开放包容、宋朝的精致生活以及明清的世俗文化抱有极大的兴趣,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深入的解析,让我不仅仅是了解历史事件,更能理解这些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同时,我对于书中可能涉及到的艺术、哲学、文学、宗教等方面的论述也充满期待,因为我相信,这些都是构成中华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全新的视角,或者对一些我已有的认知进行补充和深化,让我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中国文化”这个宏大而又迷人的概念。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其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理解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键。最近,我购置了一套《中国文化史》,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其厚重的分量和作者的声望已经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中国文化是如何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并形成独特体系的。我尤为关注的是书中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探讨,比如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碰撞,最终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这些古老的智慧是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被诠释和传承,并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哲学思辨以及社会制度的演变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充满了好奇,特别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的习俗、节日、礼仪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最近,我购入了一套《中国文化史》,虽然目前还只是浏览了目录和一些开篇的章节,但其宏大的叙事框架和丰富的研究视野已经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深入到古代社会的各个角落,去感受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百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默默维系的文化传统。比如,我一直想知道,那些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被塑造和演变的?它们又折射出古人怎样的生活智慧和价值取向?此外,我对于古代的教育制度、科举文化以及士大夫阶层的精神世界也颇感兴趣,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细节和深刻的分析,让我能够更贴近那个时代的人们,理解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他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