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收藏系列:中古古代石雕 |
| 作者 | 伍英 |
| 定价 | 25.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504486141 |
| 出版日期 | 2015-08-01 |
| 字数 | |
| 页码 | 182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二一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从那时候起,石雕便一直沿传至今。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石雕艺术的创作也不断地更新进步。不同时期,石雕在类型和样式风格上都有很大变迁,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审美追赶求,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都在制约着石雕创作的发展演变。石雕的历史是艺术的历史,也是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更是形象生动而又实在的人类历史。《中国古代石雕》详细介绍了我国古代石雕的历史以及各个时期的石雕精品。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中国古代石雕》: 早凿刻成的古阳洞,经营者是比丘慧成,他是太武帝的玄孙,并因此留名于中国石雕史。古阳洞四壁无一寸空墙,历代加造小龛无数,多半石雕的头部已毁失,由残存的杨大眼、魏灵藏等像来看,面貌较柔和,其中有交脚坐者,姿势庄严,衣褶曲线亦极似云冈,但又有变化,下部不作尖错形。这也像今天的时装,过若干年,必有细节或是整体风貌的迁移,知其变化的人,即能断定这是哪一年的流行款式。 专家认为,龙门石雕的艺术水平远较云冈为高,除了技术本身的进步之外,也因为此地石质较佳,更宜精雕细刻。正光四年(523年)宾阳洞成,共有三孔,为龙门诸洞中规模壮大的,这几个洞是皇家督造的,挑选名匠,雕工特精,而三洞风格各异。尤其是其中洞南北壁的本尊立像,衣缘自手下垂,作波浪状,变化顿巧。诸胁侍菩萨或和悦,或庄严,各尽其妙。壁上浮雕,极为精美,令后世观赏者赞叹不绝。 永熙三年,孝静帝改元天平,迁都于邺,以至武定八年,禅位于高齐。这16年间,历史上叫东魏,石雕盛行仍继北魏之风。除云冈、龙门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山东历城、河南巩县的石窟遗刻。 南朝石雕技艺的发展 北朝佛教石窟与造像艺术的鼎盛,与佛教东传的线路,与其民族的高度融合、诸侯争斗割据密切相关。相比较来说受战祸影响较小的南朝,相对封闭稳定,所以佛教艺术对南朝影响较小,仅存硕果的南京栖霞山石刻,因被后人尽数捣毁,今天已经很难想象它完好如初的样子。成都万佛寺旧址所出的红砂岩南朝造像,表现手法纤巧华丽,刀法细腻,可谓自成一格。 除此之外,华南的小型石雕,在数百年间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滑石雕刻品。这些雕刻多为墓葬中的随葬明器,如南京南朝墓中出土的滑石雕像,显得全身肌肉强健,突腹,把动态的人物非常沉稳有力地表现出来,姿态传神而恰如其分,颇具汉俑生动的遗风。 滑石猪作为随葬品,也是常能看见的,经常成对放置,起初它们大都生动写实,后演变为抽象化和形式化的风格。 …… |
| 序言 | |
我一直对“收藏系列”的书籍情有独钟,因为它们往往代表着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对特定领域深度挖掘的决心。这本《中古古代石雕》也不例外,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内容上的厚重感和研究的严谨性。伍英先生的作品,在我看来,总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我非常关注书中对于石雕的材质、工艺以及修复的介绍,这些技术层面的信息,对于理解石雕作品的生命周期和价值至关重要。同时,我也想了解,在古代,石雕的创作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可能蕴含着某种仪式性或象征意义。例如,某些石雕的选材、雕刻过程、甚至安放的位置,是否都与当时的信仰体系、社会习俗息息相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从更宏观的文化视角,去解读石雕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去探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湮没的,关于石雕的鲜活记忆。
评分这本《中古古代石雕》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名热爱古代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对中古时期,特别是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石雕艺术的蓬勃发展尤为着迷。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融合的时代,各种文化元素都在这片土地上交织碰撞,石雕艺术也在这股洪流中不断创新。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个时期的石雕代表作品,例如那些令人惊叹的佛教造像,它们在造型、服饰、表情上的细微变化,都透露出不同时期佛教艺术本土化的痕迹。同时,我也对当时世俗生活的石雕题材很感兴趣,比如那些描绘宴饮、乐舞、出行场景的画像石,它们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服饰、器物,甚至民俗的重要史料。这本书能否在学术研究和大众阅读之间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以严谨的考证为基础,又具备引人入胜的叙述风格,这正是我所期待的。
评分收到这本《中古古代石雕》时,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包装所吸引。打开它,我最先注意到的是书中高清的图片质量,每一尊石雕都仿佛触手可及,细节之处的处理尤其到位,光影的运用也恰到好处,将石雕的质感和历史的沧桑感完美地呈现出来。我一直觉得,石雕是连接我们与古代沟通的桥梁,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我特别关注书中对石雕背后文化内涵的阐释,比如佛教石雕的演变,如何体现了不同时期佛教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化进程;又比如陵墓石雕,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等级、丧葬习俗以及人们对来世的想象。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石雕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器物本身的描述。伍英先生的视角是否能够带我们走出博物馆的陈列,走进那些石雕曾经存在过的真实场景?我对此充满期待。这本书的收藏价值也让我十分欣喜,它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我个人中国传统文化收藏中的一件珍品。
评分坦白说,我一直认为古代石雕离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有些遥远,更多地是作为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存在。但当我拿到这本《中古古代石雕》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改变。书中那些栩栩如生的石雕形象,让我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生命力。那些古代劳动人民的形象,那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都仿佛在眼前活了起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石雕的地域性差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北方和南方石雕风格的对比,不同民族文化对石雕创作的影响等等。我想了解,为什么在不同的地区,石雕会呈现出如此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又如何反映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社会结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探索,让我不仅仅是“看”石雕,更能“理解”石雕。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去揭示那些隐藏在石雕背后的,不为人知的文化密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古朴典雅的气息,深邃的墨色背景衬托着精美的古代石雕纹饰,仿佛将人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石雕作品。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石头,更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是历史事件、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生动载体。翻开书页,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那些被岁月侵蚀却依然坚韧不拔的石雕艺术。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石雕风格,例如汉代的画像石,唐代的佛造像,宋代的陵墓石刻等等,希望能从中了解到它们在艺术风格、雕刻技法、题材内容上的演变与特色。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石雕背后故事的解读,比如它们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又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甚至是那些流传至今的关于石雕的传说和故事。对于我这样的爱好者来说,能够通过一本权威的书籍,系统地学习和欣赏中国古代石雕艺术,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文化体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能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文化解读,能够让我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