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江淮文化论丛(第三辑)
定价:108.00元
作者:扬州博物馆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01042043
字数:
页码:4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扬州博物馆创建于1951年,新馆于2005年10月建成并对外开放,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江淮文化论丛(第三辑)》拟每年出版一辑,每辑约40万字,设有以下栏目:博物馆公共服务、博物馆运行及管理、陈列展览、藏品保管与保护、文史研究、考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遗址保护、碑帖墓志、书画研究、藏品研究、雕版印刷等。
目录
汉江都公主西域行
扬州二十四景考
解读“饥餐白滚安江杜,饱吃干烘玉峡泉”
马曰琯交游网络的构建
扬州读史小札
难以忘怀的“扬州班”
通经嗜诗工书善琴——评述博学多才的梅植之
略论明代银本位制的终确立
田能村竹田与日本文人画的勃兴
浅析扬州方言读音
莲溪及其绘画述评——以扬州博物馆馆藏扇画为例
林木苍翠冬青长青——祭卞孝萱先生
扬州出土汉至初唐砖
公众考古与博物馆社教工作结合的思考
长江中游地区对中原早商文化的认同和接受
江苏扬州曹庄隋炀帝墓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纪要
利用馆藏文物资源促进公共文化服务
博物馆在世界非遗保护传承中的积极作用——以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为例
博物馆要成为观众追寻“中国梦”的摇篮
新形势下我国博物馆的改进策略刍议
普及知识促进创新——关于非科技类博物馆科普教育作用的思考
博物馆文化产品税收政策刍议
浅析博物馆展览社会化——以扬州博物馆为例
利用民间收藏打造博物馆特色文化产品——以仪征博物馆为例
谈“宋代扬州历史文化陈列”的艺术表现
合纵·连横——关于中小型博物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
从隋炀帝出土文物展看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工作
博物馆发展思路之思考
让历史文化遗产走进年轻一代的生活——以博物馆临时展览的宣传工作为例
浅析博物馆绿化管理
试述崔致远纪念馆的办馆特色
文物外出交流展览的安全问题初探
试析博物馆安全防范体系建设
试析地方博物馆商店发展之路——赴北京、山东考察有感
南京博物院藏文徵明款手卷的保护修复
扬州西湖高南汉墓出土竹木漆器腐蚀病害与机理分析
谈扬州盐业建筑对大运河申遗的重要作用——以汪鲁门故居为例
“南海I号”出水瓷器的保护修复
学习书画装裱流程心得——以装裱刘鸿渊《仕女》立轴为例
对扬州出土汉代西王母题材铜镜的研究
无法而法风韵——品扬州博物馆藏高凤翰《草书咏荷诗轴》及其他
汉代文明之花——射阳出土的汉代陶器
扬州出土汉代铜镜及其历史文化内涵
元代钴蓝釉——从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霁蓝釉白龙纹梅瓶说起
唐代卧狮滑石枕及其文化内涵
扬州博物馆藏五代十国吴木雕双人首蛇身俑的神话学解读
浅析罗聘的绘画艺术
古代雕版印刷组织中角色解析——以中日合作雕版印刷《伸稿》等为例
技术发展与文化需求——论雕版印刷术对东亚文化的影响
曹頫早年行履刍议——兼及相关史料辨正
《红楼梦》写省亲别院与曹寅建三汊河行宫
由第八十四回“宝玉始提亲”中的“入赘婚”说起——兼谈曹雪芹婚姻观与后四十回续书之立意
“梦阮”新考新论
公余小叙——曹寅在扬州酬应活动之补订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偶然间在书店里瞥见《江淮文化论丛》这套书,它那厚重的质感和散发出的学术气息立刻吸引了我。江淮地区,对于我而言,一直是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的区域。它承载着南北文化的交融,也孕育出无数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就不能忽略像江淮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而“论丛”这个词,则意味着这本书汇集了多位专家学者对江淮文化不同维度的深入探讨,而非一家之言。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这本书可能会从历史溯源的角度,挖掘江淮地区古代文明的痕迹,比如早期聚落的形成、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等。也可能专注于江淮地区的文学艺术,分析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篇章,以及地方戏曲、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独特发展。甚至,我猜测书中还会涉及江淮地区的社会生活,例如独特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饮食文化等等,将一个鲜活立体的江淮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套书,在我看来,是一次深入了解江淮文化肌理的绝佳机会,让我对这片土地的文化内涵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那种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沉浸于历史长河中的书籍。《江淮文化论丛》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如此。它并非那种浮光掠影式的介绍,从书名所透出的“论丛”二字,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学术深度和研究的严谨性。江淮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文化交流的要道,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了极其丰富且多元的文化特质。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会从多个维度去解析江淮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比如,它或许会深入探讨江淮地区的古代历史遗迹,从考古发现中挖掘出文献资料之外的珍贵信息;也可能专注于地域文学与艺术的传承,分析历代江淮籍文人墨客的作品,以及当地独特的戏曲、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甚至可能涉及民间信仰、习俗、服饰、饮食等方方面面,将江淮地区的生活图景细致地勾勒出来。