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农作物种植空间适宜性分析研究
定价:50.00元
作者:何英彬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116227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着重介绍农作物种植适宜性研究成果,从一般土地适宜性、耕地适宜性、单种作物种植适宜性三个层面介绍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和案例。本书**部分着重分析外有关土地适宜性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介绍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一般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案例,第四部分重点分析耕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案例,第五部分重点介绍单种作物空间适宜性的评价结果,第六部分将对未来农作物种植空间适宜性分析趋势进行展望。
目录
章绪论
节土地适宜性含义
(一)土地的含义
(二)土地的分类
(三)农用地的含义
(四)农用地适宜性含义
笫二节 外关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进展
(一)国外现代土地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研究进展
(二)土地适宜性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农用地适宜性评价评析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节农用地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基础
第二节农用地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一)选取评价因子的原则
(二)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层次分析法
(三)FA0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四)IA0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其改进方法
(五)作物种植气候适宜性评价方法
(六1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其他方法
第三章 典型地区农用地适宜性案例分析
——以山西寿阳为例
节研究区域
……
第四章耕地适宜性案例分析
第五章具体农作物适宜性案例分析
第六章土地生态适宜性与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何英彬,男,汉族,党员,副研究员,吉林省吉林市人,2001.07―2004.07,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硕士) 2004.07―2007.07,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遥感专业(博士),2004--现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农业遥感与土地利用研究工作。出版专著5部,在外期刊上发表论文43篇。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1项。目前主持和参加项目包括8项。
文摘
序言
《农作物种植空间适宜性分析研究》这本书,我不得不说,对于我这个对农业领域略知一二的门外汉来说,的确是一次烧脑的阅读体验。作者何英彬的学术功底可见一斑,书中充斥着各种专业的术语和复杂的模型,例如“空间插值”、“多准则决策分析”等,这些概念的理解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然而,即便如此,我仍然被书中试图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所吸引: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最大化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同时又要兼顾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我猜测书中一定包含了大量的遥感影像、土壤普查数据、气象站观测数据等,并通过复杂的算法进行处理,最终生成一张张直观的“适宜性地图”。我迫切想知道,这些地图在实际应用中,能给农民带来多大的帮助?是能够帮助他们规避种植风险,还是能指导他们更科学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
评分《农作物种植空间适宜性分析研究》这本书,我发现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本面向未来的农业“蓝图”。作者何英彬通过对不同农作物种植空间适宜性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科学规划、精准种植的农业发展图景。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将“适宜性”进行分级和量化的,是否根据不同的作物种类,设定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例如,某些作物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较大,那么在评价时,“降水量”和“灌溉条件”的权重是否会更高?而另一些作物则更看重光照和土壤肥力,这些细节的处理,我想会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非适宜性”区域的讨论,即为什么某些区域不适合某种作物的种植,以及是否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善这些区域的种植条件,从而拓展适宜种植的范围。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农作物种植空间适宜性分析研究》这本书的,读后感触颇深。作者何英彬的研究,让我看到了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精细化发展方向。书中关于“空间适宜性”的分析,我理解为是一种基于地理信息和环境因子的决策支持系统。它能够帮助我们回答“哪块地最适合种什么作物”这样的核心问题,并且能够提供量化的依据。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不同区域的“生产潜力”是如何评估的,是单纯的产量预测,还是也考虑到了作物的品质、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等综合因素?我猜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为农业部门的宏观决策、地方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划,乃至个体农民的种植选择,提供科学的指导。如果书中能够结合一些实际案例,展示这些分析如何具体地指导了某个地区的农业发展,那就更加完美了。
评分这本《农作物种植空间适宜性分析研究》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对其中的专业术语并不完全理解,但作者何英彬构建的宏大分析框架和严谨的研究思路却让我印象深刻。从书的整体编排来看,它似乎是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传统的农学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试图为农作物找到“安居乐业”的最优土壤和气候条件。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通过数据模型来预测不同区域的产量潜力的,是基于历史气候数据、土壤类型、地形坡度,还是更复杂的土壤肥力指标?书中列举的案例研究,我想一定会非常精彩,比如针对我国哪个地区,哪种具体作物进行了深度分析?是不是涉及到了不同区域的种植历史、农民的实际耕作经验等,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能从书中获得的“干货”。我总觉得,如果能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图表和可视化报告,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能极大地提升他们对农业生产潜力的认知,甚至启发一些新的农业创业方向。
评分读完《农作物种植空间适宜性分析研究》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农业生产。作者何英彬没有停留在“种什么、在哪种”的表层问题,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在这里种最好”的科学依据。书中关于不同作物对光照、温度、降水、土壤pH值等环境因子敏感度的论述,让我认识到农业生产并非是简单的经验累积,而是有着深刻的科学规律可循。我尤其关注书中对“空间适宜性”的定义和量化方法,它是否考虑到了气候变化对未来适宜性格局的影响?书中是否提供了一些应对气候变化、调整种植区域的建议?对于我这样关心可持续农业和粮食安全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我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方法论介绍,让更多科研人员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能够借鉴和应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