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太极内功心法全书(上卷)
定价:30.00元
作者:钱惕明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500934158
字数:
页码:4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太极内功心法全书》(上卷)为了全面、求新、详细地写内功心法,也为了便于学术性探索,在写作体例及写作方法上作了革新。写作体例从两方面着手创新。一是在纵的方面,设置哲源篇、心法篇、松静篇、行气篇、内劲篇、套路篇及源流篇等篇章。一是从横的方面,设章列节横向展开,并对每一拳式进行剖析,分置“拳招释义”“行功口诀”“动作分解”“呼吸行气”“内功心法”“实用举例”等栏目。这种纵横交错、篇目别致的结构,便于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阐述太极拳内功心法。
目录
篇 哲源篇
引 言
章 太极学说概述
节 太极的来历
第二节 太极是宇宙生成的本原
第三节 太极是元气
第四节 无极而太极
第五节 心为太极
第六节 太和之气
第七节 太极是理
第八节 人人物物一太极
第九节 太极,一也
第二章 太极图与太极拳
节 伏羲氏有否绘制太极图
第二节 先民太极图(原始太极图)
第三节 刘牧太极图
第四节 周敦颐太极图
第五节 空心圆形太极图
第六节 六经太极图
第七节 天地自然之图(古太极图前身)
第八节 古太极图——太极拳的心法指南
第九节 来氏太极图
第十节 循环太极图
第三章 太极拳起源的催生剂
节 周子一图一说在哲学上的新贡献
第二节 周子一图一说是三教合流的成果
第三节 周子一图一说是太极拳的催生剂
第四章 学拳与学哲学
第二篇 心法篇
心法总论(代引言)
章 练拳之道,当先治心
节 知理知性思想正
第二节 知势明志顺势上
第三节 知节 律己的纪律
第四节 养技自爱又爱人
第二章 《周易》是太极心法的源头及主宰
节 从太极歌说起
第二节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高元典
第三节 百姓日用而不知
第四节 拳道从易道来
第五节 未有神仙不读书
第三章 在明明德是太极心法的目的
节 '不老春'新解
第二节 完善人生
第三节 在明明德
第四节 从有意人无意——心灵的修炼
第五节 在止于至善
第四章 性命双修是太极心法的法则
节 道家的生命观
第二节 性命双修的贡献
第三节 张三丰的丹道
第四节 太极拳是性命双修的动功
第五章 阴阳中和之道是太极心法之魂
节 一阴一阳之谓道
第二节 居中位、识时中、致中和
第三节 中和精神是中华之魂
第四节 太极之魂,与生俱来
第五节 做'致中和'的人——太极魂之一
第六节 修阴阳中和之气——太极魂之二
第七节 练中和一体之术——太极魂之三
第六章 拳术套路是太极心法的载体
节 先明太极妙道——千江一月
第二节 再明性命双修——天地相会
第三节 须明一招一式心法——得其环中
第四节 拳术招式心法示例
第三篇 松静篇
引 言
章 放松的原理——松柔是人的本性
节 人体一太极
第二节 道法自然
第三节 人之初生
第四节 生活的见证
第五节 拳经的论证
第六节 剑道的'四空'
第七节 后天的紧张
第二章 放松心法——六法
节 观念放松法
第二节 意念放松法
第三节 行气放松法
第四节 忘却法
第五节 发声放松法
第六节 生活感悟法
第三章 太极放松回春功
第四章 放松的要害——形体的二十四处部位
节 头部五处
第二节 上肢五节
第三节 躯干九处
第四节 下肢五节
第五章 动静之机
节 宇宙生发的基础
第二节 阳动阴静
第三节 两种动静
第四节 主静为本
第五节 心贵静
第六节 静中触动
第七节 虽动犹静
第六章 松静的层次
节 松静相融
第二节 一般松静
第三节 初懂松静
第四节 晋阶松静
第五节 心意松静
第六节 寂静无意
第七节 虚静无为
第七章 专气致柔
节 柔字的字义
第二节 营魄抱
第三节 '专气'解
第四节 '婴儿'解
第五节 致柔、至柔与推手
第四篇 身法篇
章 身法总论(代引言)
第二章 其根在脚——太极脚
第三章 舍去双手满身都是手——太极手
第四章 腰胯如轴气如轮——太极腰
第五章 中和一体圆弧形——太极身
节 总体身法
第二节 曲则全——太极拳的圆形运动
第六章 身法精功五式
第七章 中定原理
第八章 步法精功六式
第九章 步型、步法、腿法
节 步型
第二节 步法
第三节 腿法
第十章 '机在目'——眼功四法
节 '一目五调'及推手中的眼神视向
第二节 眼功四法
第三节 奇妙的效益
第五篇 内气篇
引 言
章 气的概论
节 哲学概念的气
第二节 人体修炼之气
第三节 人世广泛运用之气
第二章 上药三品精气神
第三章 修阴阳中和之气
节 周子太极图的启示
第二节 阴阳交感而成和
第三节 返归太极一气
第四章 脐轮调息法——中和之气的修炼要道
节 脐轮调息的由来
第二节 脐轮调息的层次
第三节 脐息为中心的拳势呼吸
第四节 拳势呼吸与招式动作
第五章 返老还童不是梦
节 树老要接新嫩枝
第二节 脐轮息海底活
第三节 孙大师的体验
第四节 只恐相逢不相识
第六章 炼气精功六式
第六篇 内劲篇
引 言
章 认识内劲
节 潜力开发的新能量