读这样的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与历史对话、与先贤神交的体验。它能帮助我们理解,是什么样的土壤,孕育了如此独特的文化,又是什么样的时代变迁,塑造了江淮文化的今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领略那份厚重的文化底蕴。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极具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最近在一家颇具规模的图书馆里,有幸瞥见了《江淮文化论丛》。它那精美的封面设计和沉甸甸的厚度,都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遐想。江淮地区,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历史厚重感的地方,它连接着南北,融合了东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就不能忽略这样一片土地上孕育出的独特文明。而“论丛”这个词,则让我预感到这本书并非单一视角的浅显介绍,而是汇集了多位学者对江淮文化不同侧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成果。我设想,书中或许会涉及江淮地区早期的文明起源,追溯那些在史书中鲜有记载却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古代部族;也可能探讨江淮流域的经济发展如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例如水利工程的修建、漕运的发展如何带动了商业和文化的交流;更有可能深入分析江淮地区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领域留下的辉煌成就,以及当地独特的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的演变。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扇了解江淮文化深度与广度的绝佳窗口,能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评分最近在书店偶然翻到这套《江淮文化论丛》,当时就被它厚重的装帧和严谨的排版吸引住了,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从书名和目录来看,就预感到这会是一部非常有分量的学术著作。作为一名对地方文化研究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那些根植于特定地理区域、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往往蕴含着理解中国文明多样性的关键。江淮地区,自古便是南北交融、人文荟萃之地,从苏轼笔下的“江淮之间,山河壮丽”,到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足迹,都足以证明其文化的独特魅力。而“论丛”二字,更是预示着这本书汇集了多位学者对这一区域文化进行深入探讨的精辟见解,内容想必是包罗万象,从历史的源头追溯,到风俗民情的展现,再到艺术流派的分析,甚至是语言文字的演变,都可能包含其中。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却又极具价值的史料,通过严谨的考证和独到的分析,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加立体、鲜活的江淮文化图景。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这样的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让我能够系统地了解和感受江淮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最近在书架上注意到了一套名为《江淮文化论丛》的书,虽然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凭书名和其厚实的装帧,就足以让人对其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江淮地区,自古以来便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地理枢纽,孕育了极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我一直认为,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就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打捞珍贵的遗珠。而“论丛”二字,更是预示着这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汇聚了众多学者对江淮文化不同面向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江淮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比如可能从考古学、历史学等角度,发掘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展现江淮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同时,我也相信这本书会关注江淮文化的时代特征,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鲜明地域色彩,例如在文学、艺术、哲学、民俗等方面的独特贡献。甚至,我也猜想书中或许会触及江淮地区独特的方言、饮食习惯、民间艺术等,将那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百态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本书,无疑是一次与江淮文化进行深度对话的邀请,让我充满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