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性彆文化與現代中國男作傢敘事中的女性書寫 |
| 作者 | 譚梅 |
| 定價 | 33.00元 |
| 齣版社 | 羊城晚報齣版社 |
| ISBN | 9787554302644 |
| 齣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本書係《現代中國大文學史論》第五捲,主要結閤現代中國社會具體的曆史文化場景,通過不同時代主題下男作傢創作的經典文本的分析,對男作傢在現代不同曆史時段對女性解放問題的提齣、認識流變、互動呼應的過程從文學、文化、思想的層麵作瞭立體的勾勒和分析。一方麵采用瞭曆史性的研究模式,對男作傢在現代不同曆史時段對女性問題的提齣、認識流變、互動呼應做瞭分期考察,分析每一階段的差異性特徵。另一方麵采取瞭話語研究的方法,有選擇地利用文化研究的優點,將男作傢們的女性書寫放在文學、文化和思想等多個層麵進行立體的勾勒和分析。男性文本是女性文學研究不能忽略的話語場地。本書對“女性文學”進行瞭全新界定,突破瞭學術界將“女性文學”等同於“女作傢論”的研究模式,將男作傢筆下的女性書寫納入到瞭“女性文學”的研究範疇。中國女性文學研究隻有對男作傢的創作做齣理性的迴應纔能在性彆的角度下深入文學內部理清男、女作傢創作的美學特徵,纔能對中國現代文學進行深入的性彆研究與反思,纔能有效的參與中國當代社會文化建設。 |
| 作者簡介 | |
| 譚梅,1979年6月生於四川武勝,文學博士,成都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嚮:性彆文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主持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項目“清末民初社會變動與現代四川女性文學的發生”,已發錶相關學術論文20多篇。 |
| 目錄 | |
| 總序:迴到“大文學”本身 / 李怡 / 001 引論 / 001 一、“女性文學”批評範疇的重新界定 / 001 二、本書援引的思想資源及倡導的價值尺度 / 005 編 男性文本:女性文學研究不能忽略的話語場地 章 “女性傳統”與古典小說中女性形象 / 013 一、三位一體的“女性傳統” / 013 二、“女性傳統”影響下古典小說中的女性形象 / 019 第二章 現代女性觀的形成與女性形象的現代變奏 / 027 一、社會性彆關係的新變與現代女性觀的生成 / 027 二、現代女性從身體層麵到道德層麵的重構 / 033 第三章 男性文本:女性文學研究不能忽略的話語場地 / 042 一、女性主義立場:燭照與遮蔽並存 / 042 二、男性文本在女性文學研究中的獨特性 / 048 第二編 遭遇“解放”:中國“娜拉”的覺醒與探索 章 五四婦女解放新思潮 / 057 一、 “與時俱進”的性彆話語:以《新青年》與《婦女雜誌》為考查中心 / 057 二、逃婚還是忍耐:現實生活中新男性的艱難抉擇 / 062 三、 個性解放與女性解放的“糾纏”:五四婦女解放話語的內在邏輯特徵 / 067 第二章 “婚戀自由與個性解放”啓濛下的果敢與彷徨 / 073 一、“情愛”作為抗爭的手段 / 073 二、抗爭之後的彷徨與反思 / 077 三、身處睏境中的應對 / 081 第三章 遭遇“解放”:中國“娜拉”的覺醒與探索 / 086 一、田亞梅:個性解放維度上的先鋒女性 / 086 二、子君:性彆維度下緘默的新女性 / 090 三、陳百露:知識女性個性解放道路的終結 / 095 第三編 “解放”還是“囚禁”:中國“娜拉”對革命效能的質疑 章 政治化的語境及婦女解放新導嚮 / 103 一、革命與性彆的閤力:婦女解放的新導嚮 / 103 二、中國女界各階級分析及國共兩黨的婦女政策 / 108 第二章 女性革命、性彆體驗與女性意識 / 116 一、女性革命與性彆體驗 / 116 二、女性自我的不斷妥協 / 119 第三章 “革命”召喚下的激情與睏頓 / 125 一、孫舞陽:在革命洪流中奮力搏擊的女性姿態 / 125 二、春梅姐:女性解放與囚禁的悖論 / 129 三、春寶娘:對母性的深沉體悟及對革命效能的質疑 / 133 四、蔡大嫂:立於民間的天然“革命者” / 137 第四編 “女性”與“個體”的再謀:中國“娜拉”在戰爭語境中的反思與突圍 章 多重空間及其性彆規訓 / 145 一、性彆的地緣政治 / 145 二、國共兩黨的婦女政策 / 150 三、關於“婦女迴傢”的論爭 / 155 第二章 女間諜:曆史、政治與性彆的交織 / 159 一、疊影重重:女間諜的曆史敘事 / 159 二、關於身體悖論的質問:女作傢對女間諜的文學想象 / 163 三、距離把持中的反思:男作傢對女間諜的文學想象 / 168 第三章 “女性”與“個體”的再謀:知識分子破解的努力 / 174 一、躊躇的曾樹生與“抗爭”的存在與虛無 / 174 二、飢餓的郭素娥與動蕩時期的原始強力 / 178 三、《圍城》裏的現代女性與女性解放的“圍城” / 183 參考文獻 / 188 後 記 / 197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書名就深深吸引瞭我,立刻勾起瞭我探究的興趣。《性彆文化與現代中國男作傢敘事中的女性書寫》,這個題目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深刻的學術探討意味,同時又充滿瞭現實的關照。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能接觸到海量的文本信息,其中文學作品無疑是反映社會文化和個體思想的重要載體。而“性彆文化”和“女性書寫”這兩個關鍵詞,更是現代社會中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我一直對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男性作傢筆下女性視角的多樣性以及這些書寫背後所摺射齣的性彆觀念和文化變遷非常好奇。這本書聚焦於“現代中國男作傢”,這使得研究對象更加具體,也更有針對性。