第二节 潜力宝库人皆有之
第三节 人体第六功能态
第四节 太极先贤论内劲
第二章 懂劲之道
节 懂一点易理
第二节 从着熟中渐悟
第三节 须知阴阳
第四节 '一羽不能加'
第五节 懂劲的层次
第六节 生生不已
第三章 混元本劲
节 分清本劲与用劲
第二节 混元一气
第三节 太极混元桩
第四节 总体修炼
第五节 劲由圈中生
第六节 混元劲的功用
第四章 棚劲为首
节 拥字的含义
第二节 拥,位列太极十三势之首
第三节 拥,对应后天八卦的坎位
第四节 拥,雄踞太极内劲之首
第五章 棚劲的属性
节 坎卦象征月亮和水
第二节 拥劲如水负舟行
第三节 拥劲属柔,不属刚
第四节 纯柔者纯刚
第五节 拥劲似挽弓满月
第六节 修炼拥劲,常葆青春
第六章 《易经》八卦与太极八劲对应的奥义
节 八卦对应八劲的依据
第二节 拥劲赘言
第三节 捋化捋发
第四节 挤劲若雷
第五节 按劲主中
第六节 拥捋挤按须认真
第七节 采劲得实
第八节 捌劲若飞轮
第九节 肘劲整如山
第十节 靠劲宜顺正
第七章 用劲种种
节 听劲四感法
第二节 接劲如接球
第三节 粘劲与走劲
第四节 随劲为顺势
第五节 化劲要真化
第六节 借劲为巧拨
第七节 发劲如弹簧
第八节 多种发劲
第八章 螺旋寸劲
节 寸劲新说
第二节 螺旋圈的原理
第三节 内外都要走圈
第四节 走圈的轨迹
第五节 九一心法
第六节 一式
作者介绍
髦耋之年,依然能黏手即发,可见其太极内功之精湛。
英姿勃发,多种体检指标与年轻人一般,令医生咋舌,可见其深谙太极养生之道。 作为近代武林宗师李景林的再传弟子,钱惕明先生一直致力于推广和发展中华武术。现为武术家,在西雅图任国际武当武术协会会长,并任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在武当丹派列为第十二代传人。
近年来,钱先生领导美国西雅图国际武当武术协会发扬中国武术,收受入室弟子,举办培训班,先后任西雅图BCC大学、华盛顿大学太极拳教授,从学者已逾千人。
钱先生可谓能武能文,先后发表了二十多篇武术论文,颇具影响。在美国,《太极》杂志特约其撰稿,已发表《太极之魂——阴阳中和之道》《武当剑真谛》等4篇论文,并被推为2005年2月美国《太极》杂志封面人物。当地媒体对他作了专门报道。 数十年来,钱先生用我国古代的太极哲学观及传统的人文思想,探索太极拳的宏观心法与微观心法,对以往秘不外传的太极拳内功心法有独到的体悟与描述,而且破译《易经》八卦与太极八劲八法相互对应的心法奥秘,明确了修炼太极内气、内劲的途径与具体方法,可谓明珠在握。
钱惕明先生1929年出生,江苏无锡人。自幼习武,后1952年得缘入室武当丹派近代宗师李景林的衣钵传人杨奎山(林甫)门下,修炼武当剑、武当太极拳、太极阴符棍、八卦掌、形意拳及太极静坐法、易筋经等武艺功法,得师真传,已臻佳境。曾于1986年获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赛雄狮奖、1991年获武当山首届武术文化节大奖。从1980年起,钱先生与几位同门在市体委领导下联手组建常州市武术协会,历任副主席、主席等职19年,后又任常州市武术协终身会名誉主席,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群众性武术运动。 钱先生1949年5月入苏南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从事新闻媒体工作45年。钱先生的事迹,入编《中国武术名人辞典》,又入传《中华武林人物传》,为世人瞩目。
文摘
二、识时识中,中正圆满
居中得中的拳势是动态的,它随时会变化,甚至甫一得中,瞬间即变为离中,这就需要迅速准确地“识时”“识中”,及时地调整得中,才能始终维持中正圆满之势,即维持行功走;架过程中的正念、正身、圆活、饱满。
正念,即“万念俱泯,一灵独存”。(《玄机直解》)正身,即悬头垂尾中心线,松肩垂肘背,左右对称两肩平,不偏不倚不俯仰,内外三合撑八方,腰腿松沉足有根,满身轻利神贯顶,中正安舒合太极。圆活,包含意气与拳势两方面,意气换得灵,才有圆活之趣;拳势须立如平准,并腰胯松活,周身松净,才能活似车轮。饱满,即气遍全身,无微不至,内气充盈,向外扩张,呈饱满之象。同时,纵向、横向包括斜线的动作都走弧形圆圈,无缺无陷无凹凸,周身一家满圆活。
由于中正圆满是动态的,所以必须以识时、识中的时中精神为前提。也可以说,中正圆满的过程,是得中——变化——时中——再得中的动态过程,应当时刻留心贯彻“时中”的精神。
三、中土不离,攻守自如
无论居中、得中,或是识中、时中,都是围绕一个“中”字,故而有必要再引申一下“中土”之意。
拳论说:“退圈容易进圈难,所难中土不离位。”中土,就是指太极十三势中“左顾,右盼,前进,后退,中定”的中定,含护中守和之意。欲要护持中土,须处理中心与重心的关系。人体有中心与重心之要,两者都不得偏废,应当中和协调。若只重视重心,忽视中心,必然失中。所谓中心有三层意思:一是人体的中心线,即悬头垂尾一条线;二是人体的中心部位,即腰、腹、命门为中心的部位;三是内气、内功、命门启动。归纳起来说,就是端正中心线,持守中心部位,劲由命门启动。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中土不能离位。先师经常转述李公的话说:中土不离,重心才有依托,不然守则不固,攻则无效,要刻刻留在中心。