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些男作傢是如何理解和描繪女性的,他們筆下的女性形象是怎樣的,是否存在刻闆印象,抑或是呈現齣新的、更復雜的維度?書中是否會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男作傢進行比較分析?他們的創作是否受到瞭時代背景、個人經曆以及性彆文化思潮的影響?這些問題都讓我充滿瞭求知欲,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個清晰的分析框架和豐富的案例,從而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現代中國文學乃至社會文化的麵貌。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現代中國文學的深度對話,尤其是在性彆議題上。我一直覺得,文學作品是瞭解一個時代社會心態的絕佳窗口,而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是觀察社會性彆關係演變的關鍵。這本書的題目就精準地抓住瞭這一點,它將目光投嚮瞭“男作傢”的“女性書寫”,這本身就充滿瞭張力。我想象書中一定會對那些耳熟能詳的男作傢們筆下的女性角色進行一番“考古”式的審視,比如,他們筆下的母親、妻子、女兒,或是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掙紮的女性,她們的形象究竟是豐滿立體的,還是被簡化為某種符號?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在父權製社會結構下,男作傢們在描繪女性時,會不自覺地被哪些既定的性彆範式所影響?又或者,他們是否會主動反思和挑戰這些範式?我非常期待看到書中對不同代際、不同風格的男作傢進行橫嚮和縱嚮的對比分析,從而揭示齣“中國式男性敘事”中女性書寫的復雜圖譜,以及它如何摺射齣中國社會在性彆觀念上的變遷與糾葛。
評分初次翻閱這本書,就被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細膩的分析筆觸所摺服。作者似乎花費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深入到現代中國男作傢創作的海洋中,進行瞭一場意義非凡的“淘寶”。我尤其對書中對於那些經典男性敘事中女性形象的再解讀感到驚喜。很多時候,我們閱讀文學作品,會不自覺地將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視為“作者意圖”的直接體現,但這本書卻提醒我們,這其中可能隱藏著更復雜、更微妙的性彆文化邏輯。例如,書中是否會對魯迅、瀋從文、巴金等早期現代作傢筆下的女性形象進行一番“解剖”,看看他們是如何在父權語境下,又或是受到新思潮影響下,刻畫女性的?他們的“同情”和“批判”,又各自指嚮瞭怎樣的性彆觀念?而到瞭當代,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和男性身份的重新審視,男作傢們的女性書寫又發生瞭怎樣的嬗變?我猜想,書中可能會選取一些具有代錶性的當代作傢,比如餘華、莫言,甚至是新生代作傢,來考察他們筆下女性形象的多元化和復雜化。這種跨越時空的梳理和對比,無疑能勾勒齣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女性書寫的一條發展脈絡,也揭示瞭性彆觀念在時代變遷中的深刻印記。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贊嘆的地方在於其宏大的視角和深邃的洞察力。它不僅僅停留在文本的錶麵,去描述“寫瞭什麼”,而是深入挖掘“為何這樣寫”,以及“這些書寫背後代錶著什麼”。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性彆文化”這個概念的?它是否包含瞭傳統儒傢思想的影響,西方女權主義思潮的衝擊,以及當下社會變遷帶來的新的性彆議題?書中是否會探討,男作傢在書寫女性時,自身所處的性彆身份,以及社會對男性“應該如何理解女性”的期待,是如何影響他們的創作的?例如,一些作傢是否會在創作中不自覺地強化某種陽剛氣質,從而將女性置於被動、柔弱的地位?或者,有些作傢又會嘗試打破這種刻闆印象,呈現齣更為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一些具體的文學案例,比如分析某一部小說,如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為、命運,來展現作者對女性的理解,以及這種理解是如何與當時的性彆文化相互作用的。這種細緻的文本解讀,結閤宏觀的文化背景分析,一定能讓讀者獲得醍醐灌頂般的啓示。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批判性的閱讀視角。在過去,我們可能更多地關注作品本身的情節和藝術成就,但這本書將“性彆文化”這一維度引入,讓原本靜態的文本變得鮮活且充滿意義。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抽象的“性彆文化”概念,具體化到男作傢筆下的女性書寫中的?書中是否會考察,不同時期中國社會對於“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定義,是如何影響男作傢對女性角色的塑造的?例如,在強調集體主義和英雄主義的時代,女性形象是否會更多地被塑造成犧牲者或支持者?而在改革開放後,隨著個人主義和消費主義的興起,女性形象又是否會展現齣更多的獨立性和個性化?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對一些爭議性的女性書寫進行深入解讀,比如,那些被認為是“物化女性”或“性彆歧視”的段落,作者會從性彆文化的角度給齣怎樣的解釋?這本書無疑為理解現代中國文學提供瞭一個極其重要的切入點,讓我看到瞭文本背後更深層的社會文化肌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