四、恪守中和定律,处理阴阳对应关系
按照“一阴一之谓道”原理,对练拳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阴阳对应关系,例如阴阳、虚实、动静、松紧、刚柔、快慢、缓急、方圆、进退、前后、内外、上下、左右、正隅、化发以
及练与养等等,都要按照中和定律来处理才能圆满。以弓步的虚实为例,有的以为五阴五阳是妙手,有的却认为五阴五阳是病手。其实,无论是五阴五阳抑或其他比例,都应虚中含实,实中含虚,实脚并非完全站煞,内含腾挪之意。要体虚中和,浑然为一,达到“致中和于一身,则本然之体虚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李道纯语)拳论指出的“双重”之病,主要是指推手时未能“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以及腰、腿、脚下的虚实转换失和,若能和而虚,虚而灵,何患双重之病耶。
关于确立中和定律,以此处理练拳过程中的各种阴阳对应关系的见解,已为武术诸家所共识。其中,当代知名武术家康戈武先生论述比较早,他于6年前发表在《中华武术》杂志上的《根太极》的长篇论著中,对中和律作了精准的阐述,颇具代表性,堪备一说。
……
序言
这本《太极内功心法全书(上卷)》我拿到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想找个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品读一番。书的封面古朴典雅,透着一股沉静的气质,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翻开扉页,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字体立刻吸引了我,阅读体验非常舒适。作为一名对太极拳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深入了解太极的精髓,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招式层面。这本书,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它似乎承诺着能够带领我走进太极的内在世界,去探寻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但又至关重要的“内功”和“心法”。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于“内功”的详细阐释,是怎样的呼吸吐纳,怎样的意念引导,怎样的能量运行,能够让身体和精神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而“心法”又将如何指导我们在练拳时,保持一份宁静致远的心境,不被杂念所扰,真正做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我深信,真正的太极,绝不仅仅是肢体的舒展,更是心灵的修炼,是一种生活的哲学。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这扇哲学之门的新窗户,我已迫不及待地想要在字里行间寻找我的答案,去感受那股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强大而又柔韧的力量。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学太极拳,招式容易,但是要练到“神”上,那就难了。《太极内功心法全书(上卷)》这个书名,恰好戳中了我的痛点。我总觉得,很多时候,我只是在模仿动作,虽然也下苦功,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那种穿透身体的、柔软而又刚劲的力量,我似乎体会不到。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这可能是我的一个机会,去真正理解太极的“内”在哪里。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解析,到底什么是“内功”,它和外在的形体动作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是不是有一种内在的能量流,需要我们通过特定的方法去引导和加强?还有“心法”,这部分对我来说可能更重要。练拳的时候,我经常会走神,或者过于用力,或者心浮气躁。我希望这本书能教我一些方法,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如何去体会那种“气沉丹田”的感觉,如何让意识和身体真正地合二为一。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太极的内在修炼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并且能给我一些切实可行的练习方法,那我就觉得这本书非常值了。
评分我对《太极内功心法全书(上卷)》的期待,更多的是源于对太极拳深层奥秘的好奇。我接触太极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虽然也学了一些套路,但总感觉自己只是在“形”上下功夫,对于“意”和“气”的理解还比较肤浅。这本书的名称,直接指向了太极拳的核心——内功和心法,这让我觉得它非常有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内功”的原理,比如如何通过呼吸来调节身体的能量,如何通过意念来引导“气”在身体内的运行。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具体的内功练习方法,比如站桩、运气等,以及这些练习方法对身体和精神的益处。同时,“心法”的部分也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在练拳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如何才能做到“用意不用力”,如何才能将太极拳的哲学思想融入到实际的练习中。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太极路上的一个重要指引,帮助我打开通往太极更高境界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太极的认识有了新的方向。《太极内功心法全书(上卷)》这个名字就非常有吸引力,因为它直接点出了太极拳的精髓——内功和心法,这正是很多太极爱好者所渴望深入了解的部分。我一直觉得,太极拳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优美的动作,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内在的修炼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讲解“内功”的修炼,比如如何调整呼吸,如何将意念集中,如何引导身体内的能量运行。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练习方法,能够帮助我更好地体会“气沉丹田”、“周身一家”的感觉。同时,“心法”的部分也让我非常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告诉我,在练拳时,如何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如何克服杂念,如何真正做到“用意不用力”,并将这些原则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我觉得,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我对太极的内在修炼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并且能给我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练习指导,那它将是我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料。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拿到《太极内功心法全书(上卷)》之前,我对“内功”这个概念一直处于一种比较模糊的认知状态。我可能知道它很重要,但具体是什么,如何去练,总觉得像是隔着一层纱。这本书的名字,直接点出了核心,这让我觉得非常吸引人,也寄予了厚望。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师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循序渐进地引导我,揭示那些隐藏在太极拳动作背后的运行规律。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气”的描述,中医里讲究“气血”,武术里也离不开“气”,那么太极拳中的“气”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在体内运转?它与呼吸的关系有多密切?书中是否会有一些图示或者具体的练习方法,来帮助我们去感受和培养这种“内气”?同时,我也对“心法”的部分很感兴趣,练拳时保持什么样的心态是正确的?如何才能做到“意守丹田”、“放松”等等,这些抽象的概念,我希望在这本书里能找到具象化的解读和实操性的指导。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太极拳讲究“无为而无不为”,为什么看似缓慢的动作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这些都需要内在的修炼来